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先学后教导学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5564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涉世家》先学后教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陈涉世家》先学后教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陈涉世家》先学后教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陈涉世家》先学后教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陈涉世家》先学后教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涉世家》先学后教导学案.docx

《《陈涉世家》先学后教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涉世家》先学后教导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涉世家》先学后教导学案.docx

《陈涉世家》先学后教导学案

学习课题《陈涉世家》

教学目标

1、结合注解,熟悉课文,疏通文意,并掌握一字多义。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3、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多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重点:

1、2

难点:

3

学习时间2011年月日星期

一、自主学习

1.了解背景:

陈胜、吴广起义指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

战国末年,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被统一的秦王朝所取代。

但是,秦始皇在兼并六国后,没有重视与民休息,稳定社会,恢复经济。

还在兼并战争过程中,他就让人图写六国的宫殿建筑式样,在咸阳仿造,数达二三百所,又兴建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和豪华的骊山陵墓。

其他如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南越用兵等,虽对巩固全国统一有积极作用,但因旷日持久地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且使广大农民无暇从事生产,社会经济生活遭到严重破坏,造成“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馈,女子纺绩不足于盖形”的局面。

与此同时,秦朝统治者还制订了严刑酷法,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罪人、刑徒多至数十万、上百万。

而原东方六国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更为深重。

在秦始皇统治的晚年,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六国贵族残余势力也乘机进行反秦活动,秦始皇于二十九年(前218)东游,途经博浪沙(今河南中牟西北)时,遭刺客狙击。

三十六年,陨石堕于东郡,又有人在石上镌刻“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样,以进行反秦宣传。

秦始皇病死沙丘后,秦二世胡亥即位,他任用赵高,复作阿房宫,尽征材士五万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又“更为法律”,厉行督责,用法更为刻深。

以至“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不少秦始皇的旧臣和秦宗室,由于赵高的诬陷被杀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

至二世末年,形成了“群臣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的社会危机。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征发闾左九百人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

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

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

陈胜、吴广便利用“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等计策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

陈胜鼓动戍卒说: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于是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起义。

起义军迅速攻下蕲县(今安徽宿县南)。

陈胜派葛婴率兵东进,同时以主力攻占□(今安徽宿县西南)。

(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鹿邑东)、柘(zhè)(今河南柘城北)等县。

广大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踊跃参加起义队伍。

当义军进据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拥有步兵数万,骑兵千余,车六七百辆。

陈胜召集当地三老豪杰商议大计,魏国名士张耳、陈余劝他立六国之后,以争取旧贵族的支持,陈胜不听,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西击荥阳,命武臣、张耳、陈余北攻赵地,邓宗南征九江,周市夺取魏地。

张楚政权的建立,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反秦斗争的高涨,各地百姓久苦于秦政,纷纷杀秦长吏,响应陈胜。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的军队进抵灞上,秦王子婴奉皇帝符玺投降,秦朝灭亡。

由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朝的黑暗统治。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显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

陈胜和吴广虽在起义不久即先后牺牲,但秦朝的灭亡是和他们首倡起义的功绩分不开的!

  2.了解作者: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

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他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译文】陈胜是阳城人,字涉。

吴广是阳夏人,字叔。

“……者,……也”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判断句句式。

阳城:

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告成镇。

字:

表字。

古人除了姓名,有的还有字、号。

 阳夏:

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县。

○交代两位起义领袖的籍贯,名字。

传记写法,一般都由籍贯、名字起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chuò)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

” 

【译文】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用给人家种地,有一次停止耕作,来到田埂上,烦恼忿恨了很长时间,说:

“如果富贵了,大家互相不要忘记。

少时:

年轻的时候。

尝:

副词,曾经。

与人佣耕;和别人一起被雇用给人种地。

辍:

停止。

之;动词,来到。

垄上:

田埂上。

怅恨:

烦恼多恨。

久之:

很长时间。

这里作“怅恨”的补语。

苟:

连词,假使,如果。

无相忘:

大家互相不要忘记。

○展示陈胜胸怀大志,并为下文伏笔。

佣者笑而应(yìng)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hónghú)之志哉!

