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 安装调试 技术规范电气部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4823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备 安装调试 技术规范电气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设备 安装调试 技术规范电气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设备 安装调试 技术规范电气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设备 安装调试 技术规范电气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设备 安装调试 技术规范电气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备 安装调试 技术规范电气部分.docx

《设备 安装调试 技术规范电气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备 安装调试 技术规范电气部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备 安装调试 技术规范电气部分.docx

设备安装调试技术规范电气部分

设备安装调试技术规范(电气部分)

1.目的

鉴于我公司所涉及的门类繁多的自动化设备以及加工的零部件,均属精度较高而批量较小甚至是单机独台的状况,形成互换件比例较小,但工艺灵活性较大的条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依赖于精湛的装配工艺技术来完成生产任务,故对装配的要求除一般性之外还具有特殊性,安装调试技术规范适应这一特殊性成为必要。

为规范设备安装和调试的技术操作,保证人身机器安全和装配质量,以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特制定本《设备安装调试技术规范》。

2.适用范围

本规范涉及电器、气动等领域。

3.文件内容

3.1电气安装技术要求

3.1.1电气安装的准备工作

1)首先应当读懂电气原理图,熟悉各个电气元件的相互连接关系、作用以及安装的技术要求;

2)确定适当的装配工作地点,准备好必要的设备、仪表、工具和装配时所需的电气元件、导线、端子及线号;

3)在选择工作场地时应注意设备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如防尘、防磁、防辐射,防静电等;

4)安装的的电气元件及配件,均必须具有检验部门的合格证方能进行装配。

一些易坏的元件一点要进行仔细的检查测试确定好坏,再进行安装以免返工;

5)准备好号码管,导线号的字体粗度选择3.2mm、长度为15mm气管号Ø4字体粗度选择4.2mm、长度为25mm,Ø6字体粗度选择5.2mm、长度为30mm,Ø8字体粗度选择5.2mm、长度为30mm;

6)电气元件安装时要充分地注意到与机械位置是否干涉,导线和气管是否于机械动作干涉以及维修是否方便;

7)按照规定做好安装调试记录。

3.1.2整机装配

1)电子、电气设备整机(总体)的装配应符合产品设计文件和工艺文件的要求。

2)整机装配一般应先进行机械装配,如对机柜、框架、抽屉的组合,然后进行电气装配。

3)整机电气装配的顺序一般应先绑后装、先轻后重、先里后外、上道工序不应影响下道工序的安装。

 

设备安装调试技术规范(电气部分)

 

4)元器件线束、电缆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线束、电缆的敷设路径应便于其它部件的安装和整机的检查、测试和维修;

b)在满足电气性能和结构要求的前提下,应取最短距离布设线束或电缆;

c)活动部位的线束或电缆应用软导线,并留足够的长度和弯曲半径;

d)线束、电缆应避免与其他部件的棱角和锐边相接触,当穿过金属底板、外壳或屏蔽罩孔时,应加绝缘护套;

e)固定线束、电缆的金属卡箍应外套绝缘套管或加绝缘衬垫;

f)线束、电缆中的接地搭接线端子安装时,应将搭接部位的金属表面锉磨出金属光泽,其面积应为搭接片直径的1.2~1.5倍;

g)线束、电缆与元器件的间隙距离一般应大于2mm;

h)线束、电缆采用走线槽内的导线一般不应超过走线槽容量的70%。

5)面板元器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显示器、指示器、开关、表头、接插头和电连接器与金属面板之间的装配,一般应加橡胶、塑料等柔性绝缘材料衬垫;

b)面板元件的紧固螺钉应按对角线位置逐次紧固,不允许一次紧固完或沿周边顺序位置逐个紧固,以防元器件变形、损坏或接触不良;

c)电连接器的金属接触对严禁挤压和触摸,防止变形或污染,安装完后应及时盖好保护盖。

3.1.3电子组(部)件的装配与安装

电子组(部)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用于机械连接或电气安装的金属紧固件应有良好的防护涂覆;

2)紧固时,必须选用与螺钉、螺母大小相适应的螺丝刀、套筒扳手旋紧,不得滑扣和起毛刺。

小于等于M6的螺钉必须旋出螺母1~2扣,大于M6的螺钉必须旋出螺母2~3扣;

3)某些特殊用途的紧固螺钉拧紧后应点标记漆;

4)安装弹簧垫圈时要将其压平。

有螺母时,弹簧垫圈应安装在螺母一端;无螺母时,弹簧垫圈要安装在螺钉头一端;

