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语下第14周课改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06846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语下第14周课改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七语下第14周课改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七语下第14周课改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七语下第14周课改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七语下第14周课改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语下第14周课改导学案.docx

《七语下第14周课改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语下第14周课改导学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语下第14周课改导学案.docx

七语下第14周课改导学案

邓稼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预设重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

要完成目标,一定要细心读书,积极思考呀!

三、导学过程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1)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熟悉内容,看看课文共写了几个大的部分?

三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概述各部分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检查读书情况。

1、三分钟后教师组织交流,主要让一些中后进学生回答说出个部分的小标题。

(二)出示自学指导

(2)

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课文,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理解各部分大意。

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各个部分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的品质?

八分钟后比一比谁回答的正确!

 

1、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学习一部分,要求在小组内选好两名发言的同学。

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学习,教师检查学习情况。

3、八分钟后按小组顺序派选好的代表到讲台上交流。

4.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四、当堂训练。

1.在练习本带拼音书写词语两遍。

2.做完配套练习第1、2、3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比较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导学过程

1、出示自学指导

(一):

快速浏览课文,独立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可否去掉?

②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③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④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

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⑤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十分钟后比一比谁回答的正确!

 

1、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写出答案要点。

2、十分钟后教师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做适当的补充。

(1)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来写,引出邓稼先,为后文歌颂邓稼先所进行了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2)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

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

2、出示自学指导

(二):

纵观全文,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六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回答问题。

 

学生找出后教师组织回答交流。

(热爱祖国、勤奋刻苦)(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3、出示自学指导(三):

1、体验反思: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呢?

 

学生结合现实畅所欲言。

四、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鲜为人知(   ) 任人宰割(   ) 大厦(   )

   至死不懈(   ) 截然不同(   ) 孕育(   )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鞠躬尽瘁:

 ②死而后已:

   ③家喻户晓:

 ④妇孺皆知:

 

回忆鲁迅先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预设重难点:

段落层次的划分。

学习过程:

一、导入并板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导学过程

请同学们根据揭示学习目标老师的指导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1)

根据你以前在课文内和课外的了解,在你的脑海中鲁迅先生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1、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

过渡:

要想了解的更多更详细,那就让我们认真的来学习本文吧。

(二)出示自学指导

(2)

1、快速标出课文的自然段,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中都写了写关于鲁迅的什么事情?

十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准确回答

 

1、自由读,在课文中上写出问题答案。

2、每个同学就自己所写的答案进行汇报发言。

3、教师组织交流。

(三)出示自学指导(3)

课文总共146个自然段,试着把它归纳一下,看能归纳成多少个大的部分,并说明你那样归纳的理由。

六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准确回答

 

1、学生自由归纳,可以互相交流。

2、六分钟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明确。

(1)1---31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及审美观

(2)32---38他不追求安逸的生活

(3)39---50他经常陪客人到深夜十二点后才开始工作到天明(4)51---67不信鬼神,不怕鬼怪

(5)68---73做事不盲从,实事求是(6)74---88病重期间带病工作,坚强乐观

(7)89---105父子情深(8)106---146最后日子里的生活。

四、当堂训练。

1.带拼音书写下列词语两遍。

掠过窘迫虔诚

筵席踌躇咳嗽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研读课文,分析文章选材和结构上的特点。

2、赏析文章的语言。

 

预设重难点:

分析文章选材和结构上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并板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导学过程

请同学们根据揭示学习目标老师的指导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1)

读了女作家萧红的这篇长篇散文,我们近距离的感受到了日常生活中鲁迅的一面。

你觉得本文在选材和结构上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五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的回答!

 

1、学生结合全文思考五分钟后回答

2、教师组织交流并明确:

选材特点:

选取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琐事。

结构特点:

多用空行来显示内容的变化,且个段落大多非常短小,便于阅读。

(二)出示自学指导

(2)

鲁迅是伟大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的记叙他生活中的琐事,你认为这样写好吗?

由什么好处?

两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准确回答

 

1、自由思考,在脑海中构思出问题答案。

2、每个同学就自己的答案进行汇报发言。

3、教师组织交流明确:

真实、细腻。

(三)出示自学指导(3)

品味语言

完成课后练习四的语言品味与积累。

六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准确回答

 

1、学生自由思考,可以互相交流。

2、六分钟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明确。

四、当堂训练。

1.完成配套练习的1---5题。

 

父亲的退休生活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一代伟人邓小平的退休生活。

2、走进伟人的真实生活,学习他们认真、求实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导入并板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导学过程

(一)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配套练习上的相关资料了解下列知识点

1.题目解说

2.作者简介

 

(二)出示自学指导

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写了邓小平的几种日常活动?