” 

【译文】一起受雇佣的人笑着说:

“你是被雇来给人家种地的人,哪里来的富贵呀?

”陈胜叹息说:

“唉!

燕子麻雀怎么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佣者:

指和陈涉一起受雇佣的人。

笑而应:

边笑边回答。

“而”字连接“笑”和“应”两个动作。

若:

代词,你。

指陈胜。

为:

动词,是。

何富贵也:

哪里来的富贵呀!

何:

疑问代词。

也:

句末语气词。

太息:

叹息。

嗟乎;唉。

古汉语中常用感叹词。

燕雀:

燕子和麻雀。

安知:

怎么能知道。

安:

用作表疑问的副词。

鸿鹄:

天鹅。

志:

志向。

○通过对话,揭示陈涉胸有大志。

介绍陈涉早年的片断经历,表现出他是胸怀大志的人物。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译文】秦二世元年七月,征发居住在里巷左边的九百名贫苦人到渔阳去守卫边塞,驻扎在大泽乡。

陈胜、吴广都在这一行列,担任屯长。

二世:

秦始皇在沙丘病死后,赵高等谋杀公子扶苏,立胡亥为皇帝,称为秦二世。

二世元年:

即公元前209年。

发:

征发。

闾左:

指住在里巷左边的贫苦人。

秦时,富人住闾右,穷人住闾左。

谪戌:

征发去守卫边塞。

渔阳:

古郡名。

九百人:

九百名(贫苦人)。

屯:

驻扎。

大泽乡:

古地名,即今安徽省宿县南蕲县集西的小刘村。

后人曾在这里为陈胜、吴广建立祠庙。

皆次当行:

都编在这一行列。

皆:

副词,都。

次:

动词,按顺序排列。

为屯长:

担任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duó)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译文】‘正遇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不能按期到达渔阳。

法律规定,不能按期到达就要斩首。

会:

副词,表示恰好遇上某一时间、机会或事情。

可译为“正遇上”。

天大雨:

天下大雨。

道:

路。

度:

推测,估计。

已:

已经。

失期:

不能按期到达(渔阳)。

法皆斩:

法律规定(不能按期到达)就要斩首。

○当时刑罚的残酷于此可见。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 

【译文】陈胜、吴广便商量说:

“如今逃跑也是死,举大事也是死,同样是死,我们为夺取天下而死好不好?

乃:

副词,用在谓语之前,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的顺承相因,或时间上的紧相衔接。

可译为“(于是)就”。

谋:

商量。

今:

今天。

亡:

逃跑。

亦死:

也是死。

指逃跑后被捉住即被处死。

举大计:

举大事。

指起义。

等死:

同样是死。

死国:

为国家而死,这里是指为夺取政权而死。

可乎:

好不好呢?

 

○这正是起义的意义所在。

这“谋”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shuò)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译文】陈胜说:

“天下人受秦朝的痛苦已经很久了。

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做皇帝,应当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扶苏因为多次规劝秦始皇,秦始皇就派他到边塞统率军队。

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将他杀了。

百姓大都知道他贤良,但不一定知道他死了。

天下:

天下人。

苦秦久矣:

受秦朝的痛苦已经很久了。

吾:

我。

闻:

听说。

二世少子也:

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

不当立:

不应当做皇帝。

古代习惯将王位传给长子。

当立者:

应当做皇帝的。

乃:

动词,是。

公子扶苏:

秦始皇的大儿子,被派往北部边塞监军。

秦始皇死前,给他诏书让他赶回咸阳办理丧事。

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伪造了秦始皇的诏书,逼扶苏自杀。

以数谏故:

因为多次规劝秦始皇的原故。

数:

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多。

可译为“多次”“屡次”。

上:

皇帝,指秦始皇。

使;派遣。

外:

都城以外。

这里指边塞。

将兵:

统率军队。

今:

今天,现在。

或:

有人。

闻:

听说。

“闻”后承前省略宾语“其”(代扶苏)。

多闻其贤:

大都知道他贤良。

多:

副词,大都,大多。

未知其死:

不一定知道他死了。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wèi天下倡,宜多应(yìng)者。

”吴广以为然。

 

【译文】项燕做楚国的将领,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都怜惜他。

有人以为他死了,有人以为他逃了。

今天如果真能用我们这些人借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必然会有很多人响应。

”吴广以为有道理。

项燕:

战国末年楚国的名将,项羽的祖父。

为:

动词,做。

数有功:

多次立功。

爱:

爱护,关心。

楚人:

楚国人。

怜之:

怜惜他。

之:

代词作宾语,代项燕。

或;有人。

以为死:

以为他死了。

“以为”后面承前省略宾语“其”。

以为亡:

以为他逃了。

诚:

副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中,表示所修饰的成分是一个假定的事实。

可译为“如果确实”。

以: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吾众:

我们这些人。

诈:

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是为了欺骗而假装的。

可译为“假装”“伪”。

自称:

自己声称。

为天下倡:

向天下发出号召。

为wèi:

介词,表示在动作行为发出的同时所旁及的对象。

可译为“向”。

宜:

副词,表示“应当”。

语气比“应”婉转些。

多应者:

有很多人响应。

“应者”是助词“者”与动词“应”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者”字短语,用来指称响应的人。

吴广以为然:

吴广认为(陈胜所说),有道理。

 

○二人谋划的核心是舆论准备,他们首先找到具有广泛号召力的旗号。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 

【译文】于是就去找人算卦,算卦的人知道他们的心意,对他们说:

“你们的事情能够成功,可以建立功业。

然而你们问过鬼神吗?

乃:

副词,用在谓语之前,表示在某种情况之后,紧接着又出现了另外的情况。

行卜:

卜,占卜,一种向上天鬼神问吉凶的迷信作法,近似于后来的算卦。

行卜即去找占卜的人问吉凶。

卜者:

占卜的人。

动词“卜”与助词“者”结合而成的“者”字短语,表示占卜的人。

其:

他们的。

指意:

心意。

足下:

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这里的意思是“你们的”。

事皆成:

所策划的事情都能成功。

有功:

意思是可以建立功业。

然:

连词,用来连接分句与分句或者段落与段落。

往往位于后一分句或段落之首,表示转折。

可理解为“虽然如此,可是……”,译文可只译出“可是”。

卜之鬼乎:

(你们)卜问过鬼神吗?

”之:

代词,用在动词后、名词前,作用等同于“之手”。

可根据文义译出“之”所代的对象,并加上适当的词语如“在”“到”等。

乎: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

 

○占卜也是制造舆论。

卜者也代为出谋划策。

 

陈胜、吴广喜,念鬼,日:

“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译文】陈胜、吴广心里高兴,思考算卦人要他们卜问鬼神的用意,说:

“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先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罢了。

”他们就用朱砂在一块丝绸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用网打上来的鱼的肚子里。

士兵把鱼买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的字,感到很奇异。

喜:

高兴。

因受卜者启发而高兴。

念鬼:

思考算卦人要他们卜问鬼神的用意。

念:

动词,想。

此:

代词。

代卜者所说“卜之鬼乎”的话。

威众:

在众人中树立威信。

耳:

语气词。

乃:

副词,便。

丹书帛:

用朱砂把字写在丝绸上。

丹:

朱砂。

陈胜王:

陈胜称王。

王:

动词,称王。

置:

放在。

人:

别人。

罾:

一种鱼网。

这里是用网打鱼的意思。

所罾:

是助词“所”与动词罾”相结合组成的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

烹食:

烧了吃。

得:

得到。

这里是“发现”的意思。

固以怪之矣:

感到很奇怪。

固:

副词,用在谓语之前,表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者表示客观情况的确凿无疑。

这里可译为“确实”。

怪:

以为怪。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之:

代词,用在动词后面,作为代词的作用在这里趋于虚化,往往用来表示动作的持续,或者表示对这一动作行为的强调。

 

○在卜者启发下,制造出足以威众的灵异。

 

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日“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文】陈胜又悄悄让吴广到驻地旁边杂草丛生的祠庙里,夜间点起篝火,学着狐狸的声音,呼叫:

“大楚兴,陈胜王。

”士兵们在夜间听到这种声音,都感到惊异惶恐,到了天明,士兵们互相议论,都指指划划地看着陈胜。

间令:

暗中派遣。

间:

形容词,悄悄地,秘密地。

之:

到。

次所旁丛祠中:

驻地旁边杂草丛生的祠庙里。

次:

驻扎。

篝火:

用竹笼罩着火。

现在把“营火”“燎火”也称为篝火。

狐鸣:

这里是指学着狐狸叫。

大楚兴:

大楚兴盛。

旦日:

到了天亮。

旦:

天亮。

往往:

副词,处处,这里是表示动作的普遍发生。

语:

谈论(这件事)。

指目:

指指划划地看着。

○再制造一个类似的灵异,以加强威众的效果。

面对机遇,陈胜、吴广密谋起义,并做了周密的舆论准备。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huì)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译文】吴广平时爱护、体贴别人,士兵中很多人愿意为他出力。

将尉喝醉了酒,吴广多次扬言要逃跑,故意激起将尉的愤怒,让他侮辱自己,借以激怒群众。

将尉果然鞭打吴广。

将尉将剑拔出,吴广奋起夺过剑来;杀了将尉。

陈胜协助他,把两个将尉都杀掉了。

广:

吴广。

素:

平时。

多为用者:

有许多愿意为他出力的人。

“为用者”是助词“者”与短语“为用”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者”字短语,在句中充当宾语。

短语“为用”中间承前省略代词“其”。

将尉:

押送戍边人的军官。

醉:

酒喝醉了。

广:

吴广。

故:

副词,故意。

数言:

多次说。

欲:

助动词,想要,打算。

亡:

逃跑。

忿恚尉:

激将尉发怒。

忿恚: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发怒。

令:

动词,使,让。

辱:

使受耻辱。

之:

代词,以:

连词,连接前后两句,所连接的后一句是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作“来”。

激怒其众:

激怒群众。

其:

代词,代吴广。

尉:

将尉。

果:

副词,果真。

笞:

用鞭、、杖或竹板子打人。

剑挺:

将剑拔出。

这是一个以剑相威胁的姿势。

广:

吴广。

起:

奋起。

夺而杀尉:

夺过剑来,杀掉将尉。

而:

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动作。

“夺”后承前省略“剑”。

佐之:

协助他。

之:

代词,代吴广。

并杀两尉:

把两个将尉都杀了。

并:

副词,表示一个动作同时涉及两个以上的对象。

可译为“都”。

○为起义设计一个导火线,并成功地实施。

 

召令徒属曰: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徒属皆曰:

“敬受命。

” 

【译文】然后把同行的人和部下士兵召集起来,号召他们说:

“各位在这里遇上大雨,延误了期限,延误了期限就要斩首。

即使不被斩,守卫边塞也要死掉十之六七。

壮士不死则已,死就要留下大的名声,王侯将相难道是由血统决定的吗!

”大家都说:

“愿意听从命令。

召:

召集。

令:

号令,号召。

徒属:

同行的人和部下士兵。

公等:

各位。

公:

对人的敬称。

当:

副词,用于动词前表示应该怎么样,或就要怎么样。

借第令:

连词词组,即使,假使。

毋斩:

不被杀头。

戍死者:

因守卫边塞而死掉。

固:

副词,用于谓语之前,表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者表示客观情况的确凿无疑。

可译为“必然”“肯定”等。

且:

连词,连接分句与分句,表示意思上的更进一层。

可译为“而且”、“况且”。

不死即已:

不死则已。

举大名:

留下大名声。

举:

立。

耳;句末语气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将相难道是由血统决定的吗?