5)紧固螺钉时,不得损坏部件的表面涂层,应紧固牢靠不得松动。

 

设备安装调试技术规范(电气部分)

3.1.4配线

1)电控设备所有电气连接导线、电缆,一律采用铜芯软导线、软电缆。

导线、电缆的额定绝缘电压应与电路的额定工作电压或对地电压相适应。

导线截面积应按规定的载流容量选择,符合GB5226.1-2002中13.3、13.4和13.5的规定。

2)所有导线,电缆应符合相应技术条件要求,外表平直、清洁,绝缘层完好,芯线中间不允许有断股和接头,绝缘层的耐热性应与容许温升和环境温度相适应。

3)导线与器件的连接除必须采用焊接的情况(如接插件、指示器件、电子式器件等)外,一般应采用接线端头冷压连接。

接线端头插线孔截面积应与导线截面积相适应;接线端头的结构应与器件端子相适应。

导线在冷压连接过程中不允许损伤或夹断芯线;所有导线的连接(特别是保护电路的连接)必须牢靠,不得松动。

冷压连接处应套大小合适的绝缘套管。

4)不同材料的母线或导线的接合,以及它们同电气元件的接头连接时,应尽量避免和消除可能引起的电化学腐蚀现象。

5)电器端子上的接线一般是一个端子接一根导线,最多不超过两根导线。

从柜外进入柜内的导线、电缆不宜直接连接在器件端子上。

柜内必须提供外部接线用的端子板。

所有导线及电缆从一个端子到另一个端子之间应是连续的,不应有中间接头。

动力电路和测量电路的连接可以直接连到电器端子上。

接地保护线(PE)应直接连接,禁止使用开关、熔断器及插头插座连接。

关键部位的连接应采用双线双点连接。

6)柜内导线、电缆均采用板前线槽布线(电子组、部件走线允许例外)。

走线槽外的走线采用竖直走向。

线槽内的导线一般不允许超过线槽容量的70%。

导线长度应适宜,应有足够的活动余量。

3.1.5屏蔽导线的处理

屏蔽导线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屏蔽导线可分带外绝缘层的屏蔽导线和不带外绝缘层的屏蔽导线,一般使用带外绝缘层的屏蔽导线;

b)屏蔽导线端头不屏蔽的长度为10mm~15mm(工作电压在500V以下);

c)屏蔽层的接地端按下列方法处理:

1)在外屏蔽层扩一小孔(带外绝缘层的屏蔽线应先去除外绝缘层),由此孔把内导线挑出,不允许挑破和拉断内导线的绝缘层,并尽可能保持屏蔽网完好不受损伤;

2)将内导线剥头,芯线扭紧搪锡,拉直屏蔽层端头搪锡,屏蔽层搪锡或焊接地线时应采取保护措施,不允许烫伤内导线绝缘层。

设备安装调试技术规范(电气部分)

3.1.6电磁兼容及隔热处理

1)信号线不能与电源线敷设在同一个线槽内或绑扎在同一个线束内,但屏蔽的电源线应与信号线敷设在同一个线槽(或线束)内。

2)模拟信号线需使用屏蔽线。

3)数字信号线及模拟信号线不能与交流控制信号线装在同一个线槽内。

4)当安装低阻等电位线到各屏蔽电线(缆)接地端有困难或只考虑排除低频或静电干扰时,线缆屏蔽在一端接地较为适用;输送小信号(µV或mV)的模拟信号屏蔽层应一端接地。

