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与民俗文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06944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仪与民俗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礼仪与民俗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礼仪与民俗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礼仪与民俗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礼仪与民俗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礼仪与民俗文化.docx

《礼仪与民俗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仪与民俗文化.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礼仪与民俗文化.docx

礼仪与民俗文化

 

礼仪与民俗文化

 

讲授提纲

 

古敬恒

2011.11.11

目录

绪论

第一节相见礼

第二节人际交往

第三节称谓

第四节教育

第五节婚娶

第六节饮食

第七节服饰

第八节建筑与旅游

第九节节庆

第十节禁忌

第十一节崇拜信仰

第十二节丧葬与祭祀

 

绪论

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我们的共同追求,也是开设《礼仪与民俗文化》的目的所在。

什么是文化?

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文化文化刘向《说苑》)

什么是礼仪?

广义说,几乎是“礼”的同名词,狭义说,主要指人际交往中各种行为规范。

(法庭上的通行证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什么是民俗?

民俗是群体的文化生活,包含着人们相处,互动及相互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包含着人生最基本的行为方式。

一、文化的类别

1.按历史分

2.按地域分

3.按内容分

4.我们身边的文化

二、传统礼仪透视

礼,指礼法礼制,也指礼的仪式。

“豊”本表礼器,引申指礼的活动,如升降、跪拜、酬酢。

古人认为“事神致福”的手段。

仪,“度也”。

《诗·鄘·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礼包括宗法制度、等级观念、娱乐教民、人际行为准则,核心是治国,维护封建秩序。

今天,礼仪是文明高雅的礼貌素养和美的仪式的综合艺术(庆典活动)。

三、弘扬优良传统礼仪的必要性

1.现代化迫切需要文明的人际关系

《荀子》: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子与伯鱼

2.市场经济需要优质服务软件要素

微笑服务,公众第一公关意识,人和境界

3.是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四、推陈出新,培养新型的国民礼仪素质

1.以善为本

《说文》:

“善,吉也。

从誩羊。

”《论语·阳货》:

“恭,宽,信,敏,惠。

”助人为乐

2.言之有礼

少卿足下冀君实或见恕也与将军会猎于吴传递友好信息;冯冀才访美委婉语:

采薪之忧,宫车晏驾更衣洗手王光英答记者

3.礼貌衣整

仪表美“在貌为恭,在心为敬”言语文明,举止有度。

4.辞让有礼

体现无私豁达,营造良好人际氛围“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大礼不辞小让”棠棣,紫荆花

5.艺术修养

确立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书法、口才、写作、策划能力

《说文》:

“俗,习也。

”周公制礼作乐礼分五种(吉、凶、宾、军、嘉)曲礼

第一节相见礼

国人历来重视相见礼,登门拜访,接待宾客,都有礼仪规范。

可参《礼记·曲礼》、《仪礼·士相见礼》。

一、传统礼俗

(一)一般性往来

1.投递名片

刺,谒

2.见面礼

3.拥彗

欢迎词;鞭炮东西阶之别

4.敬茶敬烟

5.言行得体

6、送客

(二)拜贺庆吊

喜事庆贺之,如婚嫁、生育、冠笄,生辰寿诞,上梁乔迁,入学中举升官,商店开张等,要送贺仪、喜联、喜幛等。

如凶事,则慰问吊唁之,礼物统称赙仪。

目的是增进人际感情,消除隔阂,加强联络,或有事相求难以启齿,可借喜庆了却宿愿。

二、字词文中的相见礼

(一)字

拜(首至地也)拱(敛手也)跪(拜也)九拜贺(以礼相奉庆也)

(二)词

光顾、光临惠顾屈驾拥彗投辖(陈遵)

客由主便客不送客长者赐,少者不敢辞

礼尚往来投桃报李贺仪寿敬奠仪赙仪贽敬

(三)文

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2.白璧,玉斗,玦

三、现代见面礼

(一)登门拜访

△尽量不带婴幼儿△避免海阔天空△避开清早、用餐、深夜△不乱开门窗,翻别人东西

(二)接待客人

△整理场所,服饰得体△备好水果与茶△态度热情△客人告别时加以挽留△送客门口、路口

(三)进办公室

△相互问好,不谈隐私、评头评足△对来客有礼貌地打招呼△来访者离开,有礼貌相送△接电话以简明为度

(四)重视现代见面礼的必要性

简要说明下列情况该怎样处理

1.问路2.接电话3.握手4.交换名片5.敬酒

第二节人际交往

交往,是人类存在的必需。

人与人需要交往,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也需要交往。

文化就是在交往、融汇中发展的。

中国文化从不是封闭的排他的文化体系,而是以“海纳百川”、“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开放胸襟促进中外交融,不断激活生命潜质,生生不息,则健有为。

