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府志卷一》169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9271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府志卷一》169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台湾府志卷一》169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台湾府志卷一》169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台湾府志卷一》169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台湾府志卷一》169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湾府志卷一》1695.docx

《《台湾府志卷一》169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府志卷一》1695.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台湾府志卷一》1695.docx

《台湾府志卷一》1695

《台湾府志·卷一》(1695)

封城志

  星野 沿革 建置 疆界 形胜山川(附海道)

  古者茅土之锡,星罗碁布,绣壤相错;各有规方,毋或越焉。

厥后罢侯置守,建都立县,即黑水流沙、雕题凿齿之方,靡不统于一尊;时势然也。

然幅■〈巾员〉虽广,必分封域。

其间或仰观以辨疆画、或俯察以觇胜概、或因时以审机宜,营造肇兴而规模悉定,延袤莫际而经理毕周,非以饰大观、示无外也,亦使后之抚莅斯土者,相阴阳风雨之会、知刚柔燥湿之宜,用以奠厥民居,增其式廓,以壮我皇图云尔。

作封域志。

  ·星野

  星野之说,昉自“周官”;盖以星土辨九州岛之地焉。

台自破荒以来,不载版图、不登太史;星野分属,何从而辨?

然台系于闽,星野宜从闽。

即以闽稽之,福建“禹贡”扬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

按牛、女于辰为丑,银海之属、星纪之次。

银海,元武象也;星纪,吴、越分也。

刘向曰:

“吴、越,属斗、牛、女分。

”晋、隋、元志:

“吴、越其辰在丑。

”由是,而说者谓:

台在泉州之穷南,去省会远矣,不宜为银海之属;又在漳州之极东,去吴、越更远矣,不宜为星纪之次。

虽曰天覆罔极,而至穷南、极东,星土不无少异;遂有以台郡分野,当在女、虚之交者。

虚,元枵之次,在子之辰;以台之稍迤而东,遽疑其越次、越辰,是亦坐井观天之见也。

即不必论天之覆帱,而以近事考之:

明时澎岛统于泉,泉分野非从省会为牛、女乎?

则台依泉,为牛、女分自可无疑矣!

更以近地考之:

台海西界于漳、南邻于粤,而北则闽安对峙;漳分野视闽,而粤分野视漳焉。

有台之错壤相接,独不属之牛、女乎?

唐僧一行有云:

“星纪当云汉下流,百川归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穷南纪之曲,东南负海为星纪。

”则台郡宅东南,分野仍属牛、女;又与一行之说相符。

近考之时事、远证之前言、旁测之地里,纪台星野,终必以牛、女为定衡也。

  ·沿革

  台湾,古荒裔地也。

前之废兴因革,莫可考矣。

所得故老之传闻者,近自明始。

宣德间,太监王三保舟下西洋,因风过此。

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干扰乱沿海,都督俞大猷征之,追及澎湖,道干遁入台;大猷侦知港道纡回、水浅舟胶,不敢偪迫,留偏师驻澎岛,时哨鹿耳门外,徐俟其弊。

道干以台无居人,非久居所;恣杀土番,取膏血造舟,从安平镇二鲲身(鲲身屿名)隙间遁去占城(占城属广南。

今尚有道干遗种)。

道干既遁,澎之驻师亦罢。

  天启元年,颜思齐为东洋国甲螺(东洋,即今日本。

甲螺者,即汉人所谓头目是也;彝人立汉人为甲螺,以管汉人),引倭屯聚于台,郑芝龙附之,始有居民。

既而,荷兰人舟遭飓风飘此。

甫登岸,爱其地,借居于倭;倭不可,荷兰人绐之曰:

“只得地大如牛皮,多金不惜。

”倭许之。

红彝将牛皮剪如绳缕,周围圈匝,已有数十丈地;久假不归,日繁月炽,无何而鹊巢鸠居矣。

寻与倭约:

而全与台地,岁愿贡鹿皮三万张;倭嗜利,从其约。

荷兰人善用炮攻,其居台也,以夹板船为犄角;虽兵不满千,而南北土酋咸听命焉。

海滨巨商,常来往贸易。

庚寅,甲螺郭怀一谋逐红彝;事觉,召土番追杀之,尽戮从者于欧汪(欧汪,地名;即今凤山县仁寿里。

怀一既诛,何斌代为甲螺)。

商民在台者,被土番歼灭不可胜数;而商贾视台为畏途矣。

  辛丑,郑成功自江南丧败,其势日蹙;孤军厦门,图退步地。

适红彝甲螺何斌负彝债逃厦,诱其进取台湾。

从来鹿耳门屈曲盘旋,沙浮水浅,非善水者不得渡;时郑舟至鹿耳,水忽涨十余丈,巨舰纵横毕入。

岂天假手于郑,以式廓我朝无外之疆城也!

荷兰与成功战不利,遂退保台湾土城,归一王(归一王,红彝帅名)以死拒之。

郑师力攻不克,环山列营以困之。

荷兰势穷,复整夹板船十余艘与成功决战;成功因风纵火,焚烧彝舰。

荷兰大败,然终无降意。

成功使人告之曰:

“此地乃我先人故物;今所有珍宝听而载归,地仍还我,兵始罢。

”荷兰知势不敌,爰弃城归。

成功就台湾土城居之,改台湾为安平镇、赤嵌为承天府,总名东都;设府曰承天府,设县曰天兴县、万年县。

未几,成功死。

子经居鹭江(即今厦门),成功弟世袭阴有窃拒意;经攻逐之,世袭渡海归诚。

经嗣立,改东都为东宁,改二县为二州,设安抚司三:

南北路、澎湖各一。

兴市廛、构庙宇,招纳流民,渐近中国风土矣。

  辛酉,经死,子克塽嗣;幼冲,在位政出多门,人心已涣。

康熙二十一年,总督姚探知虚实,用间谍阴赍札付到台,离散其左右;结傅为霖为内应,垂成事泄,为霖遇害。

越癸亥,靖海将军侯施统率舟师进征。

六月,由铜山直抵澎湖八罩澳,取虎井、桶盘屿克之。

誓师戒严,不许妄杀。

一战而澎湖耆定。

克塽识天命有归,遂籍府库纳地输诚。

于是廷议设郡建官,制度规模灿然聿新,于以征道一风同之盛云。

  附 伪藩郑氏降表

  招讨大将军延平王臣郑克塽谨奏:

为举国内附,仰冀圣恩事。

窃惟臣生自海邦,稚懵无识;谬继创垂之绪,有乖倾向之诚。

迩者,楼船西来,旌旗东指;箪壶缓迎于周旅,干羽烦舞于虞阶。

自省重愆,诚为莫赎。

然思皇灵之赫濯,信知天命有攸归。

逆者亡、顺者昌,乃覆载待物之广大;贰而讨、服而舍,谅圣王与人之甚宽。

用遵往时之成命,爰邀此日之殊恩。

冀守宗祧以勿失,永作屏翰于东方。

业有修表具奏外,及接提督臣施琅来书,以复居故土,不敢主张。

臣思既倾心而向化,何难纳土以输诚。

兹特缮具本章,并延平王印一颗、册一副及武平侯臣刘国轩印一颗、忠诚伯臣冯锡范印一颗,敬遣副使刘国昌、冯锡韩赍赴军前缴奏;谨籍土地人民,待命境上。

数千里之封疆悉归王宇,百余万之户口并属版图。

遵海而南,永息波涛之警;普天之下,均沾雨露之濡。

实圣德之渐被无方,斯遐区之襁负恐复。

独念臣全家骨肉,强半孺呱;木系南人,不谙北土。

合无乞就近闽地方,拨赐田庄、庐屋,俾免流移之苦,且获养赡之资;则蒙高厚之生成,当誓丹青以衔结。

至于明室宗亲,格外优待;通邦士庶,轸念绥茅;文武诸官,加恩迁擢;前附将领,一体垂仁;夙昔仇怨,尽与蠲除;籍没产业,俱行赐复。

尤期广推宽大之仁,明布维新之令。

使夫群情允惬,共鼓舞于春风;万汇熙恬,同泳游于化日。

斯又微臣无厌之请,徼望朝廷不次之恩者也。

为此,激切具本奏闻,伏候敕旨。

  ·建置

  台湾滨山阻海,居要荒之外。

明嘉靖间,澎湖属泉同安,设巡检守之。

旋以海天遥阻,弃之。

崇祯间,荷兰人居台,亦舍澎湖;惟建台湾、赤嵌二城(台湾城,今安平镇城;赤嵌城,今红毛楼),规制甚小,名城而实非城。

设市于台湾城外,遂成海滨一大聚落。

顺治间,郑成功取台湾,稍为更张:

设四坊以居商贾,设里社以宅番汉;治汉人有州官,治番民有安抚。

然规模不远,殊非壮观。

至康熙二十二年归我国朝,建置始详。

设府一、县三:

府曰台湾(统三县)。

邑曰台湾,是为附郭(辖十五里、四坊);曰凤山(辖七里、二庄、十二社、一镇、一保)、曰诸罗(辖四里、三十四社),地分南北焉。

治文事,则有分巡道及府、厅、县(详载《秩官志》);修武备,则有总镇府及副、参、游(详载《武备志》)。

府庠、县庠,广文各一;正学、明伦,风布三代。

设保甲以剔奸(详载《规制志》),立汛防以卫民(详载《武备志》)。

凡所建置,皆因人情而宜土俗;制云隆矣!

法云善矣!

虽城池未设,而千万人一心;岂不安如盘石、固如金汤欤?

