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欺凌之个案介入.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14106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校园欺凌之个案介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校园欺凌之个案介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校园欺凌之个案介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校园欺凌之个案介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校园欺凌之个案介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校园欺凌之个案介入.docx

《小学校园欺凌之个案介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校园欺凌之个案介入.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校园欺凌之个案介入.docx

小学校园欺凌之个案介入

小学校园欺凌之个案介入

一、案例

小明,男,今年11岁,小学六年级,成绩一般,性格内向、害羞,但却善演讲、朗诵,曾在学校朗诵、演讲比赛中获奖;值日等其他班级事务很积极;喜欢跟女孩子玩,同学觉得他有点“娘娘腔”,再加上体型偏胖,在班里属于被欺负的对象:

同班的几个调皮的男生经常会辱骂、嘲笑小明,给小明起不雅的外号,并伴有欺凌行为,如:

故意往案主身上踢球或者对案主做一些不友善的动作。

但小明不敢顶嘴,更不敢还手,小明跟老师反映过情况,老师虽然在班上批评了那几个调皮的男生,但管不了几天,他们又会欺负小明。

独生子,从小跟妈妈长大,但妈妈工作比较忙,也很少跟小明聊天,但对其很是疼爱;爸爸在外工作,每年见面机会较少,平均每周三次电话,但也大多问小明的学习情况,在小明的印象中,爸爸是个特别严厉的人,所以受欺凌的事也不敢告诉爸爸。

班上同学对小明的欺凌行为对其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不仅仅使小明产生不开心、情绪低落、愤怒、厌恶等负面情绪,且经常会有想躲避这一切的心理,同时对案主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预估

(一)收集资料的途径

针对这个案例,社工首先应该与案主小明进行访谈,从案主那儿直接获得与其相关的资料,包括通过时下方便快捷的聊天软件与其保持联系;同时,社工还应该从案主的家长、老师、同学(包括欺凌者、与案主关系较好的女生同学)那儿获取信息,以确保收集到的资料全面、真实、可靠。

(二)个案资料

为了更清晰、主观的了解案主的情况,根据案例,笔者整理出表1:

姓名:

小明

年龄:

11岁

性别:

年级:

六年级

学习状况

成绩一般;善演讲、朗诵,曾在学校朗诵、演讲比赛中获奖。

体型及性格

体型偏胖;性格内向、害羞;“娘娘腔”;胆小(被男同学欺负几乎不还手);有责任心(值日积极)。

人际关系状况

跟女同学关系比较好,受班里几个调皮男同学欺负(嘲笑、辱骂,并有欺凌行为)。

家庭状况

家庭完整,独生子,从小跟妈妈长大,但妈妈工作比较忙,也很少跟小明聊天,但对其很是疼爱;爸爸在外工作,每年见面机会较少,平均每周三次电话,但也大多问小明的学习情况,小明被欺负的事没敢告诉父母。

表1

(三)问题分析

根据案例,笔者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相关理论对案主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案主目前遇到的问题总结如下:

1.受欺凌的问题:

案主经常会因为体型等外在形象以及“娘娘腔”的缘故遭到同班几名同学的欺凌,包括起绰号、言语上的辱骂,也包括肢体上的欺凌行为,如:

故意往案主身上踢球或者对案主做一些不友善的动作;案主从小跟妈妈长大,缺少爸爸的陪伴与教育,这也许也是其“娘娘腔”的一个原因。

2.情绪问题:

由于受欺凌而导致负面情绪,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且由于不适

当的认识,当案主面对欺凌行为时不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而是选择沉默和逃避。

3.缺乏有效的人际支持:

主要表现在案主家庭系统和学校生态系统方面。

主缺乏来自父母、师长等方面比较重要的人际支持系统。

虽然案主是独生子,但

从案例中可以得知:

案主在父母那里得不到应有的关怀,案主也没有把自己受欺凌的事告诉家长。

而师长方面支持系统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当案主在学校遭遇欺凌行为的时候得不到老师实际的帮助。

4.自信心问题:

由于案主现在一直遭受班上同学的言语和肢体方面的欺凌,加之父母对案主的关心较少,学习成绩一般,包括那些由别人的不接纳等一系列负面行为导致案主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严重受伤,案主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内心较为。

5.

