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散步》《散文诗两首》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00142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散步》《散文诗两首》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散步》《散文诗两首》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散步》《散文诗两首》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散步》《散文诗两首》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散步》《散文诗两首》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散步》《散文诗两首》知识讲解.docx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散步》《散文诗两首》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散步》《散文诗两首》知识讲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散步》《散文诗两首》知识讲解.docx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散步》《散文诗两首》知识讲解

初中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散步》《散文诗两首》知识讲解

 

作者与背景

《散步》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

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作品集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小说《透支时代》《陪都就事》《花样年月》等。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

略有改动。

作者写此文之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

1985年,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

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听后感慨不已: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

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看起来很陈旧而且看似已没有什么价值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此产生了。

《散文诗两首》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著名的散文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

《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这部诗集是诗人对母爱与童真两大主题热情赞颂的结晶。

诗集出版于1886年,当时,诗人25岁,风华正茂。

他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第一个女儿又刚诞生,诗人初为人父,身心愉悦,且精力充沛,文思泉涌,事业上也如沐春风,频频有著作发表。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催生了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诗集出版后,立即在文坛上引起了轰动,诗人也因之获得了“儿童诗人”的美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

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歌颂自然、歌颂母爱,歌颂一切美好的东西,是冰心作品的思想核心。

1923年,冰心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小诗诗集,共收小诗三百余首。

这些诗深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记录了诗人杂感式的“零碎的思想”,发表后轰动一时,造成了一个“小诗的流行的时代”,并使小诗成为“五四”新诗一个独特的品种。

知识积累

《散步》

1.熬(áo):

忍受,艰苦支持。

2.委屈: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这里是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3.粼粼(lín):

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4.悠闲:

闲适自得。

5.信服:

相信并佩服。

6.分歧(qí):

(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7.霎时(shà):

极短时间。

8.拆散(chāisàn):

使家庭、集体等分散。

9.各得其所:

每个人或者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10.咕咕(ɡū)

《散文诗两首》

1.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2.匿笑(nì):

偷偷地笑。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3.《罗摩(mó)衍(yǎn)那》:

印度的一部叙事诗,写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

罗摩是诗中的主角。

为了履行对父亲的诺言,维持兄弟间的友爱,他抛弃了继承王位的权力,和妻子在森林中生活了14年。

4.菡萏(hàndàn):

荷花。

5.攲(qī)斜:

倾斜,歪斜。

6.祷(dǎo)告:

向神祈求保佑。

7.繁杂:

(事情)多而杂乱。

8.烦闷:

心情不愉快。

9.适意:

舒适。

10.遮拦:

遮挡;阻挡。

11.泰戈(gē)尔12.笑嘻嘻(xī) 13.嗅(xiù)14.膝(xī)盖

15.并蒂(dì)16.姊(zǐ)妹17.花瑞(ruì)18.荫(yìn)蔽 

19.梗(gěng)20.徘徊(páihuái)21.慈怜

考题例析

(2012湖北随州)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B.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共享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邓稼先。

C.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D.看到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的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舞蹈、音乐、雕刻、图画。

解析:

此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C项不正确。

应为“我们在田野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散步》

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陪着母亲,与妈妈三次嬉戏,却不让她知道,一种儿童特有的顽皮与天真,跃然纸上。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荷叶母亲》:

本文红莲是作者本人,荷叶是母亲,雨点是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作者赞扬了伟大无私的母爱,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对母爱的赞颂。

理清结构

《散步》

《散文诗两首》

写作特色

《散步》

1.选取平凡小事,以小见大立意。

选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题材,来表现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这种写法就是以小见大立意法。

《散步》写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者选取“散步”这一生活侧面,表现那种对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道德、情感,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文章不长,但是写得情趣盎然,很有波澜。

儿子“叫起来”是一波,一波初平,行路分歧又起,最后小路遇水塘阻挡是余波,矛盾的产生和解决进一步突出了家人之间的深厚感情,使散步过程饶有意趣。

2.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中多处表现了互敬互爱的细节。

如母亲和她的孙子发生分歧时,“我”经过考虑,为了方便老人,决定“走大路”。

这就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

后来,母亲又改变了主意,反映了她对孙子的疼爱。

这两处细微的情节,具体真切地表现了一个幸福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情和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3.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1)情趣盎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2)含义丰富。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高兴的心情。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含义深刻。

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作者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同时作者也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3)意在言外。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话通过对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充满爱的内心。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1.富有童趣。

《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

一开始,这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

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上呢?

“为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就完全是儿童的逻辑了。

当母亲寻找他时,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竟“一声儿不响”,顿时,一个调皮、狡黠的顽童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最后,当母亲焦急地问他到哪里去了时,他说:

“我不告诉你,妈妈。

”也只一句,就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

2.托物言情。

托物是手段,言情才是目的。

本文就是借“金色花”(孩子的化身)来表现神圣的母爱。

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3.意蕴深刻。

《金色花》可以说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优秀散文诗,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一首表现母子之爱的散文诗;也可以结合作者为文的一贯风格,从宗教感情、宗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本文,把本文的主题理解为敬颂神灵。

《荷叶母亲》

1.托物言情,联想、想象丰富。

写雨中莲花、荷叶遮蔽莲花,作者受到触动产生联想,想起母亲,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

托莲花抒真情,表达了对母亲爱护儿女的感激之情。

在不经意的笑语和泪珠中,心灵得到净化,渴望生活中拥有那份可人的温馨。

2.语言朴实平淡,宁静而致远。

作者以清丽的笔调,描述了雷雨之夜的一朵红莲被风雨打得左右倾斜,红莲旁的大荷叶倾侧覆盖在红莲上,无惧无畏地守护着红莲,正如母亲呵护着儿女一般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和爱恋。

平实中蕴含真情,让人回味无穷。

把握重点

《散步》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一句中“熬”字当如何理解?