5)数字信号线缆的屏蔽层两端接地可较好地排除高频干扰,但必须安装低电阻等电位线。

6)强、弱电信号线,数字信号地线与模拟信号地线应分开布设,控制箱进线处的屏蔽一定要接地。

7)导线与电缆的安装应避免与元器件、零部件、整件的棱角边缘直接接触。

当导线及电缆通过底板、外壳或屏蔽罩孔时,应采用橡皮衬套或其他措施,保护线缆不受损伤。

8)固定导线束、电缆的金属卡箍应套绝缘套管或垫上衬垫。

9)导线、电缆靠近热源时,应采用耐热绝缘导线和电缆。

当高热有损于导线、电缆绝缘层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热措施。

3.1.7电子组件的导线束安装

1)导线、导线束及电缆的安装应避免与元器件、零部件及整机的棱角边缘直接接触。

当其通过外壳或屏蔽罩孔时,其可能发生机械损伤的活动部位应加保护层。

2)导线束、电缆要可靠地固定在壳体、安装板或其他规定的部位上。

固定导线束、电缆的金属卡箍应套绝缘套管或垫上衬垫。

导线束、电缆靠近热源时应采用耐热导线或电缆;当高热有损于导线、电缆绝缘层时,应采取隔热措施。

安装在门上或其他可动部件上的导线长度应适宜,应有足够的活动余量,其安装固定位置应符合规定。

3)绑扎成束的导线分支,一般应从线束的侧下方分,打结也应配置在下方,以保持线束上部平整。

4)导线束、电缆需要弯曲时,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其直径的2倍;在插头插座外壳根部弯曲时,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其半径的5倍;柜内所有导线与器件端子的连接均应保护一定的过渡圆弧,并应整齐一致。

5)电子组(部)件的连接导线或某些特殊电器的连接导线,需要绑扎成束。

6)同一走向的导线应扎成线束。

7)绑扎导线束时,应根据导线束的粗细选择锦丝绳、缠绕管或尼龙扎带的规格。

设备安装调试技术规范(电气部分)

8)用锦丝绳扎线时,扎线间距为:

a)当线束直径小于10mm时,扎线间距为15mm~20mm;

b)当线束直径为10mm~30mm时,扎线间距为20mm~30mm;

c)当线束直径大于30mm时,扎线间距为30mm~40mm。

9)线束内的导线每端留1~2次的再焊余量。

高频导线不留余量。

导线束、电缆需要弯曲时,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其直径的2倍;在插头插座外壳根部弯曲时,弯曲半径一般不得小于直径的5倍。

控制箱内所有导线与器件端子的连接均应保持一定的过渡圆弧,并应整齐一致。

3.2常见工具使用方法

电烙铁的使用方法

1、电烙铁

电烙铁是最常用的焊接工具。

我们使用40W内热式电烙铁。

新烙铁使用前,应用细砂纸将烙铁头打光亮,通电烧热,蘸上松香后用烙铁头刃面接触焊锡丝,使烙铁头上均匀地镀上一层锡。

这样做,可以便于焊接和防止烙铁头表面氧化。

旧的烙铁头如严重氧化而发黑,可用钢挫挫去表层氧化物,使其露出金属光泽后,重新镀锡,才能使用。

电烙铁要用220V交流电源,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应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电烙铁插头最好使用三极插头。

要使外壳妥善接地。

使用前,应认真检查电源插头、电源线有无损坏。

并检查烙铁头是否松动。

电烙铁使用中,不能用力敲击。

要防止跌落。

烙铁头上焊锡过多时,可用布擦掉。

不可乱甩,以防烫伤他人。

焊接过程中,烙铁不能到处乱放。

不焊时,应放在烙铁架上。

注意电源线不可搭在烙铁头上,以防烫坏绝缘层而发生事故。

使用结束后,应及时切断电源,拔下电源插头。

冷却后,再将电烙铁收回工具箱。

设备安装调试技术规范(电气部分)

2、焊锡和助焊剂

焊接时,还需要焊锡和助焊剂。

(1)焊锡:

焊接电子元件,一般采用有松香芯的焊锡丝。

这种焊锡丝,熔点较低,而且内含松香助焊剂,使用极为方便。

(2)助焊剂:

常用的助焊剂是松香或焊锡膏。

使用助焊剂,可以帮助清除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利于焊接,又可保护烙铁头。

焊接较大元件或导线时,也可采用焊锡膏。

但它有一定腐蚀性,焊接后应及时清除残留物。

二、焊前处理

焊接前,应对元件引脚或电路板的焊接部位进行焊前处理。

1、清除焊接部位的氧化层

可用断锯条制成小刀。

刮去金属引线表面的氧化层,使引脚露出金属光泽。

2、元件镀锡

在刮净的引线上镀锡。

可将引线蘸一下松香酒精溶液后,将带锡的热烙铁头压在引线上,并转动引线。

即可使引线均匀地镀上一层很薄的锡层。

导线焊接前,应将绝缘外皮剥去,再经过上面两项处理,才能正式焊接。

若是多股金属丝的导线,打光后应先拧在一起,然后再镀锡。

三、焊接技术

做好焊前处理之后,就可正式进行焊接。

1、焊接方法。

(1)右手持电烙铁。

左手用尖嘴钳或镊子夹持元件或导线。

焊接前,电烙铁要充分预热。

烙铁头上要吃锡,即带上一定量焊锡。

(2)将烙铁头紧贴在焊点处。

电烙铁与水平面大约成60℃角。

以便于熔化的锡从烙铁头上流到焊点上。

烙铁头在焊点处停留的时间控制在2~3秒钟。

(3)抬开烙铁头。

左手仍持元件不动。

待焊点处的锡冷却凝固后,才可松开左手。

(4)用镊子转动引线,确认不松动,然后可用偏口钳剪去多余的引线。

设备安装调试技术规范(电气部分)

