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工入司安全培训材料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803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职工入司安全培训材料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职工入司安全培训材料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职工入司安全培训材料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职工入司安全培训材料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职工入司安全培训材料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职工入司安全培训材料上.docx

《新职工入司安全培训材料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职工入司安全培训材料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职工入司安全培训材料上.docx

新职工入司安全培训材料上

金润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新职工入司安全培训材料

(上)

 

安全部

 

二〇一四年四月一日

新职工入厂安全教育内容

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特点:

易燃易爆:

成品、半成品、各种溶剂、添加剂、催化剂等大多属于易燃、可燃性物质,(象汽油、柴油、液化气、丙稀产品)大多以气体、液体状态存在,极易泄漏和挥发。

就目前的工艺水平,生产过程中,物料还需要用明火加热,加上日常的设备维修、装置检修需要动火,在加上装置、罐区的储存量很大,一旦处理不好,后果不堪设想。

(列举北京东方化工厂6.27火灾爆炸事故)

毒害性:

原料和产品本身就具有毒性,生产中添加的一些化学物质也多属有毒的,在生产过程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有毒性物质。

腐蚀性强:

生产过程中原料和产品本身具有较强的腐蚀作用,如原有中含有硫化物,对设备、阀门、管道造成腐蚀。

还有在生产中新生成一些具有不同腐蚀性的物质,如硫化氢、氯化氢、氮氧化物等。

腐蚀大大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缩短了开工周期,更重要的是,它可使设备减薄、变脆、承受不了原设计压力而发生泄漏、引发着火、爆炸等事故。

生产连续性:

石油炼制,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长周期的连续倒班作业。

车间于车间、装置与装置、工序与工序之间,管道互通,原料产品相互利用,是一个组织严密,相互依存高度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全局。

正因为以上的特点,加上人们对其认识的不足,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很多企业曾发生过不少事故。

1984年11月19日,墨西哥首都近郊发生了一起液化气站爆炸着火事故,使54台储罐及设施全部摧毁,死亡490人,4000多人受伤,900多人失踪,损失巨大。

1984年12月3日零时56分,印度一家农药厂发生泄漏事故,(甲基异氰酸酯)造成2500人死亡,50000人双目失明,100000人终身残疾。

国家有关的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消防法劳动法以及《刑法》中有关安全生产的条款:

危害公共安全罪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渎职罪等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禁令:

生产区内十四个不准:

厂区内不准吸烟,禁止携带烟火进入生产区;

不准未成年人进入生产区,外人进入需登记;

上班时间不准睡觉、干私活、离岗和干与生产无关的事;

在班前、班上不准喝酒;

不准使用汽油等易燃液体擦洗设备、用具和衣物;

下面讲一起违章用汽油擦洗地面,引起着火、爆炸事故的案例:

1977年6月2日14时35分,某市炼油厂研究所中型工厂发生汽油爆炸事故,死亡14人,轻重伤40人。

6月2日8时许,该中型工厂在生产成份为磺酸钡盐的203添加剂时,操作工徐某某为了观察汽油流量,用36伏非防爆低压行灯照明,行灯不慎坠落,碰在盛汽油的桶口上,灯泡震破后产生火花,致使桶内挥发的油气燃烧,蔓延到周围的20桶添加剂,同时发生燃烧。

经过广大人们的奋力扑救,大火延续了20分钟左右后被扑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火灾后,厂里组织清理现场,因203添加剂粘度大,水冲不掉,有人建议用黄沙或木屑搓,中型组副组长何某提出用汽抽洗,研究所江副主任对这一建议虽表示怀疑,但未加制止。

于是,参加清理的同志就一桶一桶地提着200号汽油进行清洗,用了汽油约400至500千克,致使室内油气浓度达到了爆炸极限。

这时,该厂工人卫某见大家一桶一桶的提油较累,就用电瓶铲车装了一大桶200号汽油送进工厂。

汪副主任见状,叫立即退出现场,就在电瓶铲车倒车发动时,火花引起汽油如雷鸣般的强烈爆炸,室内全部被烈火所围,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

事故原因分析

该厂使用大量汽油擦洗地面,致使室内油气浓度达到了爆炸极限,当非防爆电瓶车起动时,电火花引爆汽油气体发生爆炸事故。

不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不准进入生产岗位;

安全装置不齐全的设备不准使用;(压力容器压力表安全阀)

不是自己分管的设备不准动用;

