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做孩子内力觉醒的引导者.docx
《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做孩子内力觉醒的引导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做孩子内力觉醒的引导者.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做孩子内力觉醒的引导者
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做孩子内力觉醒的引导者
“再好的教育也比不上孩子的内力觉醒”,这是已广受父母们认可的一个观点。
而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的“内力觉醒”的引导者呢?
可以从本文将教您的四招开始。
▲传统的督导方式为老师督导和领导督导。
为什么自我督导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越能自主掌握学习生活的方向,他的成就会越高。
孩子自主思考能力的匮乏
在这8年多的教师职业生涯里,每年都有4次家长会,我就不说我现在经历过多少场了……
虽然我们大部分的家长都表现得理性且淡定,但是经常也会有些家长对于当前的现状显得有些紧张和焦虑,在教育目标方面,就差直接告诉你:
哈佛耶鲁斯坦福需要什么样的人,就请把我孩子培养什么样的人!
其他什么的就不要多说了。
这种以“标准答案”是什么,我就怎么做的行为方式,完全没有基于对自我的认知和考量,甚至也完全没有问过孩子的想法。
而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是或战战兢兢或漠不关心地坐在一边,听自己的父母一面毫不掩饰地向老师痛陈自己如何不够自信、某个学科比较差,一面又不得不接受父母自以为美的干涉和安排:
与同学之间的问题被父母深度参与,代为解决——遇到问题都只会习惯性地往后退缩;
学科作业被擅长该学科的父母摇头叹气地做掉一大半,然后剩下的一小半自己完成——考试成绩与作业表现往往大相径庭。
而在笔者给学生填过的各种大学推荐材料问卷里,虽然不乏对学术能力的查证,但是也少不了对学生性格和自主思考能力的考察,其中有一个加拿大某大学的入学奖学金的背景调查问卷中,有几题是这么问的:
Pleaseincludecommentsonthestudent'sabilitytoworkaspartofateam
请评价这个学生作为团队成员的工作能力。
Pleaseincludecommentsontheirabilitytoovercomechallenges
请评价这个学生在迎接挑战方面的能力。
Giventhatmanystudentsunder-anticipatetheacademictransitionfromhighschooltoUniversity,pleaseincludecommentsonhowyouthinkthisstudentwilladapttoself-directedUniversitystudies
鉴于许多学生在高中向大学过渡期的表现低于预期,对于这个学生是否能适应自我督导的大学学习生活,请给出你的评价。
Pleaseprovideaspecificexampleofasituationwherethestudentshowedhis/herabilitytothinkontheirown
请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证明该学生具有自主思考的能力。
追求名校本身并无可非议,然而盲目地以外界要求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本身也是缺乏自主思考能力的体现。
即使真的进了心仪的学校,也可能会因为突然缺少了外界要求或自我肯定而失去人生动力,这样的例子近些年来也并不少见。
“其关键能力是能进行积极的内在对话”
自主思考孩子的五大特质
美国资深家庭医师伊莉莎·麦得哈斯(ElisaMedhus)在她13年的从业基础之上,又进行了大量的访问调查,写出了《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RaisingchildrenWhoThinkforThemselves)》一书,书中提出:
自主思考的孩子,也就是能进行自我督导(Self-direct)的孩子,具有如下五种特质,正好与以上背景调查的四个问题遥相呼应。
1、高度自尊心/自信
喜欢自己,了解如何用理性的方式评价自己,帮助自己成长,而不是自我打击。
2、有能力
知道如何认识并运用所处的环境,愿意尝试新挑战,探索心智与身体的极限。
3、独立
能凭借自己培养出的能力,仰赖自己的内心做决定,并且抗拒外界影响。
4、富道德感
能根据正确的原因(与他人期望及认同无关的原因)自由地做出决定,并能经由“内在对话”得出基于正确的道德原则与价值观的结论。
5、成为团体的资产
能透过内在特性(而非接受外在影响),通过主动贡献(而非被动顺从),去赢得(而非乞求)团体的接纳与认同。
具有以上特质的孩子,其关键能力是能进行积极的“内在对话”。
“家长不假思索的反应往往是惰性的表达模式使然”
必须要对抗的惰性表达模式
人,都是有惰性的:
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
但是躯体的懒惰轻易可见,思维的懒惰却是不易被察觉的。
如果从小是由受外界指引为主的教养模式养大的,在自己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要跳出自己熟知的教养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例如本书的作者,同时也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在觉醒之前,采用外界指引的教养方式也长达十四年之久。
何谓惰性表达模式?
所谓“惰性表达模式”,就是鹦鹉学舌般从自己的抚养者或他人那里习得的语言模式,通常具有“奏效快、效果好,但后患无穷”以及“接触时痛苦,想忘掉也很难”等特点。
这种教养上的惰性尤其体现在代代相传的互动表达上:
常常一边看着各种科学育儿的方法,一边对犯错的孩子失控暴怒,进行不当惩罚;
或经常给予孩子自以为客观,与父母老一辈那代传统观念完全不同,实则控制欲很强的评价;
还有看似无微不至的耐心关怀,实则是剥夺孩子自我成长机会的代劳,之后还认为作为家长我好辛苦孩子你就是欠我的等等……
待孩子投来哀怨的眼神,才幡然醒悟自己是在不假思索地复制或反抗自己童年所感知的一切;才发现自己转发各种科学育儿帖的行为,其实跟热衷养生却鲜有执行力的父母们并无二异。
如何才能觉察教养中的“惰性表达模式”,养成积极教养的互动表达模式,以促进孩子“内在对话”能力的发展呢?
