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之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研究》教授 授课.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900580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之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研究》教授 授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美国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之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研究》教授 授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美国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之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研究》教授 授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美国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之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研究》教授 授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美国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之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研究》教授 授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之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研究》教授 授课.docx

《美国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之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研究》教授 授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之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研究》教授 授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国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之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研究》教授 授课.docx

美国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之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研究》教授授课

美国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之比较

摘要:

本文试图对当今世界两大最主要的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和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特征进行探讨和梳理,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挑战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比较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正确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调整和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协调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关于社会发展的观念和发展模式经历了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

一、市场经济模式涵义

经济社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会趋于稳定,逐渐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

什么是发展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什么是发展模式?

从狭义上讲,发展模式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及经济活动的经验总结与高度概括。

从广义上讲,发展模式包含经济制度体制、社会政治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综合要素。

发展观是发展模式的灵魂,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引导着发展实践。

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表明,发展观及其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形成的,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的,都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和变革。

因而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美国与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

自然环境、资源能源情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程度、文化思想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都影响着发展模式的选择。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发展模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一般说来,生产力及其发展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等,也决定着其社会发展模式的形成和特点。

1、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形成的原因

对于美国而言,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深受欧洲文化思想传统和古典自由主义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更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追求个性、崇尚自由、个人奋斗,开放思想、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成了美国人必有的精神。

美国的历史环境、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理论基础,阶级力量、政党政治,制度设计和政策施行等一系列因素,促成了今天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英国、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美文化价值体系内施行并积极向外扩展,因此,也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它起源并兴盛于英国,不断演化、发展与变化,主要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三个阶段,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影响最广泛的发展模式之一。

自由主义始终是英美发展模式的主线,是区别于其他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也是英美发展模式的本质。

这种模式具有极强的扩张性,但并非完全排斥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而是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更多地承袭了古典的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自由主义的历史传统。

所以,美国的经济总的趋向是开放和自由主义。

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看,也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或“管理下的经济自由”模式或者是“有限干预的模式”。

2、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形成的原因

19世纪上半叶前的德国四分五裂,在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下,实现了统一,但残留着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逐步走上了对外扩张侵略的道路,先后点燃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但两次都战败的德国,深刻反思历史教训,探寻未来的发展道路。

再加上“二战”后,受战胜国美国、英国的深刻影响,德国在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上,不可避免留下了多少美英开放、自由主义的思想。

战后的德国在美国的支持下迅速恢复了经济。

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是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

西欧是社会主义的发祥地。

社会主义的理想、理念和价值观在西欧的存在与发展历史久远,影响巨大。

当时的德国、欧洲兴起了一股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思潮,这股思潮对于战后的德国和欧洲影响深远的。

由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爆发,证明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市场经济已经无法完全实现经济的自我调节。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出现代替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即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同时,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学派也开始形成。

由于其重要代表人物瓦尔特·奥肯、弗兰茨·伯姆等当时都在德国西南部的弗莱堡大学任教,因而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弗莱堡学派”。

“二战”后,德国、欧洲大陆国家在重建国家政权、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本国及本地区的情况,总结和吸取过去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以“二战”后在莱茵河流域的一些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北欧国家、德国,在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弗莱堡学派”的经济理论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德国为典型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因此,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又称之为欧洲大陆模式或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模式或者莱茵模式。

三、美国与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

1、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

这种“野生植物”式成长起来的自由市场经济又称“个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私有垄断资本为基础,以经济决策高度分散为特征,私人“垄断主导型”的混合经济模式。

它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实行私有化,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推崇市场机制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的自发调节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优胜劣汰配置资源;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论,坚持“国家最小化、市场最大化”或者“小政府、大市场”原则,认为国家干预不仅不能消除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而且会限制市场经济的功能发挥和自我调节;要求政府决策被限定在最小的范围之内,主张削弱政府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缩减管制、取消物价、削减赋税,减少社会保障福利,鼓励市场机制自我调节、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发挥证券市场对经济的杠杆作用。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有限的,而且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税收、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法制法治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保证竞争秩序和市场活动的良性运行,依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

强调市场自由竞争、企业自由经营,公司注重并追逐利润至上的经营目标,鼓励私人资本发展和个人积聚财富。

完全放开劳动力市场,取消工资的限制,工资问题由劳资双方谈判解决。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英美发展模式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发展起源上,由最初着眼于政治自由扩展到经济领域的自由;在经济领域内,由最初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主张“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当国家职能越来越多、难以保障全社会的自由时,又主张为政府减负,重提自由市场经济主张。

