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功能及其毒副作用参考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3616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疗药物功能及其毒副作用参考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化疗药物功能及其毒副作用参考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化疗药物功能及其毒副作用参考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化疗药物功能及其毒副作用参考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化疗药物功能及其毒副作用参考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疗药物功能及其毒副作用参考模板.docx

《化疗药物功能及其毒副作用参考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疗药物功能及其毒副作用参考模板.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疗药物功能及其毒副作用参考模板.docx

化疗药物功能及其毒副作用参考模板

骨肿瘤化疗常用药物恶性骨肿瘤的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骨肿瘤化疗常用药物

全网发布:

2011-06-2320:

40发表者:

唐顺(访问人次:

1446)

不同的肿瘤应选择不同的化疗。

主要依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来选择。

如骨肉瘤是以大剂量甲氨喋呤、顺铂、阿霉素、异环磷酰胺为主的化疗。

而尤文肉瘤则是以长春新碱、阿霉素、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和Vp-16为主的联合化疗。

一、化疗药物

(一)相关概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唐顺

1、细胞周期:

指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起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的活动过程,可分为G1期(主要进行细胞体积的增大,并为DNA合成作准备。

不分裂细胞则停留在G1期,也称为G0期)、S期(DNA合成时期)、G2期(细胞分裂准备期,继续RNA和蛋白质的合成)、M期(细胞分裂期)。

2、增殖细胞群:

指处于细胞周期中按指数不断分裂的细胞,这部分细胞占肿瘤全群的比例称生长比率(growthfraction,GF)。

GF值越大,肿瘤生长越迅速,对药物越敏感。

反之,亦然。

3、静止细胞群:

即G0期细胞。

指暂不增殖的后背细胞。

当增殖细胞群的细胞被大量杀灭后,这类细胞即可补充。

G0期细胞是肿瘤复发的根源。

4、无增殖能力细胞群:

细胞不具备增殖能力,最终老化死亡。

(二)作用机制

在恶性骨肿瘤的化学治疗中,化疗药物通过抑制DNA合成、破坏DNA的结构与功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及改变机体激素平衡等多方面的作用,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的作用。

化疗药物通常杀伤增殖细胞群,GF值越大即细胞增殖周期愈短的肿瘤,对化疗愈敏感。

(三)分类

按作用原理分类

1.抑制DNA合成

(1)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为四氢叶酸,脱氧胞苷酸合成受阻而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

如甲氨蝶呤等。

(2)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

阻止脱氧尿苷酸甲基化,使其不能转变为脱氧胸苷酸而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如氟尿嘧啶等。

(3)嘌呤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

阻止肌苷酸转变为腺苷酸和鸟苷酸,干扰嘌呤代谢,从而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如巯嘌呤等。

(4)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阻止胞苷酸转变为脱氧胞苷酸,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如羟基脲等。

(5)DNA多聚酶抑制剂:

影响DNA的合成,干扰DNA的复制,从而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如阿糖胞苷等。

2.抑制蛋白质合成

(1)影响微管蛋白装配药:

干扰肿瘤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如长春新碱等。

(2)干扰核蛋白体功能药:

抑制肿瘤细胞蛋白合成的起步阶段,如三尖杉酯碱等。

(3)阻止氨基酸供应药:

能降解血液中的门冬酰胺,使肿瘤细胞缺乏门冬酰胺酸的供应,如门冬酰胺酶。

3.破坏DNA的结构与功能

(1)烷化剂:

烷化基团与瘤细胞的亲核基团反应,与DNA发生交连而破坏DNA,如环磷酰胺。

(2)金属化合反应剂:

顺铂产生的二价铂可与DNA上的碱基交连而破坏DNA。

(3)嵌入DNA干扰核酸合成剂:

药物通过嵌入DNA的碱基对之间,干扰转录。

如放线菌素D等。

(4)拓扑异构抑制酶:

使受损伤的DNA得不到修复,如羟基喜树碱。

4.改变机体激素平衡:

起源于激素依赖性组织的肿瘤,可通过改变机体激素的平衡状态而得到治疗,多用于骨转移癌。

(1)直接或反馈作用剂:

如应用地塞米松及甲羟孕酮酯治疗淋巴瘤及乳腺癌的骨转移。

(2)阻断性激素受体作用剂:

如他莫昔芬(三苯氧胺)阻断雌激素受体治疗乳腺癌、卵巢癌的骨转移。

按细胞增殖周期分类

1.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ellcyclenon-specificagents,CCNSA)

