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43562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芜湖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芜湖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芜湖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芜湖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芜湖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芜湖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芜湖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芜湖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芜湖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芜湖市四校联考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芜湖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一年级四校联考

语文试题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共福利支出有刚性特征,表现为公共福利支出规模在一个较长时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不依赖经济周期的变动。

政府支出规模在经济衰退期扩张,在繁荣期却削减不多,导致政府支出呈长期向上趋势。

福利刚性源于公众对公共福利的刚性依赖。

民众期望公共福利越来越高,能升不能降,否则产生不满。

福利刚性抑制了政府灵活调整支出结构、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能力。

当经济衰退和财政收入下降时,若政府不能削减福利支出,就只能通过加税、缩减公共投资支出或举债来维持。

公共福利刚性的存在最终拖累经济增长,使政府陷入了“两难”:

一方面,在财力不足时,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福利支出将抑制经济增长,从而抑制财政收入增长和公众长期福利的改善;举债则会加大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甚至破产或垮台。

另一方面,若削减公共福利支出,则将引发公众不满,也可能导致政府垮台。

此即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公共福利陷阱”。

所有国家都可能落入公共福利陷阱,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更易落入这个陷阱。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是指人均而非绝大多数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少数人高收入或超高收入,而多数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未摆脱贫困。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前,多为落后农业国,为摆脱普遍贫穷和实现追赶,不得不强调效率优先,收入差距扩大有一定必然性。

另一方面,人均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不等于形成了不断扩大的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扩大会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特征是:

中等收入,价值观稳定,遵纪守法,努力向上,重视子女教育,希望社会稳定。

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稳定器。

若一个社会中多数人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甚至还有不少贫困者,社会就会不稳。

在中等收入阶段,政府面临巨大考验。

虽然国家和民众总体上不再贫穷(而是总体小康),但经济增长速度一般会降下来(因为原有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基数也大了),从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也会降下来。

而此时社会矛盾却多发且激烈,民众在公共福利方面对政府有更多期望。

但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公共收入增速则比以往更慢了。

与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相比,政府财力处于不充分且不均衡的发展状态。

政府为缓解社会矛盾,又需要特别关注民生,以致容易陷入“两难”,甚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中等收入阶段的“公共福利陷阱”。

(摘编自黄少安《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共福利支出具有刚性特征,能升不能降,是因为公共福利的支出规模并不依赖于经济周期的变动。

B.政府受公共福利的刚性存在的拖累常常陷入“两难”境地,经济受到影响,甚至会导致政府垮台。

C.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易落入公共福利陷阱,是因为还有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生活之中。

D.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无法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福利需求,这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立足于公共福利刚性特征,重点剖析了发展中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面临的困境。

B.文章提出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易入公共福利陷阱的观点,并阐述了其原因。

C.文章谈到中等收入群体基本特征,是为了论证收入差距扩大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D.作者提出“公共福利陷阱”问题,为后文提出加强公共福利预期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就不会出现公共福利陷阱。

B.如果政府加强了公共福利的预期管理,就不会轻易陷入“两难”境地,导致垮台。

C.只有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才能规避公共福利陷阱。

D.公共福利陷阱的存在启示我们:

应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强社会稳定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小题

屠夫老六

黄小邪

老六原是不想做屠夫的,他想当个教书先生。

哪知书没念两年,病入膏肓的老爹就将六个儿子相继唤到病榻前。

老爹不想让传了几辈的手艺就这样丢了。

可不等老爷子讲完,其他五个弟兄就将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

老六孝顺,爹由来最疼他,这事自然就落到他头上。

 

老六爹一死,老六拿起屠刀。

 

老六第一次拿起屠刀,是在村长娘大寿前一天。

那天一早,男人们就将一头大肥猪捉住捆在案子上,老六灌了一盅烧酒算是壮胆,他学着爹生前的样子,一步一挪走向案前,闭闭眼,用力将尖刀往猪脖子捅去。

登时,鲜血殷红直冲而出,伴随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嚎,那头肥猪开始疯狂地狂扭动身子,血溅了老六一身,他猛地一颤,后退几步,将屠刀扔出几米远,转身就要跑,几个汉子见势,架起老六的胳膊,把他往猪面前送,又强行将屠刀塞入老六手中。

老六极力挣脱开几个汉子,扔下刀,疯了般奔往墙角掩面大哭,那哭声直叫人揪心。

 

老六第一次操屠刀,以那样惊心动魄的失败而告终。

 

那天夜里老六梦见死去的爹。

他说:

“爹,我觉得我不适合做屠夫。

那猪看得我心慌。

”爹说:

“你这傻孩子,猪本是凡间一碗菜!

你不杀,自有他人杀。

” 

说来奇怪,自爹托梦后,老六渐渐不再犯怵。

一次次给猪开膛破肚,心、肝、肺拿在手里也不觉得恶心,清洗大、小肠,剁骨剔肉,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老六很快适应了这门手艺,这手艺养活了老六和他娘。

 

人总笑老六:

看你生得慈眉善目,如何做起这屠宰行当?