2、德国社会市场模式的主要特征: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就堪比“人工培育的植物”,亦称“莱茵模式”的互助资本主义。

它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有限干预和适当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市场经济。

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

一个是带来经济效率的市场,另一个是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领域。

社会市场经济还被认为是市场竞争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经济制度,既保证经济效率,又注重社会公平。

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想化的经济模式,自由竞争与国家调控并存、市场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其基本原则是竞争和秩序、发展与稳定、效率与公平。

因而,也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

“二战”后的德国作为“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代表,其理论基础是“弗莱堡学派”的经济理论。

它也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认为市场的灵魂是利益和竞争,主张利益追求和自由竞争,但它反对过度逐利和自由化的市场经济,认为逐利和竞争不能放任自由,应该遵循规则,公平竞争。

主张实行旨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国家干预,奉行自由竞争原则和国家有限干预原则的结合。

国家的作用既不是像计划经济那样直接配置资源和进行具体经济活动,也不是像凯恩斯主义那样运用政策干预市场机制本身,而是运用经济市场、法律法治维护市场经济运行所必需的正常秩序。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但干预和导引的倾向点在于维护社会与经济平衡。

概括地说,它继承了传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私有制、契约自由、竞争自由、自主经营和择业自由等因素,又吸纳了社会主义的公正、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先进成分。

这种模式既注意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特点,同时又坚持社会的整体性原则,注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注重用高税收和较高福利等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不断调整因市场竞争而造成的不公平现象。

德国经济学家维利·克劳斯的话讲,“社会”的含义是指“一个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完成经济任务,而且还要完成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保障任务”,是“市场效率和活动与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之间的结合。

四、美国与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异同比较

1、美国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共同点:

美国与德国同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同的宗教信仰,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经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自然也有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共同特征。

(1)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基本的经济制度和基本的产权形式,国有和合作经济成分比重很低;以私有制为主的混合经济,以私人垄断为主导,兼有小部分的公有成分。

在美国、日本、德国经济中,国有部分约占1%一10%不等,合作社所有制、工会所有制等等分量更小,80%一90%以上均属私有制。

而在私有制经济中,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80%~90%甚至更多,在生产、销售、投资和就业等方面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它们毕竟是补充的和从属的。

在日本的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60%以上同大企业有承包关系。

在美国20万家工业公司中,最大的50家占了工业资产总额的49%。

在日本,以营利为目的经营的法人企业(不包括金融、保险业)有175万家,其中资本额在1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只有2195家,仅占公司总数的0.13%,但他们占了全部法人企业资本总额的41.4%。

在德国将近4.4万个工业企业中,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0个,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却占了销售总额的44%。

(2)物质利益是所有经济行为体的主要行为动因,自由竞争是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市场的主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经济利益是市场主体的基本动因。

趋利逐利是资本的天性,即是市场的规律。

追求物质利益让自由竞争成为必然,也只有自由竞争,才会有逐利的可能。

追逐利润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改进经营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水平。

(3)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式,市场机制是最基本的调节手段,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

认同并努力确保市场经济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式。

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因是市场机制对经济的充分调节,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强调市场经济主体间按市场规律开展有序而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配置社会资源。

市场机制就像“隐形的眼睛”和“无形之手”,引导调节“理性的经济人”寻求最优化的的选择,资源会得到更优化更有效率的利用。

(4)经济自由开放度高,决策结构高度分散。

认为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一个开放透明的市场才有可能平等参与,公平竞争。

主张废除市场壁垒,放送管制,限制政府作用。

应该实行“国民待遇”,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政府应该平等公平为市场主体提供无偏见、无歧视的均等的公共服务。

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企业公司权力架构分离分立、分权制衡,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三足鼎立,决策结构高度分散。

倡导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公司的决策。

(5)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和社会经济职能相当接近。

国家运用主要经济和法律、市场与法治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强调市场自我调节和企业自由竞争和自主经营管理的同时,政府也不放弃进行调控干预。

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有限的而且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税收、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法制、法治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保证竞争秩序和市场活动的良性有序运行,依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

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相当接近,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平衡。

一方面,保证经济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币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适度增长以及经济自由。

另一方面,保证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分配公平和社会公正;

2、美国与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不同点:

