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幸福村庄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3671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幸福村庄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绿色幸福村庄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绿色幸福村庄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绿色幸福村庄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绿色幸福村庄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色幸福村庄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绿色幸福村庄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幸福村庄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绿色幸福村庄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绿色幸福村庄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件:

投资估算表

 

第一章总论

一.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绿色幸福村庄”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村民委员会

项目选址:

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设内容共包括4项,建设规模为氧化塘2000平方米、垃圾收集站(含设备购置)25平方米、填埋场5000立方米、垃圾箱200个、小区道路建设10公里、河道护坡工程6公里、码头建设工程1座、古民居改造工程40座、农业生产基地土地整理500亩、生产基地道路10公里、生产基地供水管道5.6公里、加工基地配套设施1项。

总投资:

本项目建设投资约为2621万元,其中工程费用2289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07万元,预备费125万元。

资金筹措:

本项目建设资金拟由省、市、镇三级补助资金、村民自筹和招商资金三部分组成

建设工期:

24个月。

一.2编制依据

(1)《鄂西圈“绿色幸福村”示范建设工作方案》;

(2)《湖北绿色幸福村建设规范》;

(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4)《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5)业主提供的其他资料;

(6)现行其他的建设法规、规范、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一.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项目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表1-1。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规模

备注

1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1.1

氧化塘

平方米

2000

 

1.2

垃圾收集站(含设备购置)

平方米

25

 

1.3

填埋场

立方米

5000

 

1.4

垃圾箱

200

 

2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2.1

小区道路建设

公里

10.0

 

2.2

河道护坡工程

公里

6

 

2.3

码头建设工程

1

 

3

古民居改造工程

40

 

4

高山农业工程

 

 

 

4.1

农业生产基地土地整理

500

 

4.2

生产基地道路

公里

10

 

4.3

生产基地供水管道

公里

5.6

 

4.4

加工基地配套设施

1

 

5

项目总投资

万元

2621

 

一.4研究内容

本报告主要研究内容为:

结合党的十八大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为背景分析项目的必要性,根据《鄂西圈“绿色幸福村”示范建设工作方案》和当地村镇的建设要求确定本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内容;根据建设条件及基本资料,测算主要工程量和工程投资,就项目的实施进度作出安排;并就实施的社会效益诸内容进行可行性分析,为业主建设本项目提供研究依据。

一.5主要结论和建议

一.5.1主要结论

(1)本项目是美化村镇人居环境,提升整体形象,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增强文化内涵,改善旅游发展环境,贯彻国家及地方永续发展重要措施,项目的建设十分必要。

(2)位于东部,北与信阳市、东与大悟县接壤,距中心19公里、京珠高速大新出口5.5公里、京广铁路广水火车站2公里,107国道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3)本项目建设内容全面,规模合理,建设方案满足需求,项目可行。

(4)本项目的建设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若采用科学的管理和环保治理措施,可将各环境污染因子控制在排放标准范围内,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因此在全面落实本报告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三同时”,并在使用期内加强管理,从环保角度来看,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5)本项目建设投资约为2621万元,其中工程费用2289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07万元,预备费125万元。

建设资金拟由省、市、镇三级补助资金、村民自筹和招商资金三部分组成

一.5.2主要建议

(1)项目资金筹措方式还未最终确定,建议尽快落实资金来源,保证项目顺利开展。

(2)鉴于本项目的必要性充分、工程建设标准和规模合理、建设资金具有一定的保障、社会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建议上级有关部门予以重视和支持,以便本项目早日开工。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二.1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二.1.1概况

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隶属荆州市管辖。

国土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2.3万亩,共辖16个乡镇2个开发区,23.5万户,人口89万。

东临荆州,西连宜昌,南接武陵,北滨长江,华实蔽野,有松滋火车站,系焦柳铁路与长江的交汇处,是一座集工业农业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新兴城市。

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到20.5:

44.1:

35.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增长4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15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29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8975元,增长17%;实现外贸出口3500万美元,增长20.6%;直接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

市政府根据现有的工农业基础,提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举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大旗,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坚持“两个唯一”理念,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着力推进“四化”同步,深入实施“重大项目推进年”,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更加注重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加快建设富强松滋、秀美松滋、和谐松滋,为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早日建成小康松滋而努力奋斗。

