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心畲没落时代的精神贵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0744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溥心畲没落时代的精神贵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溥心畲没落时代的精神贵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溥心畲没落时代的精神贵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溥心畲没落时代的精神贵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溥心畲没落时代的精神贵族.docx

《溥心畲没落时代的精神贵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溥心畲没落时代的精神贵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溥心畲没落时代的精神贵族.docx

溥心畲没落时代的精神贵族

溥心畬:

没落时代的精神贵族

正广文化2017-04-09溥心畬(1896年9月2日~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

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

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

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崇林寻泉》溥心畲先生出生在清王朝行将崩溃之际,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清王朝的灭亡,使得他的身份由皇亲贵胄一变为清朝遗民,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转折,也由此造就了他独特的个性人格与艺术面貌。

纵观先生的一生,都融进了诗、书、画中。

他的诗歌,有着出尘绝世、游心物外的寂寥苍凉;他的书法,让人感觉流畅儒雅,气象万千;他的绘画,给人古雅清寂、秀逸雅致之感。

他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托付在读书、写字和绘画上,寄情山水,追求自已的精神操守与人格完善,终于成为了近代画坛上的一位大家。

《松枝红豆》然而对溥心畲艺术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从清末“南张北溥”的盛名,到民国时期“旧王孙”的孤独寂寥,再到以“阶级”定终身的时代,溥心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直至今天,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大量积累财富并进入稳定、富裕的生活人们的审美趣味日益提高、欣赏品味日趋多样,于是,当人们对传统文化重拾信心、敬畏尊重之际,对于以继承正宗传统而又能另辟蹊径的溥心畬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溥心畬,这位以诗、书、画三绝而著称的艺术大家,一个继承皇室正统的文人画家,在20世纪的画坛上留下了他的独特背影,也随着21世纪的到来而被人们重新认识。

《陶渊明诗意山水册》“本朝神童”,名满京华溥心畲,本名爱新觉罗•溥儒,字心畲,号義皇上人、西山逸士。

为道光皇帝第六子恭亲王奕訢之嫡孙,贝勒载滢的次子。

溥心畲出生第三日,光绪皇帝赐以金帛与名,“汝名儒,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作为清朝宗室的后代,溥心畲自幼饱学诗书,所受教育非常严格。

光绪二十九年(1903),慈禧寿诞日,七岁的溥心畲随家人至颐和园祝寿,慈禧命其作联。

溥心含随口吟五言联祝寿,慈禧喜称“本朝神童”。

他四岁开始学习书法,六岁进府中私塾读书,十五岁入贵胄法政学堂学习;十八岁,从北京法政大学毕业,赴青岛,于礼贤院学习德文。

十九岁,应德国亨利亲王之邀游历德国,入柏林大学。

《钟馗巡山图》l924年,二十八岁的溥心畲返回恭王府定居,从此专事绘画。

1925年,溥心畲出版《西山集》百册,并与满族画家组成“松风画社”。

1930年,溥心畲、罗清媛伉俪联合于北京“稷园”举办画展,一时轰动京城。

书法家台静农称,溥心畲的作品打破了北宗山水数百年的沉寂,一扫四王空洞陈袭的画风,直取北宗山水的精华,可以称为北方画坛第一了。

不久,溥心畲又以《寒岩积雪图》参加在柏林举办的中德画展,获得高度评价。

1946年10月,溥心畲与齐白石相偕赴南京,

参加“北平故都文物研究会”主办之齐白石、溥心畬画展。

1949年秋,溥心畬随人由吴淞取道定海,乘小船经舟山离开大陆,转航台湾。

1963年病逝于台湾。

《溪山雪迹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溥心畬很重视画外修养的熏陶。

他的绘画之所以能名重一时,天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应该是得力于其书法对笔的调控能力和诗歌对意境的创造能力。

诗词修养是传统文人的首要功夫。

溥心畬天资聪慧,自小接受严格的传统教育,具有扎实的功底。

他七岁开始学诗,由五言、律诗学起;九岁学作律诗及古诗;十三岁时就以袁枚的《子不语》为题作五言律诗,以《烛之武退秦师》为题作论说文。

为此,父亲载滢甚为骄傲,赞之“总角闻道,渐近自然。

贵而不骄,举止详妍。

秉直司聪,礼义孔闲。

讲习之暇,靖恭鲜言。

开卷有得,常咨禀焉”。

《愿提鸿雪册》启功曾回忆当初向溥心畬学习绘画:

