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简答题115章全.docx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115章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简答题115章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115章全
2013年教育心理学简答题预测
1.简述教育心理学在实际中的作用。
答: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可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简述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答: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
(2)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
(3)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
(4)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
3.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答: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
生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的高峰。
具体的说,有如下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的增加而迅速发展。
(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
(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答:
(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4)社会宣传媒体。
5.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有哪些?
答:
(1)独立意向日趋高涨,产生成人感。
(2)关注自我形象。
(3)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品质。
(4)在心理上将自我分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5)有较强的自尊心。
(6)自我评价趋于成熟和自我控
制能力不断提高。
6.简述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
答:
认知方式又称为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和场依存、沉思型和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7.对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8.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答: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或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的学习。
9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
答:
(1)智慧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10.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主要理论与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
主要理论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立。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类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基本规律:
(1)准备律
(2)练习律(3)效果律
1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
(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1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
(1)强化。
(2)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
(4)惩罚。
13.简述科勒的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答:
(1)学习是通过顿悟的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14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中的学习观。
答: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15.简述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答: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6.简述动机的含义和功能。
答:
所谓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一般具有三种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
17简述学习动机的种类。
答:
(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学习动机和远景的学习动机。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
18.简述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
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19.简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答: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20.影响自我效能感因素有哪些?
答: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1)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21.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
内部条件:
(1)学生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点。
(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4)学生的抱负水准。
(5)学生的焦虑程度。
外部条件:
(1)家庭条件和社会舆论。
(2)教师的榜样作用。
22.怎么样培养学习动机?
答:
(1)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3.怎么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4.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理。
答: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
水平最有利于学习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25.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答:
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26.简述学习迁移的含义以及迁移的作用。
答:
学习迁移也称为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主要有以下三个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和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7.简述学习迁移的种类。
答:
根据迁移的性质的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划分,学习迁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可以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28.早期的迁移理论有哪些?
答: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理论与关系转化理论等。
29.简述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
现代迁移理论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主张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另一种观点则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时迁移的影响。
30.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和定势(4)教师的指导(5)学习情境的相似性(6)学习策略水平(7)迁移的媒体。
31.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
答:
(1)精选材料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32.简述知识以及知识的类型。
答: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首先,根据反应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以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其次,根据反应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33.简述知识学习的类型。
答: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34.简述知识学习的过程以及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
答: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巩固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在获得阶段,应解决的
主要心理问题是知识的同化;在巩固阶段,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知识的保持;在提取阶段,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知识的应用。
35.知识直观的类型有哪些?
答:
(1)实物直观
(2)摸象直观(3)言语直观。
36.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答: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摸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主观过程。
37.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的概括?
答:
(1)配合应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应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38.如何应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答: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的应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39.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2)课题的性质。
(3)智力活动方式。
(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
40.简述教学中的感知规律。
答:
(1)强度律
(2)差异律(3)活动律(4)组合律。
41简述技能的特点。
答: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执行方式构成的。
(3)技能中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性法则。
42.简述操作技能的分类。
答:
(1)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的运动强度,可以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和粗放型操作技能。
(2)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和断续型操作技能。
(3)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可以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和开放性操作技能。
(4)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43.简述心智技能的特点。
答:
(1)对象具有观念性。
(2)执行具有内潜性。
(3)结构具有简缩性。
44.简述技能的作用。
答:
(1)技能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45.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答: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6.影响示范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
(1)示范者身份。
(2)示范的准确性。
(3)何时给予示范。
47.不同学习者的练习曲线的相同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开始进步快。
(2)练习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3)后期进步较慢。
(4)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48.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哪几个阶段?
答:
(1)动作的定向阶段。
(2)物质和物质化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49.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答: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50.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
答: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特征:
(1)学习策略具有主动性,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具有有效性,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具有过程性,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具有程序性,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是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51.简述学习策略的种类。
答:
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部分。
其中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资料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学习努力管理策略和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52.简述复述策略的方法。
答: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排除相互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画线。
53.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哪些?
答:
(1)记忆术
(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
联系实际。
54.组织策略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
(1)列提纲。
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词语,按材料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的观点。
(2)利用图形。
如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和网络关系图。
(3)利用表格。
如一览表和双向图。
55.简述资源管理策略的种类。
答:
第一,学习时间管理。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第二,学习环境的管理;第三,学习努力和学习心境的管理;第四,学习工具的管理;第五,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56.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答:
(1)主体化原则
(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原则(6)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
57.学习策略的发展有哪些基本过程?
