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1号首启火星之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4547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萤火1号首启火星之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萤火1号首启火星之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萤火1号首启火星之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萤火1号首启火星之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萤火1号首启火星之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萤火1号首启火星之旅.docx

《萤火1号首启火星之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萤火1号首启火星之旅.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萤火1号首启火星之旅.docx

萤火1号首启火星之旅

“萤火1号”首启火星之旅

庞之浩

新闻背景

本月8日至20日,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1号”,将与俄罗斯“火卫一·土壤”采样返回探测器一起,择机使用俄罗斯“天顶-2SB”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飞向火星。

此次火星探测,不但是我国派出第一个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也是俄罗斯时隔年之后第一次重返火星。

他们承载的一系列创新型火星探测任务,对人类认识火星具有重要的意义。

()搭车去火星

中俄获双赢

火星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荧惑”,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取其谐音,命名为萤火1号。

2007年3月26日,中俄两国签署了联合探索火星的协议书,决定在2009年10月发射“火卫一·土壤”和“萤火1号”探测器。

后来,由于俄罗斯深空测控系统存在一些问题,无法保证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与地面联系百分之百稳定,而“火卫一·土壤”在测试中也不够稳定,因此发射推迟到2011年11月。

延迟发射对“萤火1号”有一定影响,其中一些器件要重新更换,而且有关科研队伍必须等待两年,从而使成本增加,并影响了我国探测火星的战略部署。

“萤火1号”在随“火卫一·土壤”升空后仍“乘坐”在其上。

它们“手牵手”进入火星轨道,装在“火卫一·土壤”顶部的“萤火1号”在绕火星飞行3圈后两者分道扬镳:

“火卫一·土壤”变轨到火星圆轨道上寻机登陆火卫一,钻取土壤样品后返回地球;“萤火1号”则在进入近火点(距离火星最近的点)800千米、远火点80000千米、轨道倾角小于5°的火星大椭圆轨道,正式履行火星探测使命。

采用这种联合探测的方式对参加合作的双方都是有益。

对于中方来讲,由于时间紧张、资金有限、没有经验、测控困难,所以短期内研制小型火星探测器,并且搭载在较大的火星探测器上发射和飞向火星,可以避开因探测器太小、经验不足等原因而带来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对于俄方来说,其运载火箭和火星探测器都有搭载余量,所以顺便搭载中国火星探测器不仅对自己的火星探测任务没有影响,还可获得额外的科学数据和经济效益。

()探测火星高层大气及电离层

“萤火1号”填补空白

火星作为太阳系中最近似地球的天体之一,对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

火星探测是21世纪人类深空探测的重点之一。

火星上是否有生命或曾经有过生命存在、火星气候的形成过程和历史、火星表面和内部结构相互联系及其演化等,是火星探测的主要科学目标。

目前,虽然已有20个探测器成功对火星进行了探测,但它们主要是寻找火星上是否有生命或水,了解火星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如何,但对火星的空间环境,如火星的高层大气和电离层探测的极少,特别是为了探测火星表面,大多数火星轨道器运行在距火星表面几百千米的极轨上,所以很难了解火星的高层大气和电离层。

然而,掌握火星的高层大气和电离层对未来的载人登火星、分析火星的演化等很重要。

比如,火星没有像地球一样的磁场,太阳爆发的时候会有大量的高能粒子轰击火星表面,如果未来载人登陆火星就可能遇到巨大的威胁,所以现在应做一些准备工作,探测一下火星的高层大气、电离层,了解火星大气电离层的规律和对人类的影响,为以后登陆做准备。

除了探测火星的空间环境外,“萤火1号”还将对火星的地形、地貌和沙尘暴,以及赤道区重力场进行系统探测。

“萤火1号”还将与“火卫一·土壤”探测器联合完成人类首次对火星电离层的星-星掩星探测——它俩之间的连线在某一特定时刻恰好切过火星表面,此时两者以同一频率“对话”,就可巧妙测得火星表面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和总电子含量,由此推测火星的空间环境。

()深空测控通信、“长火影”深冷低温

首探火星需克服多重障碍

不算这次发射,从1960年起至今,人类已向火星发射了41个探测器,其中21次失败;6次飞跃火星,没有进入火星轨道,部分计划获取了数据;15次被火星引力场捕获,其中7次作为轨道器进行了探测,8次着陆,并释放出3辆火星车。