“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2.“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有“我”对母亲的理解,但“我”不是消极地表示顺从,而是积极地提出建议,“我”的话饱含了对母亲深切的爱。

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怎样理解这句话?

“我”小时候很听母亲的话,显然是个孝顺、听话的儿子。

正因为这,母亲相信“我”说的话是对的。

同时为后面写到母亲变了主意设下伏笔——母亲当然听从“我”的话,但她更爱孙子。

4.《散步》一文的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如何理解?

其中“走得很仔细”“整个世界”是什么意思?

  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她们如同生怕惊动整个世界那样,生怕稍有点闪失给老人和孩子带来惊恐、不安甚至伤害。

因此他们“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二是“我”和妻子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

一个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

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也是对生活的使命感,当然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作者本人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走得很仔细”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的高贵品德。

“整个世界”是指“老人”和“孩子”分别代表过去和未来两个不同的世界和时代。

5.“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段初春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为后文作铺垫。

《散文诗两首》

1.“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

为了实现三个小小的愿望:

(1)悄悄地看着妈妈工作。

(2)让妈妈祷告时嗅到花香。

(3)投影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保护妈妈的视力)。

总之,是为了为妈妈做点事,表达对妈妈的爱,只不过“我”采取的是一种孩子特有的方式。

2.“我”为什么不愿意让妈妈知道?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我”不图妈妈的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我”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孩子不见了,妈妈非常着急、担忧,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但这种责怪恰恰反映了她对孩子的疼爱。

所以,我们既可以从诗中读出孩子对妈妈的爱,也能体会到妈妈对孩子的爱。

4.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金色花是印度最美丽的圣树上开的一种金黄色碎花,象征圣洁而美丽。

诗人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象征着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

5.“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

拓展阅读

《散步》的人性美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

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

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散步》一文的线条比较明晰:

(1)“我”劝母亲散步;

(2)全家一起散步;(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决定委屈儿子;(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如此简单的事情,作者何以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呢?

细味之,不外乎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文章开篇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了觉得很累。

”可“我”说:

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于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本不愿出来的母亲何以又答应了呢?

作者这样写的: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在散步遇到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

当然取决“我”了,此时,作者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

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于心不忍。

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这个选择应该说是入情入理,体现了“我”爱幼更尊老的情感。

  当“我”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后,结果竟出人意料: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忽然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如果说“我”的决定易于理解的话,那么母亲的改变则有悖常情了。

但正是这不合情理的地方,人的真诚善良却得到了充分的光照,这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都融进了这深深的爱之中。

这不正是以血缘构成的家庭最稳定、最能持久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吗?

  “有意思”的小路的确不平顺,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只好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这一“背”实际上是背起生活的重担,架起了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含蓄地影射了“我”这一辈人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大使命。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9期)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

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文章在选材上颇有特色。

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

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

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在这个三代人的家庭里,“我”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每当家庭出现分歧的时刻,“我”总是主动地站出来,消除分歧,维护团结,增进亲情。

“我”家要到田野上散步,可是母亲不想去。

原因是母亲老了,身体不好,好不容易才熬过了一个严冬,走远一点就觉得累。

母亲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极的表示顺从,而是积极地提出建议。

“我”劝说母亲,正因为年老体弱,“才应该多走走”。

“我”的话渗透着辩证思想,饱含着对母亲的深切的爱,有利于母亲身体素质的增强,有利于家庭温馨氛围的营造。

母亲听了“我”的话,不是固执己见,而是从善如流。

儿子敬爱母亲,母亲尊重儿子,家庭出现了融洽、祥和的气氛。

  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

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

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

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

“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

于是“我”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

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的时刻,母亲忽然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母亲疼爱孙儿,了解孙儿的心思,知道孙儿喜欢小路旁边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儿的心愿。

母亲改走小路的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小路不好走,母亲对“我”说: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到了一处难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他们怕摔伤了自己所背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仔细。

他们的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9期)

《散步》的诗意美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两段文字加起来也不过七十余字,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

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

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

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摘自《〈散步〉探美三题》,载《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9期)

《散步》的语言美

《散步》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

阅读这种语言的感受像是背着花篮和作者一同散步,一边交谈,在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花朵。

  纵观整个行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除文末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

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韵的铿锵与连绵,语意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无丝毫的刻意雕琢。

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三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

无非就是“我的话”“她的话”,“前面”“后面”,“妈妈”“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思绪,几多羡慕:

慈母与孝子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

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一个“平顺”,一个“有意思”,这分明是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韵感。

  “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一“老”一“小”,一个看为“强壮”,一个视为“高大”,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既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

  “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