答:
(1)无意识地应用策略阶段。
(2)有指导地应用策略阶段。
(3)独立地应用策略阶段。
58.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答: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59.常用的记忆术有哪些?
答:
(1)位置记忆法。
(2)缩减和编歌诀。
(3)谐音联想法。
(4)关键词法。
(5)视觉联想。
(6)语义联想。
60.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答: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的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
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信息。
(3)提出假设。
常用的方法有算法式与启发式两种。
(4)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检验,一种是间接检验。
61.简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答:
(1)算法式方法与启发式方法。
(2)手段—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
(3)目标递进策略与目标递归策略。
6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63.怎样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答: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64.简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答:
(1)环境。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2)智力。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3)个性。
高创造性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如具有幽默感、强烈的好奇心、有独立性等。
65.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答: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66.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答: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4)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原则。
67.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答: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有三种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
(2)态度的情感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68.简述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答:
(1)品德反应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在结构方面,态度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构成。
69.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答:
联系
(1)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
(2)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区别:
(1)二者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品德是态度中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范围较小。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70.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答:
三水平
(1)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
(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71.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哪三种情感、
答:
(1)直觉的道德情感。
(2)想象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7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73.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答: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74.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
外部条件有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有: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75.在教学中改变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答: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76.简述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答:
(1)对现实的有效直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和工作高效率。
77.简述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
(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
(2)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愉悦的心情。
(3)良好的意志品质。
(4)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
(5)和谐的人际关系。
(6)行为反应协调、适度。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78.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有哪些?
答:
(1)学习类问题,表现为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厌学以及考试焦虑等。
(2)人际关系问题,表现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学生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3)青春期心理问题。
表现为青春期封闭心理、情绪情感激荡,表漏而又内隐、性心理方面、沉迷网络。
79.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答:
(1)焦虑症
(2)抑郁症(3)强迫症(4)恐怖症(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6)性偏差(7)进食障碍(8)睡眠障碍。
80.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有哪些?
答: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81.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哪些?
答:
(1)心理辅导。
(2)心理咨询。
(3)心理治疗。
82.简述心理评估的意义。
答: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83.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有哪些?
答: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84.简述心理辅导的原则。
答: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尊重学生主体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85.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惩罚法。
(6)自我控制法。
86.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
(1)全身松弛训练。
(2)系统脱敏法。
(3)肯定性训练。
87.简述教学目标的含义及其意义。
答: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它既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学工作的终点。
它的意义有以下三点: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引学生学习。
88.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答:
(1)教育方针制约性原则。
(2)活动分析原则。
(3)类化经验原则。
(4)系统化原则。
(5)明确化原则。
89.简述教学目标的分类。
答: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根据学习情境与其测量情境的变化程度,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
层次;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等级;动作技能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六个方面。
90.行为目标的陈述应具备哪三个要素?
答:
(1)具体目标。
(2)产生条件。
(3)行为标准。
91.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哪些教学事项?
答: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92.学校中常用的教学媒体包括哪些?
答:
(1)非投影视觉辅助。
(2)投影视觉辅助。
(3)听觉辅助。
(4)视听辅助。
93.指导教学包括哪些活动?
答: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与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94.发现教学要经历哪些阶段?
答: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提出解答的假设。
(3)检验自己的假设。
(4)得出结论。
95.简述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答:
(1)教师要将学习情景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清晰的定向。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教材的逻辑顺序。
(4)确保学习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96.合作学习在设计和实施上必须具备哪五个特征?
答:
(1)分工合作
(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5)团体历程。
97.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答: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的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98.学校中群体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归属功能。
(2)认同功能。
(3)支持功能。
(4)塑造功能。
99.群体动力的要素有哪些?
答:
(1)群体凝聚力。
(2)群体规范。
(3)课堂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100.简述群体规范的心理功能。
答:
(1)维系群体的功能。
(2)评价标准功能。
(3)行为导向功能。
(4)惰性功能。
101.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有哪些?
答:
(1)教师的领导方式。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3)教师的情绪状态。
102.教师通过哪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答:
(1)接受
(2)反馈(3)输入(4)输出
103.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答: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104.简述问题行为的类型。
答:
(1)一种分法:
把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