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高考议论文的冷思考 热点标杆文深度解读.docx
《关于北京高考议论文的冷思考 热点标杆文深度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北京高考议论文的冷思考 热点标杆文深度解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北京高考议论文的冷思考热点标杆文深度解读
关于2017年北京高考议论文的冷思考:
热点·标杆文·深度解读(
热点·标杆文·深度解读
(二)关于2017年北京高考议论文的冷思考:
热点·标杆文·深度解读
(二)沁水公主
关于2017年北京高考议论文的冷思考:
热点·标杆文·深度解读
(二)
六、纷繁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需要我们真诚面对并深入思考。
请在自由英雄经典中任选一词,填入下面两处横线中任意一处并以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1)真正的
(2)之窘
英雄之窘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看不见希望的。
的确,英雄是民族的象征,更是国家的脊梁。
最近召开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十分关切英雄受到严重丑化的现象,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无数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互联网上遭到恶意丑化。
如何化解英雄之窘被与会代表广泛讨论。
有代表提出,应立法来保护英雄形象。
的确,立法可以震慑企图丑化英雄的人,可以使处理网络丑化英雄的行为有法可依。
可是,立法只能解决一些过激的丑化英雄的行为,现实的英雄之窘在于:
英雄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人们对英雄的敬意日益减少。
通过立法只能治标不治本,很难从根本上化解英雄之窘。
我认为,在宣传英雄的思路上,我们应该有所改变。
不可否认的是,国家对于英雄形象的塑造投入了许多,无论是小学课本、电视节目、英雄传记还是博物馆建设,通过主流媒体,英雄们的形象被塑造得越来越神化,英雄们的思想和行为也越来越模式化,英雄们的事迹虽然传遍了大江南北,但并没有真切地传进我们心里。
其实,贴近生活、贴近众、贴近真实的宣传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记得我去英国游学时,在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尔加广场中心有一座真人大小的雕像,他是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英国著名英雄——约尔逊将军。
人来人往的广场,除了这座雕像,还有许多影视取景地,约尔逊将军就像广场上的普通一员,无数人流经过他时平视着他的眼睛,但内心充满着景仰,随后的几日里,无论是彼得大教堂的约尔逊遗体,还是二战博物馆的以约尔逊命名的战舰和约尔逊奖章,这些真切的怀念和真实的展示,作为异国之人的我内心感受到了英雄的庄严和伟大。
没有吹捧、没有神化,只是像怀念一个普通人一样静静地展现他的经历和事迹,感谢他为那个国家做出的贡献。
如果我们那些数不胜数的为国家献出一切的英雄能够走出课本,脱掉神化的外衣,成为普通人中的一员,成为有血有肉的真人形象,那何来讥讽英雄不真实的声音,何来如今的英雄之窘?
英雄是不怕走下神坛的。
还清晰地记得那篇文章,发挥想象描绘了与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邱少云共同生活的一天,他笔下的邱少云大大咧咧,表面上并不是我们课本里描述的英雄脸,但在关键时刻,他的一举一动却极其感染人,他知道自己是谁,他知道国家的利益大于一切,他奋不顾身地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己;还比如,感动中国的王锋,平日里的老好人,但在大火面前却那么英勇无畏。
这些英雄看外表是平凡的,但在关键时刻却饱含着人性的光辉,巍然的壮举,这才是英雄!
这才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敬仰的英雄。
当英雄回归平凡,才得以见真英雄;当英雄走进每个人心中,才得以化解英雄之窘!
