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9825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解析.docx

《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解析.docx

最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解析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页。

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

注意事项:

1.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2.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3.本部分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2015·四川乐山市)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愧怍zuò寥阔liáo爵士jué哺育bǔ

B.酷肖xiào砭骨biān鞭挞tà攲斜qī

C.恣睢zhì瓦砾lì窥伺sì殷红yīn

D.伫立zhù哂笑shěn鄙夷bǐ啜泣chuò

1.【解析】本题是对字音辨认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要调动平时对生僻字的记忆,不能长字读一截。

短字读半边,同时还要注意与方言的区别,如C项中的“恣”字,就不能读成“zhì”,其正确的读法是“zì”。

【答案】C.

(2015·四川乐山市)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亵读吊唁群蚁排衙有例可援

B.拮据逞辩万贯家私如坐针毡

C.襁褓寒禁不容置疑世外桃园

D.泯灭蓬蒿轻飞慢舞奄奄一息

2.【解析】本题是对字形正误判断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要特别注意同音字的区别,如A项中“亵读”的“读”字,正确的写法应是“渎”;C项中“世外桃园”的“园”字,正确的写法应是“源”;D项中“轻飞慢舞”的“慢”字,正确的写法应是“曼”。

【答案】B.

(2015·四川乐山市)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溅起波浪的飞沫。

B.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承受阴影,于是,他信口说,走错了人家。

C.社会在飞速发展,为生活忙碌奔波的芸芸众生应停下脚步等等自己的灵魂。

D.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前来乐山大佛观光的中外游客鳞次栉比。

3.【解析】本题是对词语运用能力的考查。

A项中,“溅起”是指液体受冲击向四外飞射起来,用在此语境中不合适;B项中,“承受”一般是指接受,承担,用在该语境中不合适;D项中,“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形容游客不适当。

【答案】C.

(2015·四川乐山市)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B.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动荡局势,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

D.在今年的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全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4.【解析】本题是对病句辨析能力的考查。

A项是宾语残缺,应在句末添加“问题”等词与前面的动词“出现”搭配;C项“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

”是一个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应改为否定的反问句;D项中“辉煌”不应修饰“取得”,应移至到“战绩”的前面。

【答案】B.

(2015·四川乐山市)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位老先生为学徒留下了一段精彩的题词:

“待人应守,治事应持,创业酌用,养心可奉释家之超脱,行文当如,读书当如。

”如此博采百家学问而集于一身,必能成为贤者。

①兵家之权变②儒家之忠诚③纵横家之灵活④墨家之兼爱⑤法家之严明

A.①②③④⑤B.②⑤①③④C.④①⑤③②D.②③⑤①④

5.【解析】本题是对词语归位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如“待人”应与“忠诚”配对,故第一空应选②;再如“治事”必须“严明”,据此第二空应选⑤,以此类推,第三、四、五空应分别选①③④,故答案应选B项。

【答案】B.

二、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2015·四川乐山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魏文侯轶事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

左右曰:

“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

”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

“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

”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

二国皆怒而去。

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

文侯问于群臣曰:

“我何如主?

”皆曰:

“仁君。

”任座曰:

“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

”文侯怒,任座趋出。

次问翟璜,对曰:

“仁君也。

”文侯曰:

“何以知之?

”对曰:

“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驾将适野(前往)

B.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知道,明白)

C.乃往,身自罢之(罢免)

D.文侯怒,任座趋出(快走)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韩借师于魏以伐赵魏由是始大于三晋

B.克之,以封其子击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文侯应之亦然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为了不违狩猎之约,弃宴亲自前往。

B.魏文侯坚持外交原则,曾惹怒了实力不弱的韩、赵两国。

C.针对魏文侯封地于子的不当做法,任座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D.魏文侯一会儿“怒”,一会儿“悦”,若非翟璜的巧妙解说,任座定会小命难保。

6.【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词语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一定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不能见字取义,如C项,“乃往,身自罢之”意思是“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取消打猎的事”,所以,该项中的“罢”应理解为“取消”。

【答案】C.