  ·疆界

  唐、虞之世弼服五千,成周职方氏掌天下之版图,则疆界不可不辨也。

台自建置以来,设府一。

其府治,东至保大里大脚山五十里为界,是曰中路;人皆汉人。

西至澎湖大海洋为界,亦汉人居之;除澎湖水程四更(水程无里铺,舟人只以更数定远近。

一更,大约旱程五十里)外,广五十里。

南至沙马矶头六百三十里为界,是曰南路;矶以内诸社,汉、番杂处,耕种是事,余诸里、庄,多属汉人。

北至鸡笼山二千三百一十五里为界,是曰北路;土番居多。

惟近府治者,汉、番絫半。

至于东方。

山外青山,迤南亘北,皆不奉教。

生番出没其中,人迹不经之地;延袤广狭,莫可测识。

  台湾县治,附郭。

除澎湖三十六屿(澎有三十六屿,各孤悬于巨浸中。

地之广狭、里之短长丛杂不可纪极。

详载《山川志》),东至保大里大脚山五十里;西至澎湖水程四更,除水程外,广五十里;南至凤山县依仁里交界,十里;北至新港与诸罗县交界,四十里。

南北延袤五十里。

  凤山县治,在台湾府南一百二十五里。

东至淡水溪二十五里,西至打鼓山港二十五里;东西广五十里。

南至沙马矶头三百七十里,北至台湾县文贤里二赞行溪一百二十五里;南北延袤四百九十五里。

  诸罗县治,在台湾府北一百五十里。

东至大龟佛山二十一里,西至大海三十里;东西广五十一里。

南至新港溪与台湾县交界一百四十里,北至鸡笼城二千一百七十五里;南北延袤二千三百一十五里。

  ·形胜

  台湾府襟海枕山,山外皆海。

东北则层峦迭嶂,西南则巨浸汪洋。

北之鸡笼城,与福省对峙;南而沙马矶头,则小琉球相近焉。

诸番樯橹之所通,四省藩屏之所寄;戍以重兵、择人而治,内拱神京、外控属国。

实东南门户,非若珠崖可得议弃者也。

  台湾县,木冈山耸峙云霄,赤嵌城危临海渚;日暮烟霞,极蜃楼海市之巨观。

外有澎湖三十六屿,星罗碁布;内有鹿耳门,海天波涛,纡回曲折,险要固塞之地,莫或最焉。

  凤山县,旗、鼓天生(旗、鼓,二山名;在县治之南)、龟、蛇地设(龟、蛇,二山名;在县治之南北);凤(山名)鸣高冈,鲲(屿名鲲身)蟠巨海。

最特出者,有傀儡山干霄插汉,东渡指南。

又有淡水流清,莲池吐艳(在文庙前);郎娇波涛,贯耳如雷。

所谓奇观胜概,约略如此。

  诸罗县,鸡笼山在其北,龟佛山在其南;斗六门流汇大海,半线港直接奥区。

其巃嵷之回环者,不可纪极;而其浩瀚之奔流者,无不朝宗。

  ·山川(附海道)

  台湾府山

  台湾山形势,自福省之五虎门蜿蜓渡海;东至大洋中二山曰关同、曰白畎者,是台湾诸山脑龙处也。

隐伏波涛,穿海渡洋。

至台之鸡笼山,始结一脑;扶舆磅礡,或山谷、或半地,缭绕二千余里,诸山屹峙不可纪极。

大约〔台〕湾之山,背东溟、面西海,而郡邑居其中。

自木冈山(在府治东北约百三十余里,巍峨特耸。

其顶每罩云雾,必至天气晴朗之时,方见山形。

远望其峰,上与天齐。

台湾之山,惟此山最高大。

是为郡山之祖焉)南至大冈山(在府治东南。

此山离府三十余里。

山上有大石耸秀,形如冠帽,中有大湖石洞。

其山能鸣;鸣则非吉祥之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为台湾县治(大冈山北为台湾县界)。

自大冈山南至沙马矶头山(在凤山治西南,离府治五百三十余里。

其山西尽大海,高峻之极。

山顶常带云雾,俗传此山有仙人衣红、衣黑,降游于上;今有生成石磴、石碁盘在。

凡吕宋往来洋船,皆以此山为指南。

西南之山,至此极焉),包裹络绎,环抱巩固,则为凤山县治(大冈山南为凤山县界)。

自木冈山北至鸡笼鼻头山(在诸罗治东北。

形如鸡笼,因以为名。

原红毛时,筑有一小城在焉。

见《规制志》。

城东设铳台一座。

台湾之山自此发源,凡日本往东洋船,皆以此山为指南),诸峰错秀,■〈辶里〉迤千里,则又诸罗之县治也(木冈山南为台湾县界,木冈山北为诸罗县界)。

盖凤山、诸罗虽分县界,而远峰近岫,莫不明拱暗朝于郡治也。

至若深山之中,辙迹罕到。

其间人形兽面、乌啄鸟嘴、鹿豕猴獐,涵淹卵育;魑魅魍魉、山妖水怪,亦时出没焉。

则又别一世界也。

  台湾县山(附澎湖屿)

  台湾县治东北百余里,山之最高而大者,曰木冈山(在大目降营之东北境。

山形见《府山志》。

山之南为台湾县治,山之北为诸罗县治)。

南过大目降营,历保大里西、保大里东,至新丰、永丰二里,又南抵崇德里,皆山也(以上皆县属里名。

自大目降营盘至崇德里,相距百余里。

其山崔嵬巉险,人迹所不到;且日戴云雾,非天晴气朗之时不见山形。

故山虽高大,从来无有名号;今约略志之)。

巃嵷之势,矗列无隙,是为府治屏障。

自崇德里而西转,曰大冈山、小冈山(此二山脱落平洋;大冈山在北、小冈山在南,互相对峙焉);逶迤而至七鲲身(详见《凤山山志》),皆凤山县治界山,而实为府治外扈也。

又县治西至于海,曰鹿耳门(在台湾港口。

形如鹿耳,分列两旁;中有港门,镇锁水口。

凡来湾之舟,皆从此入,泊舟港内。

其港门甚隘,又有沙线;行舟者皆以浮木植标志之)、曰北线尾(在鹿耳门南,与鹿耳门接壤。

其南,即安平镇也。

离安平镇未上里许,中有一港,名大港,红毛时甚深,夹板船从此出入。

今浅),南转与安平镇七鲲身会;是又府治水口罗禽也。

从鹿耳门北转,历众山而上,曰畬米基山(详见《诸罗山志》),以至木冈山北,皆诸罗县治界山,亦郡之东北拱辅焉。

至于澎湖,亦属县治;但遥隔一洋,有四更水程。

另叙于左:

  (附)澎湖屿

  澎湖一岛,山屿错出,泛泛若水中之凫。

其最大而宅中者,曰大山屿(横、直各三十余里)。

屿之东偏,曰香炉屿(形如香炉,故名);西偏,曰鴈净屿(鴈净屿有二,比肩而立,无人居)、曰沙墩屿(屿皆土沙,故名)。

其北偏,曰龟壁山(龟壁,海物名。

山下最多,山因以为名)。

山以外,曰锭钩屿(屿产紫菜,澎民常往采焉)、曰鸡肾屿(形如鸡肾,故名)、曰员背屿。

北之上流,曰鸟屿(此屿多鸟,因名)、曰白沙屿。

北之极,则屈爪屿(形如卧虎屈爪)、吉贝屿(澎民捕鱼者多在此)。

之数屿者,跳跃鼓浪,罗列拥塞,足为大山屿之北门锁钥也。

越而极西,则有目屿(形如人眼,故名)。

目屿之东,则有姑婆屿(屿出紫菜)、铁砧屿(上皆石板,大三、四丈,平坦无痕,若攻铁之砧)、土地公屿(上有石雕神像,不知来自何时;因名)、金山屿(屿色黄赤如金然,故土人呼之);蜿蜒磅礡间,空壳屿(此屿百物皆空,故土人因目之)。

而正西,则有西屿头。

西屿之西,则丁字门屿(横于西屿,如丁字然)。

北则镇海屿(明时设兵防守海寇于此,后因以名屿),东则大仓屿(澎民罕到,只一旷土)。

其间虽旋绕丛结,亦成岛阜。

独西屿之背,悬耸天半,即内、外二堑地也;极澎之西表,为厦门西渡者之标准焉。

西屿后,为四角屿(其形正方,为名)、为鸡笼屿(其形上狭下广,如土人笼鸡之器)、为桶盘屿(形如托物之盘)、为虎井屿(形如虎临深)。

转而南,则花屿也、草屿也(二屿相连。

澎山无草木,二屿颇有,故以花、草名)、大猫屿、小猫屿与南屿也(大猫屿、小猫屿相去无多。

屿之怪石,隐约如猫,故名。

南屿亦名大屿。

先时居民甚多,以波涛不测,移居八罩屿)。

而头巾屿(形如角巾),则居南屿之上。

头巾屿之西,为八罩屿(周围三里余。

居民稠密,烟火相望而书声相闻也)。

八罩之北,为狗沙屿(鱼名狗沙,此屿最多,故名)。

其对峙,为将军屿(上有将军神庙,因以名屿)。

将军屿之西,为岑圭屿(闽人谓岑圭者,即阶级也。

屿形如之,故名)。

后为船帆屿(形如船帆)为后埭屿。

其南为东屿平、西屿平二屿;居南屿之东而平分一水,故分东西焉。

是皆障列东南,而为南屿之拱护者也。

当东、西二屿平之下流者,乃味银屿(波流甚急,红彝时通商诸番金宝满载而归,船多磕破于此;土人善水者,入水寻银。

故名)、钟子屿(形如悬钟)。

由此而东,乃西吉屿、东吉屿(舟人所谓“甘吉”是也)。

参二屿之中,顽然一块,乃锄头增屿也。

彼东西二吉,渡海者,风无论南北、船无论往来,必知由是路始能入是门;是东吉、西吉,又入台之指南车也。

总澎之屿而计之,实四十有五;而相传为三十六屿者何?

