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浙科版必修三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8472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浙科版必修三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docx

学年浙科版必修三生态系统单元测试

生态系统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

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量流动

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

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

解析:

选C 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则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解析:

选D 此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

叶状虫直接以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该生态系统中含能量最多的是桉树和合欢树。

3.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Ⅰ、Ⅱ、Ⅲ、Ⅳ、Ⅴ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有(  )

①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Ⅲ+Ⅳ)/Ⅱ]×100%②图中Ⅳ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③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Ⅴ肯定大于Ⅰ④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D.②③

解析:

选A 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Ⅱ,第四营养级的同化量为Ⅲ,前者向后者传递效率为Ⅲ/Ⅱ×100%;图中Ⅳ不包含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供给鱼类的能量可来自人工饵料的补给,故Ⅴ未必大于Ⅰ;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取能量的方式及用途可能不同。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照射到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即为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

C.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

D.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如生物圈或热带雨林),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的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解析:

选A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它只是照射到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中的很少部分。

5.科学家对生活在某生态系统的一个蜘蛛种群的能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经这种肉食动物的有关数据如下图所示(能量以种群的质量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被蜘蛛吃下未被蜘蛛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中的一部分

②在食物链中,蜘蛛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

③图中X代表用于蜘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④根据图中的数据不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选A 被蜘蛛吃下未被蜘蛛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残体中储存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中的能量的一部分,①正确。

在食物链中,蜘蛛以小动物为食,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②正确。

被某一营养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后者有一部分流到下一营养级,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和暂不被利用,③正确。

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和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之比,由于题目中没给出上一营养级同化量值(储存值为同化量减去消耗量),不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④正确。

6.在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

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

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单位:

102kJ/m2/年

GP

NP

R

16.04

2.81

13.23

871.27

369.69

501.58

0.88

0.34

0.54

141.20

62.07

79.13

211.85

19.26

192.59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

B.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解析:

选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它们一般为通过捕食关系而形成的捕食链,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时逐级递减,据此可知,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渠道为②→④→①→③。

第三、四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100%≈5.5%。

本生态系统的能量总输入量为871.27×102kJ/m2/年。

而输出量为:

13.23+501.58+0.54+79.13+192.59=787.03kJ/m2/年,即生产者输入的能量多于全部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由于能量载体是有机物,因此系统有机物总量会增加。

④营养级GP表示被④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其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是指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在被下一营养级捕食时,其中有一部分残留于下一营养级的粪便中。

④粪便中的能量是④在摄取了②后,未被④同化的能量,此能量不属于④的GP。

7.下图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指标,M表示指标的相对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B.若M表示物种种类,a~d表示四种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为a→c→d→b

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在一段时间内,若c种群数量增加,则d种群数量下降,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解析:

选D 基因的多样性越高,在复杂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希望就越大;群落演替向着物种种类不断增加的方向进行演替;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a为最高级的消费者,c的增加导致d的减少;在同一环境中生活着多种生物,并不是种群密度越大的生物种内斗争越激烈,这要看该生物的食物充裕程度。

8.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

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C.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体细胞克隆等为之提供了技术支持

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解析:

选B 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距排污口越近,有机物越多,而N、P等无机盐是经细菌等降解有机物才产生的,由于水体流动性,所以N、P等无机盐含量最多的地点是排污口下游某一段。

9.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缺少了这把“保护伞”,地球上一切生命的产生、延续都将是不可能的。

以下有关大气臭氧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大量反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所以那里气温低

B.能散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辐射之害

C.是大气中存在臭氧的唯一场所,所以我们应善加保护

D.吸收大量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

解析:

选D 臭氧可以选择性地吸收紫外线和其他短波辐射,减少其到达地面,降低对人类的辐射。

10.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同时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营养级,并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是(  )

A.b和cB.c和d

C.d和eD.e和g

解析:

选C 该食物网中共包含了四条食物链,分别以a和f作为生产者。

通过对每条食物链的分析可知:

c同时占有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d同时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e同时占有第三、第四和第五三个营养级,但c、d之间仅为捕食关系;c、e之间无直接关系;d、e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因都以g为食,所以又是竞争关系。

