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9515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三.docx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三.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三.docx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大全三

100牛鞭效应,

是在经济学上的一个术语,指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是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级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此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图形上很像很一根甩起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

可以将处于上游的供应方比作梢部,下游的用户比作根部,一旦根部抖动,传递到末梢端就会出现很大的波动。

营销过程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被通俗地称为“牛鞭效应”。

它是市场营销中普遍存在的高风险现象,是销售商与供应商在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库存责任失衡和应付环境变异等方面博弈的结果,增大了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不稳定性。

企业可以从6个方面规避或化解需求放大变异的影响:

即订货分级管理;加强入库管理,合理分担库存责任;缩短提前期,实行外包服务;规避短缺情况下的博弈行为;参考历史资料,适当减量修正,分批发送;提前回款期限。

“牛鞭效应”是市场营销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高风险现象,它直接加重了供应商的供应和库存风险,甚至扰乱生产商的计划安排与营销管理秩序,导致生产、供应、营销的混乱,解决“牛鞭效应”难题是企业正常的营销管理和良好的顾客服务的必要前提。

一、“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宝洁公司(P&G)在研究“尿不湿”的市场需求时发现,该产品的零售数量是相当稳定的,波动性并不大。

但在考察分销中心向她的订货情况时,吃惊地发现波动性明显增大了,其分销中心说,他们是根据汇总的销售商的订货需求量向她订货的。

她进一步研究后发现,零售商往往根据对历史销量及现实销售情况的预测,确定一个较客观的订货量,但为了保证这个订货量是及时可得的,并且能够适应顾客需求增量的变化,他们通常会将预测订货量作一定放大后向批发商订货,批发商出于同样的考虑,也会在汇总零售商订货量的基础上再作一定的放大后向销售中心订货。

这样,虽然顾客需求量并没有大的波动,但经过零售商和批发商的订货放大后,订货量就一级一级地放大了。

在考察向其供应商,如3M公司的订货情况时,她也惊奇地发现订货的变化更大,而且越往供应链上游其订货偏差越大。

这就是营销活动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人们通俗地称之为“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是营销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当供应链上的各级供应商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XXXXX销售商的需求信息进行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到达最源头的供应商(如总销售商,或者该产品的生产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需求变异系数比分销商和零售商的需求变异系数大得多。

由于这种需求放大变异效应的影响,上游供应商往往维持比其下游需求更高的库存水平,以应付销售商订货的不确定性,从而人为地增大了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风险,甚至导致生产、供应、营销的混乱。

产生“牛鞭效应”的原因主要有6个方面,即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库存责任失衡和应付环境变异。

需求预测修正是指当供应链的成员采用其直接的下游订货数据作为市场需求信息和依据时,就会产生需求放大。

例如,在市场销售活动中,假如零售商的历史最高月销量为1000件,但下月正逢重大节日,为了保证销售不断货,他会在月最高销量基础上再追加A%,于是他向其上级批发商下订单(1+A%)1000件。

批发商汇总该区域的销量预计后(假设)为12000件,他为了保证零售商的需要又追加B%,于是他向生产商下订单(1+B%)12000件。

生产商为了保证批发商的需货,虽然他明知其中有夸大成份,但他并不知道具体情况,于是他不得不至少按(1+B%)12000件投产,并且为了稳妥起见,在考虑毁损、漏订等情况后,他又加量生产,这样一层一层地增加预订量,导致“牛鞭效应”。

在供应链中,每个企业都会向其上游订货,一般情况下,销售商并不会来一个订单就向上级供应商订货一次,而是在考虑库存和运输费用的基础上,在一个周期或者汇总到一定数量后再向供应商订货;为了减少订货频率,降低成本和规避断货风险,销售商往往会按照最佳经济规模加量订货。

同时频繁的订货也会增加供应商的工作量和成本,供应商也往往要求销售商在一定数量或一定周期订货,此时销售商为了尽早得到货物或全额得到货物,或者为备不时之需,往往会人为提高订货量,这样,由于订货策略导致了“牛鞭效应”。

价格波动是由于一些促销手段,或者经济环境突变造成的,如价格折扣、数量折扣、赠票、与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和供不应求、通货膨胀、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

这种因素使许多零售商和推销人员预先采购的订货量大于实际的需求量,因为如果库存成本小于由于价格折扣所获得的利益,销售人员当然愿意预先多买,这样订货没有真实反映需求的变化,从而产生“牛鞭效应”。