盖间或无天堑之险(如狗沙屿、岑圭屿、味银屿、锄头增屿是也),或渺然沧海一粟(如船帆屿、草屿、后埭屿、姑婆屿是也),故名虽存而不挂人之齿颊,特举其大概言之耳。

若夫志山者,务存其实;虽小而不可以或遗。

良以人略我详,不敢附会俗人言也。

  凤山县山

  凤山之山,自台湾县治崇德里东南诸峰蜿蜒而来。

冈峦重迭,势皆南向(台湾县界至崇德里止,其东南诸峰皆属凤山县界)。

至阿猴林以北诸峰(阿猴林在观音山南。

此山溪谷绝险,必攀藤附葛,凿道驾桥,方得至焉),崔然若拱、若峙、若盘、若踞,是为观音山(在阿猴林之西北、小冈山之东南。

其山生成五片,中一座尖秀,形像如佛,故名曰观音山)、为七星山(此山脱落七顶,至第七峰山顶更高。

上有石圆静如星,故名曰七星山)、为大滚水山(此山甚高。

详《古迹志》)、为小滚水山(此山去大滚水山十里余,地势与大滚水山相接)、为尖山(此山峻起清秀,故名曰尖山),隐伏二十余里,经南赤山(在已上诸峰之西南。

其土色赤,故因以为名。

此山去凤山不远)为凤弹诸山(在赤山西南有十数小山,或高三四丈者、或高七八丈者不等。

俱土山圆凈,在凤山之后,形如卵,故俗呼为凤卵)。

至尽处嵬然高大者,为凤山(在凤弹山西。

踞其巅视之,其形如凤:

旁有两山如翅,又有一仑戴碝石如凤冠,另有一仑向海至沆仔口如鼻,后有迭隅形如卵;故名凤山),建县治焉。

治东北为大冈山(在嘉祥里。

详见府山志)、为小冈山(同上)、为半屏山(在小冈山西南。

山面颇平,遥望之如屏一般;故名。

堪舆家传为房屋、坟墓有向此山者,主凶败)。

转而西,为漯底山;并峙者,为打鼓山(在漯底山西南,俗呼为打狗山。

其山踞海岸上,有大潭石洞,为安平镇七鲲之宗。

其形如鼓,故名)。

从打鼓山蝉联而下,势若长蛇,为蛇山。

打鼓山之后,越一小港,有土阜,曰旗后山(冬天捕鸟鱼者在此)。

又逶迤而西南,有鲲身者七(自打鼓山蜿蜒而亘西南,共结七堆土阜,有蛛丝马迹之象,如鲲鱼鼓浪然。

自一鲲身递至七鲲身,相距有十里许;并无碝石,俱皆沙土生成。

然任风涛飘荡,不能崩陷。

上多荆棘杂木,望之有苍翠之色。

外系西南大海、内系台湾内港,宛在水中央。

采捕之人居之),皆凤山之拱卫也。

治之东,其山之最耸者,曰傀儡山(在县东。

其土番性极顽悍)、曰卑南觅山(在傀儡山东。

卑南觅社,即在此山之后。

社东南又有二山,名小向山。

山外大海之中有屿,名尚仔屿;周围百余里。

此处万水朝东。

屿外又有一绝大高山,名尚冈山)。

转而南、复折而西南,迭峦复岫,莫非山也(有麻律律山、吕佳冈山、霄马干山、知本山、兆猫离山、霄猫离山、加流蛋山、龙鸾山、十仔仑山、水里山、摭朥米山、卓落拨舌山、州■〈必上虫下〉哥山、加览弼山、曲文麦山、大扳六山、大乌万山、尽卜山、援人人围山、把仔益山、老佛山、蜈蜞岭)。