维修设备时安全措施不落实,不准开始检修;(列举维修人员在维修热油泵时,因疏忽大意,没有联系操作人员到现场,关闭进出口阀门,在拆卸机泵时,热油喷出造成轻度烫伤。

停机检修后的设备,未经彻底检查,不准启用;

未办理高处作业证,不系安全带、脚手架、跳板不牢,不准登高作业;

石棉瓦上不固定好跳板,不准作业;

未安装触电保护器的移动式电动工具,不准使用;

(讲一起案例:

在罐区建设施工中,土建人员使用电夯,接电夯的移动配电箱没有按规定安装“漏电保护器”,连接电夯的电缆有破损,因刚刚下了大雨,地上积水较多,在拖动过程中,破损的电缆拖到了积水中,施工人员触电身亡。

如果安装了“漏电保护器”,)

未取得安全作业证的职工,不准独立作业;特殊工种职工未经取证,不准作业。

操作工的六严格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严格进行巡回检查

严格控制工艺指标严格执行操作法(票)

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安全规定

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然灾害,还有设计上和设备的缺陷、操作上的失误,企业管理上的漏洞等。

尽管原因繁多,但从根本上讲只有一条,那就是由于人的过失,违背了客观事务发展规律,所以造成事故。

“安全无小事”可以讲一下“一个铁钉毁灭一个国家的故事”引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结论,进而结合炼油企业管线上的砂眼、焊缝上的裂纹……

下面的案例就是由于操作人员的失误、“不严格”,错开了阀门,导错了流程,导致石脑油冒顶,遇明火爆炸、着火,进而引起罐区连锁反应的一起案例。

北京东方化工厂特大爆炸和火灾事故

一、事故概况

1997年6月27日21:

05左右,在罐区当班的职工闻到泄漏物料异味。

21:

10左右,操作室仪表盘有可燃气体报警信号显示。

泄漏物料形成的可燃气体迅速扩散。

21:

15左右,油品罐区工段操作员张xx和调度员郑xx去检查泄漏源。

21:

26左右,可燃物遇火源发生燃烧爆炸,其中泵房爆炸破坏最大。

石脑油A罐区易燃液体发生燃烧。

爆炸对周围环境产生冲击和震动破坏,造成新的可燃物泄漏并被引燃,火势迅速扩展,乙烯B罐因被烧烤出现塑性变形开裂,21:

42左右,罐中液相乙烯突沸爆炸(BLEVE)。

此次爆炸的破坏强度更大,被爆炸驱动的可燃物在空中形成火球和“火雨”向四周抛撒;乙烯B罐炸成7块,向四外飞散,打坏管网引起新的火源,与乙烯B罐相邻的A罐被爆炸冲击波向西推倒,罐底部的管线断开,大量液态乙烯从管口喷出后遇火燃烧。

爆炸冲击波还对其他管网、建筑物、铁道上油罐车等产生破坏作用,大大增加了可燃物的泄漏,火势严重扩展,大火至1997年6月30日4:

55熄灭。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属北京遥测地震台网宝坻地震台记录出两次地震。

第一次发生的时间范围为21时26分38.4秒至28分27.4秒,第二次发生的时间范围为21时40分57.8秒至42分47.8秒。

二、爆炸、着火造成的伤亡和尸检情况

北京东方化工厂储罐区发生特大爆炸和火灾事故事故,造成9人死亡、伤39人,直接经济损失1.17亿元。

事故中共死亡9人,其中现场死亡4人,郑X、张X和王X死于泵房附近,李X死于万米罐与千米罐之间消防通道中部。

爆炸现场死亡人员的尸检结果证明,上述4人尸体的肺部、气管中保留着死亡时吸入的环境气体,爆炸前泄漏的易燃物料中含石脑油,不含乙烯。

三、事故调查和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取证、计算机模拟和鉴定分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

在从铁路罐车经油泵往储罐卸轻柴油时,由于操作工开错阀门,使轻柴油进入了满载的石脑油A罐,导致石脑油从罐顶呼吸孔大量溢出(约637立方米),溢出的石脑油及其油气在扩散过程中遇到明火,产生第一次爆炸和燃烧,继而引起罐区内乙烯罐等其他罐的爆炸和燃烧。

    事故现场阀门开关状况勘察表明:

6月27日20:

00接班后卸轻柴油操作时阀门处于错开错关状态,造成错误卸油流程。

石脑油和轻柴油共用一条卸油总管,由于轻柴油总阀关闭,不能向轻柴油B#罐卸油;又由于石脑油总阀和石脑油A#罐分阀均处于开启状态,所卸轻柴油只能进入石脑油A#罐中。

处于满载的石脑油A#罐,被卸入大量轻柴油后,发生“冒顶”,溢出的石脑油是引发燃烧和爆炸的物料。

(1)轻柴油装卸前,石脑油A#罐的液面高度为13.725m,已达到额定液位高位(13.775m)的99.64%。

(2)轻柴油向石脑油A#罐错卸,可以很快“冒顶”,在21:

00左右当班职工闻到的异味就是泄漏的石脑油气味。

(3)石脑油蒸气密度略高于空气,气体沿地面扩散,遇到火源便发生爆炸或爆燃,同时未气化的石脑油起火燃烧。

四、事故原因认定

“6·27”特大事故的直接原因是:

卸轻柴油时,由于石脑油和轻柴油阀门处于错开错关状态,泵出的轻柴油不能卸入轻柴油B#罐,而进入了满载的石脑油A#罐,导致石脑油大量“冒顶”溢出,溢出的石脑油及其油气扩散过程中遇到火源,产生首次爆炸和燃烧。

阀门处于错开状态,泵出的轻柴油卸入石脑油A#罐

石脑油“冒顶”溢出

石脑油及其油气遇火源引起爆炸和燃烧

乙烯B#罐被烧烤引起突沸爆炸大火

处于满载的石脑油A#罐被卸入大量轻柴油,发生“冒顶”,溢出的石脑油是引发燃烧爆炸的物料。

包括泵房的爆炸、石脑油罐区的燃烧

大强度爆炸驱动的可燃物形成的火球和“火雨”向四周抛散,产生强大的破坏,火势严重扩展。

五、采取的防范措施

其实非常的简单:

加强责任心教育、加强对工艺流程的学习。

三不伤害:

我不伤害别人,我不伤害自己,我不被别人伤害。

“三不伤害”的具体内容,想必大家一定十分熟悉,“我不伤害别人,我不伤害自己,我不被别人伤害”。

在事故的调查处理中,为了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应遵循“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调查不请不放过,没有制定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没有受到处罚和教育不放过,周围的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从字面意思上不难理解,内容非常简单,但真正能够做到上面所说的原则,那是有一定差距离的。

发生的各类工伤事故,不管是烫伤、烧伤、摔伤、扭伤等,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原因一:

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不强,对所从事的工作可能会发生的意外情况,缺乏预见性,出现意外情况,手足无措,引发工伤事故。

“好人一生平安”只能是人们的一种憧憬、一种希望,要想平安,首先要有安全的意识,(交通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然后,掌握一定的安全、消防技能,第三,掌握万一发生危险或险情时如何应对、如何处理的方法,换句话说,掌握“化险为夷”的技能。

不管自己从事何种工作,在着手之前,先想一想这么做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情况?

我用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发生什么意外情况?

万一出现了我如何应对?

这里讲的如何应对,包括使装置、设备避免造成损失或把损失降到最低,当然最重要的是对人,万一出现意外,会对人造成什么危害?

如何去应对?

减少和避免这些伤害,这是至关重要的。

有人会说“一般没事儿”,他的确说的很对,一般不会发生什么意外,但是,有一般就有特殊,只要“有”发生意外的可能就当作“有”对待,头脑中想到了,工作中注意了,该采取的避免和应对措施准备好了,那么,我们周围就会少去很多的麻烦和遗憾。

某炼油厂严冬季节,一名操作人员,进行切换泵操作,用蒸汽暖泵时,蒸汽胶管没有抓在手中,而是放在地上去开蒸汽阀门,蒸汽阀门开度太大,蒸汽急速从胶管内喷出,胶管从地上“摇头摆尾”,操作人员慌乱中急忙躲避,地面上有冰,不慎滑倒,造成膝盖骨骨折,那一年的春节只好在病床上度过了。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不戴安全帽进入检修现场,被高空落物砸伤头部;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会引发的意外情况缺乏预见性,在维修机泵时,用力过猛,扭伤腰部;抬钢板时砸伤脚趾,造成粉碎性骨折。

仔细的想一下,只要在工作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着手某一项工作之前,多去想一想,很多人身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结合案例――常

施工工地……….)

原因二:

单位与单位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工作中发生意外造成人身伤害。

化工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