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5179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docx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docx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

【篇一: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a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

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

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

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

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

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

最左端是几?

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

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

(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

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

2个1厘米是几厘米?

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

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

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

(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

(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目的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

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

教师提问:

“1米里有多少厘米?

”“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

量跳

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100厘米=()米

5米=()厘米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

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

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

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教学时,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入:

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吗?

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须要用到什么?

从而引出尺子。

然后介绍尺子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认识1米,安排了三次活动:

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米的长度

,体会尺子的长是1米——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

五块瓷砖的长度﹑窗子的宽度、从脚到身子某部位的高度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米的长度观念。

在学生的脑海中,1米的概念不是很牢固,让学生硬把1米=100厘米记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1米=100厘米”的转化中,我请学生拿出卷尺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来测量,1米长的卷尺有几个20厘米,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明白1米长的卷尺上有5个20厘米,问5个20厘米想家得多少?

20+20+20+20+20=100厘米。

学生就明白1米实际长度。

存在不足: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

【篇二: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00以内的加减法】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

1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出示单元主题图)。

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销售看图说一说。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老师引导:

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尝试列式

要求:

一共多少人?

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指名列式。

35+2=

二、探究建模:

35加2等于多少呢?

1、交流口算的方法。

你能口算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的方法。

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

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演示。

教师小结:

2用计数器拨一拨,略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是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

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

十个十个十个

353535

﹢2→﹢2→﹢2

737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先写“35”,在35的左下方写“+”再写“2”

再画“_”(等号线)

追问,2写在什么位上,和那个数对齐?

为什么不和十位上的三对齐?

教师指出:

2是个位数,个位与个位对齐。

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

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严格要求数位对齐,等号线要画直。

请学生自己写竖式,指名在投影仪上展示,集体订正。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

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填写。

2、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3、学生独立看图计算,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回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臵作业:

完成《同步伴读》对应练习。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例135+2=37(人)

十个

35+2个位与个位对齐

37

2.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及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直观演示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列竖式计算的,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

小棒课件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出示例2情境图。

)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1)班35人,二

(2)班32人。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提问,教师板书:

(1)班和二

(2)班一共有多少人?

追问:

你知道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怎么列式吗?

学生回答:

板书:

35+32=

二、自主探究:

1这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你能计算吗?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计算“35+32”,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法或是用竖式计算或是口算。

2交流算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边摆边说计算过程。

提问: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从个位加起,注意:

相同数位相加对齐。

为什么把5跟小棒和2跟小棒合起来?

(它表示5个一和二个一,合起来是7个一。

)为什么把3困小棒合3困小棒合起来?

表示3个十和3个十,和起来是6个十。

结果是多少?

(把6个十和7个一和起来是67。

(2)竖式计算。

让学生试着写一写。

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展示演算过程。

课件演示笔算过程。

十个十个十个

353535+32→+32→+32

767

教师追问:

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

(因为3和3是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齐,5和2在个位上,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对齐。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引导:

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从哪一位加算起?

学生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3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指明学生板演。

2.算一算。

(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1题)

让学生看题,直接写出得数,集体交流,说说计算方法,交流得数是否正确。

列式计算。

(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

学生列式计算,重点检查92+4、3+45、13+72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列竖式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例235+32=67(人)

十个

35+32注意:

相同数位对齐

67从个位算起

【篇三: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数一数】

课时教学笔记

总课时:

1授课时间:

2012年9月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