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实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99350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35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生理学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生理学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生理学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生理学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实验.docx

《生理学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实验.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实验.docx

生理学实验

一、神经和肌肉

实验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

【实验目的】学习坐骨神经腓肠肌和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方法。

【实验原理】两栖类动物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类似,但其离体组织所需存活条件比较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

因此在生理实验中常用蛙或蟾蜍的离体组织或器官作为实验标本来观察组织的兴奋性、兴奋过程、兴奋性的变化以及骨骼肌的收缩特点等。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

【器材和药品】蛙类手术器械一套(蛙板、玻璃板、探针、粗剪刀、组织剪、眼科剪、眼科镊、大头针、玻璃分针、搪瓷碗、培养皿、滴管、纱布、丝线)、锌铜弓、任氏液。

【操作步骤和观察项目】

(1)破坏脑和脊髓:

左手持蛙,用食指下压头部,拇指按压背部,使头前俯。

右手持探针从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再将针插向前方刺入颅腔搅碎脑组织。

将探针退回进针处,向下刺入椎管捣毁,待蛙四肢松软,表明脑和脊髓已完全破坏(图5-1)。

 

 

 

图5-1破坏蛙脑和脊髓图5-2横断脊柱图5-3剪断躯干上部及内脏图5-4剥离皮肤

(2)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

在骶髂关节水平以上1cm处剪断脊柱,将头、前肢及内脏一并剪除,保留腰骶部脊柱及后肢。

在腹部脊柱的两旁可以见到坐骨神经丛(图5-2、图5-3)。

(3)剥皮:

左手捏紧脊柱断端,右手捏住断端处皮肤边缘,用力向下剥掉全部后肢皮肤(肛门皮肤粘膜移行处先行剪开),把标本放入任氏液中,洗净手及所有用过的器械(图5-4)。

(4)游离坐骨神经:

将后肢标本腹面向上用大头针固定于蛙板上,沿脊柱两侧用玻璃分针分离坐骨神经,用普通剪刀剪下一小段与神经相连的脊柱,提起脊柱,逐一剪去神经分支。

从耻骨联合处将两下肢分开。

将一侧下肢背面向上,用玻璃分针划开梨状肌及附近的结缔组织,循坐骨神经沟(股二头肌与半膜肌之间)找出坐骨神经的大腿部分,提起坐骨神经,小心剪断坐骨神经的所有分支,一直游离到膝关节(图5-5)。

 

图5-5坐骨神经走向示意图图5-6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示意图

(5)游离腓肠肌:

将分离干净的坐骨神经搭于腓肠肌,在膝关节周围剪掉全部大腿肌肉,并用普通剪刀将股骨刮干净,在股骨中部剪去上段股骨。

再于跟腱处用线结扎,剪断结扎处远端跟腱并游离腓肠肌至膝关节处,在膝关节以下将小腿其余部分全剪掉,这样即得到附着于股骨上、有坐骨神经支配的腓肠肌标本,立即浸于任氏液中(图5-6)。

(6)制作坐骨神经干标本:

当坐骨神经游离到膝关节处后再向下继续剥离,在腓肠肌两侧的肌肉内找到胫神经和腓神经。

剪去任一分支,分离留下的直到足趾,用线结扎,在结扎远端剪断。

(注意:

坐骨神经在膝关节处分成两支,绕过膝关节时,上面覆盖有肌腱和肌膜(分离时切勿剪断或损伤神经。

)标本制成后,浸于任氏液。

(7)检查标本兴奋性:

将标本取出放在玻璃板上,取锌铜弓浸湿任氏液后迅速接触坐骨神经,如腓肠肌发生明显收缩,表明标本具有正常的兴奋性。

将标本放于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备用。

【注意事项】

(1)制备神经标本过程中,要不断滴加任氏液,以防标本表面干燥而失去正常兴奋性。

(2)操作过程中,应避免过度牵拉神经和肌肉。

避免用手、用镊子夹伤神经和肌肉。

(3)损毁脑和脊髓时,要防止蟾蜍毒液射入操作者眼内,若误入眼内,应迅速用生理盐水冲洗。

【思考题】

(1)怎样判断蟾蜍的脑和脊髓是否完全损毁?

(2)制备好的神经肌肉标本为何要浸泡于任氏液中?

