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校工作的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0856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校工作的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校工作的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校工作的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校工作的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校工作的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校工作的实施方案.docx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校工作的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校工作的实施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校工作的实施方案.docx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校工作的实施方案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校工作的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苏发〔2010〕11号)、《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苏发〔2010〕10号)和《关于加快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强校工作的意见》(苏人才〔2011〕8号),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推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培养造就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和高效能、服务型管理队伍,进一步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现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

解放思想,科学规划,以引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重点,以全面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为动力;统筹各方,协调内外,形成延揽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稳定人才、激励人才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为推进示范性高职院建设,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航海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院奠定人才基础。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江苏省对人才强校工作的部署,按照学校十二五规划要求,打造高素质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和高素质高效能服务型管理队伍。

我院人才强校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1、吸引和造就一批理论水平高、技术应用能力强、具有行业与技术领域领先水平的领军人才——各类正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包括航海类的指导船长和指导轮机长);

2、培养和支持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与发展实力的优秀人才——各类副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包括高级船长和轮机长);

3、储备和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后备人才——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包括航海类的二副、二管轮);

4、建设高水平的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

5、建设“学习型、求实型、创新型、和谐型”管理干部队伍。

(二)具体目标

到2015年,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如下:

1.教师数量与结构

学院专职、兼职、兼课教师总数达到1000人左右,生师比在15:

1以内。

其中,专任教师岗位总量按不低于学院岗位总量的70%设置,兼职兼课教师约500人(折合数),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达50%以上。

专任教师中学历结构:

青年教师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85%以上,其中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10%以上。

专任教师中职称结构:

高级职称占40%,其中教授占10%。

专任教师中“双师”结构:

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双师”型教师达9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达95%以上。

2.“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引进、选拔一批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效果好、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强,在行业与技术领域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主要有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行业高级专门人才四类人才。

同时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双语教学人才和国际化高端人才,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教学名师目标:

国家级1-2人、省部级2-3人、院级15-20人;

专业带头人目标:

国家级带头人或教学成果奖获得者3-4人、省级8-10人、院级30-40人左右;

学术带头人目标:

国家级1人、省级5-6人、院级20-30人左右;

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目标:

正高级10人、副高级30人。

3.教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创建1-2个省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创建10个左右的院级科技创新团队,以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引领,带动教师教学科研技术服务水平、工程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力争实现国家级、省部级(包括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突破。

4.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管理岗位设置不超过学院岗位总量的20%,管理人员控制在160人左右。

管理干部职数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学院机构设置配备,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专兼职领导干部(含双肩挑)职数总量不超过100人。

其中,副处级领导干部所占比重不超过30%,正科级领导干部不超过35%,副科级干部不低于35%。

教学科研、学术业务岗位副处级领导干部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学位、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达95%,其他管理岗位副处级领导干部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达90%。

正科级领导干部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达100%。

副科级领导干部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达100%。

培养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管理专家。

建设一支清正廉洁、作风过硬、管理精细、服务热情的党政管理干部队伍。

建设一支业务精良、管理高效、作风过硬的适应学校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教学科研管理干部队伍。

建设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爱生敬业、乐于奉献的高素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

按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置专兼职辅导员,加强教育管理培训考核,提高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按副处级、正科级领导干部职数1:

1的比例,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

三、建设举措

坚持高端引领、全面提升,引培并举、重在培养,以用为本、创新主导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

抓住关键,加强基础建设工程、“领军人才”和教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突出重点,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改革,创新人才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努力实现人才强校战略目标。

(一)实施师资队伍基础建设工程,全面提高教师素养与技能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师德教育、培训、监督、考评制度。

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正确处理学校、个人和学生关系入手,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价值观;从转变教风和学风入手,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廉政建设入手,引导教师自觉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面提高自身素养。

2.加强“双师”结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1)通过“内培外引”手段,加强师资队伍结构调整

师资队伍建设主导思路重点是搭建好师资队伍的构架,包括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职业技能水平层次结构。

