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6 荷塘月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1060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6 荷塘月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6 荷塘月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6 荷塘月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6 荷塘月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6 荷塘月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6 荷塘月色.docx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6 荷塘月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6 荷塘月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6 荷塘月色.docx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6荷塘月色

6荷塘月色

【设计说明】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景抒情散文中的佳作。

作品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公开叛变而归于失败,全国上下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作为一个有正义感、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朱自清的内心充满着苦闷和彷徨。

而本文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在特定时代情境下的苦闷与哀愁。

这篇散文在教学上有三个重点:

一个是领会作品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在作者笔下无论是那田田的荷叶、朵朵的荷花、缕缕的清香、溶溶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微微的风、淡淡的云,还是荷塘四周隐隐约约的山、高高低低的树等,都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呈现出一派和谐、幽静、静谧的气象,真正做到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是学习景物描写的细腻生动。

这篇散文无论是写荷塘中的叶、花、香,还是写月色的云、光、影,都极其细腻,宛如一幅工笔画。

同时,作者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将读者带入到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是感受语言的清新优美。

本文用语准确生动,遣词造句生动传神。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4、5、6段

技能目标

1、课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品味本文清新的语言

3、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情景交融的特点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     背景资讯

本文写于1927年,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国共分裂后,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令他震惊不已,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后,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他也不能像那些激进知识分子,从此便踏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以暴制暴”的武装斗争为内容的政治革命道路。

他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自然便会发出“踯躅计行程,嘶骢何处行”的感喟了。

《荷》正反映了这种苦闷。

二、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

1、找出表示作者行踪、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教师明确:

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有: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4、5、6段未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情,但通过作者对荷塘、月色优美景色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暂时沉浸到了在优美景色中而忘记了烦恼,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

2、讨论思考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是全篇的“文眼’,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因为从一开篇,作者就给整篇文章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这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

因此,他“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

(2)“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暂得片刻自由的作者,心中充满放松感,立刻就沉浸在了荷塘月色中。

正是因为心绪宁静,所以作者用心感受着这片脱离于人世的仙界。

一是因为独处,一是因为自然,这两样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作者眼中心中独一无二的荷塘。

作者怀着自由和轻松的心情,看到的荷塘,荷叶,荷花,荷波,流水无一不美,无一不深情款款,有着美人的身姿,在微风中散发着幽幽清香,在微风中颤动,此情此景,如何不让人陶醉啊!

作者对荷塘的描写之细腻,对荷叶,荷花等的体察之深,尤其对荷香的感受和描摹,足可见出作者此时的心情之幽静,而且充满了文人笔下的诗情画意,读者自然也为这样的一种画境所化,如同身在其中了。

(3)“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情感发生了变化?

但”字笔锋陡转,蝉蛙的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

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

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收放自如。

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3、分析探讨:

作者在这一片荷塘月色完全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

没有。

首先看“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的“且”字;再看,当他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第三,“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这些都能说明,这安宁只是暂时的,因为,现实是很难改变的,因此,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

4、总结

由此,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

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

作者才夜游荷塘,去寻找宁静。

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

所以,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

可概括如下:

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乡愁——不宁静。

三、深化拓展

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

     这可能永远是个迷。

但是,正因为这是个迷,所以,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才能魅力永存。

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4、5、6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讨论:

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

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明确:

2、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教师明确:

3.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

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明确:

4、探讨:

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

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

运用了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手法。

写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写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波凝碧,流动很快,像闪电般;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明确:

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

比拟不仅使描画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还能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作用。

如“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则有不见风,而风自空穴来的效果;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一句,写出了叶子和水互动——含情脉脉,风姿绰约的情态。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的不同。

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相似点:

微风之馨香(时有时无,持续不断)一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细柔飘忽,婉转渺茫)

作用:

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且奇趣无穷。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

这就是运用了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这种修辞手法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

通感也叫移觉。

举例强化对通感的认识。

如: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

三、咀嚼品味语言

解语言的需要咀嚼品味。

所谓“咀嚼品味”,就是反复地比较:

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

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

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

2、.“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

“”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

“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

教师总结: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

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

四、布置作业:

以“校园的色彩”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教学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很多名家讲过公开课,我也多次听过公开课。

但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个问题深深的困扰了我,那就是:

朱先生将日日走过的普普通通的荷塘描绘地美妙如斯梦幻如斯,一次又一次我能被她深深地打动,而我的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却总不能深入进去,他们能够读出朱先生笔下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味道,而对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却时感隔膜,体会不出荷塘月色的美到底在什么地方。

直到有一次上课,我不经意地叫起一位学生让他谈一下对荷塘月色的理解。

他并不算一位好学生,是搞音乐专长的,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他说:

“老师,能不能这样来理解,各种艺术之间是相通的,以我对音乐的直觉,荷塘月色本身就是一首格调高远、旋律优美的乐曲,正如阿炳的《二泉映月》,既有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心酸,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追求。

”这位很少被提问到的学生的回答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几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我不能说这种理解完全对,但他以更直观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也让我的学生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理解了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

是呀,教学相长,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学也是无止境的,只要教师怀着倾听的心态去感受教学,关爱学生,们就能发现文章的美、生活的美。

牛郎织女

学习目标:

1.了解民间故事幻想奇丽、情节动人的特点。

2.初步学会阅读、分析和复述民间故事,注意叙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3.把握课文的故事情节。

把握人物性格。

4.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