二.1.2概况

位于荆州市西南边陲,全乡土地面积11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840亩,山林面积110910亩,辖8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3429户,14447人。

我乡的特点可以用“四乡”来说明概括:

一是全省12个散居少数民族乡之一。

是深溪土司遗址所在地,1997年成立民族乡,全乡土家族人口8258人,占总人口57%。

二是全省200个重点插花贫困乡之一。

全乡8个村皆为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贫困人口4659人,201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尤其是江西观、凤凰淌、鹰咀尖、彭家沟等高山村的群众生产生活还十分艰难,在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都仍然处于贫困之中。

三是典型的山区乡镇。

地处武陵山东麓,洈河上游,最高海拔815米,平均海拔650米,境内崇山峻岭,山高路远,素有“荆州屋脊”、“松滋西藏”之称。

四是省际边界乡镇。

属两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县市(澧县、石门县、五峰县、)结合部,东与本市刘家场镇接壤,西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相连,南与湖南省澧县、石门县隔河相望,与市区相距约100公里。

村由原村和江西观村合并而成。

位于西南边陲,东与本乡卸甲坪村接壤,西北与五峰县相连,南与湖南省石门县交界,素有“荆州屋脊”、“松滋西藏”之称,为一脚踏三县的插花地。

全村版土面积14.82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244亩,山林面积1.74万亩。

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605户,2160人。

该村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薯类、水稻等作物为主,耕作方式较为原始,经济条件仍较落后。

该村民风淳朴,土家山民们憨厚朴实,热情好客。

二.2项目提出背景

党的十八大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并且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

湖北省于2012年批准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二五”规划》,明确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为切入点,以惠民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完善政策支撑,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

《规划》指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到2015年至少建成30个能代表当地民俗民风、历史文化特色示范村的目标。

至2013年1月,湖北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印发《鄂西圈“绿色幸福村”示范建设工作方案》,该方案不仅贯彻落实了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而且是在鄂西圈的农村腹地率先开展一场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实践;是为了进一步细化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使“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得到地域化、特色化的体现;是为了探索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保护农村优秀历史文化元素、发展农村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是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大战略细节化、具体化、项目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该项工作的实施,根据《工作方案》的遴选条件要求,对照自身条件,选择原始风貌保存较好、村内生态植被良好、文化底蕴深厚、有众多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的作为“绿色幸福村”建设项目的载体,希望在改善村庄环境的基础上,保护性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建成有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的旅游目的地,并为其他“绿色幸福村”的建设提供先试先行的示范作用。

项目由此而来。

二.3项目建设必要性

(1)是美化村镇人居环境,提升整体形象的需要

现在很多乡镇都非常重视打造文化及人文景观,力图把商业、旅游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江西婺源、浙江乌镇、湖南凤凰等地都是提升当地城市知名度,加快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的案例。

它们都成为了城市建设的精华和城市发展的缩影,是当地最绚丽的景观,成为一种文化名片。

本项目的改造建设主要涉及村古建筑的外部景观修整、道路路面及环境的整治和街道公共空间环境改善。

项目将对现状建筑的立面材质、外墙装饰、绿化景观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力图使其成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综合性强、品位高雅的美好乡村,从而更进一步完善当地的人居环境质量。

本项目的建设不仅实现了城镇有机更新,完善村落功能,改善乡镇环境,提升村庄档次,展示文化形象和氛围,而且将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外来商业资本地投资,极大地增强区域竞争力,成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展示松滋形象和发展水平的窗口。

(2)是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增强当地文化内涵的需要

到2016年,以村为中心的卸甲坪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基本形成,各旅游景点建成并投入市场正常运行,旅游业开始成为一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景区年接待游客达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600万元。

本项目的建设将充分彰显的地域文化和自然风景,特别是当地的建筑特色。

因此,本项目在乡村美化改造时充分理解了本土文化,又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结合现代居住理论和建设手法来进行设计,充分体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繁华景象。

本项目的建设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增强文化内涵的需要,是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积淀,并将文化产业化、效益化,实现经济、文化效益共赢的需要。

