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7165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docx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docx

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学案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学习目标 精准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2.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概述“断发易服”和不缠足运动。

2.了解礼仪革新的内容。

3.探讨近代以来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了解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5.概述电影的传入与发展。

一、“断发易服”

1.服饰的变化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②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制度实行改革。

③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

(2)特点

①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

②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3)影响

①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服饰。

②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1)特点: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2)断发:

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3)不缠足运动

①原因: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②进程:

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成立了“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易错提醒】 

1.服饰变革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断发、不缠足运动

(1)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3)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中山装、“断发”、不缠足运动等,都是进步和革命的表现。

二、报刊与电影

1.报刊

(1)出现:

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发展

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

②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③1884年申报馆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3)高涨

①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②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电影

(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2)1905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的影片。

(3)1913年《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3.作用:

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三、移风易俗

1.礼仪的革新

(1)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日常礼仪。

(2)民国之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3)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婚姻变革

(1)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2)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以及官宦人家。

3.丧葬礼仪:

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

4.社会生活的变迁

(1)原因:

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的影响。

(2)特征:

反映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在广大内地农村几乎看不到新生活气息,闭塞和贫穷依然是下层民众普遍的生存状态。

【特别提示】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变化比较大,主要是因为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受西方的影响较早;这些地区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们思想较开放,受封建思想影响相对较小;这些地方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在广大的内地农村由于闭塞与贫穷,几乎看不到新的生活气息。

【明析概念】 

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广义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

狭义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领域。

【轻巧识记】 

用“一、三、三、四”巧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一个趋势:

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

三个原因: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西方文化的冲击;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国内政治变革的推动。

三大内容:

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大众传媒。

四大事件: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

1.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

同时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出现中西合璧趋势;“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成为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

2.19世纪,近代报刊和电影相继出现,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3.近代日常礼仪、婚葬礼仪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民主、自由、平等、简洁变化趋势。

这些变化反映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要点一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史料探究]

史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

西装、中山装、旗袍等

中餐

西餐

父母之命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问题1:

依据史料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表现在哪些方面?

原因是什么?

学生试答:

 

提示:

表现:

服饰、饮食、婚礼习俗等方面发生变化。

原因:

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传到中国;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辛亥革命等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史料二:

(江浙一带)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

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呼朋引类,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李长莉《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1卷

问题2:

史料二表明近代中国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学生试答:

 

提示:

现象:

广大妇女走出家门,纷纷放弃耕织生活,而入城做女工。

原因: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经济发展;西方思想的传入;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史论升华]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变迁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政治上:

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

(3)经济上:

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思想上: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5)其他:

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要点二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史料探究]

史料一:

(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

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英]呤唎《太平天国亲历记》

问题1:

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学生试答:

 

提示:

现象:

中国姑娘生活习俗西化(或衣着打扮欧化)。

史料二:

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

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

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褴褛而自惭形秽。

——摘自《申报》1873年4月7日《申江陋习》

问题2:

据史料二,概括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试答:

 

提示:

变化:

从重社会身份,出身门第,到以衣冠取人,看重钱财。

史料三: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缠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律师兴,讼师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问题3:

近代社会礼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根本问题?

想一想,近代以来新式礼仪习俗的出现,是不是取代了传统礼俗?

学生试答:

 

提示:

说明了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不是。

近代以来新式礼仪习俗出现,但传统礼仪习俗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呈现出新旧交融、东西碰撞的特点。

同时,广大农村的传统习俗长期沿袭,改变缓慢。

[史论升华]

中国近代社会

生活变迁的特点

(1)从地域看:

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2)从过程看:

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3)从水平看:

断发运动迅速彻底。

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但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

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

[解析与探究]

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

(1)上述材料说明,清末民初,对于废除蓄辫陋习,绝大多数人持肯定、欢迎的态度,但仍有少部分人因循守旧,持抵制态度。

(2)从中得出的结论:

近代以来,传统陋习的变革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传统思想对一部分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也说明社会变革需要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自我测评]