在火星探测初期,有2/3的探测器以失败告终,因此,火星也被称为“航天器坟墓”。

由此可见,探测火星的难度很大,主要原因是火星距离地球较远,这对探测器的测控、入轨和姿态调整等都带来不少困难;因为是行星际航行,所以火星探测器要经历复杂的空间环境、地球辐射带、行星际太阳风、温度环境等影响;火星的重力场也很复杂,有大量的高山峡谷,造成火星质量不均匀,这些对火星探测器的轨道运行有一定影响;火星轨道器的光学观测以及着陆器的能源系统还会受到火星季节性巨大沙尘暴的影响。

为此,萤火1号需要克服深空测控通信、“长火影”(探测器处于火星阴影之中,即长期火星阴影)带来的深冷低温以及在微小空间探测器上实现多指向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等技术难题。

比如,萤火1号面临的一个技术难题是遥控遥测,它是月球探测器与地球的测控通信距离的数百倍,使萤火1号的信号会变得十分微弱,所以探测器上的接收机灵敏度要优于1号38毫分贝瓦。

为此,探测器采用了高增益天线。

我国现在还没有覆盖全球的深空测控网,萤火1号将用俄罗斯和欧洲航天局的深空网实施测控通信。

其数据传输采用直接对地球通信方式,上行命令主要由俄罗斯和欧洲航天局地面站发送,下行命令则由中国地面站、俄罗斯地面站和欧洲航天局地面站分时段进行接收。

其中,中国地面站主要依托国家天文台位于密云的50米地面站和位于云南的40米地面站接收萤火1号传回的数据。

另外,火星距离地球太远,与地面测控站的往返“对话”需44分钟。

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萤火1号必须自动控制。

通过多次试验,这一难关已经突破。

萤火1号遭遇的最大技术挑战就是7次的“长火影”,最长一次达8.8个小时。

此时,探测器上的太阳电池翼接收不到能量,只能靠有限的蓄电池来维持工作。

为此,萤火1号上的部件要进入休眠状态,待火星飞出“长火影”后,再将16台单机加电唤醒,重新启动工作。

另外,与嫦娥1号、2号月球探测器不同,萤火1号受俄罗斯给定重量的限制,蓄电池容量较小,如何安然度过8.8小时的长火影是对探测器能源系统的重大考验。

不过,我国已攻克了萤火1号在超低温环境下的防冻技术,在地面模拟测试中,萤火1号在温度为—260℃的环境中休眠8.8个小时之后,其上的16台单机均成功唤醒,且正常工作,控制也没问题。

在探测火星的过程中,萤火1号还面临着如何实现多星定向问题。

为了在微小空间探测器上实现多指向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萤火1号设有对日定向模式、对地通信模式、对火星拍照模式、对俄罗斯探测开展掩星测量模式等多种工作模式。

还有,火星空间的磁非常微弱,萤火1号将研究其磁现象。

为了避免研究受到探测器自身的干扰,萤火1号的材料都做到是一律无磁。

 

4神奇小子来也

萤火1号的质量为115千克,为三轴稳定的六面体结构,体积为750毫米×750毫米×600毫米,2×3块太阳电池板展开后达到7.85米,平均功率90瓦,峰值功率180瓦,数据传输速率80比特/秒,设计寿命为2年,主要用于探测火星的空间环境等。