尽管美国和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但如果将研究视角深入到微观层面,透过国家财政支出的流向和比例在便会发现: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同德国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差异也有明显的差异。

美国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强调市场自我调节作用的程度,国有合作成份的比重,政府干预经济的广度、深度、强度和手段,财富分配均衡和社会福利保障水平等有所不同。

一句话概括:

在对待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的价值理念、方式途径、措施手段、力度拿捏等方面存在差异,或者说在“配方”和“剂量”方面存在着差异而已。

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美国和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各有其优劣。

普遍认为,美国更多强调“自由”,而相对较少社会福利;德国比较重视社会福利,但相对缺乏“自由”;所以美国和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也可以分别称为“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和“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

(1)美国与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在私有与国有合作经济成份的比例上有较大差异

美国一直以来恪守比较单一的私人垄断占有制的传统模式,欧洲则显露出更多“混合经济”模式的特征。

  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欧洲诸国在“二战”后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国有化和合作制经济。

国有经济在欧洲已具有比较大的规模。

20世纪70年代,经济陷入滞涨、疲软乏力,开始反思“凯恩斯主义”,英、法、德等欧洲各国掀起了私有化运动,但这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目前,英、法、德等国国有经济约占国民经济的12%左右,奥、意等国约占20%—25%。

  合作制经济的广泛发展是欧洲各国的又一亮点: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末参加合作社的人数占人口的比重:

法国是50%,德国25%,意大利8.1%。

合作社经济的产值在GDP中的比重:

丹麦为24%,法国与荷兰为10%。

  国有经济与合作制经济的大规模存在,改变了单一私人占有制的经济模式,推动了私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模式的形成。

  为了适应生产力社会化的客观要求,美国在资本占有形式上也进行了调整。

有所不同的是,美国的调整是坚守单一私人占有制经济模式基础上的调整。

由于对单一私人占有制模式的偏执,美国的国有经济极少,即使国民经济命脉行业也都是私人占有制的天下。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1年发达国家国有企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平均在12%左右。

其中,意大利为18%、法国为15%、英国为14%、德国为12%、瑞典为8%,而美国仅有1%。

1998年,国有企业雇用人员占雇用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法国为5.94%、德国为5.52%、瑞典为6.79%,美国只有1.40%。

美欧之间的差异可见一斑。

(2)美国与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上有较大差异

  美国是一个有着长期自由主义传统的国家,经济运行中的自由主义特点甚为明显。

因此,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审慎的,很少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采取直接干预的行动。

一些必要的干预行动,也以不破坏经济活动自由化为界限。

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更强调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和企业自由。

  德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广度、深度和程度要大于美国。

德国推行的“社会市场经济”既是市场自由原则同社会公正原则的结合,又是自由竞争与国家调节的结合。

因而,德国拒绝“自由经济”模式,让政府成为经济活动的积极调控者,坚持由国家担负起影响整个经济运行框架和经济活动秩序的重任。

(3)美国与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财富分配和社会保障水平有较大差异

美国坚持向富人倾斜的收入分配政策,欧洲则坚持收入分配均等化政策;美国贫富两级分化继续加深,而欧洲各国的贫富差距则控制在比较平均或比较合理的范围内。

  战后,美国对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边际税率进行了多次调整。

1970年至1975年,起征点降为月收入1000美元,最低税率为14%;从1981年到1984年政府分3次降低税率,1986年又将边际税率修改为15%、25%、35%三种,这一税率延续至今。

相反,欧洲一直坚持高税收政策。

2001年,瑞典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月收入1.51万克朗(8克朗=1美元),最低税率为31%,最高税率为68%。

德国与瑞典相近,1999年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为年收入1.3万马克,最低税率为19%,最高税率为53%。

可以看出:

美国的所得税起征点和最高税率偏低,因而,在中低收入的民众中免税的比率较小,而富人纳税的比率也较小,政策明显向富人倾斜。

德、瑞等西欧国家的所得税起征点和最高税率偏高,因而,民众中免税的比率较大,而富人纳税的比率则较高。

这一政策明显向中低收入的民众倾斜,其“劫富济贫”功能是真实存在的。

  在福利保障制度方面,美国与西欧国家也有区别。

首先,德国把社会福利当作公民应当拥有的社会权利,而美国更多的是用良知和同情心论证社会福利的必要性,将福利看成是社会救济。

所以,美国社会福利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个人和企业的投保,而政府的投入较少。

相反,德国的社会福利开支则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

据统计,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

2000年美国为5.4%,德国为16.9%;2002年美国为4.35%,。

其次,德国的社会福利具有普遍性。

横向覆盖全民,纵向从摇篮到坟墓,基本上使全民有了优裕的生活保障。

而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强调针对性,只偏重于对贫困人口的救济。

“在效率优先原则和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它仅仅强调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忽视了其他社会成员享受社会福利的基本权利。