朋辈

(个别女生)

老师

欺凌者

父亲

案主

母亲

图1:

案主家庭生态系统图

(四)能力评估

通过案例,综合案主的家庭系统、学校系统、朋辈系统,结合案主的性格、案主的行为表现等因素,笔者发现案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因缺乏自信心和不正确的观念导致案主在遭遇欺凌问题时往往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缺乏正确的情绪疏导方式。

但同时,案主身上也具有一些足以“自助”的潜能。

综合来看,案主的需要、优势、劣势分别是:

1、需要分析

(1)安全感和保护。

处于儿童期的案主在此阶段需要获得安全感和受到保护。

案主性格内向、害羞,需要获得来自家长、老师、同学的关心和支持,使其不再感到孤独,获得安全感。

(2)增强案主的自信心。

长期被欺凌,加之父母对案主的关心较少,学习成绩一般,导致案主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较低。

我们需要消除案主的非理性信念,帮助其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形成积极正向的自我评价,走出心理阴影。

(3)掌握反欺凌的正确方式。

案主面对欺凌“不敢顶嘴,更不敢还手”,我们帮助案主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其正确的应对欺凌。

2、案主的优势:

首先,案主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其心智逐步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理性认知能力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可塑性较强,这为引导案主面对和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其次,从具体方面来看,虽然其性格较为内向,但“善演讲、朗诵,曾在学校朗诵、演讲比赛中获奖”,而且对班级事务比较热心,这无疑是案主的闪光点;

再次,虽说案主跟其父母交流比较少,但“妈妈对其很是疼爱”;爸爸虽然很严厉,打电话也多问案主学习的事,但从“平均每周三次电话”也能看出其爸爸也很关心案主,所以通过社工的再介入,案主的父母也会成为案主有力的家庭支持系统;

最后,案主跟几个女同学关系很好,可以从她们那儿获得鼓励;案主演讲拿过奖、对班级事务也比较热心,应该说,还是挺讨老师喜欢的,通过社工的介入,也希望老师能够重视该类事件,所以,综上,案主的学校系统、朋辈系统都能成为其优势。

3.案主的弱势:

(1)案主性格较为内向、害羞;

(2)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较为被动;

(3)缺乏自信心,胆小;遇事较容易选择躲避和沉默,习惯用沉默把自己封闭起来;

(4)存在不良情绪但缺少正确处理和疏导不良情绪的方法和渠道,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舒缓。

三、计划

(一)介入目标

1.长期目标

(1)发掘案主的优势和潜能,构建案主的自信心系统;

(2)学习掌握情绪处理技巧:

通过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情绪处理技巧,引导案主当面临情绪困境的时候能够采取合理适当的发泄方式;

(3)改善亲子关系:

引导案主学习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教会案主在与父母沟通的时候常用“同理心”,同时,引导案主父母改变与其沟通的方式;

(4)提高自信心:

通过发掘案主的优势与特长,协助案主提高自我效能和自我认同感。

为了体现目标的SMART原则,特列出以下具体目标:

2.具体目标

(1)陪伴案主,鼓励其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通过这些,让案主从负面情绪与欺凌行为中走出来;

(2)学习掌握因对欺凌行为的措施: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导案主积极面对欺凌行为的态度与方法,进而从源头解决案主的问题;

(3)人际交往方面:

服务对象应当学会如何向别人尤其是欺凌者表达自己的态度、感受和情绪,应当学会如何积极地去面对欺凌行为;

(4)通过家访了解案主的家庭情况,进而引导案主与父母进行积极有效的对话沟通,增加案主对父母的理解;

(5)掌握积极有效的应对欺凌行为的策略和方式。

(二)服务策略

1.介入计划

前期

中期

后期

介入

方式

面谈

面谈、角色扮演、

情景模拟

访谈和家访

对象

案主、案主关系较好的

女同学、老师、欺凌者

案主

案主、案主父母、老师、欺凌者

 

目标

 

1)了解案主的情况,加深对案主的了解为后续计划做铺垫;

2)建立信任的关系,同时为案主提供支持和情绪宣泄和疏导的渠道。

疏导积压在案

主心里的负面不良情绪;

3)并通过挖掘案主的优势和特长增加案主的自信心。

 

1)引导案主学习和掌握应对欺凌行为的策略和积极的人际交往方式,并通过角色

扮演、情景模拟加强训练和巩固;

2)掌握合理的情绪疏导方式。

1)加强案主和父母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改善案主的家庭关系;

2)让老师意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而不仅仅是学生的小打小闹;

3)让欺凌者意识到其行为的不正确性;

4)拓展案主的人际交往。

2.面谈机制

(1)面谈时长

每次面谈时长控制在45分钟至一小时,时间太长,案主有可能会没耐心,但实际面谈时长视情况而定,如果面谈时长已到,但案主还是在表达,当然要耐心的倾听,一方面,让案主感受到被尊重,另一方面有利于案主负面情绪的宣泄。