之所以如此小的星体这么大的“翅膀”,是因火星上太阳光照强度低,只有地球的1/2左右,太阳电池翼要足够大才能给萤火1号提供充足的能量。

虽然萤火1号是能力有限的小型空间探测器,但它科学目标集中,做的事情重要,性价比高。

星体只有电视机大小的萤火1号由舱体、高增益抛物面天线和太阳电池阵组成。

舱体内部装有有效载荷、电源、姿控、测控数据传输、综合电子等分系统;舱体外部装有传感器、推力器、天线等。

萤火1号带有重量不超过15千克的8台科学探测仪器。

其中的等离子探测包是目前最先进的等离子体探测器之一,用于探测火星周围大气等离子体的分布和逃逸率,并和磁强计一起探测火星弓激波、磁场堆积区、磁鞘、电离层对太阳风扰动的响应过程和变化规律,从而了解太阳风与火星大气相互作用对火星水体损失的影响,以及在火星地表环境演化中,液态水是怎样流逝的;相机具有中等分辨率,用于对火星和火卫一进行大尺度地形、地貌和沙尘暴的拍照,结合电离层的探测,从而研究火星地貌形成和演化的特征、机制和启示,火星沙尘暴对空间环境的影响;磁强计用于测量火星上空磁场强度、分布、结构、随太阳风变化的特性,以及太阳辐射强度和高能粒子等;掩星探测接收机用于探测火星大气层和电离层,主要对火星正午和子夜电离层进行掩星探测,从而探测探测电子密度。

利用萤火1号运行在近赤道、大偏心率的轨道优势,还可探测火星重力场,掌握火星内部物理结构。

萤火1号的科学数据将与“火卫一-土壤”、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的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形成对火星空间环境的两点、三点联合探测,会得到更多的科学发现。

我国目前正在建设自己的深空测控网,也有足够的运载能力,所以正在争取于2013年独自发射、测控自己的火星探测器,为人类探测太阳系作出贡献。

据悉,我国的火星探测的步骤将与月球探测计划一样,采用“绕、落、回”,即第一步是实施火星环绕探测,并开展软着陆技术验证;第二步是实施火星软着陆,开展火星就位探测;第三步是实施火星无人采样返回。

5首次取样返回

俄罗斯“火卫一-土壤”的主要任务是从火卫一采集土壤样品并运送回地球,用于进行详细的实验研究,对火卫一、火星和火星环境进行科学探测;对火卫一进行现场和远程研究;研究火星卫星的起源及其与火星的关系;研究火星环境,包括辐射环境、等离子体和尘埃;搜寻火星过去和现在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监测火星大气,如火星的尘埃风暴;探寻小行星撞击对类地行星形成的影响。

从1976年以后至今,由于社会、经济领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苏联/俄罗斯只发射过1次空间探测器,即1996年发射火星-96探测器,但这次发射因火箭故障而失败。

“火卫一-土壤”是俄罗斯在本世纪发射的首个空间探测器,但难度很大,因为它是人类向火星发送的第1个采样返回探测器,如果成功,对重振俄罗斯昔日航天大国形象有重要意义。

它也是一项体现国际合作精神的探测任务,搭载了来自中国、美国和芬兰的探测设备,香港科技大学为“火卫一-土壤”的研制了“土壤预备系统”。

“火卫一-土壤”探测器发射质量为11吨,其着陆舱将在火卫一着陆,其返回舱将于2013年携带火卫一上100克的土壤样品返回地球。

它除搭载我国的萤火1号外,还搭载了美国行星协会设计的“微生物行星际飞行生存能力实验”生物舱和芬兰“气象网”设备。

其中的“微生物行星际飞行生存能力实验”生物舱装有来自地球北极永冻地区的土壤和10种微生物,用于测试微生物是否能在近3年的星际旅行中存活下来。

但该实验引起了行星保护方面的一些争议,有批评观点认为该实验违背了1967年的《外层空间条约》,实验携带的微生物可能会对火卫一或火星造成污染。

如果“火卫一-土壤”探测器失控撞上火星,该实验携带的抗热微生物有可能在撞击和爆炸中存活下来。

芬兰2个“气象网”着陆器将被投放到火星表面。

到2019年。

芬兰将向火星表面发送几十个“气象网”着陆器,目的是在火星表面建立广泛分布的观测网,对火星大气结构,物理性质和气象状态进行研究。

火星有2颗卫星,火卫一是其中较大并离火星较近的一颗。

苏联时代曾发射过2个“火卫一”空间探测器。

1988年发射的火卫一1号在飞行途中因软件故障使通信丧失,任务失败;同年发射的火卫一2号进入火星轨道仅工作了57天,就发生姿控系统故障,导致通信丧失。

“火卫一-土壤”是在苏联1988年发射的“火卫一”基础上改进的,但在着陆系统与推进系统之间增加连接框架,以放置萤火1号探测器;另外,在推进系统底部增加了可脱落燃料箱,增加了推进剂储量。

