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言志第5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12582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言志第5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言志第5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言志第5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言志第5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言志第5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言志第5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言志第5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言志第5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言志第5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言志第5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言志第5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

撰写人:

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本课话题——民生

一、从课本中积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是屈原关注民生的诗句,诗人在这种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境下还哀叹多艰的民生,其关注民生的胸襟跃然纸上,为后世的官吏和读书人树立了榜样。

二、从历史中积累

1.唐太宗李世民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实行重农政策。

这是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关注民生,最终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了国民大革命。

三、从生活中积累

在关注民生问题上,为官者也不妨学学屈子大夫,常为民生鼓与呼。

为民生鼓与呼,彰显的是民生意识,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为民生鼓与呼,善于发现民生的实质性问题,敢于真情为民,捍卫群众的利益;为民生鼓与呼,敢于突破传统势力局限,有勇气,讲真诚,不蛮干,不极端。

四、从名言中积累

1.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孟子

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

4.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白居易

5.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贾谊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

一、作者简介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出身于楚国贵族。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使屈原连连受到流放。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投汨罗江自杀。

作品:

《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

二、背景回放

楚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被免去左徒之职。

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于是又将屈原召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

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又被放逐汉北。

《离骚》就是屈原由汉北到楚故都鄢郢(今宜城)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

三、相关知识

“楚辞”和《楚辞》

“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体。

因其具有深厚的楚地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后人将这种诗体称为“楚辞体”;又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又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楚辞》是西汉刘向编辑的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主要录有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及汉人模拟的作品。

一、字音识记

1.修姱(kuā)     2.革几羁(jī)

3.朝谇(suì)4.惠纟襄(xiāng)

5.揽茝(chǎi)6.谣诼(zhuó)

7.偭规矩(miǎn)8.侘傺(chàchì)

9.溘死(kè)10.鸷鸟(zhì)

11.方圜(yuán)12.攘诟(ɡòu)

13.兰皋(gāo)14.芰荷(jì)

二、通假字

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通“唯”,译为:

只是

2.偭规矩而改错通“措”,译为:

措施

3.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译为:

圆形

4.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译为:

返回

5.伏清白以死直兮通“服”,译为:

保持

6.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译为:

遭到

7.芳菲菲其弥章通“彰”,译为:

明显,显著

三、古今异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

无所用心的样子

今义:

①水势大;②形容广阔或壮大。

2.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工于取巧     今义:

细致,精巧

3.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

改变措施今义:

改正错误

4.竞周容以为度

古义:

把……作为今义:

认为

5.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

(路)阻塞不通,引申为境遇困窘

今义:

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6.自前世而固然

古义:

本来如此

今义:

①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②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7.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修长的样子今义:

形容色彩繁杂

四、一词多义

1.修

(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形容词,善,美好

(2)退将复修吾初服动词,修饰,整理

(3)余独好修以为常动词,修饰

(4)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形容词,高,长

(5)掌修国史(《魏公子列传》)动词,著,撰写

2.善

(1)亦余心之所善兮动词,爱好,崇尚

(2)谣诼谓余以善淫动词,喜好

(3)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出师表》)

形容词,好的,美好的

(4)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动词,交好,友善

(5)工欲善其事(《论语》)动词,做好,处理好

3.固

(1)固时俗之工巧兮副词,本来

(2)自前世而固然副词,本来

(3)固前圣之所厚副词,本来,原来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动词,巩固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形容词,顽固

4.相

(1)悔相道之不察兮动词,看

(2)杂然相许(《愚公移山》)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名词,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

5.信

(1)苟余情其信芳副词,确实

(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动词,讲信用

(3)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动词,信任

(4)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动词,通“伸”,伸张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形容词,真实

6.反

(1)延伫乎吾将反动词,返回

(2)忽反顾以游目兮动词,回转

(3)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动词,背叛

7.之

(1)哀民生之多艰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又申之以揽茝代词,代自己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结构助词,的

(4)高余冠之岌岌兮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8.以

(1)长太息以掩涕兮连词,表顺承

(2)既替余以蕙兮介词,因为

(3)谣诼谓余以善淫介词,用,拿

9.虽

(1)虽九死其犹未悔连词,即使,纵然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连词,即使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謇朝谇而夕替        在清晨,在晚上