自由之窘
在当下这个网络年代,言论自由已不再是稀奇的事,所有的人都戴上了伪装的面具,在各大平台上畅所欲言。
于是,便有了各类的键盘侠和喷子。
这种网络自由却走入了十分严峻的窘境。
这种现象便给我们带来了警示:
不能对有病态心理的人打开自由之门。
自由的基本准则是坚守良知。
远古时期,人在世界上行走是绝对自由的,而随着不断的变化,个别的恶念便产生了萌芽,为了防止恶念滋生,对大多数人的利益造成威胁,这便有了法律,铲除这些自由之窘。
美国刚成立时,社会混乱不堪,黑人与白人的关系不合,民不聊生,正是华盛顿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才使美国公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所以,人类社会中所谓的自由都是建立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
由此可推知,当下网络上的各种病态表现,也是因为网络法的不够完善造成的。
简单来说,我们给了网民太多的自由空间。
这就引发了另一个话题,造成窘的真正原因是不是源发于过分的自由。
俗话说得好: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网络平台向外开放的空间太大,任何的人都可以通过很简单的方式,走入这个平台并为所欲为。
这其中形形色色的人中有好有坏,自然也免不了会有
一颗老鼠屎污染了网络平台这碗热汤。
所以网络平台需要进行安检。
正如现今很多app都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这样就能极大地约束并阻止恶人的行为,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再者,网络的监管与评级也是十分必要的。
虎扑体育就有很多管理员账号,这些账号就仿佛是街道上的警察,时刻准备抓捕小偷。
淘宝的评级政策在管理方面也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每个账户和商家进行评优,大大减少了不良商家的诈骗机会,把更多的自由空间给予皇冠商家,使其海阔凭鱼跃。
的确,现代人都更加的渴望自由,而网络正是可以提供他们自由的海洋。
然而,任何自由都不能过度。
网络工与网民的齐心协力才能使大家走出自由之窘。
英雄之窘
历史长河中诞生过多位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精忠报国的抗金名将岳飞、引领中国科学发展之路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有着鸿鹄之志与一腔热血,他们奉献自我,最终有所建树,因此被后人冠以英雄之名。
而当今社会这样无私奉献的热忱太少,而计较利害得失太多,英雄主义像个异类,与这个普遍重利轻义的时代格格不入。
在物质社会,英雄陷入窘境,这不禁引人深思。
英雄之窘,即为奉献精神的稀缺,从主观原因讲,大致概括为自私与冷漠。
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令人心向利益靠拢。
现代社会将人性的自私放大,利益得失成为做事准则。
而引领中国传统思想潮流的儒家学派强调仁义礼智信,首当其冲的便是仁义。
英雄人物无论是报效国家、社会,还是救死扶伤,都离不开仁义二字。
而失仁失义,便不懂奉献,世俗往往重利轻义,使英雄精神与唯物主义席卷的时代格格不入。
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看似愚不可及,遭到庸人自以为是的冷嘲热讽。
同时,利欲熏心令人情失去温度,人心冷漠。
常有仁义之心遭到绑架,譬如碰瓷索赔行径层出不穷,使人心惶惶,不敢伸出援手,甘做看客。
又有仁义之心遭到欺骗,近年兴起的网络募捐本是一股正能量潮流,却成为少数人编造惨境敛财的途径。
而民众被个别污点所影响,对英雄行径失望,又行成加速人心冷漠的循环。
人们渐渐不愿再做英雄。
客观而言,英雄精神无法得到广泛认同,缺乏对于民众的正确引导也是造成窘境的原因。
现代社会强大的媒体阵容令信息更新日新月异,人们泛泛汲取信息又快速忘却。
为夺人眼球,媒体自发寻求夺人眼球的新闻以增加,网络充斥着明星花边新闻、荒诞怪谈。
而对英雄的赞扬、对人人奉献的倡导力度太过弱小。
新闻联播还不如一条热搜的度高。
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也有极大的局限性,大量好人好事被埋没于幕后,不为人所知,一腔热血逐渐冷却。
英雄之举虽是无私奉献,却也需社会积极反响与认同。
正能量宣传的缺乏不仅令英雄默默无闻,更使众无法受到引领。
可见,英雄之窘是物质社会影响下产生的后果。
倘若东郭先生与狼的戏码少上演一些,令英雄受到合理的尊重与认同,必然有人还愿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勇于奉献的精神在社会中传播,人人争做平民英雄。
英雄之窘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拒绝严肃,偏爱轻松,喜欢嬉笑怒骂,不会正经说话。
英雄这个宏大的词语,仿佛与我们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可我要说,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而我们这个时代正在面临英雄之窘。
如果说上个世纪英雄面临的窘境是被推上神坛,过度神化,那么今天我们对英雄的态度仿佛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们戏谑英雄,消费英雄,亵渎英雄。
从信口雌黄地认定黄继光、雷锋的事迹不存在,污蔑刘胡兰精神错乱,恶搞民族英雄,再到网友对金孔雀余旭的诋毁……恶意的谎言,无端的解构,任性的曲解,让我们的英雄在网络舆论中二次阵亡。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英雄者,国之干。
支撑起一个时代的英雄,不再被人尊重,不再被人相信,这怎能不令人悲伤愤慨呢?