CCNSA可杀灭增殖细胞群中各期细胞,如烷化剂和抗癌抗生素。

2.周期特异性药物(cellcyclespecificagents,CCSA)

CCSA仅对增殖周期中某一期有效。

作用于S期的药物有羟基脲、氟氧嘧啶、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等抗代谢药。

作用于M期的药物有长春新碱、长春碱。

作用于G2期和M期的有紫杉醇。

(三)常见化疗药物

1.抗代谢药:

该类药物在化学结构上与核酸代谢必需物质如叶酸、嘌呤、嘧啶等类似,通过竞争作用而干扰核苷酸的代谢,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对S期敏感。

临床上用于骨肿瘤的主要有甲氨蝶呤和氟尿嘧啶。

1)甲氨蝶呤(MTX):

目前临床上多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与甲酰四氢叶酸钙(HD-MTX-CF)解救的模式来应用此药。

它是1972年由NormanJaffe首先报道应用的,被认为是骨肉瘤治疗的转折点,这种化疗方法目前已成为骨肉瘤治疗的基本步骤。

HD-MTX-CF的单药有效率在20%-30%。

所谓大剂量MTX是指每次使用比常规剂量大100倍以上的MTX静滴,一般点滴4-6小时,从而达到克服肿瘤的耐药性,提高肿瘤组织的坏死率的目的。

在滴注完后,必须采取解救措施,以免出现生命危险。

甲酰四氢叶酸钙是四氢叶酸的类似物,进入体内,转变为亚甲基四氢叶酸和N10-甲烯四氢叶酸,可参与脱氧胞苷酸的合成,可以超越MTX的阻断部位,起到解救作用。

在骨肉瘤治疗中,用量为200mg/kg或8—12g/m2(10岁以下12g/m2,10岁以上8g/m2)。

2)氟脲嘧啶(5-Fu):

该药在联合化疗中用于骨转移癌,特别是原发于消化道的肿瘤和乳腺癌效果较好。

一般用法是每次300mg/m2,连用5天,4周重复。

2.烷化剂类:

是最早应用于肿瘤化疗的药物。

该类药物均具有活泼的烷化基团,通过烷化反应,取代DNA相应基团中氢原子,而产生细胞毒作用。

一般被列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临床上用于骨肿瘤的主要有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和丙氨酸氮芥。

1)环磷酰胺(CTX):

它没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必须经肝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活化成醛磷酰胺,后者在肿瘤细胞内再分解出磷酰胺氮芥而发生作用。

适用于骨肉瘤、尤文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乳癌等。

用法是单药按1g/m2静推,定期重复,联合化疗和酌减。

2)异环磷酰胺(IFO):

它是环磷酰胺的同分异构体,作用机制与CTX相同,但抗肿瘤活性强于CTX。

适用于软组织肉瘤和骨肉瘤及骨转移癌。

用法是按2g/m2静滴,连用3-5天。

3)丙氨酸氮芥(MEL):

又称左旋溶肉瘤素,作用机制与氮芥一样,适用于尤文肉瘤、多发性骨髓瘤、乳癌等。

用法:

口服0.25(mg/kg/d),共4天,3周重复。

静脉滴注,每次20-40mg,定期重复。

3.抗生素:

该类药物一般由放线菌或者霉菌产生,他们在化学结构上具有醌式的芳香结构,通过嵌合于DNA改变DNA模板而干扰mRNA的合成,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1)阿霉素(ADM):

它是从链霉菌株发酵液中提取的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瘤谱广,对S期细胞最敏感。

适用于软组织肉瘤、骨肉瘤、尤文肉瘤、横纹肌肉瘤等。

用法为60mg/m2分2天给药。

对血液系统和心脏的毒性作用需引起注意。

2)吡喃阿霉素(THO-ADM):

该药作用机制与适应症与阿霉素类似,对阿霉素耐药的肿瘤细胞也有效。

用法60mg/m2分2天给药,主要的毒副作用在血液系统,心脏毒性较阿霉素小。

3)表阿霉素(EADM):

与阿霉素的区别只是在氨基糖部分的4位羟基由顺式变为反式,疗效与阿霉素差别不大,其对心脏和骨髓的毒性明显降低。

作用机制和适应症与阿霉素相似。

用量是60-90mg/m2单次给药或40-50mg/m2分2天滴注。

4)米托蒽醌(MIT):

其化学结构与阿霉素相近,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与很多抗癌药有协同作用,不会产生交叉耐药。

