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 杨雪梅老师指导重点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0865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 杨雪梅老师指导重点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教育学考试 杨雪梅老师指导重点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教育学考试 杨雪梅老师指导重点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教育学考试 杨雪梅老师指导重点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教育学考试 杨雪梅老师指导重点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 杨雪梅老师指导重点内容.docx

《教育学考试 杨雪梅老师指导重点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 杨雪梅老师指导重点内容.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考试 杨雪梅老师指导重点内容.docx

教育学考试杨雪梅老师指导重点内容

绪论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1含义:

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特点:

他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特点:

他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他的对象首先是青少年儿童;他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是复合主体是互为主客关系。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定义: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萌芽、创立、分化;

3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①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③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在进一步分化与综合④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意义:

形成初步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了解教师职业及其环境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洛(法,哲学、社会学家)和沛·西能(英,教育家)。

①观点:

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②辨析: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起源学说;但把动物的学习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美,心理学家)①观点: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②辨析:

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但是将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

3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者观点: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4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第二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历史划分的三种尺度:

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

分类依据及类型: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

古代教育、现代教育2种类型;②生产关系尺度划分:

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教育5种类型;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划分:

古代原始、奴隶、封建社会教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2现代学校教育的两种国家形态:

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分类依据:

社会性质。

3现代学校教育的两种历史形态:

工业社会的教育与知识社会的教育——分类依据: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4原始教育形态的基本特征:

①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②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③教育内容简单④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5奴隶社会教育—我国是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两种著名教育体系:

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重视军人)封建社会教育:

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官学还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欧洲封建社会:

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培养僧侣、教士;骑士培养封建骑士)

6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古代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古代产生了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和象征性。

7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从社会性质上分: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分:

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生产性、科学性、世俗性、国际性、终身性和革命性。

第三节当代中国教育

2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3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战略目标:

“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4今后我国教育发展的任务:

①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②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教学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消除辍学现象,务实教育公平的基础;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④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⑤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

⑥发展继续教育,通过建立学分转换、完善自学考试、办好开放大学等制度措施,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⑦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名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双语教育。

⑧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就是指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要受社会各要素的影响,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2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受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3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3)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4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2)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①通过国家政权力量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统治阶级通过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统治阶级还通过艺术形态来影响和控制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4)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5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6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2)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3)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第二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作为一种特使的社会现象,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影响,但不是被动地受它们影响,教育对它们具有推动或阻碍作用。

1995年我国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教育具有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1)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基础;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3)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4)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3教育对政治的作用:

1)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3)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

4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5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2)教育具有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

6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

作用: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的作用;2)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3)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4)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地位: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7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

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现代教育的历史变化过程。

内容:

①教育观念现代化;②教育目标现代化;③教育内容现代化;④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⑤教师队伍现代化;⑥教育管理现代化;⑦教育设备现代化;⑧教育制度现代化。

第三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教育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有具有促进作用。

一种是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另一种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

不能以经济和政治取代教育,忽视教育自身规律的做法是错误的。

尊重教育规律,按规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身心发展的概念

1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简称人的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

包括肌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方面;人的心理发展:

包括认识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

2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3顺序性(是指人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对教育的要求:

循序渐进;

4阶段性(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都会出现某种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及年龄特征)对教育的要求: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不搞“一刀切”)在教育上也要考虑衔接性。

5不平衡性对教育的要求:

关注人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不平衡性含义:

人的身心发展不是均衡进行的,各个部位葛洪功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①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②不同方面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发展。

6互补性(表现在身体机能的互补,其次是生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的互补)对全体学生树立起鉴定的信心要求教育者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7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不同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

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也不尽相同,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倾向性不同)对教育的要求:

因材施教;

8人的身心发展动力观:

(一)内发论该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动力源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二)外铄论该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源自外在的要求,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是人的发展的动力;(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该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素质、环境(包括教育)、主观能动性。

A.遗传素质:

是人们从父母现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B.环境:

是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C.主观能动性:

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2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3辨析:

“遗传决定论”错误的: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但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必须要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下,可能性才能变为现实性;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即使有好的遗传素质,如果没有好的环境和教育,或者个人主观不努力,也难以有较好的发展。

因此,片面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由遗传素质决定是不正确的。

4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环境定义:

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可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5主要社会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和大众传媒对人发展影响)

6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

第一,环境的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和复杂性;第二,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8辨析:

“环境决定论”错误的(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

自发性、随机性、复杂性)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起着重大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人们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9主观能动性对人发展的作用:

1)主观能动性定义:

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2)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与外因关系: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第三节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导、促进作用

1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1)加速人的发展;2)发掘人的潜能;3)提升人的价值;4)健全人的个性。

3学校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一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二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地成效;三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4辨析:

“教育万能论”错误的:

“教育万能论”是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把教育视为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因为:

(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答上上面的三点条件,再补上下面两点分析)①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只是相对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如果没有遗传素质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是不可能发挥其主导和促进作用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1概念:

国家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他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有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规定人的社会角色;另一部分是规定人的质量规格。

2学校培养目标:

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确定的学校培养的人才的层次规格、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规定。

3学科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他与国家的教育目的处在不同的层次上,这种层次关系由高到低分别为国家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或学科的教育目标。

4教育方针:

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它包括:

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教育目的强调教育活动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5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有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1)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6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影响教育目的确定的主要依据。

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人自身的发展特点和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人发展的五个阶段(阶段性、顺序性、个别差异性、不平衡性)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观点:

皈依上帝,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形成时间:

中世纪时期;影响:

一种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批判教育过度功利化、技术化的倾向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2社会本位论:

1)代表人物:

柏拉图(古希腊)、涂尔干(法)、凯兴斯泰纳(德)沙文主义、赫钦斯(美)《教育与新人》2)观点:

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②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③教育是国家的事业;④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指标。

——赫钦斯

柏拉图目的:

就是培养哲学家和军人;涂尔干:

强调社会是超越于个人的客观实体,强调教育按社会的需求和要求来培养人才。

凯兴斯泰纳:

提出了公民教育、劳作学校的思想。

赫钦斯: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在《教育与新人》中优点主张社会本位论的人看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不足是个体的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对制约教育目的的作用,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也容易造成学生对个性发展的压抑。

3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

卢梭(法培养自由人、罗杰斯(美培养发展“自我意识”观点:

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②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③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优点:

他确立了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要,促使其个性的发展,不足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第三节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或者问: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共同点是什么?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①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3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①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②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③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的宗旨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观点:

①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②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③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④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5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

1)切实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2)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3)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缓解升学压力;4)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5)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6)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7)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位本位的用人方式;8)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第四节我国中小学当前的培养目标

1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2001年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功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

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贡献的志向和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兴盛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第五章教育制度与法规

第一节教育制度

1概念: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包括一切教育设施还包括有关的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的实质。

2教育制度划分标准和标准下的类型:

历史发展,可以把学校划分为古代学制和现代学制;根据学校教育的层次,可以把学校教育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类别结构划分,可以把中国教育分为以下四类: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学校教育形式划分:

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业余学校。

3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

西方现代中小学系统的形成有两条基本途径:

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是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的新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

另一条始自下而上的发展,是由最初面向广大劳动人民的国民小学发展到中学并研制高等职业学校。

4西方现代三种基本学制类型:

双轨制,西欧轨是资产阶级为子女设立的、自上而下的结构-大学、中学,是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

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计的、自上而下的结构-小学及后面的职业学校,是群众性的现代学校。

特征:

双规有等级性.

单轨制,美国其特征是所有的学生在同一所学校系统的学习,有小学到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分支制苏联其特点是“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右(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畅通”

5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是公民必须依法履行的义务,也是受法律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

6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

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公益性)、普及性(统一性)。

7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它具有两个本质特征:

一是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空间上具有包容性

8终身教育的影响:

1、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

2、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整个社会学习化。

3、加强学校与社区、职业界的结合4、由重视人的“受教育权”转向重视人的“学习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第二节教育法规概述

1概念:

教育法规,是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调整教育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2作用:

教育法规具有指引、评价、教育和保障作用。

评价作用的两个突出特点:

突出的客观性、普遍的有效性;

3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

1)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我国宪法为教育法制提供了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同时也为教育活动提供基本的法律规范。

2)教育法律(教育基本法律:

我国教育基本法《教育法》已在1995年3月18日召开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

教育单行法律:

1994年1、1起实施《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1年9月4日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