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仿真模拟训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9290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仿真模拟训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仿真模拟训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仿真模拟训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仿真模拟训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仿真模拟训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仿真模拟训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docx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仿真模拟训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仿真模拟训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仿真模拟训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docx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仿真模拟训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仿真模拟训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领事裁判权)其损害我国的主权,自我无待于言了。

然各国亦同蒙其不利(最重要的,如领事不晓法律,各国相互之间,亦须各归其国的领事审判。

一件事情,关涉几国人的,即须分别向各国起诉)。

且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中国决不能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杂居……”(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意在说明()

A.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B.一些列强主张有条件地放弃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C.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不利于列强在华的侵略活动

D.领事裁判权的存在容易使列强之间产生矛盾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然各国亦同蒙其不利,且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中国决不能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杂居”可知,领事裁判权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因此列强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会考虑有条件地放弃在华的领事裁判权,B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领事裁判权有利于列强侵华,C项错误;“一件事情,关涉几国人的,即须分别向各国起诉”只是增加了诉讼的不便,不是导致列强间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2、鸦片战争前,包世臣指出:

小民计工授值皆以钱,而商贾转输百货则以银,其卖于市也,又科银价以定于钱数,是故银少则价高,银价高则物值昂;又民户完赋亦以银折,银价高则折钱多;(于是)小民重困。

依据材料可推知(  )

A.鸦片走私影响到民众的生活

B.银贵钱贱导致小农经济瓦解

C.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商品经济发展获取优越条件

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前银贵钱贱现象损害到了小民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银贵钱贱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鸦片走私,据此推知鸦片走私影响到民众的生活,A项正确;小农经济开始瓦解发生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朝,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D项错误。

3、“(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商品,全部给予销毁!

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

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

要狠狠地教训它!

”英国在“教训”了这个“国家”后获得的特权是(  )

A.准许设厂B.协定关税

C.驻兵使馆D.割占香港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虎门销烟”可知,英国对这个国家的“教训”指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取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B项正确;准许设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A项错误;驻兵使馆是《辛丑条约》的内容,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割占的是香港岛,香港要比香港岛大得多,D项错误。

4、关于丰岛海战的发生时间,据日本海军司令部编写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载:

“七时五十二分……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应战。

”我国史学研究史料根据中文记载,尤其是《济远航海日志》,考定:

首先发炮的是吉野,时间为七时四十五分,济远发炮时间确是七时五十二分,却是为了自卫还击。

史学界的这一考定(  )

A.揭示了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企图

B.说明了日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

C.反映出中国是甲午战争的受害者

D.论证了日本在海战中占据优势的原因

答案:

B

解析:

题目中关于丰岛海战发生的时间,中国史学研究者“首先发炮的是吉野……却是为了自卫还击”可知日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中国政府属于自卫,日方的说法是错误的,是歪曲历史史实的,B项正确;题目不能体现出日本蓄谋已久的企图,排除A项;题目只涉及丰岛海战发生的时间问题,C项中“受害者”、D项中“占据优势”都不是题目的主旨,排除。

5.出现下表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据《大清会典》《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资料编制

A.自然经济的解体

B.列强入侵的破坏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江南战乱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1855~1858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战乱导致江西人口减少,D项正确;“1855~1858年”江西人口的变化与自然经济的解体和经济重心的转移无关,A、C两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并未进入江西,B项错误

6、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

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

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

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

A.英国有明显的优势

B.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未满足列强的预期

答案:

D

解析: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

材料表明英国的商品在中国并未能畅销,其原因是鸦片贸易降低了中国民众对商品的购买力,D项正确;材料表明英国商品在中国并未畅销,“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也表明英国并未有明显优势,A项错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说明中国并不是处于出超地位,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中国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信息,且中国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受世界市场的影响小,C项错误。

7、1847年,英国驻福州的领事估计福建每年对进口棉织品的消费,应在200万匹以上,但是实际上通过海关在福州上岸的,只有几百匹。

这一现象表现出(  )

A.上海海关阻碍英国棉布进入福州

B.远洋交通不便导致棉布进口受限

C.工业革命提高英国棉布的竞争力

D.自然经济对经济侵略的顽强抵制

答案:

D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虽被打开,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对外国商品具有顽强抵抗作用,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福州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开放,上海海关无权阻止英国棉布进入福州,A项错误;工业革命后,轮船的出现使远洋交通不再是致使棉布进口受阻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工业革命提高英国棉布的竞争力,会有利于其销售,这不是其滞销的原因,C项错误。

8、1868年,上海机器制造局所设的翻译馆正式开馆,翻译出版了大量西学书籍,这些书籍以工程技术类和军事类为多。

这一现象体现了(  )

A.民用企业的市场导向

B.列强对中国的技术封锁

C.洋务运动的主要宗旨

D.政府在文化上管理严格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翻译的西方书籍中“以工程技术和军事类为多”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即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C项正确;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才开设近代民用企业,A项错误;能够翻译工程技术类书籍说明列强没有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在文化上的管理严格,D项错误。

9.表晚清时期各区域城市化水平(%)

长江下游

岭南

西北

华北

长江上游

云贵

1843年

7.4

7.0

4.9

4.2

4.1

4.0

1893年

10.6

8.7

5.4

4.8

4.7

4.5

对上表理解正确的是(  )