7.【解析】本题是对一词多义理解能力的考查。

A项中,前一个“于”,是“向”的意思,后一个“于”表比较;B项中,前一个“其”,指代魏斯,后一个“其”是不定代词;D项中,前一个“而”,是承接连词,后一个“而”是转折连词,只有C项相同,都指代人。

【答案】C.

8.【解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正确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要通读全文,结合具体内容作分析,如文中讲到魏文侯封地于子的做法,他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自私的错误性,对任座的直言是“怒”,后来得到翟璜的提醒才恍然大悟,于是“悦”,为此,任座得以重任,所以,D项“若非翟璜的巧妙解说,任座定会小命难保”的说法不正确。

【答案】D.

第Ⅱ部分(非选择题共126分)

注意事项:

1.考生使用0.5mm黑色墨汁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本部分共五个大题,有15个小题,共126分。

三、翻译、鉴赏与默写(22分)

9.翻译下列句子。

(6分,每小题3分)

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上文《魏文侯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解析】本题是对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的考查。

翻译时,先要弄清句子中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第①句中的“向”“直”“是以”和第②句中的“俱”“臧否”“宜”等词,都是理解的重点,翻译时要解释清楚。

【答案】①刚才(先前)任座的言辞正直(直率),我因此才知道这一点(我因此才知道)。

②皇宫中和朝廷里,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扬善惩恶),标准不应该不同(标准不应该有差异)。

(2015·四川乐山市)10.诗歌鉴赏。

(4分,每小题2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①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

 

②细读全词,请品析下阕中划线的句子。

10.【解析】本题是对诗词相关内容理解和关键句子鉴赏能力的考查。

第①题,就上阕内容而言,从出猎时的装束气派和“倾城随太守”的庞大气势以及“亲射虎,看孙郎”的雄心壮志,都是“少年狂”的具体表现。

第②题,从拉弓如满月的力度和“射天狼”的决心来看,表现了诗人大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展现了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答案】

出猎时英姿潇洒,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以孙郎自喻。

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2015·四川乐山市)11.在横线上写出古代诗文的原句。

(12分,每小题2分)

①,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②白头吊古风霜里,。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③,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其一)

④欲问行人去那边?

(王观《送鲍浩然之浙东》)

⑤巴东三峡巫峡长,。

(郦道元《三峡》)

⑥酿泉为酒,,山肴野蔌……(欧阳修《醉翁亭记》)

11.【解析】本题是对名句默写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并不难,第①~⑥题都是对接型的默写,只要调动平时的积累,根据上下句的提示就能写出相对应的诗句,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有错别字,否则扣分或不得分。

【答案】①江山代有才人出,②老木沧波无限悲,③闲来垂钓碧溪上,④眉眼盈盈处,⑤猿鸣三声泪沾裳,⑥泉香而酒洌。

 

(2015·四川乐山市)四、议论文阅读(12分,每小题4分)

从拴象说开去

①印度的养象人有个习俗:

在象幼年时期,用绳子将它拴在柱子上,象年幼体弱,无法挣脱。

待象成年,有能力挣脱木柱时,它的脑海中却早已烙印下了“木柱不可能挣断”的想法,养象人便能轻而易举地对象群进行管理。

②束缚住象的不是木柱,而是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

我们在感叹养象人聪明智慧之时,也不免为大象唏嘘:

环顾身旁,有多少人深深陷在思维定势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人们一提到空谷便想到悬崖峭壁,一提到春天就想到百花争艳……

③因此,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④思维定势,是经过岁月淘洗、沉淀的产物,是人们世代相传的“金科玉律”,人们往往因循守旧,不曾探寻过这些“不假思索”背后那片广阔的天地。

⑤看到苹果,你往往会想到其甜美的肉质。

而牛顿却用苹果作为钥匙,打开了思维殿堂的大门,触碰到数千年来无人“染指”的真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地基。

同样一个苹果,乔布斯以它的模板设计出简约大气的新一代“苹果”产品,渡边淳一以它为引子创作出了《失乐园》。

每天有无数人吃苹果,但只有少数挣脱思维定势束缚的人能看到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并以此为桥梁。

走向成功的彼岸,实现人生价值。

⑥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祖祖辈辈在天地中耕耘,“任劳任怨”,有多少人想到如何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又有多少人持之以恒地去钻研呢?

