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06190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docx

《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docx

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关于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

研究报告

 

学科分类:

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

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

关于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

课题主持人:

向树平

主持人所在单位:

古丈县民族中学

主要研究人员:

向树平、张英花、宋晓静、向军

、向明月、胡立群、朱彩云、田晓燕、向金标、向开军、田敏、覃娥、张忠艳。

 

《关于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就有结果显示:

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

湖南是外出务工人员输出的大省,据了解,到09年为止,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数为1160.27万人。

在城市化进程的大环境下,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大部分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求生存、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

但随着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大量输出,家庭“老、弱、病、残、妇、幼”留守现象日益严重,催生了一个特殊的农村少年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种留守儿童无疑就是一群“有父母的孤儿”。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由父母一方或者以外的其他人进行抚养和教育的儿童。

据统计,到今年,中国留守儿童人数达5800多万,其中4000多万年龄在14周岁以下。

根据中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大部分省份的农村留守男童多于农村留守女童。

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

“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诸多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广泛的关注。

高峰乡地处湖南省古丈县的东南部,这里山高路远,偏僻落后,交通不便,长久以来,一直过的是自耕自足的农耕生活,经济方式极为单一,人们生活贫困。

随着人口迁移流动的日益频繁,为了走出生活的困境,这里的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2006年,根据调查,我校留守儿童的面很大,其总数占学生人数的70.1%。

中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占12.1%;一方外出打工的占51.8%;单亲和孤儿占6.2%。

这大面积的留守状况令人堪忧。

统计结果表明,在这些留守的儿童中,28%的孩子与单亲生活,44%的孩子与爷爷奶奶生活,21%与外公外婆生活,还有7%的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

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无不透露出他们生活中爱的缺失,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甚至还是缺失的。

常言道:

三岁看老。

青少年和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一旦监管不力或者缺失关爱,往往容易产生心理的偏差,甚至导致行为的偏颇。

这一现象是我校普遍存在,并且是典型、影响较大的问题,可以说,这不仅是我校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是一种意义重大的研究,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课题组以“留守学生”作为课题研究,力求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学生”的心理现状、行为养成、思想道德、学习习惯。

找准他们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求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措施,以便解决留守学生生活、学习、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希望引起更多人来关注这一群体,找寻到更科学的办法。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培养留守学生健康的道德观,努力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

2、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力度,促进留守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结合留守儿童的现有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研究计划,逐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习习惯,全面提高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

4、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让留守学生能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5、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逐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教水平,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留守儿童学习的发展。

完善家长和亲子沟通的方式,促进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心与爱护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形成家校齐抓共管的格局,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针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个体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1、高峰学校留守孩子数量调查分析。

2、高峰学校留守孩子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分析。

3、高峰学校留守孩子行为习惯调查分析。

4、高峰学校留守孩子家庭情况与教育的调查分析。

5、高峰学校留守孩子思想道德调查研究

6、改善高峰“留守孩子”教育现状的研究。

7、高峰学校留守孩子心理现状调查与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城乡人口流动不是一个短时期的现象,这也就意味着农村“留守学生”的研究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自我课题组确立以来,对我校留守孩子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

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6年7月——2007年4月)

2006年确立了研究课题,成立了课题组。

在这一阶段,我们查阅和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制定了研究的方案,完成了课题方案的设计论证,为下一步的具体研究提供了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二)实施探究阶段(2007年2月——2009年1月)

留守孩子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我们积极探索,适时调整,探究出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我们以古丈县高峰乡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1-9年级的农村“留守学生”为研究对象,深入实际,加强调查。

为了了解农村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的情况和学习习惯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峰中学七、八年级在校留守儿童和高峰中学七年级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之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因素分析法了解了留守儿童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问题、爱的缺失、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思想道德问题、学习习惯问题、生活问题等,并对其产生的根源,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了具体分析,写出了调查报告,初步确定了转化留守学生学习习惯、优化学习环境和方法的实施方案,构建出留守学生学校管理模式、家庭管理模式、学习管理、及评价系统。

2、个案研究法

我课题组建立了高峰中学七年级部分留守孩子的个案档案。

在实施之初,对高峰七年级的留守学生进行测试,取分值最高的10名学生作为优生个案,测量分值最低的10名(智力正常)作为后进生个案,分别建立个案档案。

然后,进行跟踪调查,收集这两类个案的评价材料(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等。

采用个体访谈、观察,整理出优生和后进生个案的心理、思想、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对比矫正,建立适合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模式,优化教育结构,并形成论文,逐步完善留守学生学习支持系统和学习管理、评价系统。

3、实证研究法

此研究法,是针对留守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进行矫正的教育干预措施,旨在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实施步骤为:

①前测;②培训实验教师;③调控实验过程:

课题组成员定期找实验对象座谈,修正实验方案,调控实验过程;④实验后测;⑤写出实验报告。

在不断的调整和实践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留守学生学习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留守学生学习习惯管理和评价体制。

4、文献法:

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本课题的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以便于使研究更加深入,更有力度,更为全面。

本课题研究所要查阅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两方面。

5、经验总结法:

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我们将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摸索出培养留守学生良好教育和学习习惯的科学方法,以促进认识的提高、创新、升华,从而进一步深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

在这个实施过程中,为了使研究不断系统化、科学化,我课题组组成成员定期召开研讨会,检查进展,分析实验结果,检验、修正各个时期的实践成果,探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完善留守学生学校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模式和留守学生学习管理评价系统。

(二)总结结题阶段(2009年2月——2010年9月)

这是一个总结阶段,也是一个收获的阶段。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点带面,调整充实课题研究过程,通过对实践的总结、提升,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撰写出研究报告,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推而广之。