适用于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各种急性白血病等。

用法:

8-14mg/m2,3周重复,限制剂量在160mg/m2。

该药也有血液系统和心脏的毒性作用。

5)更生霉素(ACTD):

又名放线菌素D,是从一种放线菌发酵液中提取的。

适用于尤文肉瘤、横纹肌肉瘤。

用法:

10-15ug/kg,连用5天为1疗程。

可有血液及消化系统副作用。

6)博来霉素(BLM):

它与铁的复合物嵌入DNA,引起DNA单链和双链断裂。

该药进入体内后,迅速广泛分布,尤以皮肤和肺部较多,因为该处细胞中酰胺酶活性低,博来霉素水解失活少。

主要适用于食管癌、肺鳞癌、皮肤癌,恶性淋巴瘤等。

用法是15mg/m2,2次/周,4-6周为1个疗程。

该药可引起肺纤维化和高热等副作用。

4.植物药:

是一类从植物中提取出的含有生物碱等抗肿瘤成分的药物,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大部分作用于微管,阻止纺锤体的形成,将有丝分裂停止于中期;另有小部分作用于DNA拓扑异构酶,使细胞分裂停止于晚S期或早G2期。

1)长春新碱(VCR):

它是从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中提取出的生物碱,通过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而发挥作用,它还可使细胞增殖同步化,在其后数小时使用的其它化疗药物可以提高疗效。

适用于尤文肉瘤、软组织肉瘤、淋巴瘤、骨髓瘤。

用法是0.03mg/kg/次,静脉给药。

该药有神经系统毒性。

2)依托泊苷(VP-16):

又叫鬼臼乙叉甙。

通过作用于DNA拓扑异构酶II,使DNA断裂后不能重新连接,从而发挥细胞毒作用。

可用于治疗尤文肉瘤、骨肉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瘤巴瘤、乳腺癌等。

用量是60-100mg/m2,连用3-5天。

3)替尼泊苷(VM-26):

又叫鬼臼甲叉甙、威猛。

一方面可以抑制胸腺嘧啶核苷合成,另一方面作用于DNA拓扑异构酶II,从而抑制DNA合成和有丝分裂。

主要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瘤、颅内恶性肿瘤、小细胞肺癌、神经母细胞瘤、急性白血病等。

用量是100mg/m2,连用3天。

可有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过敏反应等毒副作用。

4)紫杉醇(PTX):

又称泰素,是一种新型的抗微管药物,可促进微管双聚体装配成微管而后通过防止去多聚化过程而使微管稳定化,而此种重组对于细胞生命周期和分裂功能是必要的。

主要用于卵巢癌,乳腺癌,肺癌,消化道肿瘤等,用法是135-200mg/m2静滴3小时,3周重复。

该药可有过敏反应发生,化疗前应注意预防。

5)泰索帝(TAT):

是从欧洲紫杉的针叶中提取并加以半合成而获得抗癌药。

它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与泰素相似,但效果略强。

用法是75mg/m2,静滴1小时,3周重复。

5.激素类:

临床上多用于血液系统的肿瘤、骨转移癌,也可用于控制化疗的毒副发应。

1)肾上腺皮质激素:

在肿瘤治疗的方面主要有:

(1)治疗乳腺癌、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2)恶性肿瘤并发症,如高钙血症、颅内压增高、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脊髓压迫综合症和癌性高热。

(3)化疗中保护骨髓造血功能,控制呕吐等不适。

2)雄性激素:

可以对抗雌激素的作用,主要用于控制晚期乳腺癌、卵巢癌和多发性骨髓瘤。

用法是丙酸睾丸素50mg,深部肌肉注射,2次/周,连用3个月。

3)雌性激素:

抑制体内雄激素水平,改变体内激素平衡,破坏肿瘤的生长条件。

可用于治疗前列腺癌。

用法是溴醋已烷雌酚,10mg/次,口服,3次/天。

4)抗雄性激素:

通过竞争性结合雄激素受体,阻止肿瘤对雄性激素的摄取。

如氟他胺,适用于前列腺癌。

5)抗雌性激素:

三苯氧胺,又称他莫昔芬,为非甾体的抗雌激素药物。

通过与雌激素竞争受体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目的。

用于乳腺癌的治疗。

用量是20mg/天。

6.其他

1)顺铂(CDP):

又叫顺氯氨铂。

顺铂分子中的铂原子在抗肿瘤作用中有重要意义,它与DNA连形成交连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只有顺式有作用,反式无效。