通过建立培养进步机制,强化内部培养,促进年轻教师向教学名师成长;通过建立招聘引进机制,招引优秀人才和科技团队。

每年培养、引进或聘用2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或行业高级专门人才。

优先引进或聘用学校专业建设急需、教科研成果突出的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专业(学术)带头人、行业高级专门人才;优先录用具有2年以上实践工作经历、专业对口的博士研究生;特别是选聘具有年龄优势、发展潜力、行业背景的船长、大副、轮机长、大管轮、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技师和青年骨干等优秀人才。

使专任教师总量达500人左右,高级职称达200人左右,占40%,其中教授达50人左右,占10%。

青年教师中硕士学位教师占85%以上,博士学位比例达到10%以上。

(2)注重专业教师“双师”能力培养,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

围绕高职教育的特点,构建“双能递进、分层培养”师资队伍培养模式。

双能就是既强调培养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又注重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分层就是按照师资团队不同层次教师分类培养。

以教师能力培养为关键,按照不同层次教师“两能”的培养目标,实施两条线齐头并进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以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按照“新进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专业领军人才”的四个层次,实施分类培养,不断提高团队综合实力。

①新教师的培养

按照“高起点、高素质、多学缘”的原则引进青年教师。

通过强化岗前培训、实行导师制、鼓励继续教育等方式,注重师德师风培养和教学基本理论培训,提高新进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缘结构,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建设期内新进教师博士学位比例达到10%以上。

注重培养新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对航海类新进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前安排在航运企业“实船、实岗、实责”进行为期一年以上的专业实践训练和基本技能训练,获得无限航区海上三副、三管轮适任证书及相应资历,实现航海特色的“双证、双岗、双语、双能”的目标,使航海类新教师双师、双证持有率达到95%以上。

对非航海类新进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前到相关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锻炼一年,取得相关专业的专项技能证书,达到“双师、双证”的标准,使非航海类新教师双师、双证持有率达到90%以上。

②骨干教师培养

通过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提供科研创新机会,提供进修深造条件,积极为骨干教师学历学位提升、海内外研修、参加高级研讨班等方面提供保障;促进青年骨干教师的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和国家海事局对航海类教师的特殊要求,航海类骨干教师每五年有不少于一年海上“实船、实岗、实责”锻炼,使青年骨干教师至少应获得无限航区海上二副、二管轮适任证书和相应资历。

对于非航海类骨干教师在一个聘期内平均每年到企业工程实践或其他服务实践的时间不少于2个月,同时达到相关专业中等实践技能水平并取得证书。

③专业带头人培养

通过系统的学习高职教育理论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新理念,提高学科理论水平、增强科研创新能力、锻炼组织管理能力,从而提高专业带头人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组织专业与课程建设、组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拓展产学研合作、开发科研与教改成果、培养中青年教师等,发挥专业带头人“带队伍、领团队、育人才”的作用;为选拔出的专业带头人搭班子、配助手,安排国内访问、国外考察,并在职称评聘、岗位聘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选拔和推荐国家、省、市级学术培养对象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扶持和经费资助。

航海类专业带头人每五年有不少于一年海上“实船、实岗、实责”锻炼,至少应获得无限航区海上大副、大管轮适任证书和相应资历。

非航海类专业带头人在一个聘期内平均每年到企业工程实践或其他服务实践的时间不少于2个月,同时达到相关专业高级实践技能水平并取得证书。

④专业领军人才培养

专业领军人才是教师队伍的灵魂。

在实施“领军人才”工程的框架下,注重培养学院自己的专业领军人才,使他们精通高职教育理论,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紧贴企业实际,在学科及专业建设的前沿勤奋探索、不断用新的知识和科技成果来指导、组织教学,引领专业发展。

积极为他们搭班子、配助手,迅速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为更好的发挥团队灵魂作用。

