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7283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docx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docx

江苏省盐城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

2018届高三第一次学情调研

历史试题

时间:

100分钟  分值:

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

”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2.史学家钱穆认为:

“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B.刺史制的建立

C.郡县制的推行D.科举制的确立

3.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

这表明

A.元代地方势力强大B.民族文化影响制度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D.中央强化地方管理

4.唐末徐夤有诗云: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

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

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

5.阅读《欧洲运入中国白银数量图》。

图示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

A.在与欧洲贸易中占优势

B.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自然经济总体持续发展

D.新经济因素获得大量原始积累

6.明成祖时,徽商……或以捐纳的方式,谋取“功名”虚衔,以

保子孙后裔科举“光宗耀祖”。

清雍正时,废除贸易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

这说明

A.富商大贾难成革新的力量B.功名是富商大贾最终目的

C.海禁松弛仍有诸多的限制D.重农抑商的观念根深蒂固

7.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

A.主张“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

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

8.明代《宋元学案》中评述说:

“宗朱(熹)者诋陆(九渊)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

……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

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此评述意在

A.说明理学和心学家理论和实践不一致B.认为陆九渊的思想是佛教思想

C.劝说朱熹和陆九渊停止互相攻击对方D.说明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9.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

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

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B.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10.江南制造总局产品性能不佳,连淮军都拒绝使用;再如生产一支步枪成本是17.4两银子,而购买外国步枪成本为10两银子,当时出现了“造枪不如买枪”“造船不如买船”的局面。

其主要原因是

A.西方国家掌握先进技术B.企业缺乏科技人才与管理

C.国人崇尚西方新技术产品D.西方国家享有通商等特权

11.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国民经济建设计划”,“关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实现,我们觉得这个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对此认识评价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构建战时体制B.有利于外国资本的发展

C.埋下了官僚资本猖獗的隐因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2.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的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

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受西方服饰的影响B.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

C.新潮女性日益增多D.裁剪和工艺突出女性的曲线

13.“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

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

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

”此言论

A.认识到风俗变迁与社会发展间存在联系B.为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提出

C.科学地指出了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D.表明当时国人已充分认识到蓄辫的危害

14.1912年上海《民立报》发表谭人凤《粤汉铁路说贴》:

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

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

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

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

……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

由此可见

A.作者积极主张推进交通近代化B.民国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发展

C.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铁路事业发展

15.下表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计表(摘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以下推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年份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离婚率

10%

15%

12%

3%

A.“新政”强化了人们抱团取暖意识B.福利保障制度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

C.“大萧条”影响人们家庭婚姻关系D.“大萧条”期间的婚姻自由受限制

16.1935年5月6日,罗斯福总统任命霍普金斯为工程振兴局局长,该局从1935—1941年间共耗资113.56亿美元,其中78%用于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

罗斯福这样做的目的是

A.提高公共事业水平以缓解社会矛盾B.拉动国内就业以恢复社会经济

C.扩大政府支出以平息公众不满情绪D.加强资源保护以合理配置资源

17.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与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都市计划、下水道、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这表明日本

A.全面仿行罗斯福新政B.缓解了经济滞胀局面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建成了发达福利国家

18.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

个)。

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因为

1952年

1957年

1962年

1965年

47.6

26.4

13.2

9.5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B.“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

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

19.1984年,邓小平指出: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为扩大开放,中国采取的进一步措施是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20.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

“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下列改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次讲话精神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在川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

C.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每题12分。

21.(12分)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

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

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2分)

⑵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3分)

⑶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4分)

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3分)

 

22.(12分)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思想以儒家学说为核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是基于其特定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化思考,这一理论基础即是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社会控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韩进军刘永艳《论董仲舒社会控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材料二朱熹认为,只有在思想意识及封建纲常伦理上家族、宗族、国家、社会同构,才能保证国家对乡村的统治形式及有效秩序……使儒家维护封建纲常的价值形态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认同。

——李禹阶《朱熹的家族礼仪论与乡村控制思想》

材料三在一个排斥农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社会里,绅士社会掌握着知识和文化霸权,教化、伦理、法规、祭祀、宗族等一切社会责任与权力为一体,成为乡土社会的实际权威……在全国范围内构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网络。

国家所必须的思想意识——包括国家的法令政策,就是通过这个网络突破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性习俗与文化,渗透到那些看似封闭的乡村角落的。

——杨阳《王权的图腾化》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目标。

(3分)

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为实现材料二中的构想提出的主张。

比较材料一、二,说明董仲舒和朱熹在社会控制方面的侧重点。

(4分)

⑶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社会控制思想的认识。

(5分)

 

23.(1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0年前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

……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第一种方法是制造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以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第二种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设计出装配线……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也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起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

——刘金源等《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三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

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

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晚期,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及流通方面有怎样的进步?

