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题112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0883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5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题112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心理学复习题112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心理学复习题112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心理学复习题112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心理学复习题112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题112讲解.docx

《心理学复习题112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题112讲解.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题112讲解.docx

心理学复习题112讲解

第一章导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

2、反射:

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3、反射弧:

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

4、非条件反射:

是与生俱有、不学而能的反射。

5、条件反射:

是后天获得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6、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7、调查法:

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搜集被试各种有关材料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8、实验法:

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9、第一信号系统:

用以成为刺激物信号的具体事物称为第一信号,由第一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肆意信号系统。

10、第二信号系统:

以成为刺激物信号的语言称为第二信号,由第二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

二、填空题

1、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过程。

2、心理过程是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

3、个性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时间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

4、把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等两大类。

5、心理过程包括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的、构成个体有机统一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等三个不同方面。

6、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等五个部分组成。

7、脑机能的神经活动过程是(兴奋)和(效应)。

8、由兴奋导致抑制的产生或加强的过程叫(负诱导)。

9、由抑制导致兴奋的产生和加强的过程叫(正诱导)。

10、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六、心理现象分析题

1、“望梅止渴”:

条件反射

2、“谈虎色变”:

由第二信号系统引起的条件反射

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负诱导,是大脑皮层中接受这些刺激的区域因负诱导作用而处于相对抑制的状态。

4、睡眠做梦:

无意识

5、蜘蛛织网捕食:

动物的感觉,它并不能对粘在网上的小昆虫有整体辨别,只能对个别属性-----振动产生捕食行为,以至于当振动着的音叉接触蜘蛛网,引起该网振动时,也会引发蜘蛛捕食行为。

七、简答题

1、我们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答:

(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

(2)心理是脑的机能

(3)心理受客观现实制约

①人的心理活动的一切内容都可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

客观现实可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两大方面。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无论是低级的,还是高级的,其内容都受到这两方面客观现实的制约,并以各种形式反映客观现实。

②  脱离客观现实便丧失人的心理

人脱离社会生活,便会失去人的心理。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山地上的一个狼窝里发现了“狼孩“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4)心理具有主观性

即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等都是经过人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最终形成的。

因而同样的客观现实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反应。

这就使人的心理,尤其是高级心理可能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等。

2、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答:

每一门科学的性质,都是由它的对象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

心理学的对象——心理现象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或交叉科学。

这是因为:

从心理现象的发生的主体上看,人恰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从心理现象产生的器官上看,人脑固有的自然属性是在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变化和发展的,其机能也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3、如何正确理解心理科学的任务?

答:

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运用。

(1)描述心理事实

(2)揭示心理规律

它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相互联系,以及表现出的特性和作用等。

另一方面是研究心理现象所赖以发生和表现的机制。

它包括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两个层面上的研究。

(3)指导实践应用

4、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答:

脑机能的全部反射活动都是兴奋和一直两种神经活动过程规律性运动的结果。

大脑皮质的基本神经过程是兴奋。

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规律主要是两条:

扩散与集中、相互诱导。

由兴奋导致抑制的产生或加强的过程叫负诱导。

由一直导致兴奋的产生和加强的过程叫正诱导。

如人在闭目时,可使声音听得更清楚。

5、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

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必须强调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其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八、论述题

1、怎样来认识高师生学习心理学所具有的双重意义?

答:

心理学是从事未来教书育人工作的高师生的必修课。

我们认为,其学习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高师生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未来教学工作的质量

(2)有助于高师生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未来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3)有助于师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未来教育科研

(4)有助于高尸生运用心理学原理促进现时的自身发展

(5)有助于高师生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现时的社会适应能力

2、在心理学研究中应该遵循哪些道德原则?

答:

科学研究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问题。

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了避免给被试造成一些不良的心理或生理上的消极影响,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

(1)自愿认同原则

(2)保密性原则

(3).不利影响的消除原则

3、论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个完整的心理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准备、设计、实施和总结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包括若干环节,形成一个基本的操作程序。

(1)准备阶段

它包括选择课题、查阅文献和形成假设三个主要环节。

(2)设计阶段

它是由研究目标到具体操作之间的中介,包括界定变量、选定方法、确定被试、制定方案四个环节。

(3)实施阶段

它是研究的具体操作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两个阶段。

(4)总结阶段

这是整个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出成果的阶段,包括得出结论、撰写报告两个环节。

 

第二章感知觉的试题

一、填空题

1、人的感觉水平可分为两大类,其中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等五种,

2、人的外部感觉主要有三种,即运动觉、机体觉、平衡觉

3、知觉水平可分为两大类,即一般知觉和复杂知觉

4、感知觉由低到高可分为三种水平,即感觉水平、知觉水平、观察水平

5、“月亮走,我也走”是一种诱动知觉。

6、压觉K值为0.05,假如原皮肤压力为30g,那么增加1.5克重量才能感觉到压力的改变?