一、古代交往

华夏民族主要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就是在不同民族的长期交往、融汇中最终形成了汉民族。

汉民族与世界文化的第一次交汇是在汉唐阶段,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

第二次交汇是明清之际欧洲文化的传入。

当今世界新型文化的主要潮流是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看齐,交流对话,综合创新。

就人际关系而言,古书中已有记载。

《礼记·曲礼》: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表明了交际中对于对方的充分尊重,强调了交际双方的平等、协调的关系。

(一)字

1.倗,“辅也。

”2.友,“同志为友。

从二又,相交友也。

”3.诚,“信也”。

4.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5.恕,“仁也。

(二)词

1.故交,故旧2.知己,知交3.至友,素交

4.益友,良友5.畏友,诤友6.神交

7.金石交,刎颈交

(三)语

1.交必择友,居必择邻。

2.人伴贤良智转高。

3.言必信,行必果。

4.主雅客来勤5.疏不间亲,新不加旧。

6.延陵挂剑7.尾生抱柱

(四)文

1.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2.毋抟饭,毋放饭,毋咤食……适墓不登垄,临丧不笑。

(《礼记·曲礼》)交往的典范(管鲍,李杜……)

二、现代交往

人类群居的本能,促使交往成为人类历史的必然伴侣。

人类交往经历了三种形态:

自然型交往形态(奴隶、封建社会);社会型交往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开放型交往形态(当今社会),其特点是全方位、快节奏、高层次。

怎样搞好人际关系?

首先要做到信息沟通,同时要进行情感交流。

交往中要充分尊重对方,有事相互协商,不把意见强加于人。

言而有信,以诚相待,互助互利。

人际交往可分为多种类型:

单向的、双向的;纵向的、横向的;语言的,非语言的;合作的,竞争的。

其中,竞争性交往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交往。

马克思说:

“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

”(转引自张中行《公关心理学》182页,四川大学出版社)

(一)交往谚语

1.不结子花休要种,无义之人不可交

2.交人交心,浇树浇根

3.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二)交往与中外民俗

1.感谢

2.避忌:

打嗝;老;腿;死亡;疾病;厕所

3.送花

参考资料:

胡文仲《文化差异种种》,《教学研究》1985年3期

陈融《英语的礼貌语言》,《外国语》,1989年6期

(三)交往与民俗

1.问候语“吃了吗?

”“上哪儿去?

2.敬请久闻大名敬请指导

3.祝福语

4.致谢语

5.称谓语令、家、贵、贱

6.吉祥语发、百年好合

7.禁忌语山东、香港、徐州

8.角色用语尊卑、老少

三、思考与练习

1.在画线处填上适当用语。

欢迎;征求意见;请求原谅;有事要离开;送客;麻烦了别人;不同意对方意见;

2.下列方言词反映了什么民俗?

多承(扬州)难为(扬州)贽敬(南京)燎锅底(徐州)宽衣(苏州)怠慢了(各地)请留步(各地)

第三节称谓

称谓,又叫称呼,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在我国文明史上,有着独特而丰富的称谓习俗。

如妻子,据说有近百种不同的称谓,如:

夫人、太太、娘子、媳妇、老婆、老伴、婆姨、堂客、屋里的,等。

不同的称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思想、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以及传统习惯、民俗、风范等。

在交际活动中,区分对象、场合、民族、地区、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环境,恰当地选用称谓语,是提高表达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习“称谓”一节的目的:

一、读懂古书(以其子妻之);二、应用于交际(大舅子——);三、方便中外交流(兄弟姐妹)。

一、古代称谓

(一)亲属的称谓

包括父系、母系、姻系等。

1.高祖父母2.曾祖父母3.王父母、外王父母

4.伯叔姑舅姨岳5.从兄弟姐妹

6.外兄弟姐妹(姑母子女)内兄弟姐妹(姨、舅的子女)

7.舅姑、姑嫜(公婆)8.娣妇、娣姒、妯娌

9.娅(连襟、友婿)