(2)面谈地点

面谈地点可以是操场、放学回家的路上,这样常规的、熟悉的场景有利于案主敞开心扉,太正式的访谈有可能会对案主造成压力,当然,具体的地点需要跟案主共同商量再确定。

(3)面谈次数

根据案主的变化、介入的进展以及案主的意愿等多种因素共同确定,但不少于四次。

四、介入

(一)初始阶段

1.目标:

(1)了解案主的情况,加深对案主的了解为后续计划做铺垫;

(2)建立信任的关系,同时为案主提供支持和情绪宣泄和疏导的渠道;

(3)并通过挖掘案主的优势和特长增加案主的自信心。

2.主要做法:

初始阶段可以安排两次与案主的面谈,与案主建立信任的良好的专业关系,同时,案主也应该多从其老师、同学处获取信息。

由于案主一直被班上同学的欺凌,但是有没有渠道可以让其去诉说或者说宣泄,一直积压在心里。

因此,第一次面谈,除了通过面谈搜集必要的信息和资料,以及对案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之外,希望能够给案主提供一个情感宣泄的途径,通过“探索--描述--宣泄”的方式,让案主说出自己对于欺凌行为的真实感受以及对父母、老师及同伴的看法,引导案主宣泄自己的负面不良情绪。

为了能与案主建立信任良好的专业关系,社工除了要事先拟好一份面谈提纲,还应该从老师、同学处手机信息。

第一次面谈除了建立专业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澄清案主被欺凌的相关问题,包括被欺凌的原因、频率、被欺凌的方式以及案主本身对于欺凌事件的态度等相关信息。

在访谈中还应该注意多多肯定案主,以增强案主的自信心,例如多夸夸他“你演讲拿了奖很棒”、“老师说你值日特别积极,真有责任心”,并且,这样的肯定要贯穿整个介入过程,让案主能积极主动的接纳自己,不会因为别人说自己胖或者“娘”而质疑自己,提高案主的自我效能感。

第一次面谈结束后,社工要跟案主约好下次面谈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要提醒案主就之前所遭遇的欺凌行为进行一些反思和再认识。

(二)中期阶段

1.目标:

(1)教导案主应对欺凌行为的积极应对策略和人际交往方式,并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加强训练和巩固;

(2)掌握合理的情绪疏导方式。

2.主要做法:

中期阶段同样安排一次面谈、一次角色扮演,具体为:

(1)初始阶段的面谈结束后,让案主对之前所遭遇的欺凌行为进行了反思,在中期阶段,可以首先就案主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与澄清,然后给案主分享一些关于欺凌行为的视频,其中就有反欺凌的案例,是教如何面对欺凌行为以及一些应对欺凌行为的措施,看完之后,为了让案主印象更深刻、有个清晰地思路,可以把刚刚看的视频再梳理下,借机引导案主要学会反欺凌。

(2)下一次面谈时,先让案主自己复述总结上次的反欺凌视频,以增强其反欺凌的意识。

接下来就可以跟案主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分两个阶段:

a.第一阶段,把案主作为旁观者,社工扮演欺凌者,用一只玩具熊充当被欺凌者。

社工所扮演的欺凌者,欺负玩具熊所扮演的被欺凌者,“玩具熊被欺凌者”自然不会有任何反抗行为。

此时问作为旁观者的案主的感受。

一般来说,如果被欺凌者一直沉默、不反击,旁观者也不会给予帮助,因为旁观者会看不起被欺凌者,又或是为了避免被欺负而摇旗呐喊支持着欺凌者,欺凌者也会打的更厉害;但是如果向旁观者求助,一方面会激起同情心,赋予旁观者“好人”的形象,能唤起其责任感、正义感,而获得保护和救助;即使旁观者担心自身的安危而不予以帮助,但其内心的负疚感也会促使其伸出援手。

通过告知案主这些道理,引导案主不要碍于面子而选择忍气吞声,而应该努力争取别人的帮助,不要放弃求助。

b.第二阶段,让案主扮演欺凌者,社工扮演被欺凌者,情景是:

“社工被欺凌者”一直默默忍受欺凌者的欺凌,最后突然起来反击。

一般来说,被欺凌者越不还手,欺凌者越欺负,但一旦反击,欺凌者就会“焉了”。

这一轮角色扮演后,照例问案主对于社工先沉默后突然反击的感受,引导案主明白,除了哭泣,还有其它的应对方法,即使即使不还手,但只要只要反抗,一定程度上也能在气势上吓到欺凌者。