当需求大于供应时,理性的决策是按照订货量比例分配现有供应量,比如,总的供应量只有订货量的40%,合理的配给办法就是按其订货的40%供货。

此时,销售商为了获得更大份额的配给量,故意夸大其订货需求是在所难免的,当需求降温时,订货又突然消失,这种由于短缺博弈导致的需求信息的扭曲最终导致“牛鞭效应”。

库存责任失衡加剧了订货需求放大。

在营销操作上,通常的做法是供应商先铺货,待销售商销售完成后再结算。

这种体制导致的结果是供应商需要在销售商(批发商、零售商)结算之前按照销售商的订货量负责将货物运至销售商指定的地方,而销售商并不承担货物搬运费用;在发生货物毁损或者供给过剩时,供应商还需承担调换、退货及其它相关损失,这样,库存责任自然转移到供应商,从而使销售商处于有利地位。

同时在销售商资金周转不畅时,由于有大量存货可作为资产使用,所以销售商会利用这些存货与其他供应商易货,或者不顾供应商的价格规定,低价出货,加速资金回笼,从而缓解资金周转的困境;再之,销售商掌握大数量的库存也可以作为与供应商进行博弈的筹码。

因此,销售商普遍倾向于加大订货量掌握主动权,这样也必然会导致“牛鞭效应”。

应付环境变异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也是促使订货需求放大加剧的现实原因。

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会增强市场的不确定性。

销售商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就是保持库存,并且随着这些不确定性的增强,库存量也会随之变化。

当对不确定性的预测被人为宣染,或者形成一种较普遍认识时,为了保持有应付这些不确定性的安全库存,销售商会加大订货,将不确定性风险转移给供应商,这样也会导致“牛鞭效应”。

101拍球效应

  拍篮球时,用的力越大,篮球就跳得越高。

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潜能的发挥就越充分。

优秀的老师总是尽可能地信任学生,不断鼓励学生;而批评那么尽可能委婉,不使矛盾激化。

102旁观者效应  1993年,四川达竹矿务局一名高考超过录取分数线28分的韩姓男同学,戏水不慎滑入深水区。

结果围观者甚众,且其中不乏青壮年,却无一人伸出援助之手,终于使小韩溺水而死。

  黑龙江一级飞行员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歹徒刺死。

  1993年夏,在云南昆明,一位农村姑娘被一群歹徒压迫裸体游街……  虽然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人多力量大”的故事,但越来越多的事实却向我们证明,人多,力量却并不一定大,相反,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人多,力量分散,力量反而显得小了。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也有人戏称为“龙多不下雨”。

旁观者效应的提出,始于美国纽约发生的震惊全美的吉诺维斯案件。

  吉诺维斯案件是1964年发生在美国的一件凶杀案。

案发的那天凌晨三点,一位名叫吉诺维斯的姑娘在返回公寓的途中被一歹徒持刀杀害。

案件的特别之处在于,案件持续了30多分钟,遇害者的38个邻居听到了呼救声,其中许多人还走到窗前去看了很长时间。

然而,在遇害者与跬讲返?

0多分钟里,没有一个人去援救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及时报警,致使一件本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事实。

  案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有人认为,惨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都市人际关系的冷漠,而社会心理学家们那么不这么悲观。

他们认为,人们没有及时提供帮助的原因,在于许多人都有一种“也许其他旁观者会帮助受害者”的想法,所以,大家都对别人抱有良好的期望,把责任推给了别人,而认为自己没有提供帮助的责任,结果导致谁也没有真正提供帮助。

  旁观者效应的根源,在于责任的分散。

旁观者越多,每个人所感受到的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就越小,因而提供帮助的可能性也越小;而那些认为“除了自己没有人会去帮助受害者”的旁观者那么会感觉到自己对受害者负有不可推卸的救护之责,因而实际上提供援助的情况倒比较多。

众目睽睽之下发生如此之多的惨剧,不为别的,只因为在场的人

103泡菜效应

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将它们分开煮,其味道是不一样的。

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其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的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这正如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泡菜效应”揭示了“人是环境之子”的道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作用。

人在幼年时期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敏感,染苍那么苍,染黄那么黄。

“出于污泥而不染”是对某些XXXXX而言的,却不符合儿童的实际。

启示:

幼儿直接浸泡在幼儿园与家庭的环境之中,每一位教师和父母是否认真细致地考虑过孩子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是否健康?

每一种因素将对幼儿产生怎样的作用?

对显在的有害因素是否予以了积极的消除或控制?

从心理健康角度看,精神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往往超过了物质环境的作用,老师与父母为孩子营造了怎样的精神环境?

是否是多支持、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多欣赏、多自由、多自主、多选择精神环境?

