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资料org.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4458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复习资料org.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传播学复习资料org.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传播学复习资料org.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传播学复习资料org.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传播学复习资料org.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复习资料org.docx

《传播学复习资料org.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复习资料org.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复习资料org.docx

传播学复习资料org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通过电视、广播、杂志、报纸、书籍、音像出版物、电影等大众媒介进行传播,人们还通过手势、表情、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进行人际传播,还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传播,即使是一个人不与外人交往,独自沉思默想,他这时也进行着内在传播。

传播的定义

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1.   “共享”说

亚历山大·戈德认为传播是使原为一个或数个人所有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有的过程。

2.   “互动”说(瓦茨罗维克)

3.   “刺激反应”说(史蒂文斯)

4.   “影响”说(沃伦·韦弗)

5.   “过程”说

希伯特认为,传播是一个恒动的过程,用以运送意义、传递社会价值并分享经验。

通过对国内外的学者对“传播”的定义,我们可以对“传播”作如下定义: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信息的流动就是传播。

第二节                                  什么是信息

一、信息的理论研究简述

70年代,一批学者提出“效用信息”论,指出:

信息研究应重视信宿对信息的反应,研究信息的效用。

从“技术信息论”到“语义信息论”再到“效用信息论”,可以看出,信息研究的视野越来越宽阔。

到70年代,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三者逐渐合而为一,称为“信息科学”,隶属于自然科学。

二、信息的不同定义

信息的定义至今没有统一。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者对信息有不同的解释。

主要的定义如下:

1、信息是指情报、消息、指令、数据、信号等有关周围环境的认识。

2、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就是信息。

3、信息是系统的组织程度、有序程度。

4、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

5、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也非意识,信息即信息。

6、信息是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化物。

7、信息是人和物质的精神实体的特性。

8、信息是物质的一种普遍属性,是物质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9、信息是由物理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体。

信息概念的两个层次

一般的信息概念——指物质系统与人类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所呈现出来的属性。

狭义信息概念:

指对接受者不确定性的消除,而熵是不确定的标记,因此,信息即负熵。

三、信息的特征

(一)客观性。

(二)流动性。

(三)抽象性。

(四)致有序性。

(五)与载体、语义相连性。

(六)分享性、存贮性、可复制性。

第三节                传播的分类

一、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看法

目前主要有1、七分法:

大众传播、大群体传播、小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内向传播、国际传播。

2、六分法:

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内向传播、国际传播。

3、五分法:

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内向传播、国际传播。

4、四分法:

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内向传播。

5、三分法:

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内向传播。

6、二分法: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四节                传播学研究对象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社会信息的交流活动。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所谓传播,是指人们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

传播可以分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大类,我们研究这两类传播现象。

2、传播学的研究应从多层次、多角度来研究。

可从传播本体的角度来研究,主要包括传播的要素、传播的功能、传播的过程、传播的种类、传播发生发展史等。

对象可分为两大类: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

可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研究具体的实用的小课题。

可从中观的角度来研究,研究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可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研究传播与文化、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 传播学诞生史

第一节  传播学的萌芽

芝加哥学派

四个代表

1、C·H·库利

查尔斯·霍顿·库利(1864-1929),社会学家,严格算不上是芝加哥学派,他出生于密歇根州安阿伯,父亲是法学院院长,1893年在密歇根大学读博士时听了杜威的课,毕业后在密歇根大学任教。

其著作主要有:

《人性和社会秩序》(1902),提出“镜中自我”概念,指出“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个体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知道“自我”,儿童在个体社会化中人际传播有重要作用。

2、J·杜威

约翰·杜威(1858-1952),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

出生于佛蒙特州的伯灵顿,父亲是一家商店老板。

他在佛蒙特大学获学士学位,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密歇根大学任教。

从1894年至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3、G·H·米德

米德生前没有著述,他的《精神、自我与社会》(1934),是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对他的课堂讲义的整理而出版的。

在书中,米德提出“主我”、“宾我”的概念。

主我是本能、自然的特性,宾我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主我首先形成,宾我需要长时间逐渐形成。

自我的发展是主我与宾我不断对话的结果。

其中,“角色扮演”是自我形成的重要方式。

米德还提出“符号互动说”,他认为:

人类只有在学会说话和理解符号之后,才开始产生“自我”意识。

4、R·E·帕克

他有两本著作,《移民报纸及其控制》(1922)和《社会学导论》(1924)。

他对新闻和传播的功能有思考,指出现代传播有参考功能和表达功能。

对报纸与民意的关系也作过探讨,指出民意可以测量。

他尤其对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病如流浪汉、卖淫女、边缘人等问题感兴趣,重视经验、重视实际应用是其特色。

例如潘恩基金会研究项目“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成为早期社会学研究的典范。

一.传播学的贡献(简答)★

1.    库利、通过人际传播而社会化的过程,是后来人际学传播的研究基础。

杜、米领导的“符号互动说”,反映了个体如何

2.    R·E·帕克领导的“人类生态学”,反映了美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如何通过大众传播而受到影响,是后来大众传播学的一个基本课题。

3.    20年代芝加哥学派关于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的研究,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最早期模式。

4.    芝加哥学派重视经验和应用性课题的方法论,成为传播学的基本方法论。

二、其他学者的贡献

(一)塔尔德

1890年出版《模范的法则》。

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不是发明就是模仿,模仿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播发生的。

1901年出版《舆论与群集》,研究舆论的结构、形成和过程。

其理论对芝加哥学派的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研究有启发作用。

(二)西默尔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主要著作《社会分化论》(1890版)、《社会学》(1908版)、《社会学的根本问题》(1918版)。

他认为社会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最早提出人在社会传播网络中,群体对个人行为有影响。

对库利思想有影响。

(三)李普曼

美国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出版《自由与新闻》、《舆论》,指出新闻传播是按人头脑中的景象传播而不是按真实的景象来传播。

大众传播对社会有巨大影响。

第四节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

一、         H·D·拉斯韦尔

1927年,其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引起轰动。

1948年发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五W理论,并指出传播有监视环境、协调社会行为和传递文化遗产的三大功能。

(1939)、《宣传、传播与舆论》(1946)、《宣传与传播世界史》(1980)等有很大的价值。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有四:

1、提出五W理论,确立了传播学的研究框架。

2、创立内容分析方法,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3、将精神分析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4、20年代开创的宣传与舆论的研究成为后来传播研究的前身。

二、P·F·拉扎斯菲尔德

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1940年伊利县的选举调查导致《人民的选择》(1944)的出版,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贡献:

1、开创媒体效果的研究领域;2、开创以大学为基地的科研机构的风气;3、提出了二级传播论;4、实际应用型课题的定量调查成为传播学的基本方法论。

三、K·勒温

库尔特·勒温(1890-1947),代表作是《人格动力学》和《群体生活的渠道》。

前者对其群体动力理论作了阐述,后者提出“把关人”理论。

他的学生怀特、斯奈德、麦克内利、巴斯等人对此理论后来做了更深入的研究。

勒温对传播学的贡献:

1、他培养了一大批社会心理学家,后来在传播学领域做出了很大成就。

2、他提出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研究了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成为传播学的一个研究领域。

3、他对应用性课题的兴趣成为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一个传统。

4、他的“把关人”理论是大众传播中的一个基本理论。

四·霍夫兰

卡尔·霍夫兰(1912-1961),他的代表作如下:

《大众传播实验》(1949)、《传播与说服》(1953)、《说服的呈现顺序》(1957)、《人格与说服》(1959)、《态度组织和变化》(1960)、《社会判断:

传播和态度变化中的同化和对比》(1961)等。

主要结论为:

1.传播的可信度与说服效果成正比,但随时间流逝,人们容易忘记信源。

2.温和的恐惧信息较深度的恐惧信息在说服时更有效。

3.一面说在说服低智商和低教育程度者时更有效,两面说与之相反。

4.明白地给出结论比暗示地给出结论更具说服力,但暗示地给出结论所作的说服更具稳定性。

5.受传者的个性与说服效果有关。

6.受群体强烈吸引的个体不易接受群体不一致的信息。

7.积极参与的受传者比消极参与的受传者更容易说服。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

1、将说服研究即态度改变研究引入到传播学,从此成为传播学的一个研究领域。

2、实验方法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基本方法论。

3、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了传播学理论。

五.K·卢因

代表作:

《人体动力学》(对群体动力理论作了阐述)、《群体生活的渠道》(提出了“把关人”理论)。

贡献:

1.培养了一大批社会心理学家,后来在传播学领域做出了很大成就。

2.提出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研究了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成为传播学的一个研究理论。

3.他对应用性课题的兴趣成为美国传播学的一个传统.4.他的“把关人”理论是大众传播中的一个基本理论。

第五节传播学的诞生与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

1、施拉姆是传播学真正的创建人。

他是第一个形成建立一门独立传播学学科观念的人,是第一个实施传播学教学的人,第一个出版传播学著作的人,第一个建立传播学研究所的人,第一个传播学教授和招收传播学博士的人,是他使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电信学合而为一,成为独立的、新型的、跨学科的学科。

2、他是传播学的确立者,四个传播学研究所的建立,大批传播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使传播学在全美国确立下来。

3、他使传播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

第三章                            人类传播演进史简介

第一节     前语言传播时代

 

语言产生前的人类生活的时代被称为“前语言时代”。

人类在前语言时代,虽然没有语言,但已经能够使用某些符号来进行交流,即人类诞生之初就有传播的方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手势语”,也称姿态语,2、原始叫喊;3、鼓声。

用鼓声传递特定的信息如敌人来临、或者开一个会等。

4、“象征标志物”,通过某种有着特殊意味的物体来传达信息,例如在原始部落中羽毛、石斧、长矛、结绳、烟火等,一般都有某种特定的含义,可以传递某种信息;5、舞蹈及宗教仪式。

第二节     口语传播时代的人类传播

 

语言的产生对人类有重要意义:

1、它一旦产生,就成为社会交往中最快捷、最方便、最省力、最常用的交际手段,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密切;2、它克服了以往传播手段的某些局限性,而大大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3、由于语言具有符号性、能产性、时空分离性等特点,人类能够传递的信息含量大大增加;4、通过语言同一社会集团的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同集团间的经验、知识得到传递,使文化积累加快,大大加快人类进步的步伐;5、人类有了新的娱乐方式如猜谜、讲故事、聊天等。

第三节     文字传播时代的人类传播

文字是传播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文字的诞生,有如下意义:

1、文字表明文明诞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2、弥补语言传播的的时间局限性,使信息能长久保存。

3、使人类的记忆能力、联想能力、理解能力得到提高,人类大脑变得更聪明。

4、规范了口头语言,出现了书面语言,使语言成为真正的艺术。

5、使社会分化,形成了新的阶级——知识阶层。

第四节     印刷传播时代的人类传播

 

印刷术诞生的意义:

1、使书籍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交流。

2、使人类第一次出现真正的大众媒介:

报纸和杂志。

铅活字印刷为报纸杂志的诞生奠定基础。

最早报纸杂志的界线分的并不明显。

第五节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被认为是传播史的第四次传播革命,主要意义有:

1、克服以往传播媒介要么速度慢、要么覆盖地域有限的缺点,在时空上大大突破以往的传播技术;2、录音、摄影、录像技术的进步,形成了完善的体外化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影像信息系统3、电话的普及和发展,使远距离同时交流信息成为可能.4、广播和电视成为电子时代标志性的媒介.

第一节网络传播时代

 

网络革命的意义:

1、网络传播弥补了人际传播覆盖面小、大众传播又缺乏互动性的缺陷;2、网络技术集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于一身3、网络技术深深影响一个国家的军事、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4、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工作、交际、娱乐的重要工具。

5、网络使地球变成地球村,新的阶层、新的语言、新的行为方式诞生了,对社会整个面貌及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节     总结传播史的规律

一、         一部人类文明演进史就是一部传播媒介技术的演进史。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出现了五次传播革命;

二、         每一次传播革命是对以前传播媒介技术的辨证否定,每一次传播革命都是在弥补以前传播技术的不足。

三、         每一次传播革命都有代表性的传播媒介技术,旧的传播媒介技术总是被新的传播媒介技术取代,但旧的并未消失,每个时代多种传播媒介技术都并存互补;

