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1326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docx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docx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现代版《奥赛罗》

文学生产(狭义),指以作家内

在心理意象形式存在的观念形态

的文本创造和出版家通过一定的

物质载体将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

文本变为文学读物的物态化生产

文学传播兼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

流通

文学消费指读者的阅读

(一)文学消费的含义

1(广义:

是人们由于一定的目的参与到与文学相关的文

学活动中,并获得某种满足的活动。

2(狭义:

指读者阅读、品鉴、接受文学的活动和行为

(二)研究文学消费的原因

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文学消费是文学活动得最终完成的重要过程和环节

(2)是作家及作品存在的重要条件

2(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学成为特殊的商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研究文学消费具有指

导作家创作,规范文化市场的作用。

(一)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1.文学消费作为一般的商品消费

文化工业的出现和文化流通市场的形成,文学生产者与文

学消费者发生分离

文学作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遵循价值规律

文学作为物态化的劳动产品,会有物质耗损

文化生产受社会消费心理影响

2.文学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消费

文学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

生活需要

文学产品中作家的创造性劳动

难以作定量评估

优秀的文学产品具有超时代性

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再创造的

性质,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

音乐剧悲惨世界

新版电影悲惨世界

范围的广泛性

消费群体的层次性

消费方式的随机性

消费效果的缓慢性

文学生产者通过文学作品传达的意识形态性,在

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影响消费者。

文学消费对于意识形态的三种反应模式:

直接服务于现行体制与社会结构

直接批判现行制度的不合理性

声称远离现行政治制度的“非意识形态化”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将诗

人逐出他的理想国。

孔子极为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认为

诗可以为“事父”、“事君”。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资产阶级通过高度

商品化的现代艺术消费,消蚀了消费者对现行

制度的历史性的思考,瓦解了消费者变革现实、

改造世界的要求。

不是以概念形式的意识形态观念直接灌

输给消费者,而是寓思想观念于艺术形式

的结构和艺术娱乐的效果之中。

丁玲

赵树理

文学消费文学接受

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精神文化属性

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

活动的消费行为

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主客观条件不同

综合的多视角

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

视角

(一)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二)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欣赏的关系

文学消费文学接受文学欣赏

(初始阶段)

物质消费

(高级阶段)

精神消费

(更高级阶段)

四、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互动关系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每一方直接是对方。

可是同时在两者之

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

生产中介着消

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

消费就没有对象。

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

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

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

产品在消费

中才得到最后完成。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

文学生产文学消费

提供文学消费的对象

规定文学消费的方式

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

文学生产

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

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

文学生产文学消费

一、传播的作用

(一)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以推动文学发展

(二)传承和传播文化的过程使文化增值

(三)通过文学传播以实现文学价值

二、文学传播的形式

三、文学传播的市场

四、文学传播的时空范围

二、文学传播的形式

变迁轨迹

口头传播:

作家,职业说书人

物质实体传播:

龟甲,羊皮,竹简,丝帛等

纸质印刷文本传播:

从手抄本到机械印刷品

电子传媒传播:

广播,电影,电视

多媒体技术传播:

广播电视,电话,电子出版,网络

大众传播:

使用印刷媒介(书籍、报纸、杂志)和电子媒介

(广播、电影、电视以及电脑网络等)大量收集、复制和传

播信息。

具有大范围播布、传递迅速和单向扩散或互动交

流等特点。

从口头文学到手抄本

(一)出版单位:

文学市场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二)书店、图书经销商:

文学市场的媒介和传播者

(三)文学读者:

文学市场的受众和传播者

一、文学的社会接受与个体接受

(一)文学的个体接受

(二)文学的社会接受

文学的个体接受指个人经由

阅读之后,对文学文本作出的

认识、理解和判断。

文学的社会接受是一定的社

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

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

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expectationhorizon)

姚斯(HasRobertJauss)

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自身

具有某种思维定向和先在结构,

它包括伽达默尔所谓历史视界和

个人视界两方面内涵:

一方面,

“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这一代

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

富”,“另一方面,读者以往的

阅读记忆也积累了阅读经验,这

两方面的融合就形成一代代读者

的期待视野”。

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

作品意义期待

作品表层期待

作品内容/

叙述层期待

意蕴期待

文体期待

形象期待

伊瑟尔提出了“召唤结构”(TheAppeal

Structure)和“隐含读者”(TheImplied

Reader)这两个概念。

读者的主体性与作者的主体性、期待视野

与召唤结构、现实读者与隐含读者之间的张力,

构成了文学接受的再创造的基础。

隐含读者(impliedreader),指相对于现实

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

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

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WolfgangIser

隐含读者,一是指文本结构本身包含

的、允许读者用不同方式实现的各种不同

解释的可能性;二是指文本意义及其生产

过程,即读者通过阅读使文本潜在因素具

体化的过程。

伊瑟尔认为文本是一个充满各种潜在因

素因而有待于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加以具体

化的结构。

读者根据自己想像对文本加以

填充和再构建。

再创造发生的合理性

1.正确认识读者在文学中的重要性

2.再创造彰显出文本的价值和文学

接受的价值

3.再创造构筑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的基础

再创造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形象、意境、主题和思想情感倾向

思考练习

、什么是文学消费,其二重性是什么,

、什么是文学传播,其价值如何体现,

、期待视野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如何理解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

、如果读者在买来一部《红楼梦》后,仅仅摆在

客厅书柜里作摆设,而自己并不阅读,那么,他

究竟能否称得上《红楼梦》的文学接受者呢,

、假设有一个现实读者,他与文学本文中隐含的

读者并不相近,或者甚至相差太远,那么,他是

否就只能算是一个不合格的现实读者呢,为什么,

、假如读者从几种媒体上都读到关于某位著名作

家最近写出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的报道,于是在

强烈的期待心情的驱使下慕名而去买了一部来读。

但通过阅读,他却吃惊地发现它远不如自己预先

期待的那么好,甚至相反还觉得它十分平庸。

么,请想一想,他的期待视野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