7、人们常认为“一公斤铁比一公斤棉花重”,这是一种形重错觉。

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嗅觉适应现象。

9、“无中生有”是一种幻觉、,它主要出现在不正常的人群中,而“杯弓蛇影”是一种错觉

,正常人都会出现这种现象。

10、知觉的基本特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11、人们看到绿色产生酸的感觉,看到黄色产生甜的感觉,这种现象称感觉的相互作用。

12、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如果没有感知觉,心理活动就无法进行。

13、知觉有许多品质,主要有广度、速度、精确性和清晰度。

14、吃了苹果再去吃糖,会觉得糖很酸,这是感觉的先后对比现象。

15、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之间并没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绝对感受性强的人,他的差别感受性不一定强,也不一定弱。

二、名词解释

1、感觉适应:

相同的刺激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知觉:

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及事物间简单关系的反映。

3、感觉补偿:

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

4、感觉相互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5、知觉理解性:

在感知事物时,人总是根据经往的经验来对事物进行理解和补充。

6、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7、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够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8、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引起人的某中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9、差别感觉阈限:

在感觉上能够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10、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所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三、单选题

1、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

A、信息的输入和登录B、信息的识别C、信息的选择D、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2、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

A、眼睛B、耳朵C、鼻子D、舌

3、感觉的能力称为()

A、感受性B、感受器C、感受强度D、感受阈

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B、绝对阈限C、差别阈限D、相对阈限

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没有太大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A、形状恒常B、亮度恒常C、颜色恒常D、大小恒常

6、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量上()

A、不相关B、相关C、成反比D、成正比

7、()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在生活中没有任何利用价值。

A、错觉B、幻觉C、似动知觉D、感觉

8、电影中的许多物质镜头是根据()原理来拍摄的

A、知觉B、感觉C、真动知觉D、诱动知觉

9、运动员在跳高时,同样高度的横杆,在室内比赛会觉得比室高度要高些,这是一种()。

A、对比错觉B、视错觉C、运动错觉D、幻觉

10、在生活中,我们对某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总是难以忘怀,这是属于知觉的()特征。

A、选择性B、整体性能C、恒常性D、理解性

四、多选题

1、感觉器官除了感受光波、声波、气味、滋味以外,还可以感受()

A、压力B、化学刺激C、身体位置变化D、机械刺激

2、知觉在本质上的特点有()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3、运动觉的种类很多,下列哪些是属于运动觉()

A、诱动知觉B、似动知觉C、真动知觉D、距离知觉

4、下列哪些现象属于感觉对比现象()

A、同时对比B、相继对比C、瞬时对比D、一致对比

5、空间知觉是由多种感觉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视觉起重要作用。

空间知觉主要包括()

A、形状知觉B、运动知觉C、视知觉D、深度知觉

五、判断题

1、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2、感觉阈限是有一定范围的,超出这个范围的任务刺激量都不能引起任何感觉。

3、感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

4、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

5、感受性和感受器都是指人的某种能力。

6、“看”是一种感觉,“看见”是一种知觉。

7、“月明星稀”是感觉适应现象。

8、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就是观察。

9、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

10、错觉是一种错误的感觉,生活中无利用价值。

六、现象分析

1、1公斤的棉花和1公斤的铁明明是同样的重量,同时拿拿看的话,感觉铁比较重。

形重错觉。

2、月亮走,我也走。

诱动知觉。

3、诸葛亮的“空城计”策略。

知觉的理解性

4、厨师做菜越做越咸。

味觉适应。

5、万绿丛中一点红。

知觉的选择性。

七、简答题

1、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答:

区别:

(1)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切高级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2)知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及事物间简单关系的反映。

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人虽然以感觉作为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但都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

联系:

(1)二者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头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到的事物的部分或个别属性越丰富、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极大地依赖一个人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

(3)事物的个别属性总是离不开事物的整体属性而存在的——在生活中,人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孤立的感觉是不存在的。

2、感知觉由低到高可分为哪几种水平,各有何特点?