”所以,美国社会再分配程度较低,转移支付的规模小。

在社会福利惠及全民,大幅度提高全民生活质量方面,美国和德国无法相提并论。

  美国始终保留了自己的致命弱点:

贫富两极分化严重。

据统计,1980年,5%最富的美国家庭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14.6%。

到2001年,这个阶层的收入则占到国民收入的21%。

同时,最底层的20%家庭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则下降了20.8%。

此时,美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513(美国统计局网站资料),贫富差距极其悬殊。

美国《商业周刊》还披露,1998年,大企业总裁的平均年收入是1060万美元,是蓝领工人年均收入的419倍,到2001年,这一差距扩大到了530倍!

同美国相比,西欧各国贫富差距较小。

如果按照比较规范的统计方法来测算,瑞典的贫富差距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

按最富10%人口收入对比最穷10%人口收入的方式测算,目前瑞典收入最高的10%人口与收入最低的10%人口的收入差距为4∶1(税后)。

按基尼系数测算,根据世界银行历年的《世界发展报告》统计,战后瑞典基尼系数最高没有超过0.28,2001年的基尼系数是0.257,属于收入比较平均的范围;多年生活在瑞典的记者认为,瑞典“绝大多数人实际收入的差距都不是很大。

如政府最高领导人的工资比一般职工的工资,在税前的差距可能达四五倍,但税后往往只有两三倍。

”“瑞典的收入差距在世界各国中可能是最小的。

下面的表格是关于美国与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两者之间的差异比较:

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机制调节作用

企业公司自由度

国有经济成份比重

政府干预广度、深度和程度

政府的社会责任

社会财富分配差距

社会福利保障水平

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最大

最大

很低

最小

较差

最大

较低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中等

中等

比较低

中等

较好

较小

较高

五、美国与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存在问题挑战与发展趋势

1、美国与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存在问题挑战

美国与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在经济运行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

(1)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市场机制调节、引导和推动经济发展作用,“隐形的眼睛”、“无形之手”的固有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地调动了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模式表现出很少的束缚,很强的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比其它模式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竞争、更能适应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更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弊端有:

过于强调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国家的干预作用下降,调控全局经济风险的能力弱化。

为了鼓励私人资本发展和个人积聚财富,追求金钱至上、讲求金钱无能,过于强调个人主义与自由竞争和效率优先,追逐眼前、短期利益,忽视社会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容易损害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造成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社会的责任、公正、公平、和谐受到伤害,导致道德危机和人际关系的淡漠,社会问题不断凸显。

(2)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较好地体现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统一。

这种实现了“从摇篮到墓地”的全面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应该容易得到更多民众的认可,同时又至于大大削弱市场机制的环境。

提倡的劳资之间的伙伴关系也改善了资本主义的形象。

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有:

国家对经济、市场干预、限制过多,高税率抑制企业发展,还促使资本外逃。

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下降,市场缺乏活力,个人和企业缺乏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市场竞争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减弱,劳动力成本过高,影响企业的积极性,反过来造成失业率上升,制约经济的发展。

2、美国与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

美国与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本来就有着很多共同的地方,尽管两种模式之间的也有着不少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更多是表现在“配方”和“剂量”方面。

但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前途方面,却日益互相接近、彼此靠拢。

两种发展模式优劣并存,在发展过程中,规律与科学的要求、客观现实的需要以及人权民主的普遍诉求,将促使它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弥补自身的欠缺。

两者的差异不是在无限扩大,相反,更多是在缩小,两者都正在并将继续从“旧资本主义走向新资本主义”,它们在继续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若谷.世界经济发展模式[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2]刘嗣明.郭晶.当代世界市场经济模式[M].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

[3]刘嗣明.世界市场经济模式及其最新演进.上.下[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4]陈秀山.政府调控模式比较研究[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2年.

[5]许小年.自由与市场经济[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9.出师表

两汉: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