(二)名、字、号

活人有姓、氏、名、字、号,死者有氏、谥、庙号。

孔子的学生“由”()、点()、赤();百里奚(),陶潜(),陆游()。

据《礼记·内则》,古人为孩子命名有一定仪式。

出生三月,选一吉日,父亲握其右手,另一手托其下巴,郑重命名,女师告知女眷,父亲报官府登记。

后代又有变化,小名乳名,满月、百日均可,写于红纸,贴在土地庙神龛边,上书“命名大吉”、“长命富贵”等。

除父亲外,也可请有威望的长者等排生辰八字。

五行缺什么,名字就补什么。

如“金、木、土”等。

除乳名外,还有大名(正名、学名),是入学时老师起的。

字是名的解释与补充,名字互为表里,故称“表字”。

号,别号,是根据本人意愿与志趣所起,如郑板桥、苏东坡、章太炎,以号闻名。

(三)字词文中的称谓

1.字祖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伯(长也)兄(长也)夫妻(妇,与夫齐者也)

2.词严君内子灵椿北堂棣萼娇客冰翁高足箕帚

3.文《战国策·苏秦传》:

“贫贱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尚书·舜典》:

“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二、现今称谓

(一)泛亲属称谓

汉语中,亲属称谓在一定条件下,可用来称呼本无亲属关系的人。

例如:

对父辈,称“大伯、大叔、大娘”(大妈、大姨);对同辈,称“大哥、老兄、大哥、老弟”;对中年以上女性,称“大姐、大嫂”;小孩对母辈,称“奶奶、阿姨”;等。

这体现了对年长者的尊重,也是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二)注意称谓的地区与民族差异

山西(老师傅)晋西北(伙计)山东(大哥)

港台(爱人)西方(老大爷)

(三)认真对待称谓,协调人际关系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思想观念变化,更强调平等与尊重,泛亲属称谓出现简化趋势。

1.常用尊称师傅(体力劳动者)老师(脑力劳动者)先生(外宾、华裔、尊贵者)

2.就高不就低原则(李副所长——李所长;护士——医生)

3.简化中的潜意识姐(嫂)、姨(婶)叔(伯伯、大爷)哥(姐)儿们(哥哥、弟弟……)

三、思考与练习

(一)称谓的古今比较

1.古人三称“子;若;尔汝”的用法包含什么感情色彩?

今天是否有对应用法?

2.古人常用“君、公、卿”或加“贤、贵”等表示敬称,今人可用的有哪些?

(二)江苏方言中有些特殊的称谓,如:

1.灌云、连云港称外婆“舅奶”;2.南京称婶母为“娘”,沭阳称“小娘”,扬州“娘娘”;

3.祖父(阿爹、阿公、爹、爹爹);4.祖母(奶奶、太太、好婆、亲婆)

3.4分别是哪里的方言?

说出一个特殊的家乡称谓语。

第四节教育

《三字经》:

“苟不教,性乃迁。

教育是一项千古伟业,是一项阳光工程。

有了教育,文化才能传承,人类才能发展进步。

根据古籍记载,商周时代,我国已兴办教育。

学校分别称为校、庠、序。

周王的大学叫辟雍,诸侯的大学叫泮宫。

国学为贵族子弟学校,一般八岁(一说十三岁)入小学。

各地有乡学。

学习内容是宗教祭祀知识和作战的技能经验,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一、古代教育

(一)基本观点

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是:

“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

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发扬光大“明德”,保持向善之心,热爱广大民众。

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①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②强调教育的必要性;③主张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古人总结出来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主要是:

①因材施教;②启发诱导;③学思结合;④教学相长。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

①仁爱孝悌;②重义轻利;③谦和礼让;④真诚有信。

这些美德,依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人道德修养逐步得以实现。

(二)习俗举例

古人讲究敬师。

据《礼记·曲礼》: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

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据《礼记·檀弓》,侍奉老师,不要生硬地指责,不要隐瞒。

要在周边周到服侍。

老师去世,要守心孝三年。

子贡派饭

三味书屋冠礼(缁布冠皮弁爵弁)

二、字词文中之教育

(一)字

1.教扑作教刑

2.育胎教孟母三迁断织曾子杀彘岳母刺字

(二)词

1.舍采(释菜)2.篇卷3.束脩4.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5.科举6.书院

(三)文

教育类文章可见《大戴礼记·保傅》、《礼记·曲礼》等。

1.《论语·卫灵公》:

“有教无类。

2.《论语·述而》: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学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4.韩愈《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三、今人教育

(一)敬师

1.称呼:

称老师,恩师,师父,再生父母。

2.路遇:

要敬礼,让座。

3.逢年节:

要看望、送礼。

浙江金华一带,以端午节为教师节。

学生家有喜事,老师的贺联、贺幛挂在最上首。

喜宴老师坐尊位。

4.报师:

离校后,遇老师生日,或自己工作取得成绩等,要看望、汇报,以示不忘师恩。

5.祭师:

古代守心孝,今人则参加追悼会,帮助料理丧事,看望关心遗属等。

(二)重教

1.胎教音乐

2.抓周

3.亲子园、幼儿园打好基础

4.家教颜之推《颜氏家训》傅雷家书朱柏庐《治家格言》500余字,实用性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施恩勿念,受恩莫忘”等。

5.社会教育三讲四美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思考与练习

(一)解释词语,说说它们的同义词。

1.夫子2.弟子3.学子4.同门

5.设帐6.桃李盈门

(二)说说下列谚语的教育意义。

1.爱在心里,狠在面皮。

2.娇养不如历艰。

3.玉不琢,不成器。

4.书囊无底。

5.幼而学,壮而行。

6.教化胜过王法。

(三)解释下列江苏方言词。

1.锅里锈(扬州)2.小戏(扬州)3.宝座(南京)

4.状元豆(南京)5.改叫(徐州)6.外场人物(徐州)

7.搭架子(苏州)8.回头(苏州)

第五节婚娶

婚姻,是关系人类繁衍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活动,它向世人宣布一个新家庭的诞生;意味着家族的血缘得以延续,不仅是当事人,也是双方家庭及家族的一件大事。

婚姻礼仪,主要涉及婚姻制度与婚姻形态。

一、古代婚俗

(一)制度沿革远古母系社会,女性地位至高无上。

郭沫若认为甲骨文“后毓”同源,后指女性奠长,其最高的德业是“毓”(育)。

好,反映了当时以多子为美的社会风俗。

母系社会,实行男从女居的族外群婚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为了与外人区别,维系氏族团结,就需要图腾作姓氏。

姓,生同源,孩子都从妈妈的姓。

无父亲,解释为“感天而生”(商王契,母简狄吞燕卵;龙雾桥)。

随着私有财产发展,母系社会被父系取代,男子成主要劳力(男),出现了女从男居的新的婚姻形式。

掠夺婚  取,娶古今字,反映了掠夺婚的遗意。

昏(取妇以昏时)

学者认为“欧俗嫁娶为夫傧相者,古称良士,正是助人夺婚者;为新妇保介者,曰扶娘(伴娘),此古助人扞贼者也”。

(二)婚仪周代实行聘娶制,男子以聘的程序而娶,女子因聘的程序而嫁。

有六礼为程序。

1.纳采据《仪礼.昏礼》婚礼有“下达、纳采、用雁”。

2.问名又叫讨八字、请庚、探问。

3.纳吉后代叫定亲、换帖。

4.纳徵又叫“纳成”、“纳币”。

使用玄纁、束帛、俪皮。

后代叫“下彩礼”。

5.请期俗称“提日子”。

6.亲迎婚礼的核心,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

杭州古代亲迎礼有:

挂帐、催妆、撒谷豆、坐虚帐、走送、牵巾、挑盖头、参拜、交拜、饮交杯酒、合髻等程序。

(三)字词与婚姻

1.字婚,“妇家也”;姻,“婿家也”;妇,“女嫁也”;嫁,“女适人也”;媒,“谋也,谋合二姓”;孕,“怀子也”。

2.词庚贴(八字贴)文定(订婚)共牢(合卺、共牢)伐柯(作媒)

月下老、月老(媒人,唐李复言《续玄怪录》,韦固老人)红娘(媒人《西厢记》)

