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考研复习重点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728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考研复习重点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考研复习重点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考研复习重点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考研复习重点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考研复习重点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考研复习重点下册.docx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考研复习重点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考研复习重点下册.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考研复习重点下册.docx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考研复习重点下册

行政管理学考研复习重点

(下册)

 

第九章政策过程与正常分析方法

第一节政策过程

一、政策议程建立

(一)政策问题的确认

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那些带有普遍性和公共性的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

(二)建立议程的途径

1.外在发动型;2.政治动员型;3.内在发动型

二、政策方案的形成

制定方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信息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预见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三、政策决定

政策合法化包括:

决策者权力合法化;政策决策程序合法化;政策内容合法化

四、政策执行

(一)政策执行的主体和对象:

1.各级政府部门;2.立法与司法机构;3.中介组织;4.社区组织

(二)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1.政策决定因素:

政策的合法性;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的可行性

2.政策资源因素:

指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必须的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

3.政策环境因素:

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身外的社会和自然因素的总和

五、政策评估

1.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2.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3.事前评估和时候评估

第二节政策分析的方法

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二、专门的分析方法

过程方法、实体方法、逻辑实证法、计量经济方法、后实证主义方法、参与主义路径、规范性描述方法、意识形态方法、历史方法

.第十章政府公共关系与行政沟通、行政协调

第一节政府公共关系

一、政府公共关系的含义和特征

(一)政府公共关系的含义

政府公共关系特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

行政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学的一般理论在政务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从静态上看,行政公共关系主要指发生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行为及状态。

从动态上看,行政公共关系即政府机构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沟通活动。

从管理角度看,行政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即对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行为和状态进行管理,或者说,是对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目标、对象、媒介、资源、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进行管理,以提高政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同、理解和支持,最终达成政府目标。

(二)政府公共关系的特征

1.主体的权威性。

相比较企业、社团等公共关系主体来说,行政公关的主体都更具有权威性。

这种权威性来源于政府所拥有的公共权力。

2.对象的复杂性。

行政公共关系的对象,即行政管理工作中信息沟通与传播的公众对象,包括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两个方面。

3.传播的优越性。

(1)政府的组织传播严密有效。

(2)政府控制着大众传播媒介,把握着国内社会舆论的绝对主导权。

(3)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的推行使政府网络公关成为可能。

4.目标的独特性。

行政公共关系目标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促进公众的认知。

政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权威管理组织,通常以强制性的权力贯彻路线、方针、政策。

(2)提高政府的美誉度。

政府对本国公众而言,几乎不存在知名度的问题,政府公共关系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完善政府的美誉度。

(3)政府开展公关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其价值追求表现为公共取向,而企业和其他许多社会组织一般都是以本组织利益为取向。

二、政府公共关系在中国

(一)我国行政公共关系发展的动力

1.经济市场化是行政公共关系发展的基础。

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重构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重新理顺政企关系。

2.政治民主化为行政公共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政府需要进行公共关系活动,向公众表明它以实现公民权利及其所体现的利益为目的并具有足够的施政能力;让公众了解政府权力运作的正当性和适当性,使其相信政府行使权力不会侵害公民合法权益;让公众了解政府承担社会管理责任的积极性,使其相信政府行使权力的目的在于增进公民福祉;使公众意识到政府对公众的尊重和公众有能力监督与制约政府。

3.行政改革的突破是我国行政公共关系发展的直接动力。

政府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建设专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逐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行政改革提出了许多对策性建议,这些措施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包含着政府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社会化的趋势,也显示出行政管理的新内涵。

(二)我国推行政府公共关系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有利于维护转型期社会秩序的稳定。

4.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国际形象。

三、政府公共关系的任务

(一)把握公众舆论,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舆论是社会上相当数量的人对一定社会问题所发表的意见的总和。

行政公共关系部门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了解舆论;引导舆论;纠正舆论和完善舆论。

(二)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争取公众了解和支持。

(三)开展社会沟通,建立完善有效的渠道,缩短公众与政府的距离从思想层次看,社会越开放,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越显得重要,只有树立强烈的沟通意识,才会有自觉沟通的行为。

从行为层次看,要坚持开展一些卓有成效的社会沟通活动:

(1)社会协商对话。

(2)公众咨询活动。

(3)政府机构开放接待日。

(4)推动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

(四)多办实事,协调内部外部关系,创造“人和"的行政环境政府要创造“人和”的行政环境,从外部来讲,关键是多为人民办实事,兴利除害,使群众满意。

四、政府公共关系实务举要

(一)民意测验政府的每项事关民生的重大政策或措施出台之前,都应该通过民意测验了解公众的基本态度和意见,为决策提供更充实可靠的根据。

(二)信访工作政府的信访工作部门在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政府公共关系作用。

(三)政府信息公开与办事公开。

(四)新闻发布。

建立和完善政府发言人制度;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内容。

(五)拓宽社会沟通渠道。

社会协商对话;公众议政活动;公众投票公决。

(六)危机事件处理。

所谓危机事件,这里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域内危及政府职能运行、社会生活和群众利益的重大事件。

危机事件有非人为事件和人为事件两大类型。

对政府来说,国内国际社会出现的重大纠纷或冲突都可以成为危机事件。

危机事件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而且会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七)政府形象管理。