为了完成预定的科学目标,“火卫一-土壤”装有四类有效载荷:

探测火卫一土壤及内部结构的仪器、研究火星环境的仪器、导航及采样的仪器和天体力学实验设备。

6美国独占鳌头

目前,共有有5个火星探测器在工作,其中3个轨道器是美国的“火星奥德塞”、“火星勘测轨道器”和欧洲的“火星快车”;2个着陆器是美国的勇气号、机遇号火星车。

无独有偶。

原定在2009年发射的美国“火星科学实验室”也因技术原因推迟到2011年11月发射。

 

2011年11月发射的好奇号是美国第3代火星车,目的是寻找生命的基本单元、研究火星表面的化学、矿物和同位素成分,研究火星大气层的演变历史和表面的辐射环境。

它比勇气号和机遇号大几倍;可在坡度为60°的斜坡上正常行驶,移动范围是20千米;它将依靠核能来工作,因而可大大增加漫游车的行程和使用寿命,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强。

最引人注目的是好奇号用“空间起重机”登陆,而不是传统的气囊和缓冲火箭,所以可以定点着陆且不会产生扬尘。

美国争取在2022年进行火星取样返回,以确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随着该任务的完成,美国“火星生命计划”也将结束。

美国还将为载人火星探索做各种准备,比如,2013年发射“火星大气层与挥发物演变任务”探测器,2016年发射火星生命科学实验室。

美国最终在2035年实现载人探测和登陆火星。

欧洲、日本和印度也在积极研制火星探测器。

由上述可见,火星探测正方兴未艾。

 

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预计于11月9日发射

来源:

中国新闻网2011年10月19日21:

19我来说两句

(2)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中新社莫斯科10月19日电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及俄罗斯火星探测器“火卫-土壤”预计于11月9日凌晨自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基地升空。

这是俄探测器本世纪以来的首度“火星之旅”,俄罗斯最近一次发射火星探测器是在1996年。

俄联邦航天局称,“火卫-土壤”探测器已于本周一(17日)运往拜科努尔发射场。

  俄航天局消息说,目前“火卫-土壤”正在装配平台进行飞行前测试,为发射作准备。

俄塔社及国际文传电讯社称,“火卫-土壤”将与中国“萤火一号”探测器一起由“天顶”运载火箭搭载,于莫斯科时间11月9日凌晨零点26分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

  据悉,此次探测计划由中国、欧洲与俄罗斯合作,中国“萤火一号”将在火星轨道运行一年,探测火星空间环境,而欧洲航天局则对此项目提供地面支持,拜科努尔发射场还建造了一个星际探测器飞行控制监测站。

  俄“火卫-土壤”到达火星轨道后,将用数月时间在“火卫一”寻找着陆点,此后着陆器将分离,并在“火卫一”表面着陆,采集的土壤样品将被送回地球。

“火卫一”表面将留下一个长期监测站,该监测站将在自动模式下对火星的卫星、气候及近火星空间进行研究。

 

中俄将利用探测器联合开展对火星大气研究

2011年09月23日11:

51:

0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微博

【字号:

大中小】【打印】

新华网莫斯科9月22日电(记者耿锐斌)俄罗斯科学院宇宙空间研究所所长列夫·泽廖内22日表示,即将于11月初升空的俄“福布斯-土壤”和中国“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将帮助两国科学家加深对火星大气的了解。

泽廖内当天在莫斯科举行的“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展示活动上说,这将是人类首次同时利用两个处于不同位置的航天探测器对火星电离层和磁场进行研究。

科学家将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探测器获取的数据进行比对。

俄航天部门计划在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使用“天顶”运载火箭将“福布斯-土壤”和“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送入太空。

11个月后,两颗探测器将飞入火星轨道。

“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长、宽各约75厘米,高60厘米,两侧太阳帆板展开长近8米,质量约115公斤,设计寿命为2年。

探测器上携带等离子体探测包、光学成像仪、磁通门磁强计、掩星探测接收机等4类有效载荷。

它将对火星进行为期一年的在轨探测,其探测任务包括探测火星及其空间环境、探寻火星“水为什么消失的秘密”、揭示类地行星空间环境演化特征等,从而为中国下一步的深空探测打下基础。