顺铂在水溶液中会逐渐转化为反式和水解。

适用于骨肉瘤、软组织肉瘤、恶性淋巴瘤、卵巢癌、乳腺癌和肺癌。

用法是80-120mg/m2,静脉或动脉滴注,定期重复。

要注意水化利尿。

顺铂可有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及过敏反应等毒副作用。

2)氮烯咪胺(DTIC):

在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下转化为具有烷化活性的产物,抑制DNA和RNA的合成,而发挥作用。

适用于软组织肉瘤、恶性淋巴瘤。

用法是:

400mg/m2,连用5天。

可有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肝肾功能损伤等毒副作用,但较轻。

局部刺激比较明显,应注意不要外漏。

二、剂量强度

Hryniuk等在80年代提出了剂量强度的概念,他们所指的“剂量强度”是不论给药途径、用药方案如何,疗程中单位时间、单位体表面积所给药物的剂量,用mg/m2/周来表示。

“相对剂量强度”(RelativeDoseIntensityRDI)则指实际给药剂量强度与人为的标准剂量强度之比。

如为联合化疗,则可计算出几种药物的剂量强度及平均相对剂量强度。

剂量强度是整个疗程中平均每周所接受的剂量,因此在临床化疗中,不论减低每次给药剂量,还是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剂量强度均有所降低。

动物实验治疗中可见,减低治疗药物的剂量强度,常明显降低完全缓解率及治愈率。

Atsumasa等在1996年对两组骨肉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他们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分型上无明显差异。

均采用HD-MTX、DDP、ADM化疗方案(OOS-B),只是剂量强度不同。

结果发现剂量强度与5年生存率正相关。

MTX的血浆浓度水平在不同病人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病人,在不同疗程也不一样。

这可能与年龄、肾脏对MTX的排泄能力等因素有关,同时也受到一些治疗因素的影响,如MTX的给药时间、水化程度等。

通过对MTX血浆浓度水平的研究,若干组数据表明MTX的血浆浓度同肿瘤反应率及生存率呈显著的正性关系。

ADM的剂量强度与肿瘤反应率和生存率也有显著联系。

在人类肿瘤的临床化疗中,也已有很多资料证明化疗剂量强度与治疗效果明显相关。

在临床治疗中,对有治愈可能的患者,应尽可能使用可耐受的最大剂量强度的化疗以保证疗效。

当然也不能盲目的追求疗效而不顾大剂量化疗带来的副作用。

为获得最大限度的剂量强度,常采取以下措施:

1)预先评估患者的承受能力,包括身体条件和经济条件。

2)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保证主要的强度。

3)可适当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自身骨髓移植(ABMT)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等办法,来降低药物对血液系统地影响。

恶性骨肿瘤的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一、概述

在恶性骨肿瘤的化学治疗中,化疗药物通过抑制DNA合成、破坏DNA的结构与功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及改变机体激素平衡等多方面的作用,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化疗药物通常是在细胞分裂期杀伤细胞的,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在生化代谢、DNA合成等方面无显著的差异,造成了化疗药物较差的选择性,也就是说化疗药物对相关组织中处于分裂期的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只不过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这也正是产生各种不同形式的化疗毒副反应的原因。

在化疗发展的过程中,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被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注意,并进行了大量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而为如何更好地合理应用化学治疗打下了基础。

同时,人们也注意到化疗药的毒性是其限制其疗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随着化疗药物剂量强度的不断增加,虽然可能更有效地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但同时毒副作用也将增加。

因而掌握化疗药毒副反应的诊断、治疗及其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一个从事恶性骨肿瘤治疗的医务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临床的实际工作中,医生往往要在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唐顺

二、分类

(一)按时间顺序

通常人们习惯将化疗药物产生的毒副反应按照系统分类,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认为,如果按照化疗毒副反应出现的时间顺序,将其分为急性期、早期、延迟期及晚期毒副作用,这在指导临床工作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为这种分类可以使临床工作者在对患者进行化疗期间,有目的的进行针对住观察,进行相关的各项临床、实验室检查,从而较早地诊断各种化疗并发症,并进行及时的、针对性治疗,从而使化疗能够顺利地进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1.急性期毒副反应:

那些出现在给药后24小时内的反应称为急性期毒副反应。

例如:

恶心、呕吐、局部组织坏死、静脉炎、高尿酸血症、肾功能衰竭、过敏、皮疹等,以及由某些药物所致的特殊反应,如环磷酰胺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放线菌素D引起的再放射(radiationrecall)反应、博来霉素等所致的发热、抽搐等。