四、研究结果、结论及分析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古丈县高峰乡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1-9年级的农村“留守孩子”,我课题组对这个农村中普遍而又特殊的群体所存的问题给与了相当的重视,针对他们在教育和学习习惯上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调查和分析。

(一)留守学生的情况研究

1、留守学生的数量和比列

在前期研究工作中,我课题组对高峰乡中小学13个教学班进行了实践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我乡总学生382的样本抽查中,留守人数达194人,占总数的52%。

其中中学部有51人,小学部有143人,各个年级均有分布,年龄主要集中在10-15之间。

这些数据表明:

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的涌入,农村留守儿童人数越来越多,年龄也越趋偏小,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2、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

我课题组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遇到困难找谁帮助三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情况如下表:

类别

选项

比率%

学习兴趣

喜欢

9.8% 

还行

41% 

不喜欢

49.2% 

学习成绩

优秀 

17.2% 

良好 

19% 

较差 

49.2% 

遇到问题找谁解决

老师 

20% 

同伴 

5% 

不找任何人 

75% 

(表1)

统计结果表明,留守学生的学习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

在他们身上,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甚至是缺失的。

父母双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

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

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单亲监护人以母亲为主,而母亲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父亲,再加上繁重的劳动,很难对子女进行学习辅导。

祖辈与其他亲戚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培养意识更加薄弱,对孩子的学习辅导与监督更加显得无力。

祖辈监护人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甚至会帮孩子向老师撒谎请假。

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和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

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

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3、留守学生的生活情况

课题组从留守学生的生活基本情况和满意度进行了普遍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类别

选项

比率%

生活基本情况

与单亲生活

28% 

与爷爷奶奶生活

44% 

与外公外婆生活

21% 

寄养在别人家里

7% 

生活满意度

很好,很自由,随心所欲

40% 

无所谓

20% 

很无助

40% 

(表2)

数据表明,留守儿童的生活存在着诸多的隐患。

在亲情上,留守儿童的感情是缺失的,在心理上,留守儿童的依托感是存在着空白的,这些因素都必然会影响着他们的成长。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

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

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

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

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

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另外,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

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

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

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4、留守学生的思想状况

思想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

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发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留守儿童非常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

对于家庭生活的现状和父母在外工作的艰辛,他们能够给予理解,但同时也留下了较深的印记。

当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烦恼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选择求助对象时呈现显著差异,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愿意向老师求助,而非留守儿童则更倾向于向同伴或家人求助。

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同伴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们,使其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

(二)留守学生问题的成因研究

各种调查表明,留守学生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是他们所处的特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导致的。

形成这种种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如下几点:

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

“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

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特别是0—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措施不力。

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难以一一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的管理更是难以到位。

再加上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虽然在人数上呈上升趋势,但学校由于各种原因还是缺乏有效的措施 。

3、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留守学生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

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已经不是社会的小问题,而是一个应该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向这个弱势群体伸出我们的援手。

我课题组本着这样的宗旨,经过积极的研究调查,探索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1、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不定期的给留守学生上法制课,以班级、集体活动为载体,围绕“关爱、责任、诚实”等基础道德品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法制观念,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为人处事的道理,加强个人品德修养。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组以学校的名义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和必要的配备设施,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要做到细心观察,及时掌握动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

3、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

对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行为习惯,身体、心理的发展情况,及其父母的通讯地址(或者是临时监护人的联系方法)等实行每月一次动态管理。

4、建立重点结对制度。

实行“321”结对帮扶的办法,学校与3名留守学生结对,课题小组成员与2名留守学生结对,其余教师与1名留守学生结对,重点针对各自结对的对象,加强辅导,实行跟踪教育。

5、建立农村留守学生示范家长。

学校通过加强与学生监护人的联系,深入了解学生在校外的学习生活习惯,定期组织监护人进行专题讲座,提高监护人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6、加强寄宿管理。

对于寄宿的留守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细心关爱。

着重对留守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照顾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让他们在学校找到家的感觉。

7、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动过开展书法、绘画、征文、演讲比赛、田径运动会、艺术节等有益活动,丰富留守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在活动中,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研究成果和社会反响

1、探索出家庭教育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影响之成因。

2、撰写出《“家庭教育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影响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报告》。

3、撰写出《如何培养留守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4、撰写出论文《关于高峰乡农村“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5、撰写出论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

6、撰写出论文《留守儿童,还要守望多久》。

7、构建出适合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模式。

8、构建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模式。

9、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内容的资料整理汇编。

10、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11、在社会中,家庭教育得到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改善。

六、几点思考

随着中国打工潮的涌起,留守儿童已经不是一种个案,而是成为一个社会的特殊群体。

这个群体的形成是一种社会行为造成的,也就是意味着,只要在中国存在农民工,“留守儿童”就会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针对这一现状,我课题组谈谈我们的几点思考:

1、既然“留守儿童”是一种社会行为造成的,政府是不是可以从体制上予以调整,从根本上来改善留守儿童“有父母的孤儿”这一尴尬现状?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要予以高度的重视,但周末、假期的留守儿童的管理会不会依然是一个断层?

3、农民工涌向城市是为了改善一家人的经济生活状况,但这一行为无疑又形成了另外一个困难:

留守儿童的教育困难。

这一情形与社会的贫富悬殊、学校的高学费是否密切相关?

七、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甚至消除留守儿童身上所存在的种种不足。

在方法的研究上,我们尚有不成熟的地方。

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系统论之理论建设

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研究作为一个系统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当中,如何将其中的作用与反作用有效转化成一种良性的发展?

2、问题解决的实际性

本课题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在行动作出了一定的实证研究,对留守孩子进行了追踪调查和管理,但在从根本上消除留守孩子现象依然显得有些空白,如何使孩子的“留守”不成“问题”?

这一实际性的问题,将是我们继续探究的焦点。

201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