104培哥效应

在有些电视节目中,曾有人做过所谓奇特的记忆表演。

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块黑板,然后随意让观众说出一些词语、数字、节目名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等,并按序写在黑板上。

表演者在这一过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却能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内容,甚至还能把全部内容倒背出来。

  这种表演看起来十分神奇,其实只不过是运用了培哥记忆术,产生了“培哥效应”罢了。

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难,它是自创一套记忆编码,比如,⑴——帽子,⑵——眼镜,⑶——围巾,⑷——衣服,⑸——腰带,⑹——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连接。

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

⑴大象,⑵打气,⑶洗澡,⑷电风扇,⑸自行车,⑹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与固定编码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

要记住第六个词“水”时,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

  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记起来就不困难了。

因为在联想时,我们有意识地把联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

例如要记住第四个词——电风扇与衣服发生联想时,如果表象是电风扇吹开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象成电风扇穿了一件羽绒服,就非常奇特,这就更便于记住这一对象。

  培哥记忆术的固定编码有很多种,如按照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上下编号,按进门后能看到的东西编码,按自己的亲朋好友的XX编号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记忆的枯燥单调,使其妙趣横生了。

当然,这种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去经常锻炼,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联想奇特醒目非同一般。

105配套效应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

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亦可称作为"配套效应",也就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从学生的成长过程看,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不良的习惯,都可以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一件"睡袍",在这里笔者想提醒班主任,应当多为学生准备几件有价值的"睡袍"。

106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

他们来到一所小学,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极为认真地告诉校长、老师,并透露给这些学生说,这些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

其实,这份学生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

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

凡被列入此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的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

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上的学生特别厚爱。

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

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

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管理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一旦好意知觉对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对方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

“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我想早点听到你们成功的消息”等等,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望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中得以产生。

107破窗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一个"偷车实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轿车分别放在一个环境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环境比较脏乱的贫民区,结果发现贫民区的车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辆几天后仍然完好无损;如果将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天窗玻璃打破,几个小时后,那辆车也被偷了。

后来,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

事实证明,"破窗理论"也确实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

  18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为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平均每7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通缉犯,每20个逃票的人中有一个携带武器者。

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开始治理纽约。

他从地铁的车箱开始治理:

车箱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整个纽约变了样,变整洁漂亮了。

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也被称为"纽约引爆点"。

  还有一个被称为校园里的"破窗现象":

班里新来了一个留级生,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使得原本想混日子的同学受到震动,学习气氛开始转好,有时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有的人或许不以为然,但是他的一句话--这个内容要考试--便会立即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留级生的话比老师的话还有效!

这说明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能有效阻止"破窗现象"于萌芽状态。

  将"破窗理论"中的玻璃换XXXXX,它变成了另一种说法,也是我对"破窗理论"的触动:

一个人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取决于他在一些细节上的表现。

随地吐痰,暗示一个人缺乏必要的修养;

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暗示一个人喜欢表现自己;

穿什么样的袜子,暗示一个人的品位如何;

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在暗示他不可信任;

对任何事都怀疑的人,暗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对任何事都不满的人,暗示他是一个愤世嫉俗者;

不贪小便宜的人,暗示他很正直……

 每件大事都由无数小事--也就是细节构成,将细节尽量做到完美,将来的结果才有可能完美。

人的一生也由无数细节组成,将小事做好,给他人留下美好印象,将来才会更美好。

108瀑布心理效应

某人一句随便说出的话,却弄得别人十分“不得意”,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意味。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瀑布心理效应”,即信息发出者的心理比较平静,但传出的信息被接受后却引起了不平静的心理,从而导致态度行为的变化等,这种心理效应现象,正象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样,上面平平静静,下面却溅花腾雾。

109齐加尼克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将一批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

结果一组顺利完成了任务,而另一组却未完成。

试验表明,虽然受训者在接受任务时均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其紧张情绪逐渐消失,而未完成任务者,紧张情绪却持续存在,且呈加剧倾向。

后一种现象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这种效应启示我们:

学习负担重,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就会越来越差。

作为班主任,必须重视这一效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是不要对学生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二是班主任要设法帮助学生按时完成任务,以适当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学得愉快。

在教育教学中也比较容易出现,如果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给学生松绑,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孩子自由发展;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减轻学生负担,使教育教学活动有张有弛;同时要注意对有上进心的同学施加安慰,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

110期望效应

有一次,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个学校里做完调查后,划了一部分告诉班主任,这些学生很有发展潜力,但要求班主任不要告诉学生。

一个学期后发现这些学生进步很快。

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便划出的,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望效应。

它告诉我们,真诚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终会结出预期的果实。

平时,班主任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寄予厚望,使这种真诚的期待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111青蛙效应 

從前有一則水煮青蛙的寓言:

如果把一隻青蛙放在沸水中,牠便會縱身而出

;如果把一隻青蛙放進溫水中,牠會感到舒舒服服的。

然後你再慢慢昇溫,即使

昇至攝氏80度,青蛙也仍然會若無其事地待在那水裡。

隨著溫度的繼續上昇至90

-100度時,青蛙就會變得越來越虛弱,在此情況下,青蛙已經失去自我脫險的能

力了,直至把牠煮熟為止。

在第二種狀況下,青蛙為什麼不能自我擺脫險境呢?