(3)是改善旅游发展环境,贯彻国家及地方永续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二五”规划》指出未来要将鄂西圈打造成中华民族可以永续利用的洁净水资源与清洁能源供给基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试验示范区,东亚北纬30度区域生态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的典型示范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应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大主线,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民俗文化为核心、以旅游开发为引擎、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发挥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益,积极探索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本项目依托风景优美的古镇村落作为载体,保持村落原始风貌、改善生态环境、体现文化内涵,既是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细化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重要举措,又是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新路子。

为“绿色幸福村”建设工作起到了示范推动的作用,项目的建设十分必要。

(4)项目建设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提升农村文明的需要

“绿色幸福村”项目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可以为农民提供最适应、最直接、最可靠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农业转变为休闲体验的旅游业,以及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的转变,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民收入的增加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通过绿色幸福村建设过程中的民居改造和环境工程的建设,在传统的民居上附加现代功能,既能在外观上体现农村风貌,又方面农民的生活,是农村逐步改变过去脏、乱、差的农村形象,逐步提升农村文明。

“绿色幸福村”项目建设,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提升农村文明的需要。

第三章项目选址

三.1项目选址

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五陵山东麓,襟湘带澧,是“两省四县市”的结合部位。

东与本市刘家场镇接壤,西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相连,南临危水与湖南澧县、石门隔河相望。

项目区位图如下。

三.2自然条件

三.2.1自然条件优越

村内地形奇特,既有气势磅礴的崇山峻岭,也有特产丰富的冲积平原;既有幽深峡谷泛潺潺流水,也有山间盆地衬层层梯田,海拔最高点815米,素有“荆州屋脊’之称。

这里有天赐秀美的曲尺峡、盲鱼洞、马尾峡漂流、大小溶洞等自然景观。

这里气侯温和,四季分明,空气清新,冷暖宜人,是荆州市少有的“小气候”地带。

三.2.2矿产资源丰富

全村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木材蓄积量和动植物种类丰富,动物中有珍贵的金钱豹、锦鸡、娃娃鱼,植物中有杜仲、银杏、桂树、红心柚、弥猴桃等。

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煤、铁、地热、

重晶石、氧化铁红、方解石、石英石等,储量丰富,质优量大。

这里,水能资源丰裕,是洈水流域上游水电梯级开发的黄金地带。

三.2.3历史文化悠久

人文景观奇特,深溪土司东城遗址、江西观、单池四合院、吊角楼、板壁屋等至今尤存。

这里民族风情万种,摆手舞、双镲子、婚丧习俗、刺绣、土家山歌、歌谣故事等传统民俗源远流长。

三.2.4特色产业兴旺

利用山村独特的气候、土壤等生态优势,积极培植具有高山和土家特色的生态农业,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高山蔬菜、大棚蔬菜、生态年猪、年羊饲养殖、土家坛酱制作等绿色种养殖业和特色产品加工业。

三.2.5交通条件便利

新修并硬化了黄杨、曲杨公路15.4公里。

硬化了通往江西观高山蔬菜种植基地6.2公里的通村公路。

对庆卸公路乡内的段面进行了扩宽升级,现正在加紧施工。

庆卸公路拟升省道项目已完成设计、可研和申报工作,通过了省公路局评审,正在向省发改委申报评审立项。

待庆卸公路升级改造和全面硬化后,该村与外界联系的大动脉将会更加通畅。

三.2.6旅游前景广阔

正在抓紧建设之中的土家特色村寨的建设充分利用扶贫政策优势、民族政策优势和区位地理优势,努力打造民居特色、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

经过1-2年的努力,一个集农产品加工贸易、农家乐吃住休闲、温泉旅游服务和土家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土家特色村寨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临近该村的杨树坪温泉是鄂湘结合部地带少有优质温泉和将军岩漂流资源,吸引了周边常德、宜昌、襄樊、荆州等地游客组团而来。

随着投资3亿元的卸甲坪风景区项目的顺利签约和即将启动建设,温泉、漂流等旅游项目开发档次将不断提升,对该村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3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用地方案

本项目均为修缮改造项目,仅垃圾收集站建设项目用地面积15平方米涉及村集体土地。

不利影响分析

由于本项目用地非矿床及地下文物等保护区域,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不会导致压覆矿床和文物。