四、         五次传播革命之间的时间间距越来越短,传播革命呈加速度方式进行;

五、         五次传播革命对世界的改变越来越大,文明进步的步幅越来越大;

六、         每次传播革命的领导者就是世界的领导者,谁率先掌握新媒介技术,谁领导世界;

七、         每一种新传播媒介出现,不仅标志新的信息载体的出现,也标志一种新的文化出现;

第四章      传播的模式

第一节  语言符号

一. 符号:

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一般分为两大类:

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

二. 符号的特征:

约定性、传授性、跨越性

三. 符号的功能:

指代功能、表义功能、显示功能、认识功能、交流功能。

四. 语言和文字

第一节  非语言符号

一、         是指除语言之外的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

分类:

★包括体语、视觉性的非语言符号、听觉性的非语言符号

1、             体语——通过人的举止、表情和装束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

2、             动作——用身体的某一部位的动作来表情达意

3、             姿态——与动态的动作一样,人体处于静态的姿态,也能传播多种多样的信息

4、             类语言——类似于语言的符号。

如:

哭声,呼唤,叹息,呻吟,笑声……

5、             体语与语言

☐        两者相辅相成

☐        体语丰富了语言的意味,体语的含义需要由语言赋予和界定

☐        语言侧重于表达明确的思想、认识与观念;而体语侧重于显示模糊的情感、印象与情绪

☐        语言是理智的表现,同意识相连;而体语多为本能的表现,同潜意识相通

二、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象征符号——代表一种抽象的意义,是特定文化的结晶与标志,其中积淀着深厚的历史传统,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实义符号——能够用简洁明了、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表达某种比较确切的意义

三、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凡是能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非语言符号,都可以视为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如:

鼓声,口哨,汽笛等。

四、语言符号的功能

◆      维特根斯基:

信息传播、情感表达与行动指导

◆      早川一荣

◆      报告:

可以验证的表述

◆      推论:

从已知推测未知的表述

◆      判断:

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带有个人色彩

五、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        阿盖尔

1、             传播态度与情绪

2、             辅助语言传播

3、             代替语言

第二节  符号互动☆★(重点)

一、         信源——>编码——>信息——>译码——>目的地

一、拉斯韦尔五W模式及其布雷多克修正模式

拉斯韦尔在1948年写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五W模式。

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bywhichchannel)、对谁说(towhom)、有何效果(whateffects)。

1958年,R·布雷多克写出《“拉斯韦尔公式”的扩展》一文,提出“七w”,模式如下: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三个重要元素,即在什么情况下(inwhatsurroundings)、为了什么目的(whattarget)、取得什么效果(whateffects)。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

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

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

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

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

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欢迎来到**网www.**

6、大众传播:

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

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

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

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

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

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

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4、反馈:

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5、“传播单位”:

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

编码:

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译码:

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7、基本群体:

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8、参照群体:

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27、麦奎尔的传播媒介的个人功能:

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

他列举了传播媒介个人功能在四方面的表现:

信息功能;发展个性的功能;与社会整合的功能;娱乐功能。

麦奎尔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当的,个人动机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

34、报刊的四种理论:

施拉姆参与撰写《报刊的四种理论》,即:

“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观念及体制,基本上包括了大众传播兴起以来的主要控制模式,即君主独裁式、自由放任式、自我约束与国家统管式。

①集权主义理论

思想主旨是:

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二,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

在这种背景下,当时西方各国实施严格的控制和垄断,体现了君主独裁式。

②自由主义理论

其基本主张有:

一,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

二,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

三,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自由论坚决反对对传播活动实施的任何形式的限制,鼓吹让传播媒介随意报道任何事实,“无拘无束”的传播体制便随之确立。

③社会责任理论

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这体现了大众传播的自我约束体系。

④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针对的是以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的作者看来,这种传播理论与体制不过是集权主义传播理论与体制的继承延续。

35、报刊的四种控制观念(控制体系):

一、政治控制。

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

常见的手段有:

立法、行政、操纵新闻。

二、经济控制。

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

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

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

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

38、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

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

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

“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

39、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包括理论及评价)

主要论点:

①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

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

②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