11.在“水藻→水蚤→虾→水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食鱼鸟全部迁移到别处,那么在一个时期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①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目会减少 ②三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 ③次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 ④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会减少 ⑤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减少 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增加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③⑥D.②③⑥

解析:

选B 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数量随最高营养级呈波动变化。

即若食鱼鸟减少,则水鱼增加,虾减少,水蚤增加,水藻减少。

12.天然牧场的一小片区域被作为牧草留种区,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人们用网把留种区罩了起来。

后来发现留种区的草几乎被虫吃光,而其他区域却安然无恙。

此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

A.食草昆虫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赖于完整的营养结构

C.草原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昆虫

D.牧草的种类单一会导致害虫的大发生

解析:

选B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于完整的营养结构和丰富的物种类型。

13.右图所示为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解析:

选C 在这个食物网中,从生产者到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不重复的食物链有:

①a→b→h;②a→c→d→h;③a→c→f→g→h;④a→e→d→h;⑤a→e→f→g→h,共5条。

在该食物网的5条食物链中,h分别处于第三(链①中)、第四(链②④中)和第五(链③⑤中)营养级。

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而不会有明显变化。

在该食物网中,若c种群的数量下降,则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b或e)来弥补,通过食物网中生物这种相互补偿、相互制约的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可维持平衡状态,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14.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生物放大

C.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解析:

选B DDT是一种不易分解并能长期残存的农药。

当人们施用DDT时,真正落到植物上的大约只占5%,其余95%不是落到地面,就是在大气中漂浮,以后随雨水流入地下,或顺小溪流入江河,流归大海。

随着大气循环和海水运动,DDT被运到全球各个角落,然后再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移动,并在各生物体内积累和浓缩起来。

15.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解析:

选C 食物网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营养结构,其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是由于多种消费者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其中的能量流动始于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

该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

生态系统的成分除组成食物网的生产者、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6.蜉蝣是水生生物,它们在转化为成体时最易被捕食者捕食,因为这个时候它们从水中飞出进行交配和产卵。

右图描述每天从水中飞出的蜉蝣数量和它们被捕食的数量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某天飞出的蜉蝣越多,某一蜉蝣被捕的可能性越大

B.某天飞出的蜉蝣越多,某一蜉蝣被捕的可能性越小

C.从6月初到6月底,每天飞出的蜉蝣数量呈稳步下降

D.从6月初到6月底,每天飞出的蜉蝣数量呈稳步上升

解析:

选B 图中横坐标为某天飞出的蜉蝣数量,纵坐标为被捕食量,需特别注意的是曲线并非是按时间先后依次划分的,因此D和C都不正确。

由图可知,6月2日和7日飞出的蜉蝣数量较少,被食的个体所占比例较大;6月5日和8日,飞出的蜉蝣数量较多,结果被捕食者占的比例较小。

17.据报道,青海某地为治理草场退化而采取的措施之一是“鸡上山,羊入圈”。

在这里,鸡的作用是充当(  )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

C.三级消费者D.分解者

解析:

选B 鸡上山的含义是鸡以食草昆虫为食,建立食物链,故鸡是次级消费者。

18.至2007年底,我国国内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239只,而以长期合作研究方式圈养在国外的大熊猫有27只,见下表:

合作国家

美国

日本

泰国

奥地利

西班牙

合计

由中国提供

8只

4只

2只

2只

2只

18只

繁殖幼子

4只

4只

1只

9只

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圈养大熊猫进行科学研究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

价值

B.人工圈养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最佳途径

C.人工圈养改变了大熊猫正常的自然选择方向

D.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会呈“J”形增长曲线

解析:

选A 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最佳途径;不论人工圈养还是自然状态下的大熊猫生存,自然选择的方向是选择适应环境的生存,也就是方向是相同的;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由于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食物供给方面的影响,不会呈“J”形增长。

19.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A.食物链是可以无限加长的

B.一条食物链通常有7个营养级

C.食物链中生物间具有捕食或竞争关系

D.食物链是固定不变的

解析:

选C 食物链各营养级间能量及物质传递有一定比例,随着营养级递增,营养级所含的能量会逐渐减少,通常一条食物链只有4至5个营养级,再往后传递,一个营养级上所含能量和物质就不足以维持一个种群的生存了。

