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鲁教版语文八上第23课《诗词曲五首》word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1215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鲁教版语文八上第23课《诗词曲五首》word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秋鲁教版语文八上第23课《诗词曲五首》word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秋鲁教版语文八上第23课《诗词曲五首》word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秋鲁教版语文八上第23课《诗词曲五首》word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秋鲁教版语文八上第23课《诗词曲五首》word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鲁教版语文八上第23课《诗词曲五首》word教案.docx

《秋鲁教版语文八上第23课《诗词曲五首》word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鲁教版语文八上第23课《诗词曲五首》word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鲁教版语文八上第23课《诗词曲五首》word教案.docx

秋鲁教版语文八上第23课《诗词曲五首》word教案

23.诗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品析唐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说明:

这是七年级“唐诗精华”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沉浸文本,指导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进行诗歌的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品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情境激趣)引出白居易的诗

二:

释题

(讲清“酬”、“初逢”、“见赠”三个词语)

三:

品析朗读

1、让学生自由小声的朗读,初步感知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

(联系课文,阐明理由)

2、从刘禹锡的诗文中,你感觉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有关刘禹锡的诗文)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是什么?

(与白居易赠诗中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对应着讲。

四:

小结

回头总结诗人的心情脉络,注明朗读起伏节奏

(板书)昂扬乐观

凄凉

伤感苦闷

五:

作业超市

1、背诵并默写

2、围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写一段话

3、课外寻找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体会诗人情感,有感情的朗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所表达出的百折不挠豁达乐观的精神。

2.继续了解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

3.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教学目的要求1、3

难点:

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诗歌背景介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诗中有两位故人,他们是著名的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二、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乐天,白居易的字。

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

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

“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三、学生自由读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读通顺读流畅,并说说读这首诗的初步感受。

四、讲解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的开头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三、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

末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五、小结

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

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六、课外延伸

白居易赠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七、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诗。

《赤壁》教案

教学对象:

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

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

指残破的兵器。

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

锈蚀。

将:

把,拿。

前朝:

以前的年代。

东风:

春风。

周郎:

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

即铜雀台。

二乔:

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教师):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

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

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

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

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

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

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

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

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

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

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

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

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还有另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

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

(曹操:

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

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

东吴领袖:

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

(杜牧性格:

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杜牧的《赤壁》与胡曾的《咏史·赤壁》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

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

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诗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过零丁洋》

教学班级:

七年级(6)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

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

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