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4362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据考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据考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据考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据考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据考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据考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docx

《据考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据考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据考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docx

据考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

2014届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归纳

考点一梭伦改革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一、社会背景

1.贵族共和制:

雅典城邦建立了贵族集体协商、选举执政官的贵族共和制。

2.工商业发达:

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崛起,要求打破贵族政治垄断,分享政治权利。

3.社会矛盾:

贵族对平民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

4.个人因素:

公元前594年,具有杰出政治才能和崇高威望的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二、改革的目的

1.直接目的:

缓和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

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三、主要措施

1.经济改革:

⑴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

⑵废除债务奴隶制,用法律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⑶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浪费;鼓励外邦人手工业者移民。

——大大推动了雅典经济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经济基础。

2.政治改革:

⑴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按财产划分四个等级,前三个等级可担任官职。

——打破了贵族世袭的政治特权,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⑵政权机构民主化改革: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创立了四百人议事会,前三个等级有被选举权。

⑶法制改革:

设立民众法庭,建立陪审员制度,任何等级公民均可担任。

四.性质:

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五.基本特点:

中庸、折中、公平、公正。

六.评价:

1.积极性:

(1)消除了债务奴隶制,缓和社会矛盾,促进雅典经济发展,巩固雅典民主制的阶级基础。

(2)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为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3)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④促进雅典思想文化的发展

2.局限性:

(1)采取“中庸”原则,在改善平民的政治、经济状况同时,保护贵族特权,改革不彻底。

(2)财产对公民参政议政的限制。

(3)享有公民权的人数少。

七.补充:

1.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过程:

公元前六世纪初期,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真正确立;公元前五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崇尚法律,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考点二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封建制度逐渐代替奴隶制度。

1.经济上:

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剥削关系产生。

2.政治上:

⑴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士大夫夺权;分封制和宗法制动摇。

⑵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实行改革。

⑶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变法运动在各国逐渐展开。

二、商鞅变法的原因

1.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2.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3.诸侯争霸,为了富国强兵的需要;

4.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三、措施和内容【指导思想:

法家思想。

目的:

富国强兵。

1.军事上: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按军功授爵,设20个等级军功爵,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严肃军纪;

(3)建立严格的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保证兵源。

2.经济上:

(1)废除井田: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努力耕织的人可免除徭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者,罚为官奴;从三晋(韩、赵、魏)招徕农民垦荒。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3)统一度量衡:

颁行“商鞅方升”等。

3.政治上:

(1)废分封,行县制:

废除分封制,全国划分为41个县,设县令、县丞,由国君任免。

加强了中央集权。

(2)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兵民合一;一家犯法,各家连坐。

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3)制定秦律、轻罪重罚:

有利于强化法律意识,加强统治,但过于严苛,易激发社会矛盾。

4.文化上:

焚烧诗书。

加强了思想控制,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5.改革旧俗: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四、变法特点

1.全面性:

改革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

2.有效性:

“商鞅虽死,秦法未灭”。

变法使泰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3.进步性:

废除了落后的旧制度,确立了新的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进步。

五、商鞅变法性质:

是一场最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

六、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变法中所确立的许多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3.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七、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潮流: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2.制定了顺应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且用人得当。

3.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大无畏的精神;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5.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障碍;

考点三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历史背景

1.“三冗”形成:

宋初中央集权,分化事权,增设官职,效率低下,形成冗官。

不断扩充军队,形成冗兵。

官俸、军费增加,给辽、夏岁币,形成冗费。

2.积贫积弱:

“三冗”造成积贫,对辽、夏战争连年失利形成积弱。

3.社会危机:

宋初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4.1069年,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二、目的:

1.直接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根本目的:

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三、主要内容

1.理财措施

⑴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粮食给农民,收20%利息。

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⑵募役法:

政府出钱雇人服役,再按户等征收免役钱。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⑶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保障农业灌溉。

⑷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按土地实有数收税,杜绝地主逃税。

⑸均输法:

官府所需物资就近采购,节省财政开支。

⑹市易法:

设市易务,调节市场供求,增加财政收入。

2.强兵措施:

精简军队,推行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节省军费,提高军队战斗力。

3.育才措施:

改革学校和科举制度,为变法培养和选拔实用人才。

(1)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科,考经义策论。

(2)废“恩荫”,择优录取。

(3)整顿太学,惟才用人(选官制度)。

四、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封建地主阶级挽救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五、评价:

1.经济有所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扭转积贫积弱局面。

2.变法以增加政府收入为主要目的,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

3.变法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遭到反对;1085年,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六、失败原因:

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执行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

3.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本身也摇摆不定,后来去世,让保守派重新得势。

4.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5.根本原因: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七、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1.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改革的意志坚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

商鞅变法是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考点四欧洲宗教改革(16世纪)