在一个食物网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处于一定的动态变化之中,因此食物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0.造成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

A.掠夺式的开发利用

B.环境污染

C.外来物种的侵入

D.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解析:

选D 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

其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主要原因,森林的超量砍伐、草原的过度放牧以及围湖造田等,都导致野生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21.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能正确描述各种成分和彼此间关系的是(  )

A.因为老鼠是蚂蚁的天敌,所以老鹰也是蚂蚁的天敌

B.蚱蜢的数量显著减少时,蜥蜴种群较老鼠种群所受的影响大

C.老鹰可以吃蛇,但是蛇无法吃老鹰,因此蛇与鹰是共生关系

D.仙人掌是生产者,老鹰是消费者,蚂蚁是分解者

解析:

选B 由于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蚂蚁被老鼠捕食,但老鹰与蚂蚁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

因为老鼠为杂食性,当蚱蜢减少时受的影响较小,而蜥蜴只以蚱蜢为食,蚱蜢减少的较多时对其影响最大。

老鹰与蛇为捕食关系,蚂蚁以矮灌木等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

22.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有关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可发生改变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解析:

选C 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量(图Ⅱ、Ⅲ),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的。

由此可知,环境容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环境容量是一定的,不会扩大;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

23.分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B.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

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

解析:

选C 此题中甲图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在图甲中a是组织液、c是血浆、b是淋巴、d为细胞内液,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c,当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图乙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d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a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链。

24.在一般情况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的图解,正确的是(  )

解析选A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由于生产者和分解者接通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通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这样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经各级消费者利用,最后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又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归还于无机环境中去。

25.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

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

解析:

选B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引起生态危机,而破坏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制定必要的法规。

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和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都会破坏当地生物的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0分)下图中m、n、g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o、p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j、k、i、q、r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1)调查鼠种群密度的方法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解模型中包含的食物链共有____________条,图中最高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鼠自身呼吸以热能散失的能量为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3)若对该湖进行围湖造田,则该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________,人类在此过程中对群落演替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

(4)为有效控制该湖的鼠患,短期和长期应分别采取哪些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食物链上的营养级只包括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被鼠同化的能量,一方面用于鼠的生长、发育、繁殖,另一方面被自身呼吸消耗。

围湖造田属于群落演替类型中的次生演替,人类在此过程中对群落演替产生的影响是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

(1)标志重捕法  

(2)2 (n+g)/a b-e(或b-c-k)

(3)次生演替 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4)短期内应采用人工捕杀、药物防治等手段;从长远着手,要保护鼠的天敌等。

27.(10分)下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

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

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

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由图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右图。

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理论上需要消耗甲的能量____________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解析:

(1)M1是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

M2是系统散失的能量,是热能。

在能量传递中由于大量能量散失,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较少,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摄入的能量有一部分未被利用(如粪便),b(B)表示同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去掉呼吸散失的,即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

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为b,第一营养的能量为y,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y×100%。

(3)由图乙看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设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mkJ,(m-mx)×1/10×1/10+mx×1/10=A,m=100A/(1+9x)。

答案:

(1)同化固定的能量 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营养级高,可利用能量少(或营养级高的物种,往往体型较大) 

(2)Ⅱ同化固定的能量 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y×10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100A/(1+9x)

28.(10分)我国政府作出了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人关注。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

__________。

(2)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据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微观上看,过程①主要在细胞内(细胞器)____________中进行。

(4)某景区水域由于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减小。

相关部门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虽然可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

专家建议:

①在水域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利用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竞争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②在水域内投放鲢鱼、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利用这些草食性鱼类____________,制约浮游藻类数量增长。

解析:

分解者能分解有机废物。

碳进入无机环境的形式是CO2,CO2是温室气体,减少CO2可从减少排放和增大吸收两方面考虑。

过程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在叶绿体中进行。

化学杀藻剂容易造成污染,可利用竞争、捕食等方式进行生物防治。

答案:

(1)分解者 

(2)CO2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 (3)叶绿体 (4)污染水体(或“污染环境”“二次污染”“持效短”) 捕食藻类

29.(12分)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

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时期

碳吸收量(kgC·a-1)

碳释放量(kgC·a-1)

A

1.20×1014

1.20×1014

B

1.20×1014

1.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