答:

(1)感觉水平:

是一种低级水平,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

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知觉水平:

是以感觉为基础的但又高于感觉的一种感知水平,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可分为一般知觉和复杂知觉。

(3)观察水平:

是高级的感知觉水平。

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策略参与的特殊知觉过程,也被称为思维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1)知觉的整体性:

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2)知觉的选择性:

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对象和背景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

(3)知觉理解性:

人们在感知当前事物时,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解释,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的不变。

4、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

(1)正确对待儿童的提问;

(2)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任务、目的;

(3)做好充分的观察准备;

(4)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5)培养稳定持久的注意力和观察兴趣;

(6)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技能;

(7)学会作观察记录和讨论。

5、简述知觉的品质与特征。

答:

(1)知觉的广度:

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呈现的刺激所把握的数量;

(2)知觉的速度:

指完成某种知觉任务所必要具备的时间特征;

(3)知觉的精确性:

指对客体的组织形式和对客体的维度形成精确的表象;

(4)知觉的清晰度:

对对象的各个细微部分能区分到什么程度的特征。

八、论述题

1、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觉规律来组织教学?

答:

(1)通过直观性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实物直观(通过观察标本、实物、演示性试验、教学性参观等,提供感性材料。

模象直观(图表、图片、模型、幻灯、教学电影、电视等)

言语直观

(2)根据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感觉适应规律,教室布置相对稳定、不宜频繁更换老师、老师应注意外形的变化、老师上课时语音语调要适中等;利用知觉整体性规律,注意板书设计、掌握核心内容、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利用知觉选择性规律,板书时需用彩色粉笔、培养观察力。

2、学生如何利用感知觉规律来提高学习质量?

答:

(1)利用知觉的品质和特性,提高和促进感知觉水平;

(2)学会观察,提高观察质量和水平;

3、青少年感知觉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答:

(1)青少年感知觉的有益性和目的性提高;

(2)青少年感知觉的精确性的发展;

(3)青少年感知觉中出现逻辑性知觉;

(4)青少年感知觉的弱点:

不随意性、片面性、不稳定性、观察不精细等。

 

第三章思维

一、名词解释

1.思维:

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见解的、概括地反映。

2.想象:

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3.定势:

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准备状态。

4.抽象:

在头脑中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心智操作。

5.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6.幻想:

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7.功能固着:

是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可能有的功能。

8.直觉:

是一种没有经过严密推理与论述而直径的猜度问题关键的一种思维活动。

9.元认知:

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

10.迁移:

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11.再造思维:

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12.发散思维:

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13.再造想象:

依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模型、符号等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4.有意想象:

由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二、填空题

1.思维最基本的两个特性是.概括性、间接性

2.思维的心智操作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概括与抽象、系统化与具体化

3.以思维的凭借物维度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4.以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5.思维的创造性维度划分,思维可以把分为创造性思维、再造思维

6.以思维的目的维度划分,思维可以分为上升性思维、求解性思维、决策性思维

7.根据目的性划分,想象可以分为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8.根据想象是否依靠现成的描述划分,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再造想象

9.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解决中的思维活动可分成-表征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评价结果

10.幻想可分为-理想、空想两种。

11.思维的品质差异主要表现深刻性和广阔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灵活性和敏捷性、逻辑性

12.发散思维的三个品质指标是流畅性、独创性和变通性

1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14.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

15.客观现实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

三、判断题

1.创造性思维即具有发散性也具有聚合性。

()

2.默不作声,低头沉思说明思维与语言没有直接联系。

()

3.思维是对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因此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没有什么联系。

()

4.常规思维人人皆有,创造思维只有少数人才有。

()

5.思维从解决问题开始,因此越是困难的问题,越能引起学生思维。

()

6.定势对解决问题有消极作用。

()

7.幻想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想象。

()

8.幻想是空想,因而只有消极意义。

()

9.思维的各种心智操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

10.思维就是语言,语言就是思维。

()

四、单向选择题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

A、个别属性的B、间接和概括C、整体属性的D、直接

2.学生用学过的原理,规律去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是()

A.直觉行动思维B.抽象逻辑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

3.在头脑中把各种对象的本质特性提取出来的思维过程是()

A.分析B.综合C.概括D.分类E.抽象

4.同抽象相反的心智操作(思维活动)是()