联系课文内容,总结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提示:

主要有以下几点:

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政策的推动,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

知识点一 “断发易服”

1.(2018·黑龙江试验中学高一期中)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

“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解析:

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说明剪发齐眉影响到了全国各地,包括乡村和城市,但是材料仅仅提到成都妇女多剪发齐眉,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在近代中国一直在提倡,但并没有深入人心,政府认为妇女剪发齐眉有伤风化,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体现当时妇女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项正确;政府的处罚措施没有法律依据,体现不了民国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

答案:

C

知识点二 报刊与电影

2.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

“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

”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指的是(  )

A.报纸B.广播

C.电影D.电视

解析:

从材料中的“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可知这应是电影艺术。

1909年还没有产生电视,D项错误,C项正确;报纸和广播不能做到“亲眼得见一样”,排除A、B两项。

答案:

C

知识点三 移风易俗

3.(2018·浙江余姚高一期中)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撰文:

我前岁在北京过年,刚过新年,又过旧年,看见贺年的人,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

对这则材料中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

B.社会习俗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C.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

D.新的社会风尚成为社会主流

解析:

由“鞠躬”“脱帽”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故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由“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可以分析出B、C两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社会风尚是新旧杂陈的,新风尚还不是主流。

故选D项。

答案:

D

4.(2018·广西桂林、百色、崇左高三联考)下表中各项数据的变化最能说明京津地区(  )

1921~1928年京、津离婚案主动方性别统计表

地域

年份

男方提起

女方提起

双方提起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北京

1921~1922

25

34.2%

46

63%

2

2.8%

1923~1924

39

38.2%

55

53.9%

8

7.9%

1925~1926

41

36%

72

63.2%

1

0.8%

1927~1928

42

33.3%

84

66.7%

天津

1926

7

29.2%

7

29.2%

10

41.6%

1927

2

6.25%

20

62.5%

10

31.3%

1928

16

13.9%

22

62.8%

10

23.3%

A.男女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B.西方婚俗冲击传统婚姻

C.女性平等意识领先全国

D.社会动荡影响婚姻稳定

解析: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提倡男尊女卑,女性地位低下,图表中北京、天津两地城市女方主动提起离婚案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可见女性在婚姻中主动性增强,即京津地区男女平等意识逐渐增强,故A项正确;题目中没有涉及西方婚俗的影响,排除B项;图表中北京和天津并没有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进行比较,不能得出领先全国,排除C项;“1921~1928年”,社会政局动荡不安,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婚姻稳定,但D项不是图表主旨,排除。

答案:

A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

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

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

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

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年~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

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

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

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办者及其基本内容。

并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答案:

(1)创办者:

中国知识分子。

内容:

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原因: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

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特点:

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意义:

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进程;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时间:

30分钟 满分:

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8·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

“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①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 ②冲击传统生活习俗 ③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 ④造成崇洋风气盛行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

从材料中的“礼服在所必更”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①正确;“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表明辛亥革命冲击传统生活习俗,②正确;材料中没有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的信息,③错误;更改服饰不能说明崇洋风气盛行,④错误。

故A项正确。

答案:

A

2.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

“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从材料中的“怅然若失”照像留念并最终剪辫可知,变革者心态新旧杂陈,B项正确;辫子最终剪掉了,A项错误;留辫不是传统精华,C项错误;共和强调的是反对君主,与剪辫无关,D项错误。

答案:

B

3.(2018·陕西安康高三质检)据史料记载,建于1915年的福州基督教青年会筹集巨款为会员建设体育馆、手球房,开办国术班、游泳班和排球班等。

常为会员及社会人士举办各种体育培训、比赛,放映电影等活动。

这说明(  )

A.西方文化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

B.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工业文明

C.西方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D.运动娱乐成为人们主要休闲方式

解析:

材料表明基督教会在中国发展西方式生活以及娱乐设施,引进西方先进文明,C项正确;材料中时间是20世纪初,并不是率先,B项错误;A项中知识分子材料没有体现;D项中运动娱乐材料中并没有说明是主要体闲方式。