(3)锌铜弓为什么可以检查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实验2阈刺激、阈上刺激和最大刺激

【实验目的】通过测定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阈刺激、最大刺激,以了解该标本的兴奋性以及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实验原理】活组织具有兴奋性,能接受刺激发生反应,刺激要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必须有足够的强度,足够的持续时间和一定的强度变化率。

如果保持刺激持续时间及强度变化率不变,引起反应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

所以组织兴奋性的高低通常用阈值来量度,兴奋性高的组织阈值低,兴奋性低的组织阈值高。

强度为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值常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

腓肠肌是由许多兴奋性高低不同的肌纤维组成的。

如果用单个电脉冲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坐骨神经干或直接刺激肌肉,刚能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即兴奋性最高的那部分神经和肌肉发生兴奋)的刺激强度称阈值,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参加反应的神经和肌肉增加,肌肉的收缩程度也相应逐步增大,这时的刺激强度称为阈上刺激,当刺激增大到某一数值时,肌肉出现最大的收缩反应。

如再增加刺激强度,肌肉的收缩反应不再增大,这种能引起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称为肌肉收缩的最大刺激。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

【器材和药品】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全部手术器械(见实验1)、肌槽(肌动器)、张力换能器、刺激输出线、具有微调升降功能的支架、双凹夹、任氏液。

【操作步骤】

(1)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见实验1):

制备好浸于任氏液数分钟后备用。

(2)安放标本:

将标本的股骨残端插入肌动器的螺丝孔内将其固定,将扎在肌肉跟腱上的线缚在张力换能器的受力片上,调整张力换能器的高度,使肌肉处于自然拉长的长度(松紧合适),用双凹夹将换能器固定于支架上。

坐骨神经干置于肌槽的刺激电极上。

(图5-7)

图5-7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与肌动器、张力换能器的连接

(3)调整记录装置:

①打开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

②“信号输入”→“1通道”→“张力”。

③根据信号图形调整放大倍数(灵敏度),扫描速度。

④设置刺激器:

单次,串间隔10ms,强度0,波宽1ms,波间隔0ms,串长1个。

设置完毕将刺激输出线连接到肌槽的刺激接线柱上。

系统设置也可选用“实验模块”中“骨骼肌收缩”,将设置中的刺激强度调为零,然后逐渐增大刺激强度,观察记录阈刺激和最大刺激。

【观察项目】

(1)逐渐增大刺激强度,每改变一次刺激强度,开启一次刺激,输出一个设定刺激,当刚出现收缩曲线时,此时的刺激强度为阈值。

(2)继续增大刺激强度,观察刚出现最大收缩高度时的刺激强度,此即最大刺激。

【注意事项】

(1)经常给标本滴加任氏液,保持标本良好的兴奋性。

(2)每两次刺激之间应让标本休息0.5~lmin。

(3)若刺激神经引起肌肉收缩不稳定时,可直接刺激肌肉。

【思考题】

(1)能否以神经干的动作电位,或肌肉的肌电作为指标来测定阈刺激、最大刺激?

(2)骨骼肌的收缩幅度与刺激强度之间有何关系?

实验3神经干动作电位观察

【实验目的】观察蛙神经干动作电位波形。

【实验原理】动作电位是神经纤维兴奋的标志。

动作电位产生后会沿着细胞膜扩布,动作电位通过位于神经干表面的引导电极时,便可记录到这种电位波动。

根据引导方式的不同,动作电位波形可呈双相或单相。

神经干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其兴奋阈值、传导速度都不同,本实验引导的是坐骨神经干的复合动作电位,因此,记录到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有关,即在阈刺激和最大刺激之间所引导的动作电位幅值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递增。

当刺激达到最大刺激时,所有的神经纤维都兴奋,动作电位幅度将达到最大值。

当动作电位先后通过两个引导电极时,可记录到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偏转波形,称双相动作电位。

如果两个引导电极之间的神经组织有损伤,兴奋波只通过第一个引导电极,不能传导到第二个引导电极,则只能记录到一个方向的电位偏转波形,称为单相动作电位。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

【器材和药品】制作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全套手术器械(见实验1)、神经屏蔽盒、生物电引导线、刺激输出线、任氏液、1mol/LKCl、2%普鲁卡因、滤纸片。