二、现代婚俗

(一)婚制

1.抢婚蒙古族抢婚,男方来人,女子兄弟阻挡,佯战,然后延请入室。

景颇族抢婚,女子呼“救”,通知家族营救;壮族有“卷伴婚”,抢婚或逃婚。

桂西、云南文山壮族流行“夜婚”“找姑娘”,均抢婚遗俗。

2.转房制父兄死,子女可收取庶母或寡嫂为妻。

3.服役婚男子在女家无偿劳动几年,然后携妻、子回家。

此外还有女子不婚、招赘、买卖婚等。

(二)婚仪举例

1.定情互赠信物,古送“红豆”,送玉如意、绣荷包、指项链。

2.相亲一般由家长或长辈主持。

开封习俗,相中后女子以钗子插冠中,相不中则留两端绸缎。

3.吃茶茶树结子,移则难活,因此国人以茶象征“矢志不移”、“必定有子”、“好女不吃两家茶”。

4.嫁妆又叫“填箱”,是女子身价门第的象征。

有半房嫁妆(日用品、木器),全房嫁妆(山林田产)。

或突出吉祥意味,广东用红绳扎蔬相送(芹、韭、葱)

此外,还有哭嫁、花轿迎娶、传袋、拜堂、撒帐(如枣栗、花生、甘蔗、含早立子、花着生、甜甜蜜蜜)

(三)婚娶花絮

1.订婚要写婚约,俗称“传帖子”、“传大启”等。

首次为“起柬”,二次为“礼柬”、龙凤贴。

双方均宴亲友,男送女家礼,讲究者送十件,女方回送文房四宝、荷包、腰带(栓牢、侍奉巾栉)

2.催妆送妆迎亲前一天催嫁妆,男方送“离娘面(肉)”,,河北定县送半只猪,食盒等。

海州送两包糕、一只公鸡、一对鲤鱼、一块肉。

女家留下肉、糕,“冷肉换热肉”;退回公鸡、鲤鱼,“公鸡两头跑,明年生小小”,“鲤鱼再回头,生儿跳龙门”。

鲤鱼口插绒花,寓意“荣华富贵,吉庆有余”。

女家收礼后要送嫁妆,派伶俐的子弟护送,有称“压箱弟”,寓含女方将把生儿育女、家族兴旺的家风和能力带到夫家。

3.布置新房新房要粉刷裱糊一新,贴上表吉祥图案的剪纸,如五福全寿(五个蝙蝠绕寿字)、蝴蝶戏牡丹、金鱼闹荷花等。

布置的重点是铺床,要有“全福人”铺床叠被,铺床、扫炕、叠被时伴以吉祥话和象征仪式,如河北定县,边扫边唱:

“这边扫,那边扫,姑娘小子满炕跑”。

叠被时,说“这边推那边推,小子姑娘一大堆”。

4.迎新迎娶的方式有多种,一是迎亲,新郎登门;二是等亲,由亲属迎娶,新郎坐等;三是送亲,女家送新娘。

工具有轿或轿车,或坐船、骑马等。

新娘之轿例不空行,要放花糕、喜馍作镇物;或由小男孩压轿。

服饰:

近代,新郎宽边黑色礼帽,长袍马褂,后改制服。

新娘头戴凤冠,身穿蟒袍。

腰服玉带,后改红棉袄。

轿到女家,锣鼓震天。

女方家或“刁难”男方;新娘拜祖宗、别父母、由兄弟或舅舅背上轿,家人泼水。

花轿到男家,鞭炮锣鼓震天,有各种驱邪仪式。

新娘身上被撒上五谷,称“撒喜果”、“撒喜钱”等。

边撒边唱,如河南“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富贵满家门,四撒明年生贵人”。

传袋、牵红、跨火盆(入洞房)挑盖头、交杯酒、撒帐坐帐。

5.西方

订婚戒指,元前2800年,埃及人发明,或云野蛮人抢婚时的脚镣变成圆形表爱永恒。

结婚蛋糕,元前100年,罗马人发明,或云本是向新娘撒谷粒,求多子多福,演变而来。

蜜月;传北欧人将抢来的新娘藏一个时期,每天饮一杯蜜酒。

面纱:

四千年前东方妇女戴面纱,北欧给抢来的新娘戴面纱。

16世纪,英法出现白色礼服,表示新娘是处女,后推开。

三、问题研讨

(一)阅读下列古文,用几句话概括你的感受。

1.《诗·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诗·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

无折我树坛!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3.《诗·卫风·氓》: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4.《战国策·赵策》: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二)分析以下词语的文化含义。

1.秦晋2.结缡3.判合4.庚贴

5.文定6.合卺7.冰人8.撮合山

(三)解释下列江苏方言词。

1.开脸(扬州)2.交生日(扬州)3.暖房(南京)