2、散步太平常了,但文章的妙处在于,连散步也散出邓小平的特点来。

试从文中找出关于邓小平散步有特点的句子,并说出他的特点在那里?

3、作者在描写游泳的时候,似乎倾注了更大的热情,更注意那些富有人格含义的细节,请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语句。

4、诠释文章第九段。

十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回答下列问题!

 

1、自由读,独立思考。

2、指名学生交流

3、评议。

四、语言欣赏:

在平时的叙述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

如“爸爸舍不得离开大海”“岁月无情”“这时候的爸爸真像个任性的孩子”这些语句中饱含对父亲的深情,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敬仰、思念之情。

五、当堂训练。

1.完成配套练习

 

1、理解“自嘲”。

2、理解诗意背诵全诗。

3、学会自我调节,学习幽默的生活态度。

自嘲 

 学习目标:

 

 

预设重难点:

1、理解诗意。

2、学会自我调节,学习幽默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导学过程

(一)出示自学指导1

理解作者和题目、诗的体裁

作者简介:

 

题目:

自嘲,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一种心理调节的方式,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

生活中如果缺少了自嘲,也许这样的人生会很累很累。

体裁明确:

七律

 

(二)出示自学指导2

学生自由读诗,争取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找学生读,师范读,个别读,全班一起读。

(三)出示自学指导3

问题研讨:

研讨问题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这首诗中的名句,一直以来,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可从诗句含义、体现作者精神等方面谈。

研讨问题二:

鲁迅为什么在这里剖析自己的情怀,他当时交了什么“华盖运”?

研讨问题三:

“已碰头”、“破帽遮颜”、“漏船载酒”是什么意思,表现鲁迅什么态度?

研讨问题四:

此诗的最后一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解释历来有多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研讨问题五:

题目《自嘲》该如何理解?

十分钟后比一比谁回答的正确。

 

1、学生自由思考后互相交流一下。

2、十分钟后教师组织交流。

四、当堂训练

背诵全诗

 

有的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预设重难点:

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导学过程

(一)出示自学指导1

了解成诗背景:

(二)出示自学指导2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

2、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三)出示自学指导3

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老师出示对比的表格

⑴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

⑵请同桌用文中的诗句或短语共同填写表格

⑶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表现()--()节

结局()—()节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四、当堂训练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预设重难点:

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导学过程

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一)出示自学指导1

1、总结作者对这两类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让学生找出分析,并试着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读出感情了吗)

(二)出示自学指导2

1、小组合作朗读

要求:

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2、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提示:

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⑴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

⑵分工合理吗?

⑶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

3、老师朗读

4、集体朗读

四、当堂训练

默写全诗

 

啊,船长,我的船长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惠特曼与《草叶集》,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预设重难点:

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导学过程

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一)出示自学指导1

1、作者介绍

2、写作背景介绍

(让学生找出介绍,并请其他同学识记)

(二)出示自学指导2

文本研习

1.教师范读。

2.分别请几位同学朗读。

3.师生齐读。

教师强调:

朗读时注意

1、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2、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

3、老师朗读

4、集体朗读

诗文赏析。

(1)在这首诗中“船”、“船长”、“航程”分别象征什么?

(2)课后问题探讨(第二题)

(3)课后问题探讨(第三题)

(三)出示自学指导3

 

1、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组织交流。

四、当堂训练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预设重难点:

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导学过程

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一)出示自学指导1

问题探讨:

1、你认为这首诗歌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

(诗歌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本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

 

1、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组织交流。

  (抒发对南北战争的领导人林肯的崇敬和赞颂)

(运用象征的手法,运用场面的对比)

(悲壮的基调,表达出对总统的崇敬和赞颂)

(二)出示自学指导2

1、诗歌为什么每一节的末尾都写“他已浑身冰冷,停止了呼吸”?

2、第二节的诗的称代为什么突然发生了转换?

这种转换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3、谈谈你对“燃烧的心”的理解

4、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1、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组织交流。

(人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在反复的咏叹中加剧了悲剧气氛。

(表达出人民对林肯的崇敬,“船长,亲爱的父亲”,表现了人民对总统高尚人格的敬重。

两位诗人都是有正义感的战士。

诗人都抒发了英雄的敬重之情,他们的诗歌都在赞颂高尚的人格。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鼓励战友的诗篇,悲壮中充满了乐观;《啊!

船长,我的船长哟》是悼亡,基调是悲壮而忧伤的。

(既指诗歌中所写人物的心,也指作者的燃烧的心)

四、当堂训练

1、默写全诗

2.完成配套上的练习。

 

居里夫人和一克镭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学习人物的高尚品质。

预设重难点:

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学习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导学过程

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一)出示自学指导1

初读课文:

1、课文中讲了什么事?