【操作步骤和观察项目】

(1)制备坐骨神经干标本。

制备方法和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类似。

沿脊柱两侧用玻璃分针分离坐骨神经,于靠近脊柱处穿线、结扎、剪断。

轻轻提起结扎线,逐一剪去神经分支。

当坐骨神经游离到膝关节处后再向下继续剥离,在腓肠肌两侧肌沟内找到胫神经和腓神经,剪去任一分支,分离留下的一支直到足趾,尽可能分离长一些,用线结扎,在结扎的远端剪断。

坐骨神经在经过膝关节时,上面覆盖有肌腱和肌膜,分离时切勿剪断或损伤神经。

标本制成后,浸于任氏液中数分钟,使其兴奋性稳定后备用。

(2)将神经干标本置于神经屏蔽盒中,神经干的中枢端(粗端)置于刺激电极位置,外周端(细端)置于引导电极。

图5-8刺激输出线、生物电引导线与神经标本屏蔽盒的连接

(3)打开多媒体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

在第一次做该实验时直接进入“实验模块”,选择“动作电位”。

熟悉后可进入通用程序。

①“信号输入”→“通道1”→“动作电位”。

如果动作电位波形有毛刺样干扰,可选50Hz滤波。

②扫描方式:

“实验设置”→“触发显示方式”。

③根据信号图形调整放大倍数(灵敏度),扫描速度。

④刺激设置:

单次、强度0.6V、波宽0.05ms。

开启刺激,这时可以看到动作电位波形,根据波形大小重新调整参数:

如果伪迹很大,可用1cm×lcm大小的滤纸片,用任氏液浸湿后,放在地线位置处的神经上,可大大减小刺激伪迹。

(4)改变生物电引导线的位置,观察动作电位的波形有无改变,把神经干标本放置方向交换,观察动作电位的波形有无改变。

(5)将刺激强度设成0,然后逐渐增大强度,寻找阈刺激和最大刺激,观察动作电位的波形有无改变。

(6)将引导电极和刺激电极的距离尽可能变大,观察动作电位波形有无分离。

(7)用1mol/LKCl溶液滤纸片贴在外周端的引导电极上,观察电位波形有无改变。

(8)用任氏液洗去KCl,观察动作电位波形有无改变。

(9)用2%普鲁卡因滤纸片贴在刺激电极和引导电极之间,观察动作电位波形是否出现。

(10)洗去普鲁卡因,观察动作电位波形是否重新出现。

(11)用镊子将两个记录电极之间神经夹伤,观察动作电位波形有何改变。

【注意事项】

(1)制备坐骨神经干标本时,应尽量除尽附着的血管、神经。

神经干两端应用线扎紧,浸于任氏液中备用,取神经干时须用镊子夹持两端结扎线,切不可直接夹持神经干。

(2)经常保持神经标本湿润,(可置一小片湿纱布),但液体不宜过多,以免短路。

(3)注意使神经标本与刺激电极和引导电极密切接触。

(4)两刺激电极间距离不宜太近,因其间神经干电阻太小,甚至可导致两电极间近于短路,损坏刺激器。

(5)神经屏蔽盒用后应清洗干净,尤其是刺激电极和引导电极,否则残留盐溶液会导致电极腐蚀和导线生锈。

【思考题】

(1)试解释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的原因。

为什么到最大刺激后,动作电位幅度不再增加。

(2)试述单、双向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两种电位在时程和幅度上有何不同?

(3)记录神经干动作电位时,为什么常在中枢端给予刺激,而在外周端引导动作电位?

(4)解释在引导电极上放置KCl滤纸片记录到的动作电位波形变化。

(5)解释在刺激电极和引导电极之间放置普鲁卡因滤纸片对动作电位的影响。

(6)解释在两个引导电极之间夹伤神经对动作电位波形的影响。

图5-9蛙神经干双向动作电位

实验4神经干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目的】学习测定不应期的方法,了解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规律。

【实验原理】可兴奋组织(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发生兴奋的过程中,兴奋性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经历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然后再恢复到正常的兴奋性水平。

组织兴奋性的变化,可用测定阈值的方法来确定。

要测定不应期,通常采用双刺激。

当两个刺激相距较远时,出现两个独立的兴奋,当逐步缩短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时,随着第二个动作电位逐渐向第一动作电位靠拢,第二个动作电位的幅值越来越小,直到完全消失(而第一个动作电位的幅度数值始终不变)。