袁隆平着手水稻研究后不久,一位高级教授曾鄙夷地说:

“水稻极难优化杂交,放弃吧!

”袁隆平却毫不气馁,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于实验田中,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东方魔稻”,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

只需勇敢地撕开一直穿着的“紧身上衣”,就会轻松向前奔跑。

一路脚踏实地,不顾流言蜚语,即使最后山穷水尽,也不过是无害的尝试,大可拍拍身上的尘土,从头再来。

如果柳暗花明,那么历史就会记住你的名字。

⑦不要以为摆脱思维定势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身娇体弱无法闯出新路。

李德斯,一名普通工人,见妻子长期被厨房油烟所困扰,便决心打破“煮菜必油烟”的定势,苦心钻研,发明了冷花生油,不但大大改善了自家厨房环境,还受到鲁花集团青睐,开启了财富源泉。

只要留心生活,勇于创新,摆脱思维定势并非难事。

⑧大象拴在柱上不能挣脱,而人却能斩断捆绑思维的绳索,开拓新的领域,走向成功。

(改自《犬牙参差开蜀道》一文)

12.文章阐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它是怎样提出的?

13.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14.请结合本文,说说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

12.【解析】本题是对提取中心论点及其方法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可视议论文的结构而定,一般地,如果是总分结构,则其中心论点在文首;如果是分总结构,就在文尾。

就本文来说,就属于前者,故第③段即为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提出论点,而是对印度人拴象的故事进行分析,用故事引出中心论点。

【答案】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它是对印度人拴象的故事进行分析后提出的。

13.【解析】本题是对论证方法和作用分析能力的考查。

就划线句而言,用“紧身上衣”来比喻传统观念和权威思想,运用的是比喻论证,用“撕开”“紧身上衣”生动阐述甩开传统观念和权威思想的束缚,使中心论点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答案】运用了比喻论证。

把传统观念和权威思想比喻成“紧身上衣”,形象地阐述了打破传统观念和权威思想对人束缚的重要性,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14.【解析】本题是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的考查。

文中牛顿、袁隆平和李德斯的事例给了我们启示,即打破常规、敢于挑战、留心生活,围绕这三点组织语言即可。

【答案】首先我们要摒弃常规思维,常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其次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挑战专家权威(大胆质疑);第三要留心身边的生活,勇于打破常规。

(大意正确即可。

(2015·四川乐山市)五、散文阅读(18分)

老师!

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

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

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

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

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

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

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

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

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

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

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

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

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

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

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

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

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

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

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

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

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

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

15.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

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

(3分)

16.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

老师!

”有什么特点?

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

(4分)

17.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3分)

18.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4分)

19.作者说,就是觉得老师伟大。

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4分)

15.【解析】本题是对相关内容概括能力的考查。

文章第⑥⑦两段着重回忆了初一时一个酷暑天,自己没经老师同意,擅自带同学到棉花地里捉蚜虫,被老师发现后还强词夺理的事,概括时,要语言简洁,不要漏掉“逃课”“捉蚜虫”“顶撞”等关键词。

【答案】我在酷暑的一天带同学逃课帮母亲捉蚜虫,还强词夺理顶撞张老师。

16.【解析】本题是对文章标题鉴赏能力的考查。

文章标题是由两个“老师!