三.4拆迁安置分析

本项目为村镇环境整治项目,不存在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内容,因此,项目不涉及拆迁安置。

第四章建设方案和规模

四.1建设目标

通过一系列设施建设,传承和保护原始的土家农耕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发展,达到“风貌自然、功能现代、产业绿色、文明质朴”的效果,推进一种全新的生产生活模式。

四.2建设方案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包括垃圾中转站、填埋场、污水处理池、配备垃圾箱。

(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

采用雨、污分流制。

雨水由农村现有明沟或暗渠收集,就近排入池塘、河流等水体,并应定时清理维护沟渠,防止被淤泥淤积堵塞。

1、常用技术方法分析

1)分散型污染处理技术

在充分考虑考虑污染源用地、环境等因素的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地点建设分散型处理设施,采用土壤净化槽、一体式净化槽等技术对手机污水进行处理后,达标排入河道,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最大限度的降低入河污染物负荷。

2)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是在自然湿地净化功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净化技术,它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共同作用来现实对低污染水的净化,水流经过人造的建造的类似于沼泽的湿地上,经过沙石、土壤过滤、植物根际的多种微生物活动、通过沉淀、吸附、硝化和反硝化等作用,使水质得到净化、污染负荷降低、水质变好。

并通过定期对植物的收割将营养物质从系统中移出。

人工湿地需要较大的建设用地,在城区应用难度很大,但在郊区或有空闲地的可利用区域,该项技术具有较好的运用前景和有效的回复生态环境的显著作用。

3)生态浮床水质净化技术

生态浮床市受污染水体修复中原水质改善中的创新技术。

通过生态浮床的作用可以将受污染水体的透明度、营养盐浓度记忆溶解氧等水体重要指标得到改善,为受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因此在农村河流污染中进行生态修复,采用人工浮床技术是十分有效的技术。

在改善水质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底质,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4)沼气池技术

沼气是科学、合理、经济地利用生物能源的最好方式,并且知趣容易、资源丰富、用途广泛,具有效益显著的特点。

为广大农村解决能源短缺找到出路,并且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改变农村卫生面貌并且可以保护森林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一种适合农村的实用处理技术。

沼气是由粪便、农作物秸秆等有机物在适当的酸碱、适当的条件下,经过多种细菌的作用分解、氧化或还原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混合气体。

沼气技术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环境效益十分的明显。

一是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苍蝇密度大幅度下降,减少寄生虫对土壤污染,乡村道路明显改善,农村堆粪明显减少。

同时沼气的利用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改善农村水环境、减少农药化肥的污染、保护森林植被。

2、本项目所利用方案

本项目采用二级处理方式,农户的生活污水经配备的污水管收集后,进入埋地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后排入村氧化塘,进行一段集中处理;氧化塘面积2000平方米,水深1.5-2米,可满足各村生活污水15天以上的停留,通过厌氧降解处理后,生活污水的COD和BOD5含量可大幅降低。

氧化塘利用农村的池塘通过挖深和塘埂硬化加高改造而成。

(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项目

1、垃圾处理设置标准

1)设置原则

根据标准大于5000人(或2000户)的封闭式小区宜单独设置收集站,小于5000人(或2000户)的封闭式小区可与相邻居住区联合设置收集站。

成片区域采用收集站模式时,收集站设置数量应大于1座/1km2。

人口密集、垃圾产生量大的区域,每平方公里应设置2座。

每个村庄都应设置收集站。

收集站可设置为独立式和合建式,用地面积均需满足收集站用地面积标准要求。

收集站的规划、设置应经当地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2)选址

符合城乡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

收集站宜靠近主干道方便垃圾运输车进出。

收集站宜设置在市政设施较完善的地方,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收集站不宜设在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或容易造成交通阻塞的地方。

