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功能及类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0957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的功能及类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育的功能及类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育的功能及类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育的功能及类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育的功能及类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的功能及类型.docx

《教育的功能及类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功能及类型.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的功能及类型.docx

教育的功能及类型

教育的功能及类型

 

一、教育功能的定义:

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题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6、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1)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

(2)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二、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这一系统和文化活动在作用于社会和人(环境)时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即产生正功能时,它对社会和人(环境)产生的消极作用。

在现实中,它表现为:

传递保守的文化传统,造成人们唯科学主义思维模式,强化种族中心主义特定的范围和地区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分为两种因素:

内因和外因。

内因包括学生的文化素质,理解能力,生活阅历,对教育的态度等。

外因包括社会的大的教育环境以及受教育人的小教育环境,教育者的教育素质等。

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教育目的是一种指向未来、超越现实的人才培养方针。

它所规定的是现实进行的活动,要培养的却是一定时期后参与社会生活的人。

教育目的的确定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

从其提出主体来看,教育目的总是由人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

但就其确定的最终依据来看,都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所以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其原因就在于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社会需求。

因此,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社会对培养人的基本要求,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一)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教育目的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直接的制约关系。

教育目的作为统治阶级人才标准的集中体现,一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意识,需要哪些类型与规格的劳动力,都集中地反映在所制定的教育目的上。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又首先表现为要符合统治阶级或执政党的利益和需要。

由此可以说,有什么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便会有什么性质的教育目的。

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党的人才标准不同,教育目的便会有所不同。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其内容和要求可能因时代和国家的不同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专制的社会决定了教育的专制,统治阶级对教育的独享以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剥夺被统治阶级子弟的受教育权以达到愚民的目的。

资本主义倡导教育的民主与公平,但教育中渗透资本主义天堂论的目的亦明显地体现为教育要为培养具有心甘情愿为资本主义发展奉献终生的人服务。

所有这些都是社会政治经济需要对教育目的直接制约的结果。

从规律的角度说,一个社会办教育以培养本阶级需要的各种人才,这也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一个占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确立一个违反本阶级需要的教育目的,这种反常规的事恐怕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不存在的。

  

(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教育目的的确立直接受制于政治统治集团的主观意志,但根本上看,则必须反映客观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教育目的上的具体体现。

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规格、类型和标准的需要不同,教育目的的具体内容便有所不同。

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很低,教育目的主要指向社会的统治人才。

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对劳动者教育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社会化的大生产也要求人们加强协作。

由此,资本主义的教育目的就不仅仅是培养统治阶级的继承人,还包括培养大批的合格劳动力。

例如日本的教育目的,基于社会的改革开放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导致的人类空间变小,在教育目的中提出要培养“国际事务中的日本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目的的具体内容在表述上几经变化,但贯穿在教育目的中的主导思想是始终如一的,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目前最大的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从教育的基本规律来说,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二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应是上述两种需要与两种可能的有机统一。

教育目的所以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是因为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受教育者,教育是首先通过培养人进而服务社会的。

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那样,“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教育目的的确立主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体现在:

①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程度。

教育目的作为一种发展指向,必须考虑教育对象能够实现的可能性。

②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变化。

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时代给予了学生以不同的信息量和发展程度,今天的学生与二十五年前的学生相比其发展潜能就有着很大的区别。

③要符合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

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等他们的需要不同,教育目的便应有所区别。

  总之,教育目的的确立,既要把握时代,把握社会,还要与教育对象的需要相吻合。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3、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上,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的提出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需要。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存在与发展领带并从属于社会,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的话教育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3、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都重要,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满足社会需要。

马克思吸收了以往任何时代关于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论观点,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历史地考察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的观点。

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011-11-1317:

06:

05)

标签: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的教育理想,它自然要受社会理想制约。

一个国家、一个教育家在确定教育目的时,除了要考虑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的需要及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必须以其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来指导。

不同的主义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容丰富,其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1、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2、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是旧式分工和私有制

3、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方法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2)合理的社会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充分的科学基础之上的。

社会主义的先驱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研究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建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及其条件,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历史地考察了由于社会分工产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造成人的体力和智力片面发展的过程,论证了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阐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指出未来社会必将通过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崭新的人。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智力和体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的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

这种人将摆脱旧的分工的奴役,能够“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方式”,“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的发展时,也很重视人的精神和道德意识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资本主义摧残人的发展时,除了分析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所造成的人的智力、体力的片面发展以外,同时还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所造成的人的精神空虚和道德堕落,认为在消灭了剥削制度之后,人们还必须摆脱一切剥削阶级意识的束缚,使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才能达到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

因此,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道德、志趣和意向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消灭了剥削制度以后,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人们从事教育、科学、文化活动的时间增加,社会将逐步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使全体社会成员完全摆脱由旧式分工所造成的职业局限性和片面发展,在精神上摆脱一切剥削阶级意识的束缚。

那时,社会必将通过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指出,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是说,人们在社会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