2、焊接质量

焊接时,要保证每个焊点焊接牢固、接触良好。

要保证焊接质量。

锡点光亮,圆滑而无毛刺,锡量适中。

锡和被焊物融合牢固。

不应有虚焊和假焊。

虚焊是焊点处只有少量锡焊住,造成接触不良,时通时断。

假焊是指表面上好像焊住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焊上,有时用手一拔,引线就可以从焊点中拔出。

这两种情况将给电子制作的调试和检修带来极大的困难。

只有经过大量的、认真的焊接实践,才能避免这两种情况。

焊接按钮时,一定要控制好时间。

太长,按钮将被烧焦,或造成触点脱落。

按钮的拆焊,可将电烙铁头贴在焊点上,待焊点上的锡熔化后,快速将导线拔掉。

剥线钳的使用方法

一、剥线工具-剥线钳的优点

1、剥线长度可自由调整

2、刃部由特殊机械精细加工,且经高频淬火处理

3、手柄采用优质塑料,符合人体力学、舒适耐用。

二、剥线钳的使用方法

设备安装调试技术规范(电气部分)

1、根据缆线的粗细型号,选择相应的剥线刀口

2、将准备好的电缆放在剥线工具的刀刃中间,选择好要剥线的长度

3、握住剥线工具手柄,将电缆夹住,缓缓用力使电缆外表皮慢慢剥落

4、松开工具手柄,取出电缆线,这时电缆金属整齐露出外面,其余绝缘塑料完好无损。

四、安全注意事项:

1、操作时请戴上护目镜

2、为了不伤及断片周围的人和物,请确认断片飞溅方向再进行切断

压接

1.压接连接应根据使用对象、压接端子形状、结构和导线芯线的大小合理选择压接工具和压接形式,不得用压模口生锈、损坏或尺寸不符合要求的压接工具进行压接操作。

2.采用压接焊片或压接型连接器接触端子时,导线芯线伸入压接端子长度必须和端子压接区尾管齐平,导线缘层和压接端子间间隙一般为0.5mm~1mm,尾管内径与导线直径必须相适应,其间隙应保证压接操作的压缩比,一般为15%~20%。

3.压接操作时,导线芯线全数平直伸入压接端子尾管。

芯线端面不得氧化。

压接完成后,端子无裂纹、压穿,芯线无压断或脱出,压印应处于压接区中心位置,且明显、清晰,压印边缘距离压接端子尾管两端不小于0.5mm(见图3a)。

压接型连接器接触偶压接后,压印必须对称,受力均匀,接点横截面应符合(图3b)的要求。

抗震压接端子除按接要求操作外,导线的绝缘层应同时插满端子绝缘层包紧区,并规整包紧绝缘层(见图3c)。

Abc

设备安装调试技术规范(电气部分)

4.压接型连接器接触件的装卸,应采用专用压接、取卸工具进行压接和取卸。

压接和取卸应符合下列要求:

a)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的每个孔位里(除了0#不取卸式)都放有定位爪,用于对针孔的固定;

b)将压接好导线的接触件顺着孔位插入,当听到清晰的声音时,表示接触件到位,即壳体里的定位爪卡住了接触件台阶。

然后用手往外轻轻的拉导线,接触件不被拉出即可;

c)将取卸工具顺着导线插入所要取出的接触件尾部,直至不动(撑开定位爪),拉出导线即可取出接触件。

5.压接点应牢固可靠,导电良好,接触电阻一般应小于0.75mΩ。

其拉脱力应符合表6的要求。

压接点拉脱力

导线截面

mm

0.2

0.35

0.5

0.8

1.0

1.2

1.5

2.0

2.5

3.0

4.0

5.0

6.0

最小拉力

N

35.3

58.8

84.3

137.2

176.4

215.6

254.8

313.6

421.4

490

637

735

833

6.对压接连接进行目视检查时,不允许存在表7列举的缺陷。

压接连接缺陷

缺陷例子

缺陷部位

缺陷原因

线插入不合格

芯线脱落

导线芯线伸出过多

不能紧固

导线芯线露出过多

剥皮太长

在头部压接

导线芯线脱落

在根部压接

导线芯线压断

压接部位偏移

压接不均

设备安装调试技术规范(电气部分)