英雄面临的窘境,本质上是我们这代人在精神世界上面临的窘境。
信息爆炸,言论纷繁复杂,舆论雾霾笼罩在每个人的精神天空之上。
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一切都成为娱乐的附庸,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英雄这个严肃而颇具仪式感的词语,正在被崇尚娱乐的时代消解。
娱乐至上,使美丑、是非、荣辱的界限被混淆,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再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
娱乐至死,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对于高贵人性的信仰。
所以我们不相信那些忠诚高贵的灵魂曾经存在,不相信英雄会为了崇高的信仰,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窘迫的英雄,在我们空虚的精神世界中失去了安身之所。
而精神信仰坍塌的我们,失去的又何止英雄呢?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信仰的缺失和价值观的崩溃,使人性变得无所依持,生活失去定力。
信仰缺失,人为什么而活,就成了问题。
没有信仰的人,是迷茫的人,没有底线的人。
没有底线,就意味着没有敬畏之心,不会约束自己。
这样的人会成为他人的地狱。
可想而知,若是一个社会集体缺失信仰,我们的未来恐将是一片黑暗。
改变英雄的窘境,呼唤英雄的回归,是在挖掘人性的高贵,也是在重拾信仰的力量。
真正的自由
年少时看见鸿雁展翅,鱼翔浅底,总觉得自由便是这样了:
没有枷锁束缚,从心所欲地活着,全凭一身性情行走人生。
然而长大后忽然明白,这样的自由不过是一场骗局。
人生抑或世界,大概没有绝对的自由可言。
人也好,动物草木也罢,只要是遨游于世间的活物,总会被什么牵绊。
我们在社会既定的规则下成长,无论何种场所,规则的标尺时时卡在我们身上;因而被束缚得久了,抬头望见驰骋天际的飞鸟,或是奔走于莽原的野兽,总要叹惜一句像他们这样的自由该多好!
但他们不知,也许展翅的飞鸟正在给它待哺的幼儿觅食,疾驰的野兽正因丧失了家园而奔袭。
自然界中的规则简化成一条,无非是优胜劣汰,胜者为王,天地间的万物都在这一规律的统治下存活;所有的奔波,本质不是无忧无虑的自由,只是为生存而奋斗。
一旦有了这条规则的准绳,论他的肉体如何自由,精神总被生存的钩子拉紧上弦,心如果被锁住了,自由也是泡影和空谈。
人和动物的区别,不外乎自由少一点,所谓人性多一点,因而相对的自由便可以假乱真,幻化出我们眼中的真的自由的。
自由的本质是脱离规则,但对于任何事物,脱离规则需要付出代价。
草木恐惧烈日的炙烤,暴雨的蹂躏,这些摧残也许会褫夺它自由生长的希望;然而失去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它的生机将不复存在。
人类也如此,脱离着社会的管制意味着步向深渊,法外之地给你的肉体提供放纵的平台,然而精神因此遭受蚕食,恶的铁链会拴住你的灵魂。
那么有人说了,精神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可惜的是按绝对自由的标准衡量,这真正的自由似乎也无法企及了。
无论你羁旅天涯,还是行舟书海,人心总是要有别的牵挂,社会责任、家庭伦理、社交礼仪……总会在你准备扬帆远航之时,悄悄地在船尾系上连接海岸的绳线。
不要尝试跳脱出规则寻求真正的自由,没有枷锁束缚意味着毁灭。
不如让我们重新定义真正的自由:
自由需要一定的束缚,但这束缚不至于勒紧你,它使你感到舒适,身心愉悦;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放纵,而在于让你成为一个达观的人,你的心宽广到可以装下整个人生和世界。
真正的英雄
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英雄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但其中充斥这许多鱼目混珠的伪英雄,比如在美国长盛不衰的蜘蛛侠,钢铁侠,美国队长等,这些漫画中的人物都被赋予了英雄的头衔,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物才能算得上真正的英雄呢?