航海类专业领军人才至少应获得无限航区海上船长、轮机长适任证书和相应资历,非航海类专业领军人才至少应具备相关行业高级技术职称和技能。

(3)实施校企共建,打造师资队伍培训基地

校企共建教师工程实践技能培训基地55个。

校企共建教师工作站,实现校企岗位互聘、人员互动。

(4)加强校企合作,打造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①结构多层次。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多层次的教学要求,聘请结构多层次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包括管理精英、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等,走进教室任教或企业一线指导学生顶岗实习。

②授课多形式。

根据兼职教师构成的多层次性、来源多样性和工作性质的不同,采用多形式授课:

进行课堂授课、企业现场教学、专题讲座、作为实践课、专业课、毕业实习等课程的“课程教师”、学生创新工程、技能大赛等项目的“项目教师”、担任专业建设顾问等。

③管理多元化。

根据兼职教师结构多层次和授课多形式的特点,兼职教师的管理模式采用“动态性和多元化”模式,使兼职教师担任专任教师课时比例达到50%以上。

主要做法有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兼职教师管理委员会,成立兼职教师管理办公室,建设学院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兼职教师选拔标准,建立兼职教师的动态管理机制;三是加强机制建设,尤其是激励机制的建设,完善兼职教师津贴制度和系部奖励制度,落实兼职教师目标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形成兼职教师校企“共同选拔、共同培养、共同使用、共同管理、共同考核”的良好运行机制。

④质量高标准。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定期组织兼职教师学习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强化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实施教改研究、新技术开发,锻炼兼职教师的教改科研能力,努力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通过团队协作和校企互聘的人才交流模式,促使校企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校企互利双赢的良好态势。

3.加强质量监控,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建立完整的教育教学监督与保障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体系,加大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实行科研管理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程改革与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水平和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二)实施“领军人才”工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重点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包括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行业高级专门人才。

努力开发造就大师级人才,树立人才标杆,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和“传、帮、带”作用。

1.实施教学名师引进和培养工程。

根据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对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评选条件标准及要求,建立完善引进与选拔培养办法,设立教学名师引进与培养专项基金,坚持滚动培养、重点资助。

2.实施专业(学术)带头人引进和培养工程。

根据教育部、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人社厅及教育厅对专业(学术)拔尖人才培养对象评选条件标准及要求,紧紧围绕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专业(学术)拔尖人才引进、培养、考核与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引进和选拔培养一批应用型优秀博士研究生作为专业(学术)拔尖人才后备人选,从知名企业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行业高级专门人才担任专业带头人。

鼓励和支持专业(学术)带头人积极承担高层次的研究课题、进行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3.实施行业高级专门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

根据国家对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建立健全行业高级专门人才引进与选拔培养办法,设立行业高级专门人才引进与培养专项基金,创新用人机制,重点支持,柔性管理。

一方面,从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引进或聘用行业与技术领域高素质、高水平领军人才与行业高级专门人才。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江苏省交通职教集团、长三角航海职教联盟、白下海事科技产业园、学校国家级与省级实验实训基地(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江苏(江宁)大学科教创新园等平台及校外合作企业,培养造就一批行业高级专门人才。

(三)实施教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加强高层次创新团队建设

积极探索教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规律,重点投入,重点扶持,努力形成“以才聚才,以才引才”的良好环境,大力推动团队建设,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在教学、科研中的团队效应,积极探索以教学型专家为核心的优秀教学示范团队建设和以科研型专家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为主线的分类人才组织模式,实现人才资源的最大利用。

1.教学示范团队建设。

贯彻落实国务院、江苏省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文件精神,抓住江苏省海洋经济、船舶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组建以优秀教学型专家为核心的教学示范团队,潜心研究教学教改,创新教学模式,在学院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形成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提升教学质量,并力争创建3-5个省级以上高水平、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示范团队。

2.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以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或国际国内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以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实训基地(中心)、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大学科技园、校级技术研究所等各类创新平台为支撑,突破专业壁垒和人才壁垒,通过引进与培育,以优秀的科研型专家为核心,大力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加快人才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建设由教授、博士、专利发明人领衔,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能够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研课题或校企合作技术研发项目的科技创新团队。