 

○就事论理,识见不凡,是出色的动员令。

敬受命:

愿意听从命令。

果然将群众动员起来了。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译文】于是就打出公子扶苏和项燕的旗号,以符合民众的心愿。

大家袒露右臂作为标记,号称大楚。

建筑坛台,用将尉的头作祭品,结盟宣誓。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从民欲也:

以符合民众的心愿。

从:

顺应。

也: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判断。

袒右:

袒露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

称大楚:

号称“大楚”。

为坛而盟:

建筑台坛,结盟宣誓。

而:

连词,连接“为坛”和“盟”两个动作,表示一种顺承关系。

祭以尉首:

用将尉的头作祭品。

祭:

祭祀。

都尉:

官名,比将军略低的武官。

○迅速组成起义军队。

具体记叙发动起义的情景。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xùn)蕲以东。

攻铚(zhì)、酂(cuó)、苦、柘(zhè])、谯(qiáo),皆下之。

 

【译文】攻打大泽乡,攻下后又进攻蕲县。

蕲县被占领,就派符离人葛婴向蕲县以东进军,铚、掷、苦、柘、谯等县都被占领。

攻:

攻打:

大泽乡:

驻扎地,第一个目标。

收:

占领。

蕲:

古县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宿县南。

下:

被攻占。

符离:

古县名,治所在今安徽宿县东北。

葛婴:

陈胜起义的领导人之一。

奉命到蕲以东发动群众,至东城,立襄强为楚王。

婴后闻陈王已立,因杀襄强,还报。

至陈,陈王诛杀葛婴。

将兵:

带领军队。

徇:

一方面通过宣传争取群众;一方面攻占土地。

蕲以东:

蕲县以东各地。

铚:

古县名,治所在今安徽宿县南。

酂:

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县西酂乡。

苦:

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鹿邑县东。

柘:

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柘城县北。

谯:

古县名,治所在今安徽毫县。

皆下之:

都被攻下了。

○初战节节胜利。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边进军边扩大队伍。

等到到了陈县,已经发展到战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人,士兵好几万人。

行收兵:

边行军边扩大队伍。

比至陈:

到了陈县。

比:

介词,表示到达的时间或处所。

“比至”连用,可译为“等到到了……”。

陈:

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县。

车六七百乘:

战车六七百辆。

骑千余:

骑兵千余人。

卒数万人:

士兵好几万。

 

○起义队伍迅速壮大。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译文】围攻陈县,县城里的郡守、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在城楼下迎战,守丞不能取胜,兵败身死,大军进入陈县。

攻陈:

攻打陈县。

守令:

郡守和县令。

因为陈县同时又是砀(chàng)郡治所,所以有守有令。

守丞:

郡守的属官。

与战:

跟(陈胜的军队)交战。

谯门:

城楼下面的门。

弗胜:

(守丞)不能取胜。

乃:

副词,便。

入据陈:

占领陈县。

入:

进入。

据:

占领。

○占领陈县这一要地,它成了起义军的根据地。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日: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译文】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三老和豪杰一起聚会计议大事。

三老豪杰们都说:

“将军亲自披铠甲,执兵器,冲锋陷阵,讨伐无道,诛灭暴秦,重建楚国的社稷,劳苦功高,应该称王。

”于是陈胜就立为王,国号张楚。

数日:

过了几天。

号令:

下令。

召:

召集。

三老:

古代乡一级掌管教育和风俗习惯的小官吏。

豪杰;指当地知名人士。

与皆来会计事:

一起同来聚会计议大事。

“与”通“举”,全部。

身:

亲自。

被坚执锐:

披着铠甲,拿着兵器。

比喻亲自投身战斗,冲锋陷阵。

“被”通“披”,穿。

伐:

讨伐。

无道:

不行道义。

诛:

讨伐。

暴秦:

残暴的秦王朝。

复:

副词,重新。

立:

建立。

社稷:

古代帝王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是国家的象征。

功宜为王:

功绩巨大,应该称王。

乃:

副词,于是就。

号为张楚:

国号张楚。

有张大楚国的意思。

○不失时机地立国称王。

于是宣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建立。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zhǎng)吏,杀之以应(yìng)陈涉。

 

【译文】这时候,各郡县痛恨秦朝官吏的人,都把官吏抓起来杀掉,以响应陈胜。

当此时:

在这时候。

当:

介词。

诸:

指示词,各。

郡:

当时比县大一级的行政单位。

苦:

痛恨。

秦吏:

秦朝官吏。

刑:

惩治。

长吏:

长官。

之:

代词。

以:

连词。

应:

动词,响应。

记叙起义旗开得胜,力量迅速壮大,不久即建立张楚政权。

起义获得全国普通响应。

【简析】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不是偶然的。

当时徭役繁重,赋税无度,刑罚残酷,全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世元年七月大泽乡九百人走投无路的命运,正是全国劳苦大众处境的缩影。

这也是大泽乡的星星之火能点燃全国范围农民起义燎原烈火的原因。

由于当时秦王朝的力量还很强大,加之陈胜本人不善于团结内部和贪图王侯生活,脱离了群众,所以这支起义军经过短短六个月就失败了。

陈胜本人也被叛徒杀害。

但是大泽乡起义所表现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甘忍受黑暗统治,敢于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这种大无畏英雄气概永留史册。

在陈胜,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各路起义军迅速席卷全国,终于灭亡了秦王朝,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一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本文生动地记录了由大泽乡起义到张楚政权建立这一段历史进程,再现了陈胜、吴广两位起义领袖的英雄本色。

陈胜有很高的阶级觉悟,并且决心干一番大事业。

这表现在佣耕时与同伴的对话中,表现在并杀两尉之后面对徒属所作的讲演中,特别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话,是对奴隶制世袭制度的有力否定和批判。

正是由于他站得高、看得远,他的话很有鼓动性,能收到徒属皆日“敬受命”的效果。

作为起义领袖,陈胜和吴广都能审时度势、机智果断,为起义作出周密的谋划和部署。

当九百人在大泽乡遇雨失期,面临必死处境时,陈胜和吴广当机立断,密谋起义,决心在走投无路之中率众闯出一条生路来,说明他们对起义的时机把握得很好。

二人密谋中,陈胜对时局作了精辟的分析,在这种分析的基础上,决定起义打出公子扶苏和项燕的旗号。

正是这种策略才造成起义一呼百应,迅速遍及全国的大好局面。

他们在卜者启发下,精心策划的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两件“灵异”,骗过了众人的耳目。

他们合演的杀将尉双簧戏,成功地点燃了起义的导火线,这些都能说明他们善于谋划。

攻下蕲县这第一个县城后,他们及时派葛婴带领人马到蕲县以东开辟新战场,以便迅速打开局面。

在攻下第一个郡治所在地陈县后,不失时机地立国称王,建立起农民政权。

这些都说明陈胜和吴广在起义初期战略战术运用得当,成功地担当了领袖的责任。

陈胜在战斗中披坚执锐、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这些都是领袖人物不可或缺的素质,在陈胜、吴广身上明显地体现出来。

两个将尉在大泽乡事变中并没有过失,他们和吴广的一场冲突是起义领袖预谋的,但最终仍不免一死。

这是因为他们是秦王朝势力的代表人物,在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面前,充当了起义军的对立面,因此难逃充当牺牲品的命运。

上述人物性格特点是通过具体事件或细节的记叙表现出来的,不难看出,《史记》在为一个个历史人物立传时,不仅记录其生平大端,而且注意揭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示与人物活动相关的背景、环境,从而再现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

这正是《史记》文学性的主要体现。

与此相应的是《史记》的语言也是文学的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陈胜、吴广在密谋起义之时曾找人算卦,后来又在卜者暗示下演出了丹书和狐鸣两出骗局。

这种为推翻一个政权而造舆论的骗术,在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关头屡见不鲜。

当广大群众畏天命的意识很浓厚的时候,举事者想要“威众”,以种种骗术把自己打扮成受命于天的超人是最取巧、最见效的手法。

问题在于作为起义领袖,陈胜、吴广自己并不迷信天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才是他们的真实思想。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更是不信这一套,在记叙陈胜、吴广行卜时,作者特意点破“卜者知其指意”,既“知其指意”,则“足下事皆成,有功”云云,还有几分可信?

至于“卜之鬼乎”,分明是在参与密谋。

《陈涉世家》在行文中使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