更转而西出于海,为郎娇山(在沙马矶头山东南,离府治五百三十余里)、为沙马矶头山(在郎娇山西北。

其山西临于海,山顶常带云;人视之,若有人形往来云中,疑为仙人降游其上。

离府治五百三十里);而山始尽,皆凤山之佐辅也。

西南洋海中突出一峰,层峦高峻、林木蓊翳,则小琉球山也(此山在凤山西南,在海洋中。

周围约有三十余里,崎嵚巉险,并无抛泊船只处。

止多出椰子、竹木,并无人居)。

凤山水口,藉是山而益缜密。

  诸罗县山

  诸罗之山,自木冈山折而西向,峰峦不可纪极。

其峙于东北者,曰僠米基山(在木冈山之西北、县治之东北。

阿里山社东界至此山止;自此山以东,皆系内山)、曰大龟佛山(在阿里山八社东南)、曰阿里〔山〕(在县治东北。

其山下有土番,共八社)、曰肚武膋山(在县治东北。

阿里山社北界至此山止。

八掌溪、牛椆溪、山迭溪,皆此山流出)、曰打利山(在鹿仔埔山东、阿里山南)、曰鹿仔埔山(在打利山西、覆鼎山东)、曰覆鼎山(在打猫社大武垄山西北。

形如覆鼎,故名),此拱辅邑右者也。

其耸于东南者,曰马鞍山(自木冈山西递至此,众山重迭,不可胜记。

至马鞍,乃其尽处。

此山在木冈山西北,形如马鞍,故名。

壬戌年间被溪水涨裂,中有崩坏一坑。

台、诸二县分界之港曰新港,自此山透入)、曰大武垄山(在马鞍山西北大武垄社。

山尤高耸,下有溪二条:

曰澳溪、曰嘓溪);西面赤山(在马鞍山西北、大武垄山西。

其山无石,土赤如黄金色,故名。

上有观音亭、下有龙潭,周围皆肥美有源之田),又西北而小龟佛山(在覆鼎山西南。

其形如龟,故名。

下有古树高数丈余,俗传有神附焉。

乡民近此居者,多疾病夭折;故农家皆徙三里之外为舍),皆拱辅邑左者也。

至若文峰直插,上与天齐,则有山朝山(在鸡笼鼻头山东南,有土番山朝社。

其南即蛤子滩三十六社)、有买猪末山(在山朝山南。

其峰尖秀如文笔山形。

南即哆啰满社、北即山朝社三日路程)、有黑沙晃山(在买猪末山南。

秀拔峭丽,与买猪末山并峙。

其东南,即直脚宣五社),是又东北之秀出而远拥者也)磅礡而下,则有斗六门诸山(斗六门山甚多:

北山在半线社界、南山在大武郡社界;吼尾溪、东螺溪、大武郡溪,皆从斗六门山透出);北面猫雾山(在斗六门东北猫雾社界。

内与小龟仑山隔大甲溪一条)、小龟仑山(在猫雾山北龟仑社界。

此山出滩流入淡水港)、南日山(在崩山社界小龟仑山西。

中港在此山北发源)、合欢山(在南日山西。

此山出滩流入淡水港)。

又北而鸡笼鼻头山(在山朝山西北。

山形见《府山分界志》内)、奇独龟仑山(在鸡笼鼻头山西、淡水城东。

山后磺山、圭州山)、干豆门山(干豆门山有二,一在淡水港西。

二山夹港如门柱然,故名)、八里分山(在淡水港口外,奇独龟仑山在港东、八里分山在港西,二山相与互峙)、查内山(在八里分山南。

山麓有二小社:

一名查内社、一名霄里社。

山下有小港,通竹堑港)、眩眩山(在查内山西。

有小港南流,入竹堑港)以及小凤山(在眩眩山西。

其山尽海,北至〔南〕嵌港、南至竹堑港),莫非邑之朔方外障也。

自鸡笼鼻、龟仑之外,为大海。

海有小屿曰鸡笼〔屿〕(在海洋中,与鸡笼鼻头山相对,而在其西)、曰桶盘屿(在鸡笼屿西。

其屿平坦方正,故名桶盘)、曰旗干石(在鸡笼鼻外。

二石高耸,形如旗干夹石,因以名)、曰石门屿(在旗干石西。

一石中空如圆门,故名石门)、曰鸡心屿(在石门西。

状如鸡心,故名),则又台湾之脑龙隐见处焉。

  台湾府水道

  台郡四面巨浸,台、凤、诸三邑众水攸归。

郡治在木冈山之阳,夹以两溪:

北为新港,与诸罗界;南纳凤山之冈山溪,西入于台湾内港,与凤山界。

而台湾县治在中焉。

兹将三县水道,谨志于左:

  台湾县水道

  县治之为水凡六:

  一曰新港通木冈山溪。

溪从诸罗之马鞍山南,出大目降营盘之北,又西过广储西里,又西过大目降草地;至武定里,从洲仔尾汇新港,西入于海。

此台、诸县界水也。

  一曰大目降中溪从马鞍山之南,过大目降营盘西,过广储西里大目降草地;至武定里北,而与新港会。

从洲仔尾西入于海。

  一曰大目降南溪从木冈山之西南出,西过大目降营盘,逶迤数里,过广储东里之北,又西北过广储西里、大目降草地,与中溪合;至武定里后,同新港西入于海。

  一曰咬狗溪从香洋仔出永丰里北,过新丰里,又北过保大东里、保大西里,又西北过广储东里,汇于鲫仔潭;合流至永康里之北,西入大目降南溪,又西入大目降中溪。

至武定里,同为新港入于海。

  一曰大桥港、小桥港合流东过武定里之南,分为二:

又东过永康里北为小桥港,南为大桥港。

  一曰安平镇港潮汐从鹿耳门北至洲仔尾,受新港溪流;南至濑口,受凤山之冈山溪流。

港内宽衍,可泊千艘。

  (附)澎湖澳

  一曰娘妈宫澳在大山屿之南。

秋冬之际北风盛作,可泊戈船二十余艘。

澎之港澳,惟此处最稳。

今水师副将驻此。

  一曰暗澳在大山屿之东。

原有土城,今圯。

巡检司署在此。

  一曰双头跨澳在暗澳之东。

中可泊船,以避北风。

潮退时,皆污泥。

  一曰圭母湾澳在双头跨之东。

四面皆山,商舶逃风者便之。

  一曰风柜澳在圭母澳之南,而大山屿之前峰。

仅容小艇,巨舰不得抛泊。

  一曰禅埯澳即峙内。

地在风柜澳之东。

澎之捕鱼者居之。

  一曰猪母落水澳邻于禅埯。

春夏时,舟之渡厦者从此只可寄舶,非避风处也。

  一曰琐管港澳乃大山屿之赘地。

港多墨鱼,故名。

亦非聚泊巨舰之所。

  一曰林投澳在琐管港之东。

崖上生丛棘,叶如剑,多莿;俗呼为林投。

因以为名。

  一曰文良港澳在林投港之东。

岸上多人家,乃大山屿之东崖也。

  一曰小果叶澳在文良港之北。

崖上多人居,捕鱼小艇常聚泊焉。

  一曰龟壁港澳在大山屿之东北龟壁山前。

自龟壁港至风柜仔尾,有三十里。

  一曰洪林罩澳在龟壁港之后,而大山屿之北。

南风发,可以泊船。

东西各有大湖:

东曰湖东澳,西曰湖西澳。

  一曰东西卫澳在大山屿之西。

其可泊舟者,惟东卫澳;西卫则无澳,而名兼之者,地相并也。

  一曰镇海澳在镇海屿之北。

可泊船十余艘。

有潭名万丈潭;上有土城,今圯。

  一曰赤嵌澳在镇海屿之西三里许,与小赤嵌相迎。

南风泊船地。

  一曰瓦硐港澳在镇海澳之西,去通梁社五里许。

  一曰付篙湾澳在西屿之北。

南风泊船地也。

其西北有二地:

曰南吼门、大吼门;湍水潆洄,舟楫不通。

  一曰大果叶澳在西屿北。

去澳北,有石一片沉水底,船不敢犯;俗呼为礁,名师公礁。

  一曰牛心湾澳在大果叶澳南、西屿之东。

厦门商船来台,多入此。

  一曰内堑澳在西屿之南。

此澳有二,分为内外。

外堑去内堑不远,约其地有二里许。

外堑之西,有东西二窝。

窝者,水中高地也。

东窝潮退时,离水四丈八尺、阔七尺;西窝潮退时,离水二丈余,其上倾舄不平。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