2、试着复述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阅读。

2、教师组织交流。

  

(二)出示自学指导2

问题思考:

1、居里夫人和一克镭究竟有什么关系?

2、课文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

 

1、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组织交流。

热爱科学,无私奉献

四、当堂训练

1、默写本文中的字词

2.完成配套上的1.2练习。

 

爱因斯坦与原子弹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学习人物的高尚品质

预设重难点:

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导学过程

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一)出示自学指导1

初读课文:

1、课文中讲了什么事?

2、试着复述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阅读。

2、教师组织交流。

  

(二)出示自学指导2

问题思考:

1、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究竟有什么关系?

2、课文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

 

1、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组织交流。

热爱科学,无私奉献

(三)出示自学指导3

比较探究:

《居里夫人和一克镭》与《爱因斯坦与原子弹》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1、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组织交流。

四、当堂训练

1、在练习本上抄写本文中的字词两遍。

2.完成配套上的3.4.5练习。

 

邓稼先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鲜为人知(   ) 任人宰割(   ) 大厦(   )

   至死不懈(   ) 截然不同(   ) 孕育(   )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鞠躬尽瘁:

 ②死而后已:

   ③家喻户晓:

 ④妇孺皆知:

3.选词填定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________者。

(   )

A.开始            B.开辟C.开创            D.开展

(2)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________,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

(   )

A.震荡            B.激荡C.回荡            D.动荡

4.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n)   开拓者(tuò)

B.鞠躬尽瘁(cuì)     难堪(kān)

C.热泪盈眶(kuàng)  说服(shua)

D.徬徨(huáng)      挚友(chì)

5.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

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________的。

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________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晋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当时他是美国________的人物。

[   ]

A.①鲜为人知②任人宰割③当之无愧④可歌可泣⑤家喻户晓

B.①当之无愧②任人宰割③家喻户晓④鲜为人知⑤可歌可泣

C.①鲜为人知②任人宰割③当之无愧④家喻刻晓⑤可歌可泣

D.①可歌可泣②家喻户晓③任人宰割④鲜为人知⑤当之无愧

6.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仰慕:

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备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

最高领导人。

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没有徬徨,没有矛盾。

徬徨:

徘徊;犹豫不决

 

有的人基础训练

一、基础知识及训练

1.填空:

①本课的副标题是________,用副标题的作用是________

②本课中最能体现鲁迅精神的诗句有________

③对比、反复是这首诗突出的写作特点。

第一小节突出了两种对立的人,用________与________对比,词语反复如:

________;句子反复如:

________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用两个短语恰当表示“刻”“烂”在诗中的意思。

刻:

________,烂:

________

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面三句诗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③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

A.对比、反复;比喻;拟人

B.对比、夸张;引用;夸张

C.对比、反复;引用;比喻

D.对比、排比;引用;比喻

4.对下列诗句停顿/重音、括号内感情处理错误的一项是[   ]

A.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嘲讽)

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赞颂)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热情赞颂)

D.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崇敬、赞扬)

5.第四节中“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因为这种人特别自私,为自己的利益而活着,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B.因为这种人侵害别人的利益,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C.因为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侈,欺压剥削别人,侵害别人利益,别人就不能好好活着。

D.因为他是人民的敌人,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6.诗第三节中“不朽”的引号在句里起什么作用[   ]

A.表示假设和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和引用

C.表示反语和否定

D.表示着重和强调

<有的人>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不朽[   ]

A.qiaoB.xioC.ku

2.摔垮[   ]

A.kuB.kuC.ku

3.臧克家[   ]

A.z1ngB.z4ngC.c2ng

二、用“/”标出的句间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B.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C.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D.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三、“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对“抬举”的含义和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抬举”的含义是又抬又举,本诗中是褒义词,表现对鲁迅的推崇。

B.“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褒义词,表明对鲁迅的敬重。

C.“抬举”的含义是抬起来举过头顶,表示尊重,诗中是褒义词,表明看重。

D.“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中性词,表示称赞。

四、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有的人》是臧克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

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

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是从鲁迅的《自嘲》诗中化用而来。

D.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但诗中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的。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和“死”的具体含义。

有的人活着 活:

他已经死了 死:

有的人死了 死:

他还活着 活: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课内巩固

一、常识填空

惠特曼,   国诗人,作品有      等。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悼念的是为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而献身的    总统。

二、诗文赏析

(1)在这首诗中\'船\'、\'船长\'、\'航程\'分别比喻和象征什么?

(2)这首诗每节末句都写林肯“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用了什么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诗的三节结尾的人称变化为“他——你——他”,这种人称的变化反映了诗人怎么感情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