真正的英雄不一定要上阵杀敌,电影《赛德克巴莱》根据20世纪初发生在台湾的雾社事件改编,讲述了台湾的原住民赛德克人,英勇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最后魂归祖灵之地的故事,在影片中,有一幕非常令我震撼,这一幕的场景不是赛德克族的战士与日本侵略者激战的场景,而是赛德克族妇女们为了不成为男人的负担,纷纷在密林里上吊自尽的场面,我想,她们之所以能以如此决绝的态度为民族现身,是因为她们有着坚不可摧的信仰。
对于赛德克人来说,就是他们的图腾,因此真正的英雄的另一个关键词是信仰。
真正的英雄不一定冷血无情。
最近《新闻联播》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而开展的英雄家书系列报道中讲述了女英雄赵一曼的事迹,并展示了赵一曼牺牲前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
这封信虽然简短,其中却蕴含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我相信,时赵一曼在战场上无畏拼搏的原因,除了守卫家国的信念,一定还有一份最真挚的母爱。
因此,真正的英雄的第二个关键词是人情。
真正的英雄不一定出现在战争年代。
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
片中男主角艾滋病患者罗恩,虽然被医生告知还只有30天的生命,但是他四处奔走,努力寻找对于治疗艾滋病真正有效的药物,后来为艾滋病患者体建立了提供治疗药物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最后罗恩也活了七年之久。
罗恩可谓是在死神手里抢时间,他不仅延长了自己的生命,还拯救了其他许多危在旦夕的生命。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译名,叫做《续命枭雄》,我认为非常准确,因此,真正的英雄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拯救。
信仰,人情,拯救,可以说是一个真正英雄的三要素,真正的英雄就是怀揣信念,不失人情地拯救自己,拯救他人。
七、关于文化现象的思考
题目一:
2014年12月,《诗刊》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凤凰网读书频道联合举办了一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是这场朗诵会的主角。
他们朗诵自己的作品,表达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题目二:
2017年,央视推出文化类节目《朗读者》。
该节目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书,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
该节目首播后被评价为不喧哗、自有声。
这个评价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以不喧哗,自有声为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题目三:
以一首《成都》拥有极高人气的民谣歌手赵雷,多年来一直坚持,他一把吉他一首歌,简单质朴的演唱方式,沉静温和的台风,散发着浓浓诗意的歌词,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人以心灵的抚慰。
从小喜爱古典诗词的高中生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她2000多首诗词的积淀,淡定从容的气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都在安静中追求着纯净,终归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题目四:
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节目火了。
人们被一首首精美的诗词吸引,被一句句朴实话语背后的深情打动……有人说,是诗句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让人的内心重新丰富起来;有人说,是文字唤起了人们的回忆,一封家书就能抚平时代的创伤;有人说,朴实的话语更能带给人们充满温馨的心灵体验,如和煦的春日阳光,令人宁静愉悦;也有人说,当今社会我们从不缺少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我们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这些议论,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见解。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天赋诗权,草根发声
我认为新世纪以来的当代诗歌处于一个草根性时期,还基于这样的事实:
自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诗歌借助网络及BBS、、、等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力量,进入了一个全民写诗的时代。