老六笑而不答。

后来,渐渐就没人再问起这些。

老六人缘极好,平日乡邻见面都得尊称一声“老六哥”。

没几年,老六娘过世,老六娶妻生子,老六妻随娘信佛,从不杀生。

又有人笑老六妻:

你不杀生,咋跟你婆婆一个样,偏挑了个屠夫呢?

她只笑笑。

老六每次抡起屠刀前,妻总是默默点上三炷香。

老六呢,嘴里不忘念叨:

“猪呀猪,我爹说你是凡间一碗菜。

莫怪莫怪!

”猪好像也通了人性,到了老六手里,吼几声便由他宰割。

“你不愿意我杀猪?

”老六问妻。

 

“不愿意咋整?

你有你的难处!

”妻答。

 

老六自家后院拴着一大一小两只羊,那母羊是早些年娘舅家送来给娘补身子的。

那年娘一场大病,半年滴米不进,得亏这羊奶续命。

如今虽说娘已不在人世,但羊还在后院拴着。

老六谨记娘的话,这羊对他们家有恩,不能杀。

 

可眼下小儿染上恶疾,大夫开的药方得用鲜羊肝做药引。

老六愁了,这正赶上饥荒哪里去弄鲜羊肝。

看着日渐消瘦的小儿,老六心里不是滋味,他想起后院拴的两只羊。

“这大的对我娘有恩不能杀,小的总能杀吧?

”老六自言自语别上刀。

刚要抓起羊角,小儿立在身后。

“爹,你咋啥都杀呢,你答应过奶奶不杀羊。

”老六叹气,扔下刀。

老六在院外踱来踱去,眼看已天黑,小儿愣是抱着那两只羊不放。

 

小儿眼窝深陷,老六心疼极了。

他和妻商量一番后,趁小儿睡着打着手电折回后院,哪知小儿听见动静猛地坐起身。

 

“爹,是不是我的病好了你就不杀羊?

” 

见老六点头,他又说:

“爹,那小羊仔腿受了伤,一天没吃东西了,你明天能找大夫给它治治吗。

” 

老六喉头一阵发痒,不知如何回答,只知眼下小儿身体要紧。

这一宿小子愣是没合眼,抱着老六说什么也不让他往羊圈去。

老六暗自思忖,等天一亮就把那羊仔给杀了,小儿的病不能再拖。

 

第二天小儿比老六起得更早,红扑扑的小脸蛋突然有了光泽。

“爹,我感觉我的病好了!

”小儿倚在羊圈边护着。

 

老六伸手往小儿额头探去,滚烫:

“瞎说!

” 

“爹,咱不杀羊好吗?

”小儿“噗通”一声跪在老六跟前。

老六的心猛地一颤。

 

老六不言语,吧嗒吧嗒坐在地上抽旱烟。

 

那天深夜,老六默默跪在爹的灵位前,自言自语一宿没合眼。

 

后来,老六竟改行,当起了兽医。

小儿的像,就挂在他兽医所后墙上,是小儿六岁的样子。

 

(选自《大观》2016年第7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写老六第一次杀猪前的动作与心情,为的是与他失败的杀猪经历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老六的善良,暗示了其矛盾的心理。

 

B.“猪本是凡间一碗菜!

你不杀,自有他人杀”,这句话体现出老六天生的慈悲心与严酷的生活现实之间的冲突,体现了作者对世俗观念的批判。

 

C.作者对老六的小儿着墨不多,但寥寥几句语言与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位天真善良的孩童形象,朴实的语言饱含着巨大的力量。

 

D.小说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简要勾勒了老六的几个人生片段,写出了老六在面对小羊和儿子的生命时艰难的人生抉择。

 

5.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篇小说中就存在多处矛盾冲突,请简要概括。

(6分)

6.小说中的老六小儿虽着墨不多,却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决向污染宣战,相继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解决了一批重大环境问题。

总体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稳中向好,但成效并不稳固。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时期。

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

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

与此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历史机遇。

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逐渐推进。

此外,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和积累,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和人才基础,为生态环境保护增添了强大动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进入了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阶段。

生态环境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根本上解决需要一个较长的努力过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25日)

材料二:

因为10多年前堆放工业固废造成环境污染,浙江衢州的瑞力杰公司日前被法院判决支付124万元生态环境修复费用。

这家公司的污染行为,最早是县环保局在环境大整治中发现的,环保部门要求企业将工业固废运走。

固废是运走了,但留下的污染远远没有消除。

当地检察院发现这一线索后,又对该公司提起了民事公益诉讼。

以往,由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缺乏明确受损利益主体,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公益诉讼,企业欠下的环境债就没法追讨,很多都不了了之。

2017年7月《民事诉讼法》修改,检察机关可以对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对污染行为构成了极大的震慑。

据媒体报道,浙江、江西、山东等地,均有检察机关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针对的都是污染环境行为。

而以往,涉及国有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缺乏明确索赔主体,导致企业留下的污染,往往要政府埋单治理。