”的感叹句组成了一个反复修辞,所以,我们可从修辞和情感的角度来赏析,只要语言通顺流畅即可。

【答案】文章题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和感叹号(感叹句)。

这样既强调了人物的身份,又表达了作者对老师崇敬和赞美的强烈感情,起到吸引、震撼读者的作用。

17.【解析】本题是对重点句子含义理解能力的考查。

划线句写的是老师离开时的情景和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老师的形象永远铭记在自己心中的崇敬之情。

解答时,围绕此意组织语言。

【答案】虽然张老师的背影在眼前消失了,但是张老师的形象和精神还留在我心中,让我像听心跳一样时常清晰记起,这表达了我对张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深情难忘。

(可以不分析,直接答含义即可)

18.【解析】本题是对关键句子含义理解能力的考查。

句子中的“清寂”指的是老师清苦的一生;“暖意”指的是后来的事业有成、子女有成;“寒凉”指的是一生的艰苦奔波,解答时,可紧抓这些关键词来组织语言。

【答案】张老师默默扎根教育,辗转多校,过着一种平凡清贫的教书生活,他的一生“清寂”。

他事业有成,为教育做出了贡献;子女成才,家庭幸福。

因此充满了“暖意”;但是,他一生清苦,命运坎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记起,因此他的人生充满“寒凉”。

19.【解析】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要通读全文,根据回忆老师的感人事迹来概括,要语言通顺流畅,言简意明。

【答案】他热爱教育,默默坚守教坛43年,一生的金贵岁月奉献给了教育,培养学生成才;他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受学生敬仰。

(2015·四川乐山市)六、综合性学习(14分)

20.非连续性材料解读。

(4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三则关于“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一:

近年我国国民电子阅读情况调查表

时间

内容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电子阅读

运用率%

32.8

38.6

40.3

50.1

材料二: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阅读载体也多样化,我国国民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时长略有减少。

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3.43分钟,比2012年减少了1.95分钟。

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增加了5.18分钟。

材料三:

上海市的调研显示,58.22%的青少年认为“纸质读物”具有最好的阅读效果。

青少年青睐纸质图书的主要原因包括“阅读习惯”、“需要深度阅读”、“为了收藏”、“内容查找方便”、“需要记录或做读书笔记”等。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说说该怎样处理“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综合性学习活动。

(4分,每小题2分)

阅读情景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有一次,俞敏洪回答大学生如何实现个人价值时,他说:

“很多人一辈子有两个追求,一个是有钱,一个是值钱。

……有钱不一定值钱,值钱的人早晚有钱。

”他又说:

“同学们不要把自己变成‘储钱罐’,因为没有人能够靠储钱变富;但一定要把自己变成‘印钞机’,需要钱的时候可以随时靠能力去取。

但要想使自己值钱,只有不断吃苦、不断努力、不断奋斗才有可能。

你越值钱,你的价值就会越大,你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多。

”刚说完,台下掌声雷动。

①请解释俞敏洪先生讲话中“储钱罐”和“印钞机”的含义。

储钱罐:

印钞机:

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说说俞敏洪先生这段话有什么特色?

20.【解析】本题是对信息概括能力的考查。

解答第①题,首先要看清【材料一】中表格里的数据变化,然后根据【材料二】的提示综合概括。

第②题要以第①题为基础,针对第①题反映出的问题,结合三则材料内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答案】①说明了我国国民运用电子阅读的人数逐年增加,而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时间有所减少。

②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阅读已成为阅读的重要方式,我们要适度利用。

但是我们依然要重视阅读效果最好的纸质阅读。

21.【解析】本题是对词语含义和语言特色理解能力的考查。

第①题中的“储钱罐”和“印钞机”是运用形象的比喻,分别指被动积财和主动造富两方面;第②题只要答出比喻修辞的作用即可。

【答案】①储钱罐:

指依靠传统方式,被动积累钱财的人;印钞机:

指凭借自身能力,不断创造财富的人;②用了两个新颖独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个人价值这个抽象的问题。

(2015·四川乐山市)22.名著阅读与文学常识。

(6分,每小题3分)

①下列对《童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作品从“我”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

B.阿廖沙的外祖父是开染坊的,但随着家业的衰败,外祖父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

C.在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D.小说的基调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在这悲剧氛围中让人们无法看到战胜悲剧命运的曙光。

②阅读《简·爱》精彩片段节选后,填空。

明媚的仲夏照耀着英格兰;天空如此明净,太阳如此灿烂,在我们这波涛围绕的地方,难得有一个这样的天气,现在却接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