【课程标准】了解中世纪天文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中世纪天文教的地位

1.政治:

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神权大于王权,干涉各国内政。

2.经济:

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搜刮财富,兜售赎罪券;轻视商业。

3.思想文化:

教会垄断教育,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社会生活:

天主教会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严重阻碍欧洲社会进步。

二、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1.天主教会的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各国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2.王权与神权矛盾加深,天主教会成为各国强化王权的最大障碍。

3.教会成员贪婪腐败,打击“异端”,引起各阶层不满。

4.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强大冲击。

5.德国:

是受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三、改革的导火线:

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九十五条论纲》(1517年)

1.反对赎罪券:

只有上帝才有免罪权,教皇无权赦免。

2.因信称义:

人们依靠内心忏悔能得到上帝赦免,无需通过教会修行。

3.《圣经》权威:

《圣经》是人们信仰的唯一神圣权威,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

4.王权高于教权:

要求建立由世俗君主支配的本民族教会,摆脱罗马教廷控制。

5.宗教形式改革:

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结婚。

(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主要内容:

信仰得救,核心是“先定论”,鼓励人们发财致富,并强调选民应当具备忍耐、诚实、简朴、讲信用、谦逊等高尚的美德。

2.特点:

更激进,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三)英国的宗教改革

1.1529年英国国王亨利八领导的宗教改革主要是同罗马教廷争夺权力。

2.结果:

建立了英王直接控制的英国国教。

3.特点:

自上而下发动的,保留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五、欧洲宗教改革的的主要结果

1.德国:

确立“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瑞士:

加尔文创立加尔文教,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3.英国:

亨利八世通过《至尊法案》等,创立由英王直接控制的英国国教。

4.其它地区:

新教在欧洲各地广泛流行,成为与天主教、东正教并立的基督教派。

六、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1.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政治运动。

2.摧毁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为欧洲走向现代化社会创造了条件;

3.打击了天主教会神权统治,强化王权,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4.促进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5.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五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程标准】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一、改革的背景:

1.根本原因:

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直接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3.思想方面:

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

4.主观上: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二、改革的目的:

挽救统治危机,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重振大国威望.

三、改革措施:

(一)1861年颁布解放法令即“二一九法令”

1.内容(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

(1)政治上:

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2)经济上:

农民可高价赎买份地,但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

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时间安排:

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3)组织上:

建立村社制度,农民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2.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

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掠夺;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二)司法改革

1.内容:

废除旧的等级法院,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2.影响:

建立近代司法制度,有利于法制化的发展。

(三)地方自治改革

1.内容:

①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

②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

2.影响:

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

四、性质:

是俄国沙皇领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五、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经济近代化:

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政治近代化:

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使政治上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思想近代化:

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出现了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考点六戊戌变法

【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

一、历史根源

1.民族危机:

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最高亢的呼声。

2.经济和阶级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基础:

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启蒙思想的传播。

二、政治主张(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1.康有为:

“托古改制”,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

2.梁启超:

阐述变法的必然性;主张变法图存,兴民权。

三、变法准备:

1.1895年,组织“公车上书”,维新思潮转化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1895年后,各地创办学会、报刊、学堂等,将变法运动推向高潮。

(强学会、《中外纪闻》等)

3.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康有为上书皇帝,于1898年,发表《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为配合变法,保国会等革命团体成立,维新变法运动的浪潮激荡全国。

四、戊戌变法(1898.6.11~9.21百日维新)

1.主要内容

⑴政治: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⑵经济:

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军事:

裁汰绿营,改用西法练兵,扩建海军,增强国防力量。

⑷文教:

废除八股,创办京师大学堂及中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等。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2.特点:

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急于求成,举步维艰。

五、变法失败

1.表现:

(1)戊戌政变: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六君子”。

(2)废除新法:

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新政均被废止,变法失败。

2.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2)客观上: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主观上:

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③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④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国际环境:

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六、意义:

1.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4.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七、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且坎坷的。

八、启示

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变法必然失败。

2.中国封建主义存在时间长,力量强大,战胜封建主义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

3.变法虽然失败,但影响深远,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历史潮流。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基本理论

一、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原因)

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

2.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需要做出相应变革(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

4.外部工业文明(先进文明)的冲击,对外战争的失败激发统治者改革奋发图强

二、如何正确评价改革

1.标准:

是否推动生产力/社会/历史发展,是否达到目标,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不以道德标准,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作为衡量改革成败标志;

2.方法:

辨证、客观、全面、抓主流。

三、改革成败的一般原因

1.根本原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反映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的发展需要;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客观原因:

反对派力量和改革派力量的对比;外部环境是否有利;

3.主观原因:

改革者是否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定政治魄力;改革措施是否符合实际,改革策略是否正确;用人是否得当。

四、从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方式之一;

3.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将遭到守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

4.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魄力

5.改革措施要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