建设和支持10个左右的院级科技创新团队,按年度分三批实施,2012年支持2-3个,2013年支持3-4个,2014年支持5-6个。

3.创新团队管理机制建设。

积极探索人才组织新模式和团队管理新思路,建立完善依托专业(学术)带头人凝聚人才队伍的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教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使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团队和示范建设专业、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实力。

(四)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中青年教师是学院发展的后备力量,中青年教师的水平代表学院未来的发展核心竞争力,着力培养中青年教师是学院着眼未来的基本人才战略。

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主要注重在学历进修、国外研修、技能锻炼、学术成长等几个方面。

1.实施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培养工程。

除紧缺专业外,补充师资应引进知名高校的有两年行业背景的应用型博士研究生;鼓励现有教师进行学历深造,每年引进、培养博士研究生15人以上,197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现任中青年教师100%须达到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

2.实施人才成长资助工程。

建立完善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切实提高“导师制”的成效,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参与生产、管理一线的工程技术攻关和科技研发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踏踏实实地过好教学关、实践关和科研关。

(五)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我院专业特色决定我院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点,大力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是我院师资培养的中心之一。

为了提升学院教师国际化水平,紧跟世界发展步伐,掌握国际先进科技和先进理念,采取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引进或聘用国(境)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和优秀毕业研究生来我校任教,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分批次地选派20名左右的专业(学术)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及培养对象到国(境)外重点大学、知名跨国公司、研究机构参加访学、进修或者轮训,使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境)留学和研修达30%以上。

(六)实施管理人才培育工程,为学院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建立科学的岗位管理制度,构建奖优促优的良好机制。

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制定管理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建立健全突出实绩、公平合理的管理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激励导向作用,对五年内三次年度考核优秀的管理人员,重点培养,优先考虑提拔使用、优先安排培训学习和进修提高。

2.完善管理干部工作机制,推进干部选任科学化。

加强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效能和精细化服务水平。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队伍建设,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建设一支高水平辅导员队伍。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加大对外推荐干部交流任职的工作力度。

重视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的培养,加强各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3.推进管理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

将党政管理干部、教学科研管理干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纳入学院人才队伍培养计划。

结合实际,组织好每年暑期中层干部学习研修班,提高中层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每学年组织管理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学习;落实上级党组织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选派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参加中央党校、江苏省委党校等组织的高层次领导干部培训研修班;每年组织20%的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和管理骨干参加国内外高校、知名企业学习培训调研考察,拓展视野、提升能力;每年安排5%的年青干部轮岗交流或挂职锻炼。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学院成立人才强校工作领导小组。

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专业建设等工作的副院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学院领导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由组织部、人事处、党院办(外事处)、教务处、科研处(校企合作办公室)、发展规划办公室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学院人才强校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人才强校工作的研究,探求人才成长和人才开发规律,审核学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认真落实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党对知识分子的各项政策,并从制度和机制上得到保证,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

工作小组拟定学院人才强校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协调相关单位(部门)抓好实施工作。

(二)创新体制机制

学院要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完善学院和系、部两级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确立系、部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促进“领军人才”等各项建设工程顺利开展。

各系、部要按照建设目标,统筹规划、分类建设与管理,探索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加强高素质、高水平、“双师”型“领军人才”与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及高层次创新团队建设,切实落实人才强校工作的各项计划。

根据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建立分类管理的用人制度,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创新用人机制,全面实施教师岗位聘用制,积极探索柔性人才政策,并严格考核、优绩优用,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促进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多元化、国际化。

以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创造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

(三)确保经费投入

每年力争投入人民币600万元左右(含上级财政支持经费)用于人才队伍和教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其中300万元左右用于引进或聘用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及能工巧匠,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300万元左右用于培养与培训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双师”型和国际化师资。

(四)加强督促检查

建立人才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加强指导、管理和监督,确保各项措施、制度有效执行,专项资金使用合理、高效、廉洁。

充分发挥系、部(科研机构)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人才强校工作落实情况列入绩效考核内容。

学院跟踪监督,不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通报。

对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学院给予表彰和奖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