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5462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材精心选择以简单的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了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你会列式吗?

生:

145×12

师:

估算一下,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

可以把145看作150,把12看作10,这样150×10=1500,所以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1500千米。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

师:

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估算,那么究竟145×12的准确答案是多少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学生主动投入到估算中来,让学生通过估算,培养数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用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二、探究体验

1.尝试练习。

(1)出示例1,读题,理解题意。

(2)列出算式:

145×12

(3)想一想:

可以怎样计算?

2.学生讨论。

(1)集体讨论算法。

(2)展示部分学生算法,集体讨论

 

(3)说一说哪一种方法对?

哪种存在问题?

①和②计算正确,③有问题,因数十位上的1乘145,得数的末尾5应与因数的十位对齐。

3.理清法则

(1)回顾计算过程。

(2)提问

第一步算什么?

(先算2乘145,结果是290,得数中的末位和因数中的各位对齐)

第二步算什么?

(再用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145)的多少?

(145个十)5要和因数中的哪一位对齐?

(要和因数中的十位对齐)

4.对比例题,归纳法则

(1)观察45×12和145×12

(2)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3)归纳法则:

①先用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③最后把两次的积加起来。

师:

由此看出,不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用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末位与第一个因数的各位对齐;再用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末位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的积加起来。

5.验算。

提问:

做完题后,你如何检查?

提问:

精确计算与我们开始的估算差多少?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估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

同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课本第47页做一做。

4、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估一估,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竖式计算。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中,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第2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本课时编写:

安庆市大观区十里中心学校朱永秀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即教材第48页(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八的3、4题,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

它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

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学过这三个知识点:

1.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2.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3.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计算的能力和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教学难点】

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口算。

12×1023×2032×306×5024×20

2.6×50,这道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一位数,再在得数的后面添一个0)

24×20,这道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两位数,再在得数的后面添一个0)

3.导入。

观察:

6×50和24×20这两道题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都是整十数,末尾都有0)

师:

如果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这样的乘法你会做吗?

板书:

160×30=

2、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学习例2

(1)

(1)出示例题,观察式子中因数特点。

(2)尝试笔算。

(3)反馈,请运用不同算法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解答的。

生1:

口算,先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生2:

 

生3:

 

(4)问:

这道题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这道题怎样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生3的方法较为简便)

师:

写竖式时,要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再把0前面的数相乘。

问:

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怎样添0?

(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添几个0)

(5)归纳总结简便算法。

2.巩固练习(教材第48页“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讨论。

3.学习例2

(2)。

(1)观察例题,这道题与刚才学的有什么不同?

(一个因数中间有0,另一个数末尾有0)

(2)提问:

竖式怎样写?

有简便方法吗?

()

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怎样写这一位上的积呢?

(可直接加上个位进上来的数)

 

3、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因数中有两位数的乘法,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同时恰当地利用知识的迁移,较易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第3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本课时编写:

安庆市大观区十里中心学校朱永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师:

前面我们认识了亿以上的数,下面老师写几个十二位数,给大家几秒钟的时间,看能不能很快地记住?

123412341234950382573014

师:

你记住了哪个?

(第一个)为什么第二个记不住?

生1:

第一个数有规律。

生2:

第二个毫无规律。

师:

看来我们的学习中规律特别重要,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积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记数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前对“规律”有一个了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要去寻找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

小明的妈妈来到食柜前,她准备买一些大米回家。

妈妈提出问题考考小明

①大米每包6元,如果买2包,一共多少元?

②大米每包6元,如果买20包,一共多少元?

③大米每包6元,如果买200包,一共多少元?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6×2=12

6×20=120

6×200=1200

师:

非常好!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上面的每组算式,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再往下写两个算式吗?

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

生:

6×2000=12000

6×20000=120000

师:

你们也是这么写的吗?

既然大家都是,那你们一定是发现了这组算式的规律,谁来说一说这组算式的特点?

生:

其中一个因数不变,两一个因数都乘10,积也乘10.

师:

如果让你再往下写,你还能写出来吗?

猜一猜,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请同学们写一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小结: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

师:

如果问题是这样的,你还会算吗?

①大袋面粉每袋20元,如果买4袋,一共多少元?

②中袋面粉每袋10元,如果买4袋,一共多少元?

③小袋面粉每袋5元,如果买4袋,一共多少元?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20×4=80

10×4=40

5×4=20

师:

这一组算式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

小结: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积。

师:

请同学们根据你所发现的这个这个规律试着写一组式子。

汇报交流。

小结: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以两组算式为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同时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4、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中,应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时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规律、应用规律。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第4课时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本课时编写:

安庆市大观区十里中心学校朱永秀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特点分析:

?

本教学内容的单价、数量与总价,路程、时间与速度”两组三量关系,其教材编排注重了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由常见的两人比快慢引入教学,在解决具体生活问题过程中概括总结抽取“单价×数量=总价”,“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式,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

请看下面的问题并口答列式。

(1)每个文具盒10元,5个文具盒多少钱?

(2)用50元买文具盒,每个10元,可以买多少个?

(3)用50元买了5个文具盒,每个多少钱?

学生口答列式,师板书。

师:

你能自己列式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行了150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行了多少小时?

(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然后集体交流。

师:

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应用题,知道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并且已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

像上面做的题目里有哪些数量呢?

这些数量关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着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究体验

1.教学例4

(1)请自己读题后尝试解答(课件出示:

教材第52页例4)

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交流。

说明:

这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每个篮球80元、每千克鱼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3个、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一共用多少钱是总价。

(2)你的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

你知道自己的文具盒的单价吗?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生活中你熟悉的物品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3)说一说第

(1)题当中篮球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各是多少?

是怎样求的?

(2)题呢?

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从上面两题中,你发现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生1:

单价×数量=总价

生2:

总价÷单价=数量

生3:

总价÷数量=单价

(5)这一组三个数量关系中,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可以了。

归纳总结:

我们从这里的三个数量关系式可以看出,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其中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数量,思考要求的什么,是怎样求的,既可以巩固刚学的量的概念,又是对这两题计算方法的分析。

接着引导学生寻找共同特点,归纳数量关系,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综合、抽象和概括。

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感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抽象的数量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例5.

(1)独立解决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5)

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交流。

说明:

这两道题都是行程问题,其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千米,这样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千米,这样一共行的路是路程。

(2)说一说第

(1)题当中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行走的时间呢?

求出的结果是什么?

(2)题呢?

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从上面两题中,你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1:

速度×时间=路程

生2:

路程÷时间=速度

生3:

路程÷速度=时间

(4)这一组三个数量关系中,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可以了。

归纳总结:

速度、时间和路程是一组联系密切的数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记这一组关系式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得到“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设计意图】采用与上一题相同的教学思路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经过合作和谈话,自觉地构建了比较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初步感知了两种数量的关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学听,然后全班交流,总结常见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生应用这些关系式解决问题做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