①政治中心周边城市化水平最高 ②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城市化水平 ③近代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④开埠通商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作为政治中心周边地区的华北地区,城市化水平并不高,①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D项正确。

10、表

时间

创办者及身份

企业名称

1866年

方举赞(铁匠作坊主)

上海发昌机器厂

1872年

陈启源(华侨商人)

继昌隆缫丝厂

1878年

朱其昂(轮船招商局会办)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1882年

黄佐卿(商人)

上海公和永缫丝厂

上表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工业简表。

据此可以推知(  )

A.洋务运动影响深远B.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西方工业化成果已传入中国

答案:

D

解析:

图表是中国第一批民族工业,这些企业中采用了近代机器工业生产,可见西方工业化成果影响了晚清企业,D项正确;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图表中的企业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能推出洋务运动的影响,A项与题意不符;B项出现在甲午战后,与题目时间不符;自然经济的瓦解是指农业、手工业相分离且日益商品化,C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排除。

11.鸦片战争后,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

“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

”魏源的这一言论表明(  )

A.清政府已开始进行政治改革

B.魏源已意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

C.民族危机激发先进士人探索

D.魏源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信息可知,魏源主张进行变法革新,这是受鸦片战争的影响所致,据此可知,民族危机激发先进士人探索,C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魏源主张改革,但清政府并未在此时进行政治改革,清政府正式进行政治改革是在戊戌变法之时,A项错误;魏源在当时只是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没有认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B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魏源主张改革,没有向西方学习的体现,D项错误。

12、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

“更宜设劝工场,凡冲要口岸,集本省之工作各物陈列于中,以待四方估客之来观,第其高下,察其好恶,巧其多销,拙者见绌,此亦劝百工之要求也。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之洞在武昌设立劝业场。

由此可见,张之洞设立劝业场旨在(  )

A.展示洋务成果

B.促进工商发展

C.倡导实业救国

D.确定市场规则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张之洞。

由材料信息“第其高下,查其好恶,巧者多销,拙者见绌”可知,张之洞设立劝业场的目的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B项正确;洋务运动在1895年就已破产,A项错误;张之洞设立的劝业场是商场,不是工厂,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确立市场规则,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

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

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

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经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

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

——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13分)

答案:

(1)表现:

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实事求是的考证学术风气兴起;提出“工商皆本”思想。

原因:

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商品经济发展;理学僵化;近代科学的传入。

(2)特点:

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学习西方;付诸实践;体现近代化;派别众多。

意义:

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丰富了中学的内涵;有利于思想解放,推动了救亡图存、近代化运动的开展;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解析:

(1)问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新儒学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在概括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时,可结合材料一中的“开始放弃二程、朱、王……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工商皆本”等信息组织答案;在分析“原因”时,可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近代科学的传入等角度组织答案。

(2)问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在概括“特点”时,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材料二中的派别众多、各派别的主张等信息,从救亡图存、学习西方、付诸实践、近代化和派别众多等方面组织答案;在说明“意义”时,要从推动救亡图存、学习西方、思想解放、近代化等角度作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上图为1840~1990年中国茶叶生产和出口状况示意图。

提取图中某一时期(或时间段)的相应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论题:

1840~1880年,中国茶叶产量和出口量迅猛增长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阐述:

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把中国变为原料产地。

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使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另一方面,使中国的茶叶生产依赖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日益殖民地化。

总之,茶叶大量生产和出口,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日益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解析:

作答时,可任意选取某一时期茶叶生产和出口的信息,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

如:

1840~1880年,中国茶叶产量和出口量迅猛增长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或1980年后茶叶生产和出口量大增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联系当时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

要做到观点明确、史实翔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合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 商业初兴之时,只有现在所谓定期贸易。

《易经·系辞传》说:

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指这一事实。

所运销的,多数是奢侈品,所以专与王公贵人为缘。

“子贡(卫国大商人、孔子弟子)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交通王侯,力过吏势”(《汉书·食货志》),此等商人,看似势力雄厚,其实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从农村上市的绝大部分货物进入定期集市或正规市场,通常这类集市或市场为周围20到30个村服务。

也有例外,但是这种格局直到19世纪后期是普遍的,因为当时城镇人口较少集中于少数大的中心城市,较多在有定期集市的地方。

大多数农户居住在离集市半天路的范围之内,在阴历规定的日子里,大批商人、掮客和小贩轮流到这些集市上来。

众多的买主和卖主为价格争执不休,这表明价格竞争是激烈的。

每一个县有许多商人在竞争,以致没有哪一个买主能垄断市场。

——摘编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商业发展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商业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6分)

答案:

(1)特点:

商业兴起较早;交易时间有限制;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拥有雄厚资财的商人出现,并对国家政治产生影响。

(2)近代商业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农村人口多,农产品丰富;列强侵略使中国小农经济走向破产;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解析:

(1)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早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中国近代商业出现的新变化。

在概括“早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时,通读材料一,逐句提取信息,抓住关键语句,如“定期贸易”“神农氏”“日中为市”“多数是奢侈品,所以专与王公贵人为缘”“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交通诸侯,力过吏势”等,在此基础上组织答案;第

(2)问主要考查近代商业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要结合所学知识,从重农抑商政策、官营工商业、政府垄断等角度作答;分析近代商业出现新变化的原因时,要从近代中国农村人口多、农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和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等角度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