7.双扭线带状电缆与“U”型簧片连接,采用穿刺压接。

穿刺压接按以下要求采用专用的端接装置:

a)穿刺压接的双扭线带状电缆的线径一般为0.3~0.5mm;

b)压接操作应合理选用端接装置,必须保证导线按连接要求精确地对准连接器上的簧片“U”型槽;

c)穿刺连接点应牢固,压接点接触电阻一般应小于7mΩ。

数字万用表的正确使用

现在,数字式测量仪表已成为主流,有取代模拟式仪表的趋势。

与模拟式仪表相比,数字式仪表灵敏度高,准确度高,显示清晰,过载能力强,便于携带,使用更简单。

(1)使用方法

a使用前,应认真阅读有关的使用说明书,熟悉电源开关、量程开关、插孔、特殊插口的作用.

b将电源开关置于ON位置。

c交直流电压的测量:

根据需要将量程开关拨至DCV(直流)或ACV(交流)的合适量程,红表笔插入V/Ω孔,黑表笔插入COM孔,并将表笔与被测线路并联,读数即显示。

d交直流电流的测量:

将量程开关拨至DCA(直流)或ACA(交流)的合适量程,红表笔插入mA孔(<200mA时)或10A孔(>200mA时),黑表笔插入COM孔,并将万用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即可。

测量直流量时,数字万用表能自动显示极性。

e电阻的测量:

将量程开关拨至Ω的合适量程,红表笔插入V/Ω孔,黑表笔插入COM孔。

如果被测电阻值超出所选择量程的最大值,万用表将显示“1”,这时应选择更高的量程。

测量电阻时,红表笔为正极,黑表笔为负极,这与指针式万用表正好相反。

因此,测量晶体管、电解电容器等有极性的元器件时,必须注意表笔的极性。

(2).使用注意事项

a如果无法预先估计被测电压或电流的大小,则应先拨至最高量程挡测量一次,再视情况逐渐把量程减小到合适位置。

测量完毕,应将量程开关拨到最高电压挡,并关闭电源。

b满量程时,仪表仅在最高位显示数字“1”,其它位均消失,这时应选择更高的量程。

c测量电压时,应将数字万用表与被测电路并联。

测电流时应与被测电路串联,测直流量时不必考虑正、负极性。

d当误用交流电压挡去测量直流电压,或者误用直流电压挡去测量交流电压时,显示屏将显示“000”,或低位上的数字出现跳动。

e禁止在测量高电压(220V以上)或大电流(0.5A以上)时换量程,以防止产生电弧,烧毁开关触点。

f当显示“”、“BATT”或“LOWBAT”时,表示电池电压低于工作电压。

设备安装调试技术规范(电气部分)

 

导线、电缆加工和线束制作

1.导线、电缆的各种参数,应符合相应的技术条件;外绝缘层应清洁,无气泡、裂痕、凸痕、芯线不应锈蚀,不应有中间断线和接头存在。

2.屏蔽导线的屏蔽编织层与芯线间的绝缘电阻应经检查,不允许有短路。

3.电气连用的绝缘导线颜色按GB/T2681-1981的规定。

4.导线、电缆下料长度偏差应符合设计或工艺文件要求,无要求时按表1规定。

导线、电缆下料长度偏差单位为毫米

下料长度

≤50

>50~100

>100~200

>200~500

>500~1000

>1000

偏差

+5

+7

+10

+12

+15

+200

5.锡焊用导线、电缆在剥去端头绝缘层时,不应损伤芯线和绝缘层。

6.多股导线端头绝缘层剥去后,芯线应及时绞合搪锡,锡层应与绝缘端保持1mm~2mm距离,绝缘层不允许烫伤、开裂。

7.纤维聚氯乙烯绝缘安装线经过端头处理后,其纤维包绕层应缩进聚乙烯层约2mm。

8.剥去绝缘层的多股绞合芯线,应按原绞合方向绞合。

绞合应松紧适宜、均匀顺直,绞合后损伤和切断芯线股数不应超过表2的规定。

多芯绞合线的股数

多芯绞合线的股数

最大允许损伤和切断多芯绞合线的股数

<7

0

7~15

1

16~18

2

19~2

3

26~36

4

37~40

5

>40

6

9.屏蔽导线接地端加工应符合设计或工艺要求。

不加工接地端的屏蔽层端头修齐平后,选用相适应的热缩套管保护紧固。

10.凡易引起电路短路的屏蔽线应加绝缘套管,或使用带绝缘层的屏蔽导线。

11.需要拆卸的连接导线,其端头应采用端套焊片。

12.两根以上的导线平行,长度大于150mm时,在不产生相互干扰和电路间相互耦合的情况下,应捆扎成线束。

设备安装调试技术规范(电气部分)