通过这两次的介入,希望案主能够认识到,不反抗不能解决问题,要向同学争取求助,并要适时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此次角色扮演结束后,社工同样要给案主布置家庭任务:

记录自己每个月被欺凌的情况,包括被欺凌的类型、次数及时间,并多对这种情景多模拟几次,掌握新的行为反应方式。

(三)后期阶段

1.目标:

(1)积极有效促进案主家庭关系,加强案主和父母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2)让老师意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而不仅仅是学生的小打小闹;

(3)让欺凌者意识到其行为的不正确性;

(4)拓展案主的人际交往。

2.主要做法:

(1)在改善案主家庭关系方面,主要是通过家访与其父母沟通。

针对案主的母亲忙于工作忽于倾听案主的状况,社工应该让其意识到孩子需要的是陪伴、是倾听,让其母亲多多注意案主的精神状况,案主“娘娘腔”的现状有可能是长期缺少父亲陪伴的结果,应让案主母亲平时注意案主的行为举止;针对其父亲与案主缺少沟通的状况,应该让其父认识到,不应该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健康的成长、全面的发展更重要,应多多问问案主近期生活中的事,拉近与案主的距离。

同时,社工也应该告知案主父母案主被欺凌的事,引导他们鼓励、支持案主,这样案主才能有倾诉的地方,更能有反抗欺凌的信心。

(2)案主一直遭受欺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老师、学校对校园欺凌的不重视,所以,需要对案主的老师及其学校进行介入。

也许在老师看来,这只不过孩子间常有的现象,社工可以跟案主老师面谈,让其认识到这种思想的不正确性。

同时,社工可以在案主的班级开展一些以一些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反欺凌为主题的班会,通过班会让全班同学都认识到欺凌行为的不正确性:

让欺凌者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让案主获得反欺凌的信心与力量、引导旁观者认识到旁观也是在助长欺凌行为。

这类主题班会甚至可以推广到全校所有班级,同时,学校也应该针对校园欺凌给出一些解决、处理方法,在全学校形成良好的氛围。

(3)在主题班会之后,社工可以跟欺凌者再单独面谈,改正其不正确的认知,并意识到其行为的严重性。

(4)案例中提到,案主主要都是跟女孩子玩,这虽然无异议,但这对案主的长远发展有可能不利,所以社工也要引导案主多多结交男生朋友,可以通过刚开始跟一些平时没冲突、关系也还不错、性格比较温和的男生接触,慢慢到达成一个正常的人际交往状态。

五、评估

该案例的评估可以从社工对案主的观察和分析、案主自评以及被欺凌次数的变化来进行评估。

首先,从对案主的观察与分析来评估:

例如,与介入之前相比,案主在面对欺凌行为的时候,是不是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包括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合适的自卫行为,以及会不会把受欺凌的不良情绪跟家人、朋友诉说;

其次,从案主自评方面来评估,案主对自己现在的行为“打分”,包括现在是不是能够把自己的不开心告诉家人朋友,跟以前相比是不是能够更勇敢的表达自己的不满、更勇敢的面对欺凌者。

最后,从欺凌次数的变化上评估。

在介入计划中提到,让案主记录自己每个月被欺凌的情况,包括被欺凌的类型、次数及时间,这个记录也能做为评估的依据。

六、反思

(一)对服务方案的反思

1.收集资料不够全面细致

案例中关于案主的信息毕竟较少,要想为案主提供合适、切合实际的服务,自然要从与其相关的系统中寻找信息,但由于没有实际的介入,笔者仅仅从常规几个系统来收集资料,而且,实际上,每个系统都应该可以再深入挖掘;

2.介入案主相关系统的阶段把握不准

在设计介入过程的时候,笔者一直考虑一个问题:

对案主的家庭、老师、欺凌者的介入以及班会的开展是放在介入前期还是介入后期以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如果先介入这些系统,例如,先去跟案主的老师沟通,让老师重视该类事件;再去面谈欺凌者,让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并改正错误行为;又通过班会在全班形成一个“校园欺凌”是一种错误行为的意识等等,给案主的压力就会小很多,是不是更容易促成案主状况的好转?