這是因為青蛙內部感應自下而上威脅的器官,只能感應出激烈的環境變化,而對

緩慢、漸進的環境變化卻不能及時做出感應。

這就是一種「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12情绪效应

古希腊有个杰出的哲学家叫德漠克利特,他总是笑脸迎人,不摆架子,被人美称为"含笑哲学家"。

现在的商店、宾馆的服务员都开展了"微笑服务",目的是取得良好的情绪效应。

同样,如果我们在平时,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不顺利或情绪不好的时候能注意调整,多给学生以笑脸,给学生以信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那么,在学生犯错误时,即使我们严厉地批评他,他也会认为这是为他好,从而能虚心地接受我们的批评。

113权威效应

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么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权威效应”的例子很多:

做广告时请权威人物赞誉某种产品,在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物的话作为论据等等。

在人际交往中,利用“权威效应”,还能够达到引导或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

114热手效应

如果篮球队员投篮连续命中,球迷一般都相信球员“手感好”,下次投篮还会得分。

在轮盘游戏中,赌徒往往认定其中的红黑两色会交替出现,如果之前红色出现过多,下次更可能出现黑色。

可是,直觉未必是靠得住的。

事实上,第一次投篮和第二次投篮是否命中没有任何联系,转动一回轮盘,红色和黑色出现的机会也总是0.5。

就像受“热手效应”误导的球迷或受“赌徒谬误”左右的赌徒,投资者预测股价也容易受到之前价格信息的影响,用直觉代替理性分析,产生所谓的“启发式心理”。

举个例子,一家制药公司的股价长期上扬,在初期,投资者可能表现为“热手效应”,认为股价的走势会持续,“买涨不买跌”;可一旦股价一直高位上扬,投资者又担心上涨空间越来越小,价格走势会“反转”,所以卖出的倾向增强,产生“赌徒谬误”。

“‘热手效应’与‘赌徒谬误’都来自人们心理学上的认知偏差-即认为一系列事件的结果都在某种程度上隐含了自相关的关系”。

由南京大学商学院的林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俞乔、汤震宇、周建四位学者组成的团队,利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中国的个体投资者在面对过去股价信息时的交易行为与心理预期。

林树、俞乔等发表在《经济研究》8月号、题为《投资者“热手效应”与“赌徒谬误”的心理实验研究》的文章发现,“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个人投资者或潜在个人投资者中,‘赌徒谬误’效应对股价序列变化的作用均要强于‘热手效应’,占据支配地位”,也就是说,无论股价连续上涨还是下跌,投资者更愿意相信价格走势会逆向反转。

根据这一发现,研究认为“在中国股票市场处于中长期‘熊市’时,较高知识水平的个体投资者存在预期市场回升的基本心理动力。

115热炉法那么

每个单位都有规章制度,单位中的任何人触犯规章制度都要受到惩处。

“热炉”法那么形象地阐述了惩处原那么:

1、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警告性原那么。

领导者要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戒不要触犯规章制度,否那么会受到惩处。

2、每当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火灼伤——一致性原那么。

“说”和“做”是一致的,说到就会做到。

也就是说只要触犯单位的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处。

3、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会被灼伤——即时性原那么。

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能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以便达到使犯错人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

4、不管是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公平性原那么。

不论是管理者还是下属,只要触犯单位的规章制度,都要受到惩处。

在单位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116人耳的遮蔽效应(TheMaskingeffect)

蔽效应表现在强信号会遮蔽邻近频率的弱信号。

用生活经验来说,在安静的房间中,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见,可到了大街上,就算手机音量调到最大,来电时也未必能听见,而手机的声音确确实实是存在的,原因就是被周围更大的声音遮蔽了。

有了对遮蔽效应的研究成果,编码器就能根据已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强信号对附近弱信号的遮蔽,把能引起人们注意的声音才保留。

我们在于人交流时形成的印象往往与真实情况有所差别,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是一些“效应”在作怪。

了解一些交往心理学知识,了解印象形成的一些“效应”,我们可以学会怎样留给他人一个好印象,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些效应的消极作用。

117人际吸引律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只有具备了对某人积极和正面评价的心理倾向,才会产生深入交往的愿望和要求。

118人际邻近律

在很多情况下,人际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