“我向先生问书问画,他总是指寻怎样作诗,他常说画不用多学,诗作好了,画自然会好。

”溥心畬的诗文功底深厚,从恭王府藏溥心畬《寒玉堂山水册》(10开,纸本,1938年作,43cmx28cm)中可以得见。

这本册页,封面“寒玉堂山水册公潜珍藏”,钤“公潜”

小印。

这一套山水册页,每一幅画上都有溥心寒玉堂山水册题写的诗句,第一幅“千峰寒积雪,半江生白云”;第二幅“云影穿松际,秋客起岭前”;第三幅“舟行深峡里,行曲接山亭”;第四幅“一溪连夕照,双树含秋云”;第五幅“回罔被秋草,清溪起暮烟”;第六幅“秋峦延暝色,暮树发寒姿”;第七幅“轻舟凌水色,枯树满秋光”;第八幅“孤亭界溪色,数峰连夕阳”;第九幅“木零空水安,浮云隐夕阳”;第十幅“茅茨半隐涧,松明多在山”十幅绘画,十首题诗,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可以说,溥心畬的诗词成就了他的绘画,而他的绘画,则描绘、延展了诗词的意境。

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格调高雅,令人赏心悦目,字里行间自有文人的儒雅与睿智。

《拟宋人风竹白鸥图》各科兼擅,书画同源溥心畬以诗、书、画三绝而著称,书法则是其绘画的基础。

溥心畬自称“如若你要称我为画家,不如你称我为书家,如若你称我书家,不如称我诗人,如称我诗人,更不如称我学者”。

可见,在溥心畬心中,他自己认可的次序是诗文、书法、绘画。

他曾师从湖南僧人张永光法师,学习书法。

永光法师,字海印,为王闿运的入室弟子,书法精湛,善作六朝体诗。

溥心畬受他影响颇大。

启功称海印书法为“和尚书体”。

他曽听老师说,和尚穿的是宽袍大袖,写字时用右手执笔,左手拢着右手的袍袖,“所以写出的字,绝无扶墙摸壁的死点画,而多具有疏散的风格。

和尚又无须应科举考试,不用练习规规矩矩的小楷。

如果写出自称格局的字,必然常常具有出人意表的艺术效果”。

而溥心畬对于书法的执著和喜爱,从他的《自述》中可见一斑:

“书则始学篆、隶、次北碑、右军正楷,兼习行草。

十二岁时,先师始习大字,以增腕力,并习双钩古帖,以镰提笔。

时家藏晋、唐、宋、元墨迹,尚未散失,日夕吟习,并双钩数十百本,未尝间断,亦未尝专习一家也。

十四岁时,写半尺大楷,临颜鲁公中兴颂、萧梁碑额、魏郑文公石刻,兼习篆隶书……”《花卉四条屏》据记载,溥心畬在《自述》中提到:

余旧藏晋陆机《平复帖》九行,字如篆籀。

王右军《游目帖》,大令《鹅群帖》,皆廓填本。

颜鲁公自书《告身帖》,有蔡惠、米元晖、董文敏跋。

怀素《苦笋帖》等。

由此可见,溥心畬自小得以接触这些法书名帖,勤奋临帖,也成为他兼容并包最终形成自己风格的重要原因。

恭王府藏溥心畬书法作品《淡水关渡宫天后碑》(长卷,1958年作,187.5毫米x28毫米)“戊戌九月,溥儒撰并书”。

钤“溥儒”印、“公潜珍藏”。

此幅作品是薄心畬的一幅书法佳作。

整篇行书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灵透飘逸。

整幅字笔意精到,有一种清劲之气。

《山水四屏》爱画痴迷,毕生追求“爱画入骨髓”是溥心畬的一枚闲章,而这枚闲章也传达了他一生的追求。

1912年,十六岁的溥心畬在母亲的督促下,在西山隐居读书,居住在西山的戒台寺。

也是在这约十二年的时光中,溥心畬潜心读书,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书法绘画上。

家藏的数卷唐宋名画古迹,让他锐意临摹描画,深有心得,加上隐居西山,朝暮可观山川晦明变化,听松涛声声入耳,清幽的环境与平和的心态,日久便有所感悟。

“山居十年”是他取得艺术成就的关键十年。

《江干吟诗图》溥心畬的《自述》中提到,“因旧藏名画甚多,随意临摹,亦无师承。

喜游名山,兴酣落笔,可得其意。

书画一理,因可以触类而通者也。

盖有师之画易,无师之画难;无师必自悟而

后得,由悟而得,往往工妙,唯始学难耳。

”从中我们不难判断,溥心畲学画是无师自通的。

艺术的探寻需要悟性。

跟着老师学固然好,但也容易形成照葫芦画瓢,很难突破和有新意;而无师之学,就要靠自身的艺术修养。

溥心畲依靠多看、多悟来完善自己的艺术追求。

《白描兰花》多看一一溥心畲

自家的珍贵藏品无数。

据载,溥心畲曾经对府中收藏有如下记载:

“韩斡《照夜白图》,南唐押署,米元章、吴傅朋题名,元人题跋。

定武本兰亭,宋理宗赐贾似道本。

北宋无款山水卷,黄大痴藏印。

易元吉《聚猿图》,钱舜举跋。

宋无名氏

《群牛散牧图》,纸本。

温日观《葡萄卷》,纸本。

沈石田《题米襄阳五帖》。

米元晖《楚山秋霁图》,白麻纸本,有朱子印,元饶介题诗。

赵松雪《道德经》,前画老子像。

赵松雪六札册。

文待诏小楷唐诗四册。

周之冕《百花图卷》。

”这些书画,除了在溥心畲自传中提到,也在日本仙台东北大学富田升的文章有过考证。

皇族出身的溥心畲比旁人有更多的机会观看、揣摩前人留下的珍贵书画,他的画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淡雅却不失古意的特点。

《观音坐像》多悟一一自己多读书、勤练字、多画画。

溥心畲由书法人手再习画画,无门派的约束,无成规可守,完全是自身的体验和体会。

因此,溥心畲的画,给人感觉清逸孤寂而无一丝俗气,这与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个人自身气质的修炼不无关系。

家藏丰厚,使他能更多地接触到旁人无法接触到的珍品,他的画受“古风”熏陶甚深,逐渐形成其艺术上的宋人宫体风格,有着浓郁的文人画气息。

溥心畬非常重视画的意境,认定“神在象中,意在象外”,他的画上大多数题有诗句,或长或短,意尽为止,拓展了艺术形象的空间。

《人马图》1924年,溥心畬重新回到恭王府居住。

这期间,他开始涉足社会,1926年,溥心畬在北京中心公园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

他的作品题材丰富,涉及广泛,从此声名远播。

在北京生活时期,溥心畬专事画画,荣宝斋代理其画作,生活较为优越,画画时能最大程度保持较为单纯的创作心境,有条件有能力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作画。

这样的背景形成了溥心畬区别于普通市民阶层的审美观,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花鸭图》互唱互和,惺惺相惜早年成名,声名远播的溥心畬与当时的一些著名画家频繁往来,交流切磋,合作办展,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这其中,就有张大千。

说起张大千和溥心畬的交往,也是一段史话。

1927年,张大千经人介绍与溥心畬相识,自此便经常到北平拜访齐白石、溥心畬等人。

在张大千和溥心畬长达三十五年的友谊中,二人惺惺相惜。

1929年,溥心畬在张大千《三十自画像》上题诗曰:

“张侯何历落,万里蜀江来;明月尘中出,层云笔底开。

赠君多古意,倚马识仙才;莫返瞿塘棹,猿声正可哀。

”启功就有幸目睹了两人之间的“斗画”过程:

1933年,张大千拜访溥心畬,两人见面并无多少谈话,信誉先生打开一个箱子,里面都是自己的作品,请张先生选取。

记得大千先生拿

了一张没有布景的骆驼,心畬先生当堂写上款,还写了什么题诗,我不记得了。

一张大书案,两位各坐一边,旁边放着许多张单幅的册页纸。

只见二位各取一张,随手画去。

真有趣,二位同样好似不假思索地运笔如飞。

一张纸上或画一树一石,或画一花一鸟,互相把这种半成品掷向对方,对方有时立即补全,有时又再画一部分又掷回对方。

大约不到三个多小时,就画了十几张……那些已完成或半完成的画页,二位分手时各分一半,随后补完或提款。

让一旁的启功看得惊心动魄,却又心悦诚服。

《关公》画家于非闇在《艺圃》上以“南张北溥”为题,曾评价张大千和溥心畬的画作:

“张八爷(张大千)是写状野趣的,溥二爷(溥心畬)是图绘华贵的。

论入手二爷是咼于八爷;论风流,八爷未必不如二爷大底心

畲高超,而大千奇古;心畲萧疏,大千奔放……南张北溥,在晚近的画坛上,似乎比南陈北崔、南汤北戴还要咼一点。

”当年张大千论名声和地位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