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8092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8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高一年级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史记》载: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

“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

“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

B.诸侯兼并斗争激烈

C.西周青铜铸造水平最高

D.王室衰微,分封制渐趋瓦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AB只是材料反应的现象,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西周的青铜铸造技术水平,故C排除;鼎是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的轻重大小等,反映了其政治野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王室的衰落,已经不能有效监管各诸侯国,故选D。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这一现象对应的朝代应该是

A.西周、秦朝

B.秦朝、汉朝

C.战国、汉朝

D.汉朝、唐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秦朝,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避免了周朝地方割据的局面的重演,但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材料“有叛国而无叛郡”是指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因此正确答案选B项;ACD项排除。

3.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就是自学有成就的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再由州县送尚书省参加考试。

而宋代的科举制建立了糊名和眷录制度,既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名字、乡贯,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級。

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A.严格选拔途径和手段从而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B.宋代糊名和眷录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舞弊现象

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一步僵化

D.唐代考生只能通过“投牒自举”方式参加科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是对科举制的发展,加强了对官吏的选拔,有利于选拔结果的更加公正,故A项正确;宋代糊名和誊录制度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舞弊现象,但不能杜绝,故B项错误;由唐代到宋代的发展,表明人才选拔机制得到发展;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僵化是明代八股取士之后,故C项错误;由材料“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可知“投牒自举”是唐代参加科考的方式之一,而非唯一方式,故D项错误。

【点睛】处理选择题项的时候,要注意其中的“绝对化”“片面化”的词语,进行有效排除。

如该题的“只能”“根本”,带有强烈的“绝对化”的色彩。

4.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

《臣诚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

《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

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A.震慑官员

B.罢除丞相

C.强化君权

D.整治朝纲

【答案】C

【解析】

【详解】A是材料的重要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是材料中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背景,,不符合题意,排除;朱元璋编撰《臣诚录》是想用反面教材来警示官员,防范官员作奸犯科,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治,故选C;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是整顿朝纲的措施,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

5.“光荣革命”后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

18世纪初,英国国王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

这样,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

这一现象促使英国

A.颁布《权利法案》

B.确立君主立宪制

C.进行议会改革

D.形成责任制内阁

【答案】D

【解析】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是在1689年,不符合题目中的时间18世纪初,故A项错误;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即是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不符合题目中的时间18世纪初,故B项错误;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应该是工业革命以后,在1832年首次进行,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18世纪初,英国国王来自德意志……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可知,18世纪初,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形成(1721年),内阁取代国王掌握行政权,故D项正确。

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这一规定主要有利于调和

A.立法与司法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D.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协调了三对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参议员每州两名,不论州的大小与人口多寡,这样照顾了小州的利益;众议员则根据每州人口比例选出,这样照顾了大州的利益,因此D项符合题意;协调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保留黑奴制,但给黑人一部分公民权;协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联邦制的确立,因此排除BC;协调立法和司法的矛盾体现在调和国会与最高法院之间的关系上,故A项排除。

7.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

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

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时间1788年可以看出,此时通过了美国1787年宪法,从材料“愚蠢的船主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离港”可以看出这是说的美国确立的联邦制政体。

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也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

故选A。

B项错误,分权制衡原则主要说的是国家机构之间;C项错误,共和制在美国建立之始就确立了;D项明显与材料无关,主权在民主要说的是总统和议员等由选举产生。

【考点定位】必修一·1787年宪法

8.有学者认为: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

A.掀起瓜分狂潮

B.要求扩大市场

C.扩大资本输出

D.希望利益均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英法等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阴谋发动侵略战争。

故选B。

A是19世纪末期出现;C中是甲午战争之后;D中是门户开放之后,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名师点睛】

9.孙中山在赞赏中国近代史上某次社会运动具有“民族主义”精神的同时,又批评其“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

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这次社会运动应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具有“民族主义”精神,但依然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利用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并不具有“民族主义”精神,排除A;维新变法运动主张“申民权、设议院”,与材料信息“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不符,排除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D项排除。

10.美国史学家阿德勒认为:

“主要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在1894-1895年因朝鲜问题而引起的中日第一次战争中,中国军队显得千疮百孔。

”这表明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

B.慈禧太后性格的偏执

C.中国军队战斗力弱小

D.战争主要在国外进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信息认为,甲午战争中中国之所以失败是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

而慈禧太后作为当时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她对战争的阻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清政府腐朽落后的表现,故选A。

材料提到慈禧太后的阻挠,但不等于性格的偏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军队战斗力的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甲午中日战争的战场以国外为主的信息,排除D。

11.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

“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的“议约”

A.迫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D.使香港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A项正确;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故C项错误;D项是1898年7月发生的,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清光绪帝……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2.“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这里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和所学知识可知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国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点深入人心,C项正确。

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然属于清王朝通知,排除A。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清王朝统治,但建立的政权具有封建专制色彩,排除B。

国民大革命时期,帝制已经被推翻,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关键信息“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等。

13.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提出“组建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一年之后召开的中共二大上,却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最低纲领”。

上述目标的变化,缘于(  )

A.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B.中共对国情认识的深化

C.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中共二大时间是1922年,排除A。

中共二大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中国国情并提出了相应的革命目标,B项正确。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

中共一大到二大期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一直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排除D。

14.《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斯诺可能报道了

A.吴起镇会师

B.红军长征胜利

C.百团大战

D.平型关大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6年6月至10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起镇会师是1935年10月,故A项排除;红军长征胜利是1936年10月,故B项正确;百团大战是1940年,故C项排除;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故D项排除。

15.“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该段材料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