但笔者结合案例,认为案主在长期的被欺凌中被严重打击了其自信心、缺乏宣泄情绪的方式、缺乏正确应对欺凌的方式,这些都是需要案主主动、积极做出改变的,这才是真正对其的有益的转变,综合以上考虑,笔者把对案主相关系统的介入放在了介入后期,既让他主动的做出了积极地改变,又促成了相关系统的改变,为案主提供积极的支持;

3.对于案主家庭系统、学校系统、朋辈群体的介入相对较少

整个服务方案基本都是对案主进行介入,对于其相关系统的介入相对较少,一方面,如果增加对其相关系统的介入会给案主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相关系统的改变、有利于反校园欺凌的大环境形成。

4.只是介入方案,实际介入过程中也许会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笔者只是针对这个案例中既有的信息为案主设计了介入方案,但在前期收集资料的时候,一定会获得更多的信息,此时有可能会发现更多的问题,自然介入方案也会有相应的改变。

(二)专业反思

1.在进行个案工作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介入局限于心理辅导

社会工作经常强调其与心理咨询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中级社会工作实务课上老师您也跟我们探讨过。

而在笔者看来,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联系在于二者都是以解决案主问题为主,且二者的有些专业理论是相通的,但二者也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主要在于心理咨询侧重于将案主的问题内归因且病理化,侧重治疗;而社会工作往往将案主问题的成因多归因且着重考虑环境对于案主的影响,在介入过程中,侧重于发掘案主的潜能和优势强调案主自觉;且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社会工作介入方式的多样性。

但在笔者设计的介入方案中,由于介入的对象是个案,除了“角色扮演”环节以及班会活动过程之外,与案主、案主老师、案主父母、同学进行较多的都是面谈,而在面谈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陷入“心理辅导”的趋向。

如何避免将社会工作个案方法与心理咨询混同,我觉得关键在于介入方式。

前期为了收集资料和建立专业关系一定的面谈是必要的,但要更好的发挥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中的优势应当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将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等同于心理咨询的谬误。

2.校园欺凌“环境”很重要

笔者为了设计一个相对合适、合理、有效的校园欺凌个案介入方案,查阅了很多文献,发现校园欺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所致。

首先是社会大环境,欺凌行为的存在与蔓延是有其“适存的社会环境”。

欺凌者之所以会经常性的欺凌原因之一是:

欺凌者对于被欺凌者的行为“看不惯”、“觉得不爽”所以“就是要找茬”。

例如本案例,案主被欺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案主“娘”,欺凌者为何因为看不惯“男生娘”而产生欺凌行为?

归根结底这与社会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古至今,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就是男性就是阳刚、坚强、力量的象征和代言;同样女性就是阴柔、软弱、被保护的象征,这是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赋予每个性别的性别角色,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在这种大环境下,当出现有别于社会环境已经规定的行为角色和规范的行为出现的时候将注定被视为“异己”。

其次,校园欺凌得不到学校、老师的重视。

大多数欺凌者和旁观者以及受害者被问到当发生欺凌行为会不会担心别人告诉老师?

或者当你看到或者受到别人欺凌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告诉学校或者老师或者告诉家长时,得到的答案都是相似的:

说了也没有。

不会选择告诉老师,一方面是在质疑“老师会管这事?

”,另一方面是在肯定“老师说了也没用”。

从老师方面,一般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打闹行为一般都会批评或者惩罚一下,特别严重的就是请家长。

而家长则将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认为是“正常”的,在这种环境下,欺凌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以及科学合理的处理,从而使得欺凌行为成为一种长期存在、却被人无视的一种常态。

最后,家庭系统环境没有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持。

家庭系统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其实是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的,不论对于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抑或旁观者,如果家长能有这方面的意识,校园欺凌都不会这么频频发生。

欺凌者的家长会告知孩子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改正其错误观念;被欺凌者的家长也会告诉孩子你怎样做,为其提供积极的支持,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旁观者的家长也会给予孩子合适的建议。

但往往,家长就只用一句话就将孩子“拒之门外”,以学习为借口拒绝和孩子进行必要的交流,这不是通病但也已经普遍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张琼.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永州市X小学的个案研究[D].研究生论文.重庆师

范大学.2014.

[2]张文新.学校欺负及其社会生态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5):

97-103.

[3]梁国威.浅析中日校园欺凌行为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2012(9):

131-132.

[4]孙临美,林玲.儿童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归因级对策[J].校园心理.2009(7):

153-156.

[5]黄会欣.初中生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研究[D].兰州:

兰州大学.2005

[6]陈世平.中小学生欺负行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4

[7]郭润.初中校园欺凌行为之个案研究[D].兰州:

兰州大学.2015.

[8]李琼,姜洋.校园欺凌现象及其防治策略[J].甘肃教育.2009(3).

[9]周愫姻.论学校因素与青少年偏差行为之关系[J].应用心理研究.201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