2.名词作动词

(1)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束缚,约束

(2)鸷鸟之不群兮合群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1)屈心而抑志兮使……受委屈,

使……受压抑

(2)步余马于兰皋兮使……步行,赶着

(3)回朕车以复路兮使……返回,掉转

(4)忽反顾以游目兮使……放纵

2.动词的为动用法

伏清白以死直兮为……而死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谣诼谓余以善淫淫邪的事

(2)何方圜之能周兮方枘,圆凿

2.形容词作动词

固前圣之所厚推重,看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高余冠之岌岌兮使……高

(2)长余佩之陆离使……长

4.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哀民生之多艰为……悲伤

六、文言句式

(一)被动句

1.謇朝谇而夕替(语意表被动,“替”,被贬官)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语意表被动,“解”,被肢解)

(二)状语后置句

1.谣诼谓余以善淫(介词结构“以善淫”后置,应为“以善淫谓余”)

2.步余马于兰皋兮(介词结构“于兰皋”后置,应为“于兰皋兮步余马”)

(三)宾语前置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应为“不知吾其亦已兮”)

(四)定语后置句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岌岌”“陆离”后置,应为“余岌岌之冠”“余陆离之佩”)

 

本文节选自《离骚》,诗人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的闪念,表明自己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自己执着追求的高洁品质和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

本文节选了52句,每4句为一节,共13节。

 

一、阅读诗歌第1~7诗节,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屈原一生“虽好修姱以羁兮”,但“謇朝谇而夕替”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③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④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A.①③     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选D ①写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④写“謇朝谇而夕替”的结果。

2.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屈原面对不公平待遇而采取的态度的一项是(  )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④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⑤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D.②④⑤

解析:

选C ②写世俗的弊诟;④写诗人和小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解析:

选B “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说法错误,从这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很注重修身洁行的。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诗中自述了自己受屈遭贬的原因,并表明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B.作者认为“民生之多艰”的主要责任在国君,君心荒唐才使小人有可乘之机。

C.诗人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并表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D.作者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并表示自己要修身洁行,决不妥协。

解析:

选B “主要责任在国君”这一分析不合乎文意。

二、阅读诗歌第8~13诗节,回答下面的问题。

5.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其亦已兮”,而自己“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

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强求,是隐忍退让,但自己坚信自己的品性是高尚的,追求“美政”是正确的。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余独好修以为常”,坚定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任凭风狂浪打亦不回头,这是一位政治巨人的悲壮宣言。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借外表的奇异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这是诗人的一种内心发泄方式。

解析:

选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并非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更非为此采取的内心发泄方式,而是诗人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之后,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无悔自己的选择。

6.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写出了诗人后悔的心情,如此昏庸的君王,如此奸佞的小人,怎能与之为伍呢?

故诗人决定返回原路,即不同流合污。

B.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崇高的理想,峻洁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C.语言上运用“陆离”“芙蓉”等许多联绵词,富有声韵美和表现力。

D.多用比喻手法言志,表明自己坚持节操、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解析:

选A A项,“后悔的心情”错。

这里写出屈原的矛盾、犹豫。

留下,自己的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惨遭迫害。

选择离开的话,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

所以诗人在犹豫、彷徨。

  

 

1.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

《离骚》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首先突出地表现在作者驰骋丰富奇特的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来编织幻想的境界。

其次,作者常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事物的特征。

如关于作者品格的描写: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作者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使诗句已经富有优美的想象,而集中的夸张描写,则把作者的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2.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文中比喻手法运用得十分广泛。

比喻形象丰富复杂又互相联系,塑造出一组组富于象征意义的意象群。

例如,用“蕙”“揽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灵修”比喻君王、君心;用“众女”比喻群奸;用“初服”比喻自己原有的政治主张;用“鸷鸟”比喻自己的刚烈不群。

这些比喻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用“芰荷”“芙蓉”表现作者美好的精神境界,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气息。

 

考点对接

如何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离骚》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把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是我们学习的难点。

鉴赏诗词中的形象,是古诗词考查重点,每年必考。

一般是分析、判断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社会意义。

考查形式有: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情怀、胸怀、态度)”“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描写了怎样的形象”等。

诗词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

从形象入手,是了解诗人思想情感,领悟诗人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感悟的基本途径。

抒情诗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指诗中的诗人形象,也即诗人自己。

鉴赏主人公形象,就是分析其思想情感、精神性格,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显示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塑造兼达天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塑造了诗人归隐田园、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