这就需要有意识的觉察和锻炼!
“相信孩子和自己一样,经由合理调动发展自身的各种认知和决策潜能,是完全可以成长为一个能够进行自我督导的人的。
”
四招培养出孩子的“内在对话能力”
以下是书中的一些例子,既提示了培养孩子“内在对话”能力的要点,也凸显了惰性和积极的管教语言之间的差别和效果。
让孩子认同规则培养孩子自省能力的第一步
1
想要透过管教帮助孩子更适应这个世界,不能缺少符合家庭价值观原则的规则,这些规则,应当能避免孩子对自己、他人与周遭环境造成任何伤害。
孩子毕竟无法离群索居,他必须考量他人的权利与感受,同时保护自己的利益。
规则:
“晚饭后不能在家里奔跑蹦跳”
反面的做法——要让孩子认同规则,最简单和常见的方法就是:
我是你爸/妈,我都是为你好啊!
(粗暴的独裁)
你要听话!
否则我就不爱/睬你了!
(有条件的爱)
楼下阿姨又要上来敲门了,你真是不让人省心的坏小孩。
(激发羞耻感)
正面的做法——讲明具体规则的原因,甚至和孩子共同协商制定规则:
晚饭后,楼下的人也都回家了,如果楼上一直有“咚咚咚”的奔跑声,是不是会吵到他们呢?
(培养同理心)
如果你饭后想稍微运动一下,又不能打扰到别人,我们一起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
(积极引导,寻求双赢的替代方案)
运用询问,提供资讯所谓盐吃得比米多的优势
2
“询问”是刺激孩子内在对话的最好方法。
问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问题所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知道是该他进行积极反应的时候。
而且,问问题的方式也很重要:
如果父母用生气或失望的口气吼出问题,也会扰乱孩子的内在对话。
作为家长,需要努力保持平和尊重。
例如:
孩子数学学不好,大考前一天却还在听音乐或打游戏。
反面的做法:
声嘶力竭地:
“你怎么还在打游戏,明天就要考试了,赶紧给我滚去复习!
”(配以扯耳机和关电脑的强制动作。
)
满面愁容地:
“唉,你这孩子,总是这副德行。
我真的讨厌你爱拖延的个性,也厌烦了每次都要提醒你复习。
”(翻旧账贴标签)
正面的例子:
——“明天就要考数学了,我发现你还没开始复习,这是为什么呢”?
(客观描述,询问原因)
——“因为复习也没有什么用,我就是记不住,考不好,不如放松一下。
”
——“据说数学考试记住九九乘法表会轻松很多,要不要我帮你抽考?
或者你觉得数学考试中哪部分最难,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
”(提供资讯,促进思考)
用正面选择替代负面说法避免错误成为房中的大象
3
以“A或B”,“如果……就”以及“当……然后”等提供正向选择的方式,替代“不准”、“不行”、“不能”和“停止”等负面说法。
亲子间的冲突,常来自于子女想争取权利或注意。
给予选择,先是我们尊重孩子的决定权,以及我们愿意给予他们渴望的权利与注意。
这样的尊重帮助孩子运用内在对话进行思考,并作出决定。
例如:
孩子早上想吃甜食,拒绝家长建议的健康食品。
此时孩子的情感心思都投注在不适当的东西上,这时候父母的做法是:
反面的做法:
“不行,你决不能吃那个当早餐!
”(僵持在不当选择上,可能以大胜小收场)
正面的做法:
“你今天早上想吃什么?
麦片还是面条?
”(给予正向选择,引导正面思考)
该书给出的另一个例子是:
当孩子为了穿上鞋子去公园的事情闹脾气,父母应该避免勃然大怒地说:
“那就算了!
你这样的表现,我是绝对不会带你去公园的!
”相反的,父母可以平静地告诉他:
“当你把鞋子穿好,然后我们就可以去公园了。
”类似的还有保持微笑地告知:
“如果你完成作业,你就可以出去玩。
”
简洁幽默,避免唠叨给予友善提示
4
在提倡“lessismore”的时代,要培养具有自主意识的孩子,也更加需要简单安静的沟通方式,给予孩子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
假设小明把鞋子脱下来,放在大门中间,会把人绊倒。
父母可以简单地说“小明,鞋子。
”
例如:
假设小明占用电话讲八卦超过一小时
父母也可以简单地说:
“小明……够了。
”并给他一个“挂断”的暗示
这样简单的处理,就提醒他反省自己的错误选择,并运用内在对话找出改正的方法。
大人说得越少,就越不会烦扰、侮辱、过度控制或贬低孩子,而且,也会降低所说的话被误解的几率。
孩子往往会把手势与简短的字词,视为友善但坚定的提醒,从而不会把思考方面的能量过多地放在自我防御上。
同理,有意识地用运用幽默,也能给予孩子的自我督导以更宽松的空间。
因为它显示了父母友善的态度,也消弭了孩子知道犯错时紧张的状态,从而在进行自发自动地改善行为时,不会觉得那么没面子。
总之,要想教出能自主思考的孩子,就应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语,时刻记得问自己:
“当我这样说时,究竟是个指导者,还是个独裁者?
”
并且相信孩子和自己一样,经由合理调动发展自身的各种认知和决策潜能,是完全可以成长为一个能够进行自我督导的人的。
愿我们能成为这种内力觉醒的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