4.坐富贵(南京)5.小登科(徐州)6.讨贴子(苏州)

7.全科人(徐州)

第六节饮食

民以食为天,吃饭为第一大事(生存权)。

饮食行为的文化含义,主要指具有共同历史、民族文化基础的群体活动。

包括:

(一)仪式饮食传统信仰仪式多有一套程序,如供奉食品、唱颂经词等。

用于祭祀、军事、政治、外交及人生仪式。

(二)阶层饮食肉食者食菜者

(三)节日饮食饺子、元宵等。

讲究全家团聚,伴随祭仪,观念上讲究吉利。

体现了群体间的分享、庆祝、纳吉、驱邪等行为。

饺子“留馀头”“吉庆有馀”12道菜(全年之福)特点:

历史性、全民性、多样化。

(四)民间组织饮食宗教性:

庙会、善会民间习惯性:

解决纠纷,决定大事,还有待客、馈赠等饮食活动。

一、古代民俗

(一)粮食作物统称五谷:

黍稷麦豆麻(或稻),见《周礼》郑玄注。

六谷,有稌,即稻;苽,茭白。

三字经“六谷”,还有“九谷”、“百谷”之说。

引进作物:

张骞从西域引进芝麻、豌豆、蚕豆。

玉米(美洲),甘薯(菲),土豆(明代)

(二)饮食分类分食、饮、膳、羞四类。

1.食麦米做成,即黍稷稻梁,馒头汤饼(云吞)

2.饮包括酒与浆。

酒:

用于祭祀为五齐,人喝为“三酒”。

郁鬯、玄酒。

浆:

六清(水、浆、醴、凉、酏、医)。

3.膳又叫“膳牲”,有六牲:

牛羊豕犬雁鱼。

太牢、少牢、特。

肆解左右胖分解后放入镬里烹煮,再入鼎、俎。

4.羞荐羞,放入豆、铏中。

豆盛肉酱(醢菹等)或肉制品(炙脍);笾中盛干果、脯脩等;铏中盛羹。

(三)饮食禁忌据《礼记·曲礼》,进餐时带骨肉放左边,大块肉放右边,饭食放左,羹汤放右。

聚餐时不能自顾自,手要干净,不把米饭搓成团,不把剩饭放回盆里,不能不停地喝酒,不能“咂咂”有声,不簸扬饭菜,不大口喝汤,不当面剔牙等。

(四)字词文与饮食

1.字食(聚集的米)饔(热食)飧(晚饭)饷(供人食)饯(用酒食送行)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

仪狄、杜康、名牌)酌(以酒请人)醉(卒也……)黍(粘性小米)稷(五谷之长)来(小麦)鼎尊

2.词糟、粕(酒渣。

宋代有以糟渍物之俗)酥(见《本草》)茶(陆羽《茶经》玉米(西天麦,见《本草》)元宵(宋起)烧卖(明,纱帽)盐(传黄帝时代煮海)饴(诗经)醯蔗糖(西域)植物油(汉代)

3.文见《周礼·天官·宰人》、《礼记·玉藻》等。

二、现代饮食

(一)饮食观念

1.民本思想民以食为天,最大的人权。

稳定社会秩序,儒家“足食”观的发展。

2.节约粮食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3.人格教育餐桌开始,察人品、观志向酒囊饭袋脑满肠肥“饿其体肤”嗟来之食

4.食疗观饮食关乎养生之道,应注意进食与人体间的平衡,生理与文化间的平衡。

(核桃、芹菜、萝卜、大蒜)

5.饮食结构与国人个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或谓国人是吃小米的,日本人是吃大米的,西方人是吃肉的。

饮食习惯,国人爱热食,西方爱冷食。

饮食结构与习俗,滋养了国人温和善良的性格,特有的人情味,热情待客的美德。

6.饮食文化与思维方式林语堂说国人以吃为人间至乐,“以饱口福”的饮食文化为高雅艺术,色香味形器的完美统一,追求强烈的美感享受。

讲五味调和(咸甜苦酸辛),又源自五行学说。

现有八大菜系:

苏鲁川粤浙闽徽湘虾仁凤凰形(苏州)

(二)民族习俗与数字

壮族以稻米为主食,辅以玉米、荞麦、红薯等。

食物丰富,如以大米为料,有三月三五色糯米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