天赋诗权,人人都可自由地表达,任性地写诗,互相交流,探讨争鸣,切磋诗艺,人人都可自由地发表和传播。
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是天赋诗权,草根发声。
这一情况,恰好也应合古人之说,草根何处不虫声,灯火昏昏独掩屏(宋·赵必象),能得风多残暑生,草根何处不蛩声(宋·方岳),草根沸蟋蟀,鸱鸮号树颠(宋·方岳),白露下长安,百虫鸣草根(唐·刘驾),描述了草根之中,百虫争鸣。
天赋诗权,草根发声,可以说是一种诗歌的新生态。
最早被称为草根诗人的,有杨键、雷平阳、江非、江一郎等人,后来又包括所谓打工诗人如郑小琼、谢湘南等,以及最近的余秀华、郭金牛、许立志等诗人的出现。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
大多出身于偏僻地域,生活于社会底层,但得益于改革开放,教育普及,尤其是网络带来的便捷,消除了知识信息的不对称,能完成和大城市同龄人同样的诗歌启蒙与诗歌教育,接触并学习经典。
然后在社会摸爬滚打中,经历时代风雨的洗礼与个人痛苦感受的抽打沉淀,完成了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的积累,领悟和思考一系列或细微或重大的生活和心理问题。
于是,众多外在条件和因素刺激他们的灵感和写作欲望,天赋与才气得到激发,诗歌创作处于一种喷发状态,得到诗歌同仁的与扶持。
他们幸运地赶上网络时代,无需再经过传统的漫长寻求刊物发表的过程,通过众多自媒体和新媒体,诗歌便获得广泛传播,最后也被主流诗歌界接受。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这是自由生长并经过了真正的激烈竞争才脱颖而出的一代诗人,他们如果不是基础牢固深厚,很容易就会被淘汰。
而草根诗人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之旺盛,也已是不争的事实。
有人认为诗歌是底层反抗世界的武器,对此我不能苟同。
这是一种对抗性思维作祟。
在我看来,他们更多地是通过诗歌抒发感情、自我安慰和自我拯救。
学者刘东在《贱民的歌唱》一文中分析打工文学产生的原因时指出:
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打工仔,何以偏偏挑中了诗歌这种最称精妙的文化形式,来扩张和升华生命的欲求?
要知道,即使是对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如今也不大可能留下如此困难的作业了,因为按照惯常的理解,诗歌乃是‘高精尖’的语言艺术,非功力或才华出众者不办。
这个问题虽然有点微妙,但尝试着去寻思它,却有可能把我们带出当代诗歌的危机。
十有八九,当代诗歌的发展路径,是从根基处就错了。
跟写诗的专利几乎全被小众所劫持的现状彻底相反,其实打从人类文化史发轫之初,这种纯靠有节奏之语言所构成的素朴文学样式,就呈现为最易挂上嘴边的、最不要求复杂创作条件的和最难以被剥夺的艺术形式,而且正因为此,也就必然呈现为最原始、最直接和最大众的艺术形式。
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才好理解,为什么正当城市里的小资大都知难而退,而高谈阔论起惟独他们才能玩得起的影视、戏剧、音乐等消费形式的时候,倒偏偏是那些被命运抛到了高雅区隔之外的打工仔们,反而毫无顾忌地信手拣起了这种自由发泄的艺术形式。
确实,诗歌安慰人心的力量不可低估。
中国历史上是诗国,在中国文化中,诗歌有着特殊的地位,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础,不学诗,无以言,西方有《圣经》,中国有《诗经》。
按钱穆的说法,诗歌在中国有类似宗教的作用,诗歌为中国人提供道德价值和生活意义,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和诗歌市场。
从草根诗人们的生存状况也可看出,近乎贫穷的人,居然有诗歌就觉得足够了,就能活得很满足和很有尊严。
其实,草根诗人开启时代风气之先,并非一种新现象。
《诗经》就有风雅颂的分类,风接近于民谣,是无名的底层人士。
唐代诗歌有类似特点,林庚先生称之为寒士文学,认为李白、陈子昂这样的诗人从不忌讳自己出生布衣,所以盛唐诗歌有布衣感。
五四时期,更主张平民文学。
所以草根一词,是一个随历史变动的相对的概念。
当然,天赋诗权,是指每个人都有写诗的权利,自由表达的权利,但是否每个人都天赋诗才,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因为诗有别才,需要另文讨论。
在新诗百年之际,强调诗歌的草根性,还有这么一个深层思考:
那就是在中国现代化加速以后,在已经向外(西方)学习之后,需要再向下(本土)、向内(传统)寻找资源和动力,从而最终向上建立中国人的现代意义世界,包括生活的、美学的世界。
(刊《读书》2015年第四期)
人民日报:
诗歌,在重回人们的日常生活
当代诗歌在向西方学习之后,还需要再向本土、向传统寻找资源和动力,从而最终建立中国人的现代意义世界,包括生活的、美学的世界
