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8695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docx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docx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

本学期教学总体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册课时分配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测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的进率。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实际长度,1吨的实际重量。

  2、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1、对1千米的长度和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的表象。

  2、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用估算解决问题。

这些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口算、笔算和估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计算起了铺垫作用。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够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景,练习生活实际,合作探究。

3、情感与态度: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环保意识,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四、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五、具体措施:

1、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

加、减法计算法则不作全面呈现,仅在重点和关键处进行提示和引导,以促进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根据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有讨论交流的要求或画面,例如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均是以讨论的形式呈现的,以体现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2、针对计算教学练习比较枯燥的问题,练习的安排除了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外,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并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和开放题,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四边形

教学目标:

6.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7.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8.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9.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图形、描画图形的活动中,以边数的多少对图形进行分类,知道四边形的形状和名称,然后进一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图形的周长,进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图形与几何”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学习,使学生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计算。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措施:

1.不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他们的注意力,还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实践活动和合作交流。

通过任务呈现,自主学习,展示交流等活动的交替运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和合作交流中探索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生活中的数感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四边形的认识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1课时

周长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材简析《有余数除法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除法和学会了表内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巩固表内除法计算。

在现实生活中的除法计算中,有余数的除法是大量的,整除的情况是比较少的。

学好有余数的除法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某件事就会发生兴趣,就会全身地投入,并且会很快地,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当然也会有个别学生较沉默,在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全体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和开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建立余数的概念,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有余数的除法想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除法竖式中“商和除数的乘积”。

 

时、分、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第一单元:

时分秒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

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

1、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

2、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

3、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4、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估计意思,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五、具体措施: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

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六、、教学安排:

1、秒的认识、秒和分之间的关系、体验时间的长短------1课时

2、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1课时

3、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1课时

4、时、分、秒的巩固练习---------------------------------------1课

第七单元教学目标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0.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11.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1、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这两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进一步巩固了分数的意义,同时又为以后分数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表:

2、分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

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

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最后安排了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的加减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发展性目标:

1.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

减法计算。

难点:

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以及对“1”的理解。

四、教学措施由于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本单元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感性的材料。

采用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启发诱导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时,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或者创设一些更加适合儿童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五、课时安排:

8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2、分数的简单计算………2课时3、分数的简单应用………2课时

 

第八单元教学目标

可能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第九单元教学目标

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3.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1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15.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6.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