2.早期毒副作用:

所谓早期毒副作用是指那些发生在结药数日至数周的反应,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脱发、胃炎、腹泻、巨红细胞症,以及长春新碱所致麻痹性肠梗阻,顺铂所致低镁血症、耳毒性,甲氨喋呤、博莱霉素所致肺浸润,甲氨喋呤所致结膜炎等。

3.延迟期毒副反应:

指的是那些发生在给药后数周乃致数月的反应,如贫血、无精、肝细胞损伤、色素沉着、肺纤维化,长春新碱所致周缘神经病,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所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SIADH),环磷酰胺、阿霉素所致心肌坏死,博来霉素所致雷诺氏现象等。

4.晚期毒副作用:

指那些发生在结药后数月乃致数年的反应,如不孕、性腺机能减退、提早绝经、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等其他肿瘤,以及甲氨喋呤所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脑病,环磷酰胺所致膀胱癌等。

通过这样的分类,我们不难看出纷繁复杂的各类化疗毒副反应在其临床发生的时闻上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这就提供给我们一个良好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基础,减少盲目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化疗的各个阶段来进行治疗。

(二)按系统分类

下面将恶性骨肿瘤常用化疗药所致的毒副反应按系统就其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问题分述如下:

1.过敏反应

在临床工作中,过敏反应(allergicreaction)通常很难预测,而且发生突然,有时危及患者生命。

临床医生必须掌握这些知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许多药物可引起过敏反应,如顺铂、甲氨喋呤、长春碱类、蒽环类药物等。

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严重反应如低血压、喉痉孪、心脏停搏、高血压、呼吸急促和面部水肿等。

其它表现有寒战、发热、皮疹、荨麻疹、血管水肿等。

过敏反应常发生在第1次用药后2周左右,最早可发生在用药后15分钟。

主观症状较客观症状更早出现,因此医生必须密切注意患者的自觉症状。

顺铂引起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1-25%,这一反应是由于肥大细胞释放的IgE亦可能是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

当单独使用顺铂时,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1—5%),当与博莱霉素等合用时则发生率较高,但如果延长给药时间至6—8小时,则降至2%。

其临床表现通常为荨麻疹、血管水肿、皮疹、支气管痉挛、腹部痉挛性疼痛和低血压。

使用阿霉素的患者,可有注射部位的红斑、低血压、荨麻疹。

这是由于给药后非特异性的组织胺释放引起的。

有报道在阿霉素给药后出现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

博来霉素较少引荨麻疹和血管水肿,更多的是引起高热,亦可引起低血压发展成深度休克、昏迷,甚至有报道DIC的发生。

肾衰及休克往往是致死原因。

博莱霉素所致的这一并发症多见于淋巴瘤接受化疗的患者,约占l一8%,即使是很小的剂量也可发生,这是由于博莱霉素可使淋巴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

环磷酸胺可引起由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出现荨麻疹、血管水肿、皮疹、支气管痉挛、腹部痉挛性疼痛和低血压等症状。

VP16亦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水肿、皮疹、支气管痉挛、腹部痉挛性疼痛和低血压等过敏反应,但机理不清,当给药速度缓慢时,则症状较少出现。

甲氨喋呤除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水肿、皮疹、支气管痉挛、腹部痉挛性疼痛和低血压等过敏反应外,还有可能出现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的肺炎。

一旦在化疗时出现上述的过敏反应,应及时停药,视其轻重给予对症治疗,考虑再化疗时的用药问题。

如过敏反应严重,而该药又非必需药物,则可考虑不再应用该药。

如果仍需应用某一曾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时,如其过敏反应是与剂量、浓度相关的,就可延长给药时间,否则就要给予激素,组胺受体拮抗剂等进行预防性治疗。

如每6小时口服强的松一次,共4次至化疗前1小时;苯海拉明或羟嗪每8小时口服50mg共3次,化疗前1小时再肌注50mg;甲氰眯胺每6小时口服300mg共4次至化病前1小时。