有条件的封闭式小区,应设置专门的垃圾运输通道。

3)规模

收集站的设计收集垃圾能力一般不大于50吨/日。

收集能力小于20吨/日的一般不采用压缩式。

收集站的设计规模和作业能力必须满足其服务区域内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的要求。

采用分类收集的收集站,要根据分类垃圾的收集频率,满足其简单分拣和储存要求。

4)服务半径

采用人力收集,服务半径宜为0.4km以内,最大不超过1km。

采用小型机动车收集,服务半径最大不超过2km。

采用气力输送管道收集,最远传输距离不宜超过1.5km。

5)收集站的设计规模计算

Q=Anq/1000

式中:

Q——收集站日收集能力(吨/日);

n——服务区内实际服务人数(含固定人口和流动人口);

q——服务区内人均垃圾排放量(千克/人•日),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0.6—1.2;

A——生活垃圾产量变化系数,该系数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和季节等因素的变化影响。

取值时应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若无资料时,一般可采用0.8—1.8。

6)工艺、设备及技术要求

收集站的工艺选择应符合高效、节能、环保、安全、卫生等原则。

垃圾进入收集站后,应直接倾倒在垃圾容器内,防止垃圾落地。

分类垃圾收集站,要设置分类收集的容器,可回收物可在站内进行简单分拣。

收集站应尽可能采用压缩设备,以提高收集和运输效率。

收集站应根据与垃圾处理设施的距离、排污情况、运输道路、收集规模等合理选配使用固定式压缩设备或移动式压缩设备。

应保证压缩机和气力管道垃圾收集设备等部件运动的安全性。

压缩头材料的使用应保证设备结构强度和耐磨性。

压缩机上各工作装置的维修、保养应方便、简易,压缩头易于清洁。

电气系统应为防水设计,配备相位转换器、满载信号指示器、紧急停机控制器。

压缩设备的作业噪声不宜大于75dB。

采用气力输送管道垃圾收集系统时,集装箱大堂包括压实机的作业噪音不宜大于90dB。

7)建筑、结构

收集站的外观、色调应与周边环境协调。

收集站的建筑结构应满足垃圾收集工艺及配套设备的安装及维护的要求。

收集站的建筑结构应保证垃圾收集作业对污染实施有效控制。

污水收集系统应满足耐腐蚀、防渗等要求。

收集站防雷、抗震、消防、采光等应符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及相关标准的规定。

8)配套设施

收集站应按生产、生活与消防用水的要求确定供水方式与供水量。

收集站应根据设备要求配置电源。

收集作业过程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及生产污水,宜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不能排入管网的,应设置密闭的污水储存池。

收集站内主要通道宽度不应小于4米,进站道路应与其相连的站外道路协调。

道路(包括作业场地)的结构及荷载应满足最大规格垃圾运输车辆的荷载要求。

气力输送管道收集站应配备监控设备及中央控制系统。

收集站应配置必要的通信设施。

收集站宜设管理间及工人更衣、洗手、存放工具的场所,有条件的可设沐浴间。

9)运行与维护

收集站应制定运行、维护、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收集站应保持整洁的站容、站貌。

收集容器应定期清洗。

站内应防止蚊蝇、鼠类等滋生。

收集站运行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的培训,掌握收集站的工艺流程、技术要求和有关设施、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及运行管理要求。

收集站应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开放。

操作人员应随机检查进站垃圾成分,严禁危险废物、违禁物进站。

收集站内严禁堆放杂物。

垃圾收集容器应无残缺、破损、封闭性好,外体干净。

分类垃圾收集站对可回收物应及时分类整理、打包捆扎、码放整齐,禁止乱堆乱放。

分类收集容器,必须设有明显分类标识,并应保持标识的完整清洁。

设备保护装置失灵或工作状态不正常时,严禁操作设备,以避免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

收集站内各种设施、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查维护。

2、本项目设置方案

本项目计划每个行政村配100L的不锈钢或者塑料垃圾收集桶300个,每个村建立一个垃圾收集站。

四.2.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该部分包括小区道路、河道护坡及码头建设三部分内容。

小区道路改造工程,对连接农户的各条村庄小道加以整治和护理,路面以碎石、灰渣为主,保留部分原始土石小道,部分景点道路旁可设置简易栅栏,呈现一幅现代田园牧歌式的风格。

对进村10公里道路进行升级改造。

位于洈水上游,水质清澈甘甜,无任何污染,但因山水长期洗刷,河道损毁严重,抗洪水抵抗能力弱,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