(4分)

⑵依据材料二,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促进世界市场发展方面有什么新进展。

(1分)

⑶依据材料三,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怎样的国际分工?

(2分)

⑷综合上述材料,概要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请据此为我国当前合理参与全球化竞争提两条有益的建议。

(5分)

 

24.(12分)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

在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所起的作用也颇有争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中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

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

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

“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

从1941年至1945年,苏联在任何武器门类方面的产量都多于德国。

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

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

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

到1953年,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一战前1913年为8600万吨。

最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化为低速、停滞和衰落。

——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三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

……

(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

……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四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

“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

(4分)

⑵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三、四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8分) 

                        

 

25.(12分)人民币加入SDR,激起了人们对货币国际化的思考和讨论,其实货币国际化作为一个过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17年,荚格兰银行确立以每盎司黄金3英镑17先令10.5便士的价格与黄金挂钩,英国事实上开始实行金本位制,英镑的国际地位逐步上升,各国在国际结算中大量使用英镑,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以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的双美元的双挂钩汇率体系,一直维系到1971年。

——摘编自穆良平《主要国家的工业化》

材料二美元取代英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时,美国的GDP占世界GDP的25%,欧元启动时,欧盟的经济总量占世界GDP的27%,而日本GDP最高也曾经占世界GDP比重达17.7%。

英镑国际化初期,英国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近四分之一;美国在二战后该比例也达到15%左右,而日本和联邦德国在推进货币国际化的时候,对外贸易总额也占世界的10%左右。

——李若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

材料三

材料四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分析时,认为:

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的国际供给,是通过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即储备的净流出)来实现的。

这会产生两种相互矛盾的可能:

如果美国纠正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则美元稳定,金价稳定,但美元的国际供给将不抵需求;如果美国听任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则美元的国际供给虽不成问题,但由此积累的海外美元资产势必超过其黄金兑换能力。

—一摘编自《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概括英镑和美元在走向国际化的路径中存在的异同点。

联系材料二,回答国家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一般需要具备的条件。

(4分)

⑵从材料三概括“资本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以二战后“马歇尔计划”为例,分析美元走向国际化后的影响。

(3分)

⑶材料四中特里芬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存在着怎样的“两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元国际化受到冲击的原因有哪些?

(5分)

 

2018届高三第一次学情调研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3分。

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5CCDAA6——10DDABB11——15BAAAC16——20BCCBC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每题12分。

21.

(1)变化:

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

(2分)

(2)说明:

秦朝:

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汉朝:

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

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3分)

(3)理由:

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4分,任答其中两点)

(4)作用:

官僚政治有利于稳定政体;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3分)

22.

⑴内容:

天人感应,独尊儒术。

(2分)

目标:

实现“大一统”。

(1分)

⑵主张:

三纲五常即天理;存天理,灭人欲。

(2分)

侧重:

前者侧重国家意识层面;后者侧重乡村宗族伦理。

(2分)

⑶观点:

绅士成为乡土社会的权威,成为国家意识传播到乡村的媒介。

(1分)

认识:

传统社会控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根本宗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4分)

23.

⑴进步:

工业生产的方法有重大改进;农业机械的发明有相当进展;发明了新交通工具;形成了世界市场。

(4分)

⑵进展:

资本输出规模化,由此形成世界资本、金融体系。

(1分)

⑶分工:

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工业制成品市场,广大的亚非拉美落后国家成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地。

(2分)

⑷积极: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联系与科技进步;

消极:

形成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建议:

占据科学技术的制高点;积极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努力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

(任答2点,源于材料言之成理亦可)(5分)

24.

⑴手段:

农业集体化;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

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

(4分,“新”1分)

⑵(答案要点)(8分)

 

材料三

材料四

观点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

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是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自由。

论据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现代化的新型途径;在短期内推动苏联现代化,实现了工业化;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基础。

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现代化具有片面性,不是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损害农民的利益;忽视商品货币关系,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现代化的进程。

论证

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由归纳完整;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辩证的视角讨论问题。

25.

⑴同:

都与黄金相挂钩。

异:

英格兰银行确立,市场行为。

国际协议,形成共识。

条件:

GDP和国际贸易额都要在世界上占相当大的比例。

(4分)

⑵关系:

相互促进。

影响:

扩大了美国、西欧对外贸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联系和控制。

(3分)

⑶两难:

美元稳定与美国国际收支平衡。

原因:

布雷顿森林体系内部的矛盾;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滞胀”);西欧、日本经济的冲击。

(5分,原因3点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