 

13.线束的导线应选择和产品电气要求相适应的最短路径敷设,一般先布屏蔽线,再布绞合线、短线,最后布长线。

电线敷设应清洁、平直、无交叉,线束分支应从侧方抽出,经常活动的导线敷设长度,应满足操作时运动的需要。

14.线束弯曲半径一般不小于线束直径的5倍。

15.线束可采用锦纶线、尼龙线或尼龙搭扣进行捆扎,也可采用尼龙卷槽和胶合等方法。

用锦纶线等捆扎线束时,两结扣间的距离应视线束直径大小而异,一般按表3选择。

 

线束直径与捆扎线扣间距离单位为毫米

线束直径

捆扎线扣间距离

<10

15~20

10~30

>20~40

>30

>40~60

16.线束应捆紧,扎结应整齐、均匀、牢靠,线束首尾和分支前后应打加强自锁扎结。

当线束直径大于15mm时,一般应采用双线捆扎,捆扎线束不能伤导线绝缘层。

17.线束易受机械损伤的部位(如结构的棱角、锐边和经常活动的部位等)应加装防护尼龙套或缠绕聚氯乙烯带。

采用防护尼龙套时,其两端与线束本体应选用相适应的热缩套管紧固。

导线、线束、电缆安装不应靠近发热元件,无法避免高温热源时,应采用耐高温导线、电缆,必要时还应采取隔热措施(如包缠隔热材料等)。

在高温下工作的裸电线,应采用瓷珠、瓷管等耐热材料作套管。

 

设备安装调试技术规范(电气部分)

导线的选择

依导线颜色标志电路时  

1 黑色:

装置和设备的内部布线。

  

2 棕色:

直流电路的正极。

  

3红色:

三相电路和C相;半导体三极管的集电极;  半导体二极管、整流二极管或可控硅管的阴极。

  

4黄色:

三相电路的A相;半导体三极管的基极;  可控硅管和双向可控硅管的控制极。

  

5绿色:

三相电路的B相。

  

6蓝色:

直流电路的负极;半导体三极管的发射极;  半导体二极管、整流二极管或可控硅管的阳极。

  

7 淡蓝色:

三相电路的零线或中性线;  直流电路的接地中线。

  

8 白色:

双向可控硅管的主电极;  无指定用色的半导体电路。

  

9 黄和绿双色(每种色宽约15~100毫米交替贴接);安全用的接地线。

  

10 红、黑色并行:

用双芯导线或双根绞线连接的交流电路。

  

设备安装调试技术规范(电气部分)

依电路选择导线颜色时  

1 交流三相电路的A相:

黄色;B相:

绿色;C相:

红色;零线或中性线,淡蓝色;安全用的接地线:

黄和绿双色。

  

2 用双芯导线或双根绞线连接的交流电路:

红黑色并行。

  

3直流电路的正极:

棕色;  负极:

蓝色;  接地中线:

淡蓝色。

  

4 半导体电路的半导体三极管的集电极:

红色;  基极:

 黄色;  发射极:

蓝色。

  

半导体二极管和整流二极管的阳极:

蓝色;  阴极:

红色。

  

可控硅管的阳极:

蓝色;  控制极:

黄色;  阴极:

红色。

  

双向可控硅管的控制极:

黄色;  主电极:

白色。

  

5整个装置及设备的内部布线一般推荐:

黑色;  半导体电路:

白色;

气动配管及使用注意事项

1.请垂直剪断软管端面,以免密封不良。

用管接头连接。

管子管子的弯曲半径要符合厂家规定。

软管内部要用压缩空气吹除干净。

2.按气路图依次安装。

确认各元件的进口、出口侧,不得装反。

过滤器油雾器的水杯垂直朝下安装。

电磁换向阀应尽量靠近被控的气缸安装

3.接头部密封带的缠绕方向,如下图所示

注意要空出2个螺纹的距离不能缠绕。

4.气动回路接完后,应从小到大调整气流量,直到速度合适为止。

5.在给气之前,必须确认电磁阀所在的工作位,以免造成设备损坏。

设备安装调试技术规范(电气部分)

 

3.3面板、电气柜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