而“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将围绕火星飞行数月对其进行遥感探测以及在火卫一表面寻找适合的着陆点。

随后,其着陆舱将在火卫一着陆并将约100克的土壤样本带回地球,而探测器上的其他星载仪器还将对火星的气候和轨道空间进行长期探测。

一些细菌将随“福布斯-土壤”探测器着陆舱完成这次往返于两个行星的“长途旅行”。

科学家希望借此了解星际飞行是否会对这类单细胞微生物产生影响。

中国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台前幕后2011年03月14日13:

34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萤火一号”台前幕后

  “萤火一号”副总设计师、上海航天局研究员陈昌亚把火星探测称为“中国继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航天科学计划”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赵嘉麟|莫斯科报道

  中国与俄罗斯联手展开的火星探测之旅已经蓄势待发。

  据报道,目前中国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正样星已启运赴俄,将开展一系列相关测试工作。

俄罗斯航天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纳坦·艾斯蒙德则向国际文传电讯社透露,载着“萤火一号”的俄罗斯行星际自动太空站“福布斯-土壤”的发射窗口将于今年10月31日出现,并持续到11月22日。

  艾斯蒙德说,最佳的发射日期,被定在一个非常不一般的日子:

2011年11月11日。

  2009年夭折的旅行

  本次中俄联手的火星之旅,肇始于4年之前。

  2007年3月26日,在中俄两国元首的见证下,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佩尔米诺夫共同签署了《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关于联合探测火星-火卫一合作的协议》,确定双方于2009年联合对火星及其卫星火卫一进行探测。

  “萤火一号”探测器原计划于2009年10月和“福布斯-土壤”行星际自动太空站一起,搭乘“天顶”号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当年5月,上海航天局党委副书记张伟强在第三届上海航展上表示,“萤火一号”已通过研制阶段的试验考核和验证,将转入“待发”状态。

  但计划中的这次火星之旅最终没有成行。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官方网站上发表的消息称,由于俄方“技术原因”,发射被推迟,并进一步补充说,2011年、2013年和2016年,火星将位于距离地球最近的距离,这才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佳时间。

  俄罗斯科学院航天研究所所长列夫·泽列内事后透露,在2009年9月21日举行的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会议上,通过了有关推迟发射“福布斯-土壤”的“艰难决定”。

原因是,“没有足够时间对所有组件进行最终测试”,“基本上,它可以发射,多多少少还是准备好的。

但(俄罗斯)科学院要求再次检查。

”泽列内说。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佩尔米诺夫此后表示,俄方专家希望能够进一步掌握火卫一表面特性,以便更精确地设计用于收集土壤的设备。

此外,俄方也无法保证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与地面联系百分之百稳定,因此需要对其各部件进行进一步测试。

  “萤火一号”主要任务是“绕”

  迄今为止,“萤火一号”探测器模型已在多个国内外航展上亮相,2009年8月本刊记者就曾在俄罗斯第九届航空航天展上亲眼见到了与探测器实物大小比例为1:

1的模型。

  资料显示,“萤火一号”本体长、宽各约75厘米,高60厘米,两侧太阳帆板展开长近8米,重约115公斤,设计寿命为2年。

探测器上携带有等离子体探测包、光学成像仪、磁通门磁强计、掩星探测接收机等有效载荷。

  据俄新社报道,“萤火一号”和“福布斯-土壤”的火星之旅预计历时10个月左右,行程约3.8亿公里。

途中,两者将通过电缆连接,“福布斯-土壤”将为“萤火一号”提供能量。

  “萤火一号”副总设计师陈昌亚介绍说,“萤火一号”和“福布斯-土壤”进入火星轨道并绕火星飞行三圈后将分道扬镳:

后者变轨到火星圆轨道上寻机登陆火卫一,钻取土壤样品后返回地球;前者则将留在火星轨道上一边运行,一边进行科学实验,把数据传回地球,完成使命将永远留在太空。

  “福布斯-土壤”计划着陆的火卫一,表面是经过宇宙射线辐射后形成的含碳化合物的混合物。

专家们认为,研究它的土壤外表层能够获得太阳系星体形成初期的信息,以及行星起源和演变的信息。

  而“萤火一号”并不会在火星上着陆。

张伟强说,它将在火星大椭圆轨道上绕行。

此次探测也是中国火星探测“绕、落、回”“三步走”项目计划中,实现第一步“绕”的重要部分。

  “萤火一号”将探测火星及其空间环境,探寻火星上“水为什么消失的秘密”,揭示类地行星空间环境演化特征等,从而为中国下一步的深空探测打下基础。

  中国自主火星探测器已在技术攻关

  陈昌亚把火星探测称为“中国继载人飞船、嫦娥探月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航天科学计划”。

