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的侵蚀影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01264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视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的侵蚀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重视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的侵蚀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重视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的侵蚀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重视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的侵蚀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重视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的侵蚀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视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的侵蚀影响.docx

《重视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的侵蚀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视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的侵蚀影响.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视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的侵蚀影响.docx

重视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的侵蚀影响

重视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的侵蚀影响

重视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的侵蚀影响

重视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的侵蚀影响

摘要:

如何构筑抵御不良信息的思想道德防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已成为高校德育面临的最紧迫的课题。

文章分析了不良信息的内涵及危害,阐明了抵御不良信息侵蚀影响的紧迫感,并提供了一些可以采取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德育;不良信息;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

a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渠道等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们在接受大量进步、健康、有益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手机、网络和社会上流传的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蚀影响。

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影响,既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又渗透着“怎样培养人”,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又好又快地推进院校全面建设的迫切需要。

面对不良信息,当前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大是小非的道德倾向。

也就是说,在大的问题上能够保持头脑清醒,保证不犯错误,但在小的问题上,却容易放纵自己。

大学生对待不良信息,就是这样的态度——信不信无从知晓,传不传也不易发觉,可谓“警察管不着,法院判不着,处分够不着”。

然而,越是这样,越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

在法律制度难以约束的情况下,道德建设总是担负更多的责任。

古人云:

“小节不拘,终累大德。

”如不加以抵制,使人思想消极、精神萎靡、道德滑坡的不良信息,再任其发展,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

一、认清不良信息的内涵、表象及其危害

不良信息,指违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违背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与习惯以及其他违背社会公德的各类信息,包括人们口头上以讹传讹的“小道消息”和“谣言”,以及来自手机、小灵通短信和互联网上的充满色情和迷信、渲染凶杀和暴力,甚至带有反面政治性言论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

《电信条例》第57条关于不良信息规定: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的,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据国家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表明:

截至目前,我国有近4亿手机用户,平均每天发送短信近7亿条。

而利用手机短信诈骗则层出不穷,其中有4种常见的骗术:

一是发短信说有朋友为您点歌,请拨打某号,当事主回电话听歌后,可能会造成高额话费。

二是事主手机被盗后,盗机人根据事主手机通讯录发虚假信息给事主的朋友或亲人,骗取钱财。

三是事主泄露了家庭电话号码,行骗者发短信“移动通信将对您的手机进行检测,请您暂时关闭手机3小时”给事主,然后借事主关机为由,以向其家人“要求汇款”等事由诈骗。

四是发短信给事主冒充公司工程师,谎称检查手机,请按#90或90#,事主按此操作号,手机内sim卡卡号可能被骗取,行骗者利用该卡打电话。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xx年年中,我国网民人数达到1.23亿,其中学生网民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6.2%。

而网络上存在许多不文明的行为:

一是发布虚假信息。

主要表现是虚假广告,中奖骗局,制造和传播谣言,炒作一些无聊的新闻,等等。

二是发布色情暴力信息。

提供一些色情网站,张贴暴力、色情图片,说下流话、裸聊等。

三是搞恶作剧。

发布一些别人的隐私,发现一些恶作剧信息,在同一论坛反复发表同一内容的贴子等。

四是传播病毒性文件或软件。

五是欺诈行为。

利用虚拟空间骗取别人的信任,盗别别人的用户名或密码,骗财骗色等。

目前,小道消息、谣言、段子等不良社会信息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经过传播者不断加工渲染,使之活灵活现,带有一种不可预知的神秘感,因而更具身临其境的效果。

因此,不良信息便就有了愈演愈烈,愈传愈离奇的特点。

这是值得警惕的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危害大。

20xx年3月1日起实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

散布“谣言”,多次发送侮辱、恐吓、淫秽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生活等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综述起来,不良信息的危害主要体现在:

一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

一些国内外敌对势力通过手机短信、网络散布破坏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谣言,宣传邪教或伪科学的有害信息,鼓吹西方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腐朽的生活方式。

这对于涉世不深,鉴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极易影响他们的人

12下一页重视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的侵蚀影响第2页

生价值取向。

二是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些大学生沉迷于发短信、上网,性格更加孤僻,除了通过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键盘交流”外,无法与人进行正常交流,形成人际交往障碍,集体活动也懒得参与,运动量更是明显减少,导致身心健康均受到危害。

三是助长低级庸俗的不良心态。

许多不良信息都是消极颓废、猎奇猎艳的低级趣味的东西,任其滋生,就会助长低级庸俗的不良心态,从而迷失信仰,动摇信念,丧失信心,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是导致上当受骗。

不良信息的误导性、煸动性、欺骗性很强,特别是虚拟世界的网络,容易使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当真,从而上当受骗。

五是增加经济负担。

发短信和上网要收费,链接不良信息的网站更要注册收费,且价格昂贵,从而增加了大学生的经济负担。

二、增强抵御不良信息侵蚀影响的紧迫感

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时特别指出:

“十年来我们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够。

”[1]20xx年,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

“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

”[2]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或者完全形成,对问题的认识不深刻或者根本不会辨别,属于公害的“易感人群”,思想认识上还有一定的“盲区”。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社会环境下,面对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危害,只有坚决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影响,才能始终保持大学生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为自身的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防范反动和腐朽思想文化传播渗透的必然要求。