文人雅士。

②山瓢:

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

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

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居士:

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窗赏着月色寻诗。

从陈居士喜爱饮酒,可见出其性格中的洒脱;“亭角寻诗”和“推户寻诗”则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趣。

答案:

(1)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2)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1.透过“画面”发掘“诗意”

理解古诗词中的形象,须透过“画面”发掘“诗意”。

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象征意;透过诗歌中蕴涵的主人公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知人论世,把握背景

要深入理解诗的主旨,须知人论世,即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以及写作背景(考题中往往以注释形式出现)。

3.组织答案,层层深入

基本思路:

塑造了什么形象(特点)—描绘什么画面(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营造什么氛围(产生什么作用)—抒发什么思想情感(个性)。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作斯赋。

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

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作斯赋,以吊先生之灵。

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

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

然竟为世人所不容,被君王黜免,终郁郁而沉于汨罗。

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

怀王不用汝计,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于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

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戮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

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

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

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

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

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竟何如哉?

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留笑柄于青史矣。

君沉汨罗,去今两千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

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

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

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可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

理从情而家不立,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

 

[佳作赏析] 

作者怀着无比的崇敬,书写了屈原对楚王的忠,对楚国的重;书写了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遗恨;亦书写了大夫怀忧愤而沉汨罗、昭日月而仰后人的奇杰与奇伟。

语言骈散交错,文白相间,读之如吐玑珠,不失为赋中佳品。

(时间:

40分钟 满分:

55分)

一、文言基础专练(18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B.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C.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解析:

选B A项,“错”通“措”;C项,“离”通“罹”;D项,“伏”通“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謇朝谇而夕替       替:

替换

B.谣诼谓余以善淫谣诼:

造谣、诽谤

C.忍尤而攘诟尤:

厉害

D.岂余心之可惩惩:

惩罚

解析:

选B A项,替:

废弃。

C项,尤:

过失,罪过。

D项,惩:

受创而知戒。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又申之以揽茝

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②鸷鸟之不群兮

C.①屈心而抑志兮②忍尤而攘诟

D.①虽九死其犹未悔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解析:

选A A项,①连词,表顺承;②介词,因为。

B项,“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而”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D项,“虽”都是连词,“即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 ⑦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

C.①④⑤⑦D.③⑤⑥⑦

解析:

选C ①规矩,古今同义,均为“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的意思。

②穷困,古义:

(路)阻塞不通,引申为境遇困窘。

今义:

经济上困难。

③方圜,古义:

形容词用作名词,方枘,圆凿。

今义:

比较广,泛指事物的形状、性状;指方法、准则;指天地间。

④反顾,古今同义,均为“回头看”的意思。

⑤缤纷,古今同义,均为“繁多而杂乱的样子”。

⑥固然,古义:

本来如此。

今义:

连词,一是表示承认某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二是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⑦清白,古今同义,均为“品行纯洁,没有污点”。

5.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离骚》中表现诗人忠贞不移,即使肢解身体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句子是“        ,        ”。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是“       ,       ”。

答案:

(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3)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二、阅读理解专练(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屈原庙赋

苏 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

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

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

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

悲夫!

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

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

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

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

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

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

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

历九关⑧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

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⑨。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

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

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

呜呼!

君子之道,岂必全兮。

全身远害,亦或然兮。

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

虽不适中,要⑩以为贤兮。

夫我何悲?

子所安兮。

[注] ①曰惟:

句首语气助词。

②伊:

助词。

③处死:

处理死的方式。

④惊湍:

惊人的急流。

⑤逝:

发语词。

⑥沉吟:

犹豫不决。

⑦退默:

引退隐居。

⑧九关:

九重天门。

⑨中浦:

水滨。

⑩要:

总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浮扁舟以适楚兮 适:

到、往

(2)渡江涛而南迁南:

名词作状语,向南

(3)去家千里兮去:

离开

(4)赋《怀沙》以自伤兮赋:

名词用作动词,写

(5)吾亦独何爱于久生爱:

吝惜

(6)宜夫人之不吾与夫人:

那些小人

(7)全身远害远: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8)亦或然兮然:

正确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  而:

连词,却

(2)恐君臣之愈疏

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吾亦独何爱于久生

    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无实义

(4)托江神以告冤兮以:

连词,来

3.分析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

句式: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乱世”宜在“黾勉”之前

译文:

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