  据新华社援引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关专家的话说,中国航天工业部门先期启动了基于探月一二期技术的自主火星探测器研究和方案设计工作,目前正在积极开展技术攻关,目标是瞄准2013年的发射“窗口”,利用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

  “神舟”系列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日前在香港表示,中国现在的运载能力、测控能力“足以支撑火星探测器发射”。

  火星是太阳系中最近似地球的天体之一:

它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和地球上的一天接近;此外,它也有类似地球的四季交替。

  人类对于这颗既亲切又陌生的红色星球的向往从未停止。

不过,截至目前,世界各国虽然共向火星发射了40多枚探测器,但成功完成任务的只有大约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火星表面的沙尘暴和极端低温。

  墨西哥《改革报》援引西班牙国家航空航天技术研究院专家埃克托尔·格雷罗的话说,火星旅行非常漫长并且伴随着温度问题,“因此带上火星的所有设备都必须经受严峻考验”。

  陈昌亚此前表示,经计算,“萤火一号”运行过程中,将面临长达8.8小时的“深低温长火影”,即火星位于探测器和太阳之间,太阳光被挡住,探测器上的太阳能电池板无法工作的阶段。

为此,科研人员研发了“休眠-唤醒”技术---只要加电唤醒,“萤火一号”上所有16台单机均能恢复正常工作。

  此外,由于飞行距离长而导致信号传输延时,地面控制中心可能无法对“萤火一号”进行实时控制。

对此,中方科研人员在探测器的自主控制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破。

  全球“火星热”升温

  目前,各国探索火星的兴趣正在不断升温。

2011年,美国计划发射“火星科学实验室”,以寻找生命的基本单元、研究火星表面的化学、矿物和同位素成分,研究火星大气层演变历史和表面的辐射环境。

  美国还将于2013年发射一颗“火星大气层与挥发物演变任务”探测器,2016年发射“火星生命科学实验室”,2022年进行火星取样返回,2031年实现载人环绕火星探测。

  而按照欧洲航天局主导实施的“曙光”空间探索计划,2016年将发射一颗火星环绕探测器“火星生物学”漫游车,以寻找火星上现在或曾经存在生命的证据,并探测人类登陆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情况。

  西班牙、芬兰和俄罗斯三国研究人员则在联合开展一项计划,准备于2016年在火星表面建立一个小型气象站,以便从地球上测量火星表面的温度、压力和风速。

此外,印度也计划在2013年发射一颗火星轨道器,积极参与深空探测。

  西班牙国家航空航天技术研究院专家埃克托尔·格雷罗介绍,目前火星探测的焦点主要涉及水、大气、气候和地质学等问题,了解为什么火星的核心会变冷,大气会消失,磁场会减弱,使火星失去了防止太阳直射的保护层。

  他警告说:

“所有这些谜团我们都很关心,因为地球可能也在朝着这个方向演变。

”他还表示,火星探测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研究人类在火星居住的可能性。

  不过,就目前情况而言,火星极不适合人类居住:

那里氧气很少,辐射严重。

《俄罗斯报》援引俄太空研究所所长泽列内院士的话说,本世纪末很可能在火星上建立一个基地。

这是纯研究性质的基地,大概相当于美国的“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

在可预见的未来,火星也许是太阳系最后一个载人航天飞机能抵达的地方。

  该报道还表示,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以防万一的“救援方案”---在全人类可能灭亡之前,中国将抓紧在火星上建立至少可以居住1000人的地球村,村民将保存将来重返地球所需的技术和资源。

 

在该轨道运行,萤火1号能覆盖行星际太阳风、弓激波、磁壳、粒子堆积区等所有火星空间环境区域。

待完成使命后,它将永远留在浩瀚太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