西方国家凭借信息技术优势,从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道德文化等方面,加紧对我国进行全方位渗透。

敌对势力、邪教组织等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大量散布煸动性、诋毁性言论。

新旧观念的冲突碰撞,西方价值观念的传播渗透,封建文化糟粕的沉渣泛起,对大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动摇,道德观和荣辱观发生错位。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信息网络阵地,减少和避免消极、颓废、反动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和影响,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

深入搞好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德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内涵与外延一致,在高校是可以通用的概念。

[3]德育是教育者用社会思想品德规范教育影响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专指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

[4]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德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方向性、关键性作用。

要根据德育的客观规律,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高扬德育的理想,真正把德育作为发展人、完善人的外在条件。

[5]坚决抵御各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和影响,是深入搞好德育工作的实际行动和重要举措,是时代交给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历史任务。

对于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把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引导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院校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当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影响日益彰显,有的对网络和手机产生了依赖,有的热衷以手机短信的形式传播灰色言论和谣言及黄色段子,有的甚至登录色情网站,还有的痴迷于网络游戏,以致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成为影响学习进步的重要因素。

这些倾向性问题,给院校德育带来冲击,给行政管理带来难度。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流,如何帮助大学生正确识别非主流思想和言论,冷静看待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恶意炒作,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是事关院校长远建设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课题。

只有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错综复杂的心理,根据社会的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对策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排除干扰大学生思想和行动的各种消极因素,才能提出符合大学生成长需要的道德规范、原则,培养他们具有一种公民的道德义务意识和道德责任,即培养一个社会需要的共同核心价值。

如:

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等。

三、筑牢抵御不良信息的道德防线

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学校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而“从来不考虑怎样使学校成为培养人的品格的工具”。

[6]身处信息时代,如何引导大学生在信息纷繁的世界里吸收健康信息、抵御不良信息,做到自觉用科学的眼光看信息、用正确的标准选信息、用先进的观念用信息,是近年来摆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院校领导面前一个严峻而复杂的课题。

为此,必须主动探索、创新作为,逐步总结出有效的方法措施。

堵——举起防御的盾牌。

从思想上堵。

对于大学生来说,多数不良信息是充满诱惑的,或在生活细节上腐蚀,或在思想观念上影响,或在伦理防线上突破;对于不良信息,大学生是否去接触、是否会上当、是否会受影响,又往往取决于他们的自觉和选择。

在这样的情形下,筑牢他们的思想道德防线被摆在了突出位置。

院校可以通过面对面、心贴心地对话、辅导和座谈,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也可通过组织讨论会、分析会、大家谈等活动,帮助学生自觉做到以传播不良信息为耻辱、以抵制不良信息为高尚,以轻信不良信息为羞愧,以识破不良信息为自豪。

从技术上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论利用正面信息,还是抵御不良信息,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左右人们思想、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

可以通过积极培训网络技术骨干,开发技术软件,完善网络和移动通信管理安全措施,保护学生的平时生活中的正常权利,又从信息技术手段上最大程度地限制和防止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蚀。

从制度上堵。

对不良信息,从道德防线上堵是根本,从技术手段上堵是必须,而从规章制度上堵则是长效保证机制。

各院校可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和情况,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细则,从如何认识必要性、如何主动作为、如何加强领导等方面提出要求,使学校领导管理起来有依据、学生生活当中有约束,有效抵御不良信息影响的加剧和扩大。

导——给学生一面“照妖镜”。

不良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复杂的,其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

因此,要真正在他们心中树起一道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防火墙”,还需给他们一面正确识别不良信息的“照妖镜”,帮他们准确把握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分寸和尺度。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疏导。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学生有一双识别不良信息的火眼金睛!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信息鉴赏活动,对一个时期流行的典型网络信息、手机短信进行分析,分清哪些是好的、健康的;也可运用墙报、宣传栏、局域网等载体,发动学生自己书写抵制不良信息的体会,组织心得展览等。

二是在心理兴趣上引导。

一些大学生易受不良信息影响,同他们的心理兴趣和注意力有关,要提高他们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必须重视他们的心理,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兴趣和追求。

占——畅通阳光大道。

在破中立、在立中破,用健康优秀信息占领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阵地,才能有效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

一是通过“建”实现“占”。

通过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搞好院校内部信息网站建设,为有效抵御不良信息侵蚀影响提供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支撑。

同时,发挥内部报纸、刊物和广播、闭路电视等传媒的导向作用,形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内容丰富、覆盖全员的信息网络体系,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

二是通过“创”实现“占”。

对于大学生心中的信息文化阵地,不是简单地一占就灵、一抢就灵,必须用创新性、创造性去抢去占才能抢稳占牢。

特别是重视学生自身对不良信息防疫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通过“挤”实现“占”。

高度重视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信息网络阵地,及时发布科学、健康、进步的信息,形成以正压邪、扶正祛邪的浓厚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广泛开展积极向上的信息服务活动,通过“网上论坛”、“网上对话”、“网上调查”、“嘉宾访谈”、“心理咨询”等实时性交流互动,增强正面信息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c].北京:

人民出版社,(3).1993.第290页.

[2]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n].20xx-12-20.

[3]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德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xx.

[4]王仕民.德育功能论[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xx.

[5]彭寿清.德育的理想与高校学生德育[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xx.4.

[6]列宁全集[c].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5.第77、422页.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