A.概括B.分析C.综合D.具体化

5.鲁班发明锯借助丝茅草的启示,说明解决问题受()影响。

A.定势B.原型启发C.动机

6.吴承思构思的“猪八戒”形象是()

A.表象B.幻想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

7.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是思维的()

A.独立性B.灵活性C.深刻性D.流畅性

8.解决问题的最佳动机水平()

A.最强B.中等强度C.弱D.没有动机

9.对活动的内部准备状态叫()

A.变式B.定势C.适应D.态度

10.看小说时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是()

A.幻想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

五、多项选择题

1.幻想与创造想象的主要区别在于()

A.幻想是与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而创造想象不一定是。

B.创造想象有独立创造性和新疑性而幻想不具有。

C.创造想象与目前创造行动有直接联系而幻想没有。

2.下列属于思维品质的是()

A.深刻性和广阔性B.独立性与批判性C.灵活性与敏捷性D.逻辑性E.果断性与坚韧性

3.根据目的性、可把想象分为以下几种。

()

A.有意想象B.再造想象C.无意想象D.创造想象

4.下列属于思维特性的是()。

A.概括性B.直接性C.间接性D.抽象性

5.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A.发散性B.形象性C.直觉性D.灵感性E.逻辑性F.聚合性

六、实例分析题

1.观察学生言行,了解学生内心世界。

答:

表明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即可以通过外部现象或线索能够间接的反映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

2.儿童做算术作业时往往要数指头,且自言自语。

答:

思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首先产生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等较低级的思维方式。

儿童的思维形式多属于形象思维、所以离不开形象具体的凭借物。

3.用举例说明定律,用一般原理来解答习题。

答:

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思维过程是相互不脱离的整体,是相辅相成成的。

4.见到硬币,只想到做货币用,很少想到可以导电。

答:

这是因为功能固着现象对人的思维活动负面影响。

5.科幻小说中的“星际车站”“太空足球场”。

答:

幻想是一种创造性想象、内容新颖并具有创造性;但人类的想象还是以客观现实为其来源。

 

七、简答题

1.什么是思维?

举例说明思维的基本特性?

答: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地反映。

思维的间接,是指思维是凭借一定的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的。

例如,夏天,当天闷热、蜻蜓低飞时,虽未直接见雨,但人们却能通过思维预料会下雨。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事物之间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的。

例如,通过感知觉我们只能看到数字的形象,而通过思维我们才能认识数字中的规律性联系。

2.青少年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

第一、抽象思维占优势,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第二、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仍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第三、对问题情境的思维比儿童有质的飞跃;第四、出现了思维中的元认知现象;第五、创造性思维发展进入关键期。

3.问题解决中的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点?

答:

第一、有大量发散思维参与;第二、有大量形象思维参与;第三、多有直觉出现;第四、多有灵感出现。

4.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

情绪状态、动机强度、定时作用、功能固着、迁移影响、原型启发、直觉情境、个性因素。

5.问题解决中广泛应用的思维策略有哪些?

答:

手段-目标分析策略、探试搜索策略、目标反推法、简化计划法。

 

八、论述题

1.根据思维的规律教师应如何采取教学策略?

答:

第一、构成良好的问题空间的教学策略

(1)要准确理解问题表述的语意

(2)要由表及里深入把握题题(3)要正确判断问题类型;第二、有效填补认知空隙的教学策略

(1)要利用迁移的积极影响,克服某些定势的消极作用

(2)注意运用解决问题策略(3)调控解题时的心理状态;第三、解题后在反思的教学策略

(1)反思解体过程

(2)反思解题方法的多样性(3)反思解题途径

 

2.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应如何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答:

(1)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

(2)努力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3)学会捕获灵感,首先、对某一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要有充分的预备性劳动,其次、对某一创造性问题的思考要达到沉迷的程度,再次、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穷思歇虑后转入松弛状态,此外、还要养成随身携带纸笔,随时记录闪念的习惯(4)习惯于大胆猜想。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怎样排除影响解决问题的不良心理因素因素?

答:

(1)情绪状态,一般说高度紧张的和焦虑的状态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所以要调整心态、保持愉快-兴奋的的情绪状态;

(2)保持适中的动机强度;(3)克服定势的消极作用,一旦发现自己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发生困难时,不要执意固守,而应退出旧思路,寻求新方法;(4)克服功能固着的消极作用、使思维活动尽量具有发散性;(5)运用正迁移的积极作用,克服负迁移的消极作用;(6)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积累知识,并善于发现事物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