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272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

每年清明时都会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先秦道家学派的《道德经》(《老子》)、《庄子》两部书则从反面说明了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揭示了礼仪的不足。

《道德经》认为,礼仪产生于“道德”废弃以后的时代。

《庄子》继承了《老子》对礼仪的观念。

《庄子》记载,老子去世时,好朋友秦失来悼念,和一般人的悲哀痛哭不同,秦失是“三号而出”。

有人不理解,问他。

他解释说,人出生,可谓应时而生;人去世,可谓顺命而行。

人只要“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哪里会有悲痛的情感呢?

这说明,老子、庄子通过对自然“天道”的深刻体悟,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超越礼仪形式的约束,甚至认为礼仪所表示的正常感情也不必要,一切顺其自然才好。

当然老庄的看法也使得后来祭祀礼仪没有完全被神化。

   这里需要指出,在我国古代,从人文角度正面肯定祭祀礼仪的意义,并且认为礼仪所表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才是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关于古人祭祀对象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清楚的表述。

春秋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有人将家族世代做官看成“死而不朽”,鲁国大夫叔孙豹不同意这个解释,按照叔孙豹的意见,官位高,俸禄多,世代为宦,都不足以不朽,只有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才可能“虽久不废”,永垂不朽。

   这里应当提到孔子的贡献。

众所周知,孔子重视“礼”,特别强调“礼”必须以“仁”“爱”为基础,“礼”的实施,又是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

比如,孔子感慨说: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他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们在进行礼仪活动时,内心还应该有真实感情。

在孔子看来,在各种礼仪活动中,礼品、礼仪等,都是有形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礼仪形式所蕴涵的礼仪精神。

   孟子则进一步将孔子所说的“仁”解释为人的“本心”,他认为真正的礼仪是人本心的自然流露。

在政治活动中,如果不遵循礼仪原则,就是“失其本心”。

又如,一个人去世后,按照古代礼仪,应该用棺椁装殓。

孟子解释说,这不是为了好看,而主要是为了“尽于人心”,表达后人对死者的哀思感情。

   根据孔子、孟子的观点,祭祀仪式所表达的,主要就是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后人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

《礼记·祭统》说: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夫祭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

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这正是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之义,也体现了孟子礼仪要“尽于人心”的意思。

   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祖先礼仪,一直延续下来,演变成为后人祭祀黄帝的精神基础。

确实,黄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后人的祭祀,与黄帝时代取得的巨大文明成就有密切关系,与先民们所立的大功大德紧密相连,后人祭祀黄帝就是在追思他的不朽功德。

                                          (《光明日报》2011年8月6日,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古代祭祀的特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重视祭祀祖先,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教化,维护宗法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B.礼仪形式与天道自然之间存在矛盾,礼仪形式繁琐,违反人的自然性。

   C.把造福后世,立德、立功、立言之人作为祭祀对象是祭祀的一个基本原则。

   D.强调祭祀必须由人的内在情感作基础,礼仪要“尽于人心”,心祭重于行祭。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远古先民祭祀黄帝,不是把黄帝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在一种庄重的仪式中,追思他如何创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孙。

   B.中国古代祭祀,有着一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

祭祀不是一味祭祀鬼神,也不是一味盲目崇拜,而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C.中国古代祭祀礼仪的形式和理念,完全受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的影响,祭祀礼仪充分表现出儒家的传统文化精神。

   D.中国古代祭祀活动大多是用来表达人本思想的“仁”“爱”情感的有效途径,不重礼仪形式,看重的是蕴涵的礼仪精神。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等人对礼仪的批评,也是使得我国后来礼仪形式没有完全被神化,保留了一些理性因素的重要原因之一。

   B.古代祭祀基于人们对生命的传承,对祖先的追思缅怀之情。

这样,中国古代的祖先祭祀礼仪便充满了人文性。

   C.今天我们应当肯定祭祀活动对人文精神的陶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对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有着它独特的价值。

   D.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一直享受人们的祭祀,延续至今,这为后人祭祀先祖的礼仪具有人文精神提供了精神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

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

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

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

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

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

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

由是益与时不合。

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

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

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

“母老乃择禄邪?

”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

叹曰:

“此亦可以为政也。

”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

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

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

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

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

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

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

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

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

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曰:

“此得吾粗也。

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

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

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

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

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

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    忧:

指父母丧事

B.稍用其说              稍:

稍微

C.若不可绳以法度        绳:

约束

D.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 否:

贬斥、议论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曼卿“有远见”的一组是(   )(3分)

①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   ②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③请还政天子   ④曼卿上书言十事

⑤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  ⑥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石曼卿年少时放荡不拘,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节操品行并建立非同寻常功劳的人,自认为不合于时,常大饮而醉。

B.石曼卿不顾个人安危,两次上书进谏,一为太后干预朝政,一为朝廷的边防担忧,他主张太平时期练兵,防患未然。

C.作者刻画石曼卿,先交代其性格特征和结局,再回头叙写他一生的几件重要事情,这有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起共鸣的作用。

D.石曼卿仪表英俊,性格豪爽,文武双全,他的文章就像他的为人,遒劲刚健,他生逢其时,深得皇帝重用,可惜已病重,只活了48岁。

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0分)

(1)

(1)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

(5分)

 译文:

                                                                  

(2)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注:

①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

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

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

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简述理由。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 。

(2)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_。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3)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寄蜉蝣于天地,               。

(5)吾师道也,                   ?

(6)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5分)

死 鸟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

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比方贺道台这个格色的雅号——死鸟。

贺道台相貌普通,但真人不露相,他的能耐有两样,一是伺候头儿,一是伺候鸟。

  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

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跟慢跟紧全都不成。

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

还得善于察言观色,摸透上司脾气,知道嘛时候该说嘛,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贴耳,挨骂时点头称是。

你要是耐不住性子,皱眉撇嘴,露出烦恼,那就官儿不是愈做愈大,而是愈做愈小——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

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么?

伺候鸟的事也是另外一功。

别以为把鸟关在笼子里,放点米,给点虫,再加点水,就能又蹦又跳。

一种鸟有一种鸟的习惯,差一点就闭眼戗毛,耷拉翅膀;一只鸟有一只鸟的性子,不依着它就不唱不叫,动也不动,活的赛死的差不多。

人说贺道台上辈子准是鸟儿。

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无论嘛鸟,经他那双手一摆弄,毛儿鲜亮,活蹦乱跳,嗓子个个赛得过在天福茶园里那个唱落子的一毛旦。

过年立夏转天,在常关做事的一位林先生,带给他一只八哥。

这八哥个大肚圆,腿粗爪硬,通身乌黑,嘴儿金黄;叫起来,站在大街上也听得清清楚楚。

贺道台心里欢喜说:

“公鸡的嗓门也没它大。

”林先生笑道:

“就是学人说话还差点。

它总不好好学。

怎么教也不会,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他学去了。

不过,到您手里一调理,保准有出息。

”贺道台也笑了。

说道:

“过三个月,我叫它能说快板书。

然而,这八哥好比烈马,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会。

贺道台骂它一句:

“笨鸟。

”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

叫它停嘴,它偏不停。

前院后院都听得清清楚楚。

贺道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