化疗时应用肾上腺素加非胃肠给药的皮质类固醇和苯海拉明。

2、药物外渗与继发性静脉炎

可引起局部刺激性的药物有ADM、MTX、博莱霉素、顺铂、AMSA(安苯丫啶)、BcNu(卡氮芥)、足叶乙苷(VP-16)、替尼泊苷(VM-26)。

很多化疗药物具有血管刺激性,如MTX即使并无明显外渗亦可导致继发性静脉炎。

这些药物注射到血管外,会造成局部剧烈疼痛、静脉炎、组织坏死或腐烂。

根据渗出的多少,可从红斑到严重坏死,甚至造成肢体断残。

为了防止药物外渗和继发性静脉炎的发生,医护人员要细心操作,输注时必须严防外渗或外漏。

Ignoffo和Friedman认为一旦发生外溢,应立即停止输注,从输液管路中尽量回抽药物,以降低局部药量,然后输入解药和激素。

解药包括碳酸氢钠、硫代硫酸钠等。

应用氢化可的松软膏外敷或冷敷均可。

Reilly等认为待坏死皮肤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楚后,可行外科清创。

不同药物引起的药物外渗和继发性静脉炎,其解毒方法列表如下。

静脉炎患者可给予硫酸镁湿敷。

2种刺激性药物的解治法

药物局部解毒解毒药物制备给药方法备注

VCR透明脂酸酶加入生理盐水中1—6ml多部位注射于血管外作用为促进吸收及弥散,

配成150IU/ml渗区,数小时后重复使用冷敷及激素可加重毒性

VPl6同上同上同上同上

3.皮肤毒性

应用于恶性骨肿瘤化疗的药物可引起诸如脱发、皮肤坏死、色素沉着以至于指甲改变等皮肤毒副作用,这就需要临床工作者在化疗时注意区分引起皮肤改变的诸多因素,并给予适当治疗。

如化疗时皮疹的发生,就有很多的原因,它可以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直接皮肤毒副作用,但也可以是药物过敏性皮疹,甚至是化疗期间营养状况不良或其他伴行皮肤感染引起的皮疹。

阿霉素、环磷酰胺通过作用于毛囊而引起严重的脱发,大剂量的甲氨喋呤、长春新碱、博莱霉素也可引起脱发。

放线菌素D偶尔也可引起脱发,但甲氨喋呤化疗应用甲酰四氢叶酸解救则无脱发发生。

对于上述化疗药物引起的脱发,可应用降低头皮温度的方法来减轻其程度。

比如,可在给药前20分钟至给药后20分钟使用冰帽或向特制的帽中注入液态冷却剂,来减少毛囊部血运,从而达到降低该部位血药浓度,减少脱发的目的。

但当有头皮转移癌(白血病)时勿用此方法。

脱发一般为可逆过程,通常需经过数周才能开始有毛发再生,恢复正常则需一年左右。

化疗可引起指甲基底物质的改变。

常见的有指甲上横行的色素沉着带,如化疗为持续性则指甲呈均匀色素沉着;如为间断化疗,则呈相间状,条带可呈水平或纵行排列。

环磷酰胺和阿霉素可引起这种变化。

博莱霉素亦有类似报道并可致脱甲。

单独应用不产生该反应的药物、在联合化疗后有引起该反应的可能,如MOPP方案。

一般指甲色素沉着与皮肤色素沉着伴发。

放射增强反应(radiation—enhancingreaction)又称再放射反应(“radiationrecall”reaction)。

这一反应主要是由于化疗药干扰了放疗后细胞修复过程引起的。

由于与过敏等毒副反应引起的改变及发病部位相似,常被误认为是过敏反应。

这一反应虽然被称为再放射反应,但对于放疗患者,给药前后均可发生。

临床表现为皮肤红斑,继之以脱屑,严重的则发展为水泡、渗出,最严重的为皮肤坏死伴持续疼痛的溃疡形成。

放线菌素D是较常见的引起该反应的药物之一。

其他的如阿霉素,一般在放疗前后7天内给药可发生该反应,但亦有放疗后30天给阿霉素诱发该反应的报道。

博莱霉素、环磷酰胺、甲氨喋呤引起该反应也有报道,但较少见。

治疗上,轻者可在患处应用类固醇激素软膏,有水泡者则交替应用冷敷、局部类固醇激素。

一旦发生坏死和溃疡,治疗就非常棘手。

由于局部受放疗的影响,植皮不易成功,致使这一病损持续数月乃至数年。

故在治疗上主要是尽量保持溃疡面清洁,以避免继发感染进一步损伤皮肤。

4.粘膜损伤

粘膜损伤包括口腔炎、舌炎、食道炎、唇炎、口腔溃疡、胃肠道粘膜损伤。

口腔在化疗中受药物的影响,经常表现为粘膜溃疡、细菌/真菌感染和口腔干燥等。

Sonis等人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