A.洋务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答案】D

【解析】

在做此题时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反映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抵抗侵略、奋起救亡,和抗日战争是吻合的,所以该段材料描述的是抗日战争而非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以及五四运动,所以本题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6.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行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此军亊行动

A.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B.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赛挺进豫西,陈毅、粟裕挺进鲁西南构成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势态,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的开始,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B项正确。

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战略反攻的开始,三大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排除A。

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于1947年夏,此时长江以北的华东及中原地区、平津以及东北都没有解放,排除C。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7.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

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所以三者的革命性质相同,三者的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故C项正确;三者领导阶层分别为资产阶级、国共两党、无产阶级,故AD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是却被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但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革命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故B项错误。

18.俄国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问:

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

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据此可知,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实现的前提是

A.欧洲一体化

B.武装暴动

C.无产阶级联合

D.生产力高度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也就意味着他认为社会主义实现的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欧洲一体化,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提及武装暴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无产阶级联合,故C项错误。

【点睛】“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是关键信息。

19.列宁说:

“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列宁谈及的“革命”是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巴黎公社起义

D.七月事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所以列宁谈及的“革命”是二月革命,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十月革命和沙皇政府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巴黎公社起义是法国的而非俄国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七月事件也和沙皇政府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和沙皇有关的只有二月革命。

20.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

“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

”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答案】B

【解析】

注意其时间背景,1953年为1954年的前一年。

我们知道1954年是第一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

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对人口普查的为选举人民代表作了准备。

21.“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

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由执政机构变为参政机构

B.由主持机构变为监督机构

C.由立法机构变成协商机构

D.由法律机构变为执行机构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制定了《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因此此时政协会议是立法机构;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政协会议只保留了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因此此时政协会议是协商机构,故C项正确;政务院是执政机构,故A项错误;中央人民政府是主持机构,故B项错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司法部门,故D项错误。

22.“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洗雪。

百年的梦想,就在今天实现。

米字旗降落,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

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民族的尊严。

”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出现的背景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九二共识”的确定D.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回归,所以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出现的背景就是香港顺利回归祖国,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回归而非单纯的“一国两制”的提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已经回归而非《联合声明》的签署,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已经回归而非“九二共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3.20世纪50年代,尼泊尔代表团团长评价某次国际会议时说:

“最重要的事实是到处洋溢着团结感。

这种团结感是这样强烈,连那些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

”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新中国

A.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存同存异”方针

C.首次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D.积极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到处洋溢着团结感”“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这符合万隆会议的特点,万隆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提出“存同存异”方针,故B项正确;A项是要实现睦邻友好,排除;C项是指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排除;新中国初期并不奉行不结盟政策,奉行一边倒政策,排除D。

【点睛】“到处洋溢着团结感”“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是关键信息。

24.下面是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表。

据此,下列选项中分析最科学的是

A.新兴发展中国家力量增长

B.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C.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上升

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主导作用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支持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逐渐增加,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当时的外交政策是积极改善与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故A项正确;1971年以前西方大国并未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面临的外交僵局才被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和主导作用,故C、D项排除。

25.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纪念。

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遭遇多次波折,但经双方努力又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矛盾通过谈判已基本解决

B.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害冲突

C.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别在缩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双方经过努力……使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决定一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即国家利益,中美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关键在于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故C项正确;中美依然存在很多矛盾,故A项排除;中美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关键在于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B项不符合题意,故B项排除;中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依然存在,故D项排除。

26.1974年6月26日,欧洲共同体和美国等北约15国签署了《北大西洋关系宣言》,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

”这表明欧共体

A.加深了对美国的军事依赖

B.谋求政治外交上独立自主

C.与苏联的关系有了新突破

D.成为经济政治性质的组织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1974年6月26日”“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可知,欧共体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故B项正确;从材料“1974年6月26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欧共体对美国的依赖逐渐减弱的,故A项错误;从材料“欧洲共同体和美国等北约15国”中可以看出,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与苏联的关系,故C项排除;欧共体是经济性质的组织,故D项错误。

点睛:

材料“1974年6月26日”“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是解题的关键。

27.德国《时代周报》近日指出:

“美国优先让全球处于无序状态。

特朗普对国际合作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参加全球性问题的解决。

特朗普被其他国家看作是一种威胁,而美国也成了新的局外人。

”有关“美国优先”政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

B.遏制了全球经济合作

C.有利于国际地位提升

D.助长了单边主义倾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对国际合作不感兴趣”中可以看出,美国的这一政策有助于推动单边主义而忽视多边合作,故D项正确,A项排除;全球经济合作是世界潮流,美国不能够遏制,排除B;由“美国也成了新的局外人”,可见美国国际形象受损,国家地位下降,排除C。

【点睛】“美国优先让全球处于无序状态”是解题的关键。

28.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图题,最为贴切的是

A.“近代工业的起步”

B.“清王朝自救运动”

C.“实业救国的浪潮”

D.“民族工业的春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属于近代工业的起步阶段,故A项正确;B项只适合汉阳铁厂等洋务企业,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不适合汉阳铁厂等洋务企业,不符合题意,排除。

29.下图是一幅反映洋务运动的漫画。

图中人物所说的这些“洋玩意”的含义是

A.借用西方洋枪队

B.引进外商企业

C.引进西方近代科技

D.引进洋枪、洋炮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技术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这说明洋务派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因此洋务派引进西方的近代科技,包括洋枪、洋炮,故C项正确,D项包含在C项之中;洋务派不是借用西方洋枪队,故A项排除;洋务派自己建立近代企业,故B项排除。

30.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

“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1896年……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等关键信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之后,为了增加税收,巩固统治,清朝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所以答案选D。

清政府此举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A说法有误;B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