答案:

C

4.(2018·重庆市高三二诊)1879年5月,曾两次担任美国总统的格兰特访问上海。

由传教士主办的《万国公报》在介绍格兰特时写道:

“民间爱戴情深,立之为皇。

……践祚之后,……恩周朝野,民间不忍拘禅位之例,仍复尊之为皇矣。

”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上崇洋之风盛行

B.社会舆论受教会控制

C.开始介绍西方政治生活

D.新式报刊迎合民众心理

解析:

1879年的中国处在君主专制下,君主观念根深蒂固。

材料中《万国公报》在介绍格兰特时将格兰特介绍为皇帝是为了迎合民众心理,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崇洋之风盛行,A项错误;教会控制舆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C项中的“开始”无从得出,排除。

答案:

D

5.(2018·黑龙江试验中学高一期中)据冯天瑜的《中华文化史》记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

……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

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这些情况(  )

A.最早发生于中华民国建立之后

B.反映了上海近代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半殖民化

C.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

D.揭示了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879年爱迪生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故A说法错误;材料的大意是,刚开始上海市民对工业文明的产物电灯、自来水有抵触情绪,后面逐渐的接受,这并没有体现半殖民化的特点,故B说法错误;这里并没有体现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故C说法错误;根据材料的大意,可知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民众逐渐接受其成果,故D正确。

答案:

D

6.1913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见下图。

该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  )

A.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

B.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C.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

D.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

解析:

材料中章太炎通过刊登征婚广告来求偶,反映了新的社会风俗的出现,但择偶标准是“要不沾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则反映了旧的婚姻观念还有很大影响,这说明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C项正确。

答案:

C

7.(2017·江苏卷)《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

主题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

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着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解析:

表格显示,关于“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妇女问题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关注,故D项正确;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A项错误;晚清时期并未实现言论自由,B项错误;知识界的宣传呼吁并未能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C项错误。

答案:

D

8.(2018·江西赣州十四县高一联考)1926年《北洋画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

》的漫画。

漫画中最大的特征为“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英国烟酒”。

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B.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C.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

D.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

解析:

注意漫画下边的文字:

“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英国烟酒”,反映出这个家庭推崇西方的教育和产品,结合漫画本身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一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故D项正确;1926年中国经济落后,民众生活水平低下,能享受这种生活的绝对非普通民众,故A项错误;西化并非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无法反映出中国市场在西方各国海外市场中的分量问题,故C项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8分)

9.(18分)在急剧变革的20世纪前期,由于受到外力的冲击,在各种力量的影响下,使得大连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连是新兴城市,由殖民者“一手打造”……受外来文化影响,大连人逐步接受新式礼仪,一些封建的礼仪如跪拜、请安等代之以握手、鞠躬。

“老爷”“大人”等称呼被废除,“先生”“小姐”等新式称呼已十分盛行。

材料二:

东北地区……主食为玉米、高粱、小米。

随着殖民者的入侵……特别是日本侵占大连后,大量的日式料理店鳞次栉比,发展速度惊人。

至“九一八”事变前,大连全市就已有日本吃茶店100余家。

日本寿司、生鱼片等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青睐。

材料三:

神道,是日本固有的宗教。

崇信神道被日本当局视为最重要的民族精神支柱。

……1944年在旅顺修建了“关东神宫”。

强迫当时的中国人举行各种典礼时,人们必须遥拜日本的“皇太神宫”。

就连男女青年结婚,都要逐渐采取神前结婚的方式。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前期大连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分)

(2)根据三则材料分析,大连居民社会生活变迁呈现怎样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大连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哪些启示。

(4分)

答案:

(1)变化:

居民交往简化礼仪,等级观念弱化,崇洋成为趋势。

(2)特点:

主动性、被动性(或强制性)并存。

原因:

思想解放,经济发展,日本侵略。

(3)启示:

民族独立,学会扬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