说明第二个刺激落在了第一个兴奋的不应期内。

此时增大第二个刺激的强度,观察是否会出现第二个动作电位,如果出现则为相对不应期,如不再出现则为绝对不应期。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

【器材和药品】蛙类手术器械(见实验1)、神经屏蔽盒、生物电引导线、刺激输出线、任氏液。

【操作步骤和观察项目】

(1)制作坐骨神经干标本(见实验1),浸泡于任氏液几分钟后放入神经屏蔽盒。

连好神经标本盒的引导电极,接好地线。

(2)打开多媒体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

初次实验可选择“实验模块”中的“动作电位”。

熟悉后可进入通用程序。

①选择“实验模块”中“动作电位”。

②调节“刺激强度1”,找到最大刺激,将“刺激强度2”设成与“刺激强度1”相等,使屏幕上出现两个同样幅值的动作电位。

③逐渐减小“刺激间隔”,在屏幕上可见第二个动作电位逐渐向第一个动作电位靠近。

两个刺激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第二个动作电位开始减小,此时记下(“刺激间隔”的时间,此即神经干的不应期。

④连续缩小“刺激间隔”,第二个动作电位继续向第一个动作电位靠近,并继续变小直至最后消失。

此时增大“刺激强度2”的强度,若第二个刺激又引起动作电位的出现,继续缩小两个刺激的时间间隔,直到第二个动作电位消失。

此时“刺激间隔”的时间为绝对不应期。

不应期减去绝对不应期为相对不应期。

【思考题】

根据实验结果,能否推算出神经的最大兴奋频率。

图5-10用双刺激测定神经干兴奋性的不应期

实验5神经干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

【实验目的】学习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可兴奋细胞发生动作电位后,动作电位将向整个细胞膜扩布,我们称之为兴奋的传导。

其传导速度取决于纤维的直径、温度、有无髓鞘等因素。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

上的传导称为神经冲动。

测定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上传导的距离以及通过这段距离所需的时

间,即可计算出兴奋传导的速度。

【实验动物】蟾蜍(或蛙)。

【器材和药品】蛙类手术器械(见实验1)、神经屏蔽盒、生物电引导线、刺激输出线、圆规、直尺、任氏液。

【操作步骤和观察项目】

(1)制作坐骨神经干标本,神经干尽可能长,浸泡于任氏液中,稳定后备用(见实验1)。

将神经干标本平放在神经标本屏蔽盒内的电极上,充分利用其全长。

本实验需用双通道记录动作电位,两对生物电引导线插头分别插入1和2通道,其鳄鱼夹夹到神经标本盒二对接线柱上,接好接地电极。

(2)打开多媒体生物信号分析处理系统。

初次实验可直接进入“实验模块”中。

熟悉后可

进入通用程序。

①进入“实验模块”→“动作电位”。

②设置刺激器:

单次、强度0.6V、波宽0.05ms。

(4)启动刺激,屏幕上出现两个动作电位。

(5)测量神经标本盒两对引导电极之间的距离。

(6)计算动作电位在神经干上的传导速度。

【注意事项】

(1)尽可能选取大的蟾蜍,尽可能将神经干剥得长。

(2)要经常用任氏液润湿神经干,保持神经干兴奋性。

(3)两对引导电极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大。

【思考题】

(1)本实验中测得的神经干传导速度是哪一种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2)如果所用的标本足够长、刺激电极与引导电极间的距离足够大,加快系统的扫描速度可见动作电位的降支出现数个波峰,试解释动作电位波形分离的原因。

图5-11双通道记录不同部位的神经干动作电位

(将2通道移到1通道进行对比)

实验6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关系

【实验目的】了解骨骼肌在不同的刺激频率时兴奋发生的情况以及与收缩形式的关系。

【实验原理】当骨骼肌受到一个阈上刺激时,产生一次单收缩,每次收缩前先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很短,因而有效不应期也较短,但每次收缩的持续时间却相对较长。

若刺激频率不断增加,虽然骨骼肌仍然可对每个刺激产生动作电位,但肌肉的收缩反应则可发生融合。

(1)不完全强直收缩:

两个相继刺激的间隔时间大于单收缩的收缩期,但小于单收缩的总时程,则肌肉在舒张不全时发生第二次收缩,肌肉出现锯齿状的收缩波形。

(2)完全强直收缩:

两个相继刺激的间隔时间小于单收缩的收缩期,肌肉处于完全持续的收缩状态,看不出舒张的痕迹,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的收缩幅度随刺激频率的增快而升高。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

【器材和药品】蛙类手术器械一套(见实验1)、肌槽(肌动器)、张力换能器、支架、双凹夹、漆包线、生物电引导线、刺激输出线、任氏液。

【操作步骤和观察项目】

(1)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见实验1),浸于任氏液中备用。

(2)将标本的股骨残端插入肌动器的螺丝孔内固定,腓肠肌跟腱的连线拴在张力换能器受力片上,换能器固定于支架上,调整肌肉于自然拉长的长度。

坐骨神经轻轻放在肌动器的刺激电极上。

将张力换能器插入2通道。

(3)打开多媒体生物信号分析处理系统。

①“信号输入”→“2通道”→“张力”。

②根据信号图形调整放大倍数(灵敏度),扫描速度。

③刺激设置:

串刺激、强度1.0V、波宽1.0ms、串长5、刺激频率1Hz。

(4)启动刺激器,调整系统灵敏度,将肌肉收缩幅度调到可观察出为好,此时可观察到单个的单收缩波形。

(5)改变刺激设置,逐步增加刺激频率(缩短波间隔),观察何时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6)可同时记录肌电,观察当肌肉收缩出现融合时,肌电是否出现融合。

方法是:

将一绕成弹簧状漆包线尖端轻插入腓肠肌的近膝关节端的肌膜内,另一端轻剥漆层0.5cm。

生物电引导线插入1通道,将生物电引导线红线连于漆包线,蓝线接在膝关节处残留肌肉上。

选择1通道信号输入为“肌电”,将刺激频率减慢(延长波间隔),重新启动刺激器,观察在何种刺激频率出现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注意事项】

(1)经常给标本滴加任氏液,保持标本的良好兴奋性。

(2)若刺激神经引起的肌肉收缩不稳定时,可直接刺激肌肉。

(3)若肌肉收缩幅度较大超过了分区显示范围,可利用扩展屏幕功能。

【思考题】

(1)本实验的刺激标记到肌肉收缩出现之间的时间称潜伏期,这段时间的长短意义如何?

(2)刺激频率改变时,肌肉发生不同的收缩形式,当肌肉收缩发生融合时,肌电是否融合?

(3)肌肉收缩的幅度与刺激频率的关系如何?

图5-12刺激频率与收缩形式的关系

①单收缩②③不完全强直收缩④完全强直收缩

实验7肌电图描记

【实验目的】学习肌电图的记录方法,观察和辨认正常肌电图波形。

【实验原理】肌肉收缩前首先发生动作电位。

用针形电极可以引导几个毫米范围内一个运动单位或亚单位的几十条肌纤维的电活动。

人体是一个容积导体,用皮肤表面电极可引导多个运动单位的综合电活动。

【实验对象】人。

【器材和药品】针形电极、表面电极、生物电引导线、刺激输出线、导电膏、乙醚、碘酒、酒精、消毒棉球、医用胶布。

【操作步骤和观察项目】

(1)在大鱼际肌表面用乙醚脱脂,用碘酒、酒精严格消毒。

生物电引导线插头插入1通道。

(2)打开多媒体生物信号分析处理系统。

①“信号输入”→“1通道”→“肌电”。

②根据信号图形调整放大倍数(灵敏度),扫描速度。

(3)记录运动单位肌电(自发肌电):

①接地电极固定于腕部皮肤。

②用生物电引导线分别连接针形电极的两极,接上腕部地线。

③将已消毒好的针形电极突然插入大鱼际肌皮肤时,出现一簇突发的肌电图,称插入电位,该电位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lOOms。

④让受试者对记录肌肉做轻微收缩,肌电图上可出现一个个彼此分开的动作电位,称运动单位电位,观察其波形、幅值和时程。

⑤让受试者用力收缩,此时整块肌肉都参加运动。

每个运动单位放电频率大大增加,屏幕

上出现大量运动单位互相重叠干扰,无法区分每个运动单位,称为干扰相。

(4)综合肌电:

①将涂有导电膏的银片引导电极(或不锈钢片)沿肌纤维走向(相距2~3cm),用胶布贴附

于大鱼际处的皮肤表面,接地电极固定于腕部皮肤。

用生物电引导线接上上述电极。

②设置刺激器:

单次,串间隔1000ms,强度1.OV,波宽lms。

③将刺激输出线正极刺激正中神经近端点(肱二头肌远端内侧,肱动脉旁),地线放在刺激电极后方。

启动刺激器,屏幕上可出现大鱼际肌的综合肌电电位,此为诱发电位。

【注意事项】

(1)用针形电极时,电极和皮肤均需严格消毒。

(2)接地电极要与皮肤接触良好,以排除干扰。

图5-13不同程度用力时的肌电图

(1)轻度用力

(2)中等度用力(3)最大用力

二、血液

实验8血细胞比容的测定

【实验目的】学习测定血细胞比容的方法

【实验原理】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在血细胞中比例最大,因此,血细胞比容反映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值。

方法是在不改变血液组成比例的前提下抗凝血,然后用离心沉淀的方法使比重大的血细胞下沉,控制离心的转速和时间,

使血细胞下沉后彼此压紧(相互之间无血浆)而又不改变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容积,即可测定

出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实验对象】家兔。

【器材和药品】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一套(粗剪刀、手术刀、组织剪、直止血钳、弯止血钳、蚊式止血钳、眼科剪、眼科镊、玻璃分针、搪瓷碗、纱布、丝线、缚绳、气管插管)、10ml注射器、6号针头、离心机、天平、烘箱、塑料动脉插管、动脉夹、25%氨基甲酸乙酯、草酸钾、草酸铵。

【实验动物】家兔。

【操作步骤和观察项目】

(1)从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入25%氨基甲酸乙酯4ml/kg,使其麻醉后取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2)在颈部从甲状软骨到胸骨上缘范围内剪毛。

从甲状软骨下沿颈正中线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暴露气管,分离出一侧颈总动脉,在气管和颈总动脉下穿线备用。

(3)插气管插管:

在甲状软骨下约3~4软骨环上作横切口,再向头端剪断1~2个软骨环(呈倒“T”字切口),用干棉球止血,插入气管插管,用线结扎固定。

(4)插入动脉插管:

用线结扎颈总动脉离心端,用动脉夹夹住颈总动脉向心端,用眼科剪在颈总动脉上剪一斜切口,将动脉插管插入颈总动脉,结扎固定,注意不要滑脱。

(5)配制草酸盐抗凝剂:

取草酸钾0.8g加草酸铵1.2g加蒸馏水至100ml。

配成溶液后,每1ml血液可用0.1ml混合草酸盐抗凝剂,将抗凝剂加入分血管内,均匀沾遍分血管管壁,置于60℃~80℃烘箱中烘干备用。

(6)采血:

按分血管刻度采血。

打开动脉夹,动脉血流入分血管,尽量精确至刻度处。

轻轻摇晃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

(7)离心:

开动离心机时,速度由慢至快,逐渐达到3000转/min,离心30min后,再由快转慢,最后停止。

(8)取出分血管,此时上面是淡黄色血浆,下面是红细胞,分界处有一白色薄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观察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的刻度数。

【注意事项】

(1)实验应在2h内完成,以免发生溶血和水分蒸发,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实验后及时清洗用具。

(3)烘箱温度不宜高于80℃,以免抗凝剂发生化学变化失去抗凝作用。

【思考题】

(1)草酸盐抗凝血的机制是什么?

(2)哪些情况可能导致血细胞比容改变?

实验9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实验目的】学习测定红细胞脆性的方法,观察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对红细胞形态和容积的影响。

加深理解细胞外液渗透张力对维持红细胞正常形状与功能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红细胞细胞膜对水有通透性,但对无机离子通透性很低。

将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中,可以检查红细胞膜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的大小,可以作为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指标。

抵抗力小,表示渗透脆性大;反之,表示脆性小。

开始出现溶血的NaCl溶液浓度,为该血液标本红细胞的最小抵抗力,即最大脆性(通常在0.40%~0.44%之间)这表示那些脆性最大的红细胞开始破裂;出现完全溶血时的低渗NaCl溶液,则为该血液红细胞的最大抵抗力,即最小脆性(通常在0.32%~0.36%之间)。

这表示脆性最小的红细胞完全破裂。

生理学上将使红细胞能保持正常形状和容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