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蜀道难》教案10 语文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 《蜀道难》教案10 语文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蜀道难》教案10 语文版必修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10语文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10语文版必修2
教学目的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
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是谁?
(明确:
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
“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
‘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
’”《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
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
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
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凫猱扪膺巉嵬
2.关键字词: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
茫然,渺远貌。
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
塞,山川险要的地方。
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
横绝,横着飞过去。
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迂回、绕道。
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
扪,摸。
参、井,皆星宿名。
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
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
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
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
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
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
或,倘若。
匪,同“非”。
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
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
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
两层意思。
第一层:
(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
(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
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
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
“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
“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
分为两层。
第一层:
(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
(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
)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
”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
“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
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
“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
“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
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
两层意思。
第一层:
(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
(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
“问君西游何时还?
”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作用是什么?
明确:
主旨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
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
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
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李白诗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
“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
言其险,更著其戒。
风人之义远矣。
”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
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
“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殷璠)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附:
板书设计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11语文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学会知人论"诗";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通过感知、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胆的雕琢,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媒体设计:
1《蜀道难》朗诵带或与课文相吻合的音乐(供师生朗诵)
2《唐之韵》有关李白的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一导语设计:
提起李白,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床前明月光"了,那里有真挚的感情,有清丽的词句,但我们也许只感到它的优美,并不觉得有什么出奇,因为同样意境的语句,在其他人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
再后来,读的诗越来越多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
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
大家还记不记得高二时我们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哪有通篇记述梦境的?
人间哪有这般的山水?
而李白所用的哪里是人间的言语!
他的句子没有任何格律的束缚,有的是《诗经》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
他逸兴递飞,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飞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
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里,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尘土,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
上穿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时空毫无拘束地游行。
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解说:
此导语设计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营造一种诗情氛围,让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突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教学步骤的展开作铺垫。
)
二解题(解说:
这部分可根据情况有选择的讲解,展示的只作资料。
若以前教师对此知识没有做系统的介绍,在此可祥讲。
)
1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
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
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乐府解题》云:
"《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 理清思路
A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学生自己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
③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解说: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
一方面改变以往先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跟读的陋习,让学生的"难点"主动突兀出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求知;同时每个学生在一课中的盲点并不相同,先由他们自己标出盲点,再给以明晰的答案,这样印象深刻,记忆准确,教学效果更好。
另一方面借标准的朗读或配乐朗读,能调动学生读本诗的兴趣,从而初步地感知全文及把握感情基调,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避免时间虚化。
)
B内容与形式的总理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解说:
这一部分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地点拨,让学生学会利用标志性的语句,学会筛选信息、找要点,从而把握本诗的整体思路,使学生在具体研习课文时有了一个纲,起到导向作用,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
)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解说:
以下四步,在具体操作中可有选择地进行,教师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顺序,没有必要照搬。
)
①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解说:
以课本教参的分层为主,另介绍传统的三层分法)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这是从历史上秦蜀阻塞的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为第二层,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蜀道度越之难;"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安居之难。
(解说:
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
但在这种层次的划分上,不可拘泥于一种,比如传统的分法和我们课本的分法就不一样。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应大力支持。
)
②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
用文中典型的语句来表示。
(解说:
这一设计其实是对①的具体深化,让学生自己找到准确的研习点,学会比较信息,学会筛选信息;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为背诵作好了准备。
)
③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
神话传说:
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
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
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
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解说: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深入作品中,读出李白作品共性中的个性来,借助于以往李白作品的学习经验,来分析、识别本诗的独特之处,从而进一步提高把准课文特点的能力;同时借助于表现手法的分析,品味诗中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诗歌的鉴赏能力。
)
④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
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
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过失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解说:
从现实的大背景出发,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作为诗人的敏锐的感悟力。
同时也把锛市学习放在一个大语文的背景下,让学生感悟人生,感悟历史。
)
3欣赏品味①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②找出文中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③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解说: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
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
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并不是教师说给学生的。
所以在此,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他们可能说的不好,但正是在这一次次的不好中,他体会悟到说好的技巧。
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
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如以下示例。
)
示例一 "连峰去天不盈尺…… 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好象一串电影镜头:
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的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
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风光变幻,险象丛生。
示例二:
"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的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的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
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的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而后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这也对于表现他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啸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课堂训练:
①阅读课文,经自由讨论,完成"练习第三题"(解说:
安排这一训练,不仅使课后练习课内解决,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同时在考虑篇章结构表现手法上,认识诗人诗歌创作的特点)
②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
5课堂小结: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解说:
从诗的内容和形式上进到小结,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确诗人的思想倾向,体会其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的应用)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阅读《行路难》(其二),在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上与《蜀道难》比较。
行路难(其二)
李白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 ,拥慧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索蔓草,谁人更担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解说:
对此诗的分析可参考《唐诗鉴赏辞典》)
附:
板书设计:
蜀道难 李白
开辟之难 难(nan)
度越之难 难(nan)
安史之乱 安居之难
浪漫主义的现实情节(解说:
对高中生来说,板书不必过多、过细,但必须点到恰处,点到亮处。
)
方案二(适合于基础好,经常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学生。
)
一导语设计(同方案一)
二解题(用方案一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
)
三研习课文
1根据预习,学生提出自己在字词方面的问题,教师订正。
2学生自读课文,就内容方面,找出自己不理解或看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究有疑之处(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只做适当点拨。
)
4结合学过的鉴赏知识,作横向的比较,学会知识的迁移、渗透。
5学生总结学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同方案一)
方案三(适合于基础较弱的学生)
一导语设计(同方案一)
二解题(同方案一,要减轻理解的难度。
)
三研习课文(基本上同方案一,但教师的示例要放在前面,以教师的点拨为主,学生的活动要适当,教师要掌握好难度。
)
四布置作业(以课后练习为主)
备教资料
卡片1 关于李白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
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
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
出《蜀道难》以示之。
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孟 《本事诗"高逸第三》
卡片2 关于背景
殷 评云:
"至如《蜀道难》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