政府形象是公众心目中对政府的政策表现、公务员的言行所形成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也是政府组织的外部风貌、内部特征以及全部活动状况在社会公众心目中产生的心理反应。

第二节行政沟通

一、行政沟通及其含义

行政沟通即行政信息沟通,指的是行政体系与外界环境之间,行政体系内部各部门之间、层次之间、人员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观点、情感、交流情报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支持与合作,谋求行政体系和谐有序运转的一种管理行为或过程。

这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行政沟通实质上就是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包括输入、分类、筛选、储存、使用、输出、反馈等环节;

2.行政沟通把行政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而系统中的信息沟通则是其神经;

3.行政沟通要达到的目的是统一思想;

4.行政沟通过程包含有沟通信息的发送者、接受者、传送信息者、传送渠道和传送环境等五个因素。

二、行政沟通内容:

行政信息

(一)沟通的内容与行政活动

1.行政信息是整个行政活动的基本元素,也是重要的软资源;

2.行政信息是科学决策的依据;

3.行政信息是确保行执行顺利推行的重要前提。

(二)不同层次的沟通内容对行政过程的影响

1.上层信息多是指令性的,如命令、指示、决议、通报、通告等。

因此沟通内容应明白清楚,用词、定性和目的明确。

2.中层信息是指中层领导为贯彻上层指令制定各种措施和实施办法。

这层信息多属执行性质,内容应紧密联系实际,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基层信息包含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情况,如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人民的呼声、各种批评和建议等。

由于基层信息多是反映情况和问题的,作为决策依据之一,其内容必须真是和全面,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三、沟通渠道:

质量与选择

1.沟通渠道的容量和长度

沟通渠道容量是指渠道能传递的信息量,或是渠道传递转播源发出信息的能力。

渠道长度是指从传播源到对象之间的距离,它是沟通所耗时间与速度的乘积。

2.行政过程中的沟通渠道选择

行政信息由于内容的特殊性,哪些可公开传播,哪些不能公开传播,哪些要在时机成熟时才能传播,这是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对传播渠道进行选择。

四、沟通对象:

受众心里与状态分析

(一)信任度与认同感:

一般受众心理状态分析

1.影响受众接受行政信息的因素很多,入传播者的方式方法、受众者自身的素质等。

但从受众者心里来看,首先有对传播者信任度的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在行政沟通中有一个政府形象问题。

2.其次是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认同感。

(二)主动性和积极性:

双向不对称沟通模式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五、沟通效果对行政过程的影响

沟通效果是既是沟通质量的体现,也是行政过程是否连续和达到预期目标的必不可少的标准。

从宏观上看,行政沟通的效果直接受制于思想观念、行政体制与传播手段。

第三节行政协调

一、行政协调的概念和作用

(一)行政协调的概念

行政协调是指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是行政主体为达到一定的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与配合关系,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

(二)行政协调的作用行政协调能够保证行政过程的稳定,正常发挥行政功能,提高行政效益。

行政协调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三点:

1.有利于增强行政凝聚力。

一个组织是否具有生命力,取决于其集体向心力和聚合力的程度。

2.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有效的行政协调,可以节省金钱,减少浪费,使人、财、物等资源的利用得以适当调节,特别在防止和处理不正常竞争中对资源的开发纠纷和无序开发的现象,乃至急功近利破坏资源的现象,行政协调都有特殊的作用。

3.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协调使有关规章制度相互配套,各项政策、计划、法规,使其互不抵触,使行政组织对重要的事情处理都有合法程序;同时通过对行政系统内外多重要素的综合调控,遏制或减少了系统内部上行、下行、平行各组织单元之间的摩擦、冲突等损耗因素,这本身就是一个减少内耗的过程。

另一方面,行政协调沟通内外,融洽环境,使行政过程更多的为外界群众所了解、关心,这对行政实施成本的降低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行政协调与行政管理过程

对政府这一个大型的、复杂的组织来说,要维持行政组织的高效运作,更有必要在行政管理全过程中贯穿行政协调。

(一)政府组织的内部分工和政府行为的合作性首先决定了行政协调的必要性

(二)行政决策的实施需要持续不断的行政协调

(三)行政管理程序离不开领导,领导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协调

三、行政协调的主要模式和基本原则

(一)行政协调的主要模式

1.内部协调模式

2.外部协调模式

3.纵向协调模式

4.横向协调模式

(二)行政协调的基本原则

在行政协调的各种不同的协调模式中,也要遵循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全局。

2.坚持分层运作。

3.坚持动态协调。

4.注意非平衡因素的影响。

四、行政协调技术举要

在实际操作中,行政协调的具体技术多种多样,在此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主体合流法。

2.中间数法。

3.冷处理与热处理法。

4.当面表态法。

5.谈心法。

6.跟踪处理法。

协调人采取的对策大致有三类:

(1)因故变换责任人而扯皮的,要及时使责任衔接,向新的责任人重申一切要求,切实解决遗留问题;

(2)因政策变化而出现扯皮的,要把工作做在前头,做到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在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的同时,还要做好宣传教育;(3)因有关人员违章、违纪、违法等使工作走样、变形而扯皮的,要按章、照纪、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一章行政伦理

第一节行政伦理概述

一、行政伦理概念、构成及其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