而现在,这些情况都大有改观。

(摘编自智春丽《环境债,休想赖》,人民网)

材料三:

在海口,很多党员干部对“三句话”耳熟能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美舍河是海口的“母亲河”,全长约16公里,穿城而过,流域面积19.4平方公里。

上世纪90年代前,美舍河也曾是一条美丽的河流,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美舍河的河水受到严重污染,变成“臭水河”,不仅影响了沿岸居民生活,也影响到海口的发展和城市形象。

多年来,海口对美舍河的治理一直在进行,主要通过末端截污、硬化河道和清淤等传统模式,但效果始终有限。

2016年年底,海口市全面启动美舍河综合治理工程,综合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摒弃过去人工化、“三面光”的河道硬化渠化治理方式,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的治理路径。

美舍河,逐步恢复了本来的“颜色”,再现了水清、景美、白鹭飞,不仅贏得市民的良好口碑,还赢得各界的广泛点赞。

2017年8月,美舍河获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近日又荣登由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开展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第一批专项督查“光荣榜”,成为海口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在海口,越来越美的不仅有美舍河。

位于三角池片区的东西湖,享有“海口之眸”的美誉。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初,不少“闯海人”都聚集于此开始他们的闯海梦。

后因长期受污水排放等因素的影响,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2017年5月,海口全面展开东西湖水体治理,采取“控源截污、水生态建设”等方法,重建东西湖水生态。

同年11月,启动三角池片区综合环境整治项目,仅用了120天左右的时间就取得了明显成效,修复了城市记忆,打造了一个“最海口”的休闲文化体验圈。

(摘编自《海口日报》,2018年6月26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些年来,我国在重大环境污染治理方面虽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但是生态环境面临的重污染等状况并没得到根本转变。

B.我国经济发展向好,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物质、技术和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有力保障。

C.瑞力杰公司由于之前对环境造成污染,被法院判决支付高达124万元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这一案件对促进企业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D.与美舍河相似,享有“海口之眸”美誉的东西湖也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最终都焕发出生机活力,恢复了昔日的美丽,堪称生态治理的典范。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B.过去那种由于缺乏明确的受损利益主体和公益诉讼主体而导致欠下环境债的企业没法被追讨的现象,在《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将会得到极大改变。

C.海口的“母亲河”美舍河和中国其他城市的河流一样,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遭到严重污染,还给沿岸居民生活、地区发展带来过不利影响。

D.由“臭水河”到海口生态名片,美舍河的变化说明治理河流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综合考虑多种生态要素,摒弃不合理的治理方式。

9.以上三则材料都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展开报道,但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每题3分,共19分)

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

秦以郢为南郡,迁白起为武安君。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

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

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

“武安君禽马服子①乎?

”曰:

“然。

”又曰:

“即围邯郸乎?

”曰:

“然。

”“赵亡则秦王矣,武安君为三公。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

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

“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

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

武安君言曰:

“邯郸实未易攻也。

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武安君言曰:

“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

“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良久,曰:

“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

①马服子,指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

10.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B.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C.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D.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白起为武安君”和“迁之阴密”的“迁”在文中均为“授官”的意思,但“左迁”是贬官。

B.“昭王三十四年”,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中的王公年次纪年,此外还有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C.“武安君为三公”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这是秦代最显贵的官职。

D.“免武安君为士伍”的“士伍”即“士卒”,“伍”是我国古代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一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

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秦王派王龁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1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

“武安君禽马服子乎?

”曰:

“然。

(2)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

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

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15.前人评此诗:

“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做过辩证的论述,他说“                  ,                    ”。

(2)《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

                   ,                    。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蕙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                   ” 。

表现了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高尚美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去护城河河水发黑,满目疮痍。

此次改造之后,堤上将种植各种植物,河里将放养几万尾鱼,景色焕然一新。

B.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C.学校将要改选学生会主席,他勤奋好学、乐观阳光,常常帮助同学解决各种问题,人缘极好,广有羽翼,是此次竞选的大热人选。

D.市民对城市日益拥堵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公路、跨越防护栏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收益。

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欣闻先生即将来皖讲学,不胜期待,敬候大驾光临。

B.近年来研究高考作文,完成拙作一本,恳请舍兄不吝赐教。

C.咱们是同学,以后你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D.张老师散文写的非常好,本世纪散文百家,他必能忝列其中。

20.必修一、必修二中出现的“名著导读”篇目为:

《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

请为其中的一部名著写一段推介语。

要求:

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80字以内。

(5分)

21.下面是完全农业循环流程示意图,请将该流程示意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6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2017年9月,由教育部历时四年编写的新版语文教材在全国中小学开始施行。

新版“部编本”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小学共132篇,占比30%;初中共有124篇,占比51.7%。

对此,有人质疑,认为现在是白话文时代,文言文已经过时,不必花费过多精力去学习。

那么,古典诗文包括文言文到底该不该增加比重,花费如此多的精力去学习呢?

请结合你的学习或生活实践,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思路清晰,说理中肯,字迹工整,文面整洁。

题目自拟。

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