诗歌似乎一夜之间就火了,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及诗刊社等公众订户动辄在十万至数十万,这就意味着,每天有庞大的订户定时在阅读诗歌;草根诗人余秀华一夜走红后诗集发行短时间内突破10万,创20年来个人诗集发行量的最高纪录,《给孩子的诗》《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等诗歌选本也广受欢迎,销量不断破纪录;而最近一段时间,在诗人海子、昌耀的祭日,他们的诗歌也刷满了朋友圈……种种迹象表明,诗歌越来越受到,诗歌又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诗歌再一次成为人们精神的需要,甚至正在成为一种心灵的必需品。
诗歌重回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也有着历史的和文化的原因。
在中国文化中,诗歌有特殊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是诗国,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古代是以诗来教化文明的。
据《礼记·经解》记载,孔子曰: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故诗教是教育的基本手段,也因此,诗歌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一。
有人甚至称:
西方有《圣经》,中国有《诗经》。
诗歌在中国从来关乎心灵。
学者胡晓明就说过:
中国诗是中国文化最具有心灵价值的创造。
钱穆则认为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类似宗教的作用,既可传递个人心灵微妙感受、抒发性灵,还可规范伦理、教化人性、慰藉人心。
林语堂也认为诗教导中国人以一种仁爱悲悯、具有同情心的人生观,理解和看待宇宙、世界、自然、生活与同类。
所以,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需求,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
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
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心的过程,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
好的诗歌作品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
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当代社会正进入一个解决温饱之后开始追求安心的阶段。
这是一个传统观念分化、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们希望重塑新的精神价值的时代。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各种新现象新事物纷纷涌现,人们无法迅速适应,一方面紧张、焦虑、忙碌,另一方面又茫然不知所措。
有人说这是一个有些窝心又有些糟心的时代,而诗歌正好可以承担特殊的安心的作用,比如个人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寄托与相互慰藉、个体精神的救赎、超越性意义的追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歌可以说是最有历史和社会基础、最直接便利、成本最低的心灵安慰品和精神营养剂。
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正在将这一最古老有效的精神疗养方式捡拾起来,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如此多的草根底层诗人在写诗,而一旦有人写出好诗,又有那么多高大上的人由衷喜爱并为之推广,比如余秀华现象的发生。
因为诗歌具有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的特点,还因为,中国自古就有这个传统,有广大的人心基础。
清贫甚至接近一无所有的人,居然有诗歌就能活得很满足、很有尊严,诗歌的神奇力量和强大功能也由此可见一斑。
有人因此欢呼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到来了。
我觉得不宜过分乐观,也许,这还只是一个新的起步,当然,是在诗歌的社会基础夯实以后的一个起步。
就像电影院线大规模发展之后亿元票房不再是神话,现在,诗歌读者、新的诗歌传播渠道和相当数量的写作体都已经有了,但我们似乎还需要呼唤伟大的当代诗歌的出现,期盼高原之上的高峰。
最近诗歌界热烈讨论诗歌的草根性,期望一个自由、自发、自然并最终走向自觉的诗歌写作时代的到来,其背后也许有这么一个深层的思考:
在中国现代化加速以后,当代诗歌在已经向外(西方)学习之后,需要再向下(本土)、向内(传统)寻找资源和动力,从而最终向上建立中国人的现代意义世界,包括生活的、美学的世界。
《人民日报》(2015年04月07日
14版)
诗歌,归来
面对这个信息时代,诗歌是我们存在的证明和武器,北岛在《今天》创办已三十周年时说道。
不过是在一个时刻,诗歌以赤子的姿态到来,在摇摇晃晃的行走中充当了一只拐杖,诗人余秀华在自己的作品集中写道。
在沉寂太久之后,诗歌正以平凡的姿态,迎来了一个最为盛大的回归的时代。
诗歌的远去与沉寂无疑值得反省。
这一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