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上册四年级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99175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上册四年级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上册四年级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上册四年级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上册四年级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上册四年级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上册四年级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

《人教版语文上册四年级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上册四年级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上册四年级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x

人教版语文上册四年级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重点

8自然段、9----16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人物对话

读说结合训练点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

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

思考:

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

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

“那又是为什么呢?

”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

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

如:

从“为什么”?

“那又是为什么呢?

”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

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

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

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

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反思: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课文重点3、4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3-----10自然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说一说自己在写作文和修改作文方面的体会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导语:

肖复兴是我国著名的作家。

他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与叶圣陶爷爷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当年肖复兴和叶圣陶爷爷之间发生过什么事呢?

让我们走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了解一下他们之间的故事

教学过程: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画出来。

推荐眼帘删掉动词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模糊楷模诗篇握手翻页余晖春风拂面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看看谁写得又干净又漂亮。

4.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将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到课本上。

推荐燥热融洽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

“我”有什么样的感受?

(用不同的符号在课文中标画出来。

(2)找出文中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多读几遍。

(至少3遍)

(3)你认为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用词语概括)

(4)读一读课文和课后的“资料袋”,你学会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简单的写下来。

7、搜集叶圣陶先生的有关资料,与同学们交流。

8、质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背诵喜欢的部分。

2、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

课文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叶老先生家院墙上的爬山虎。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发生在叶老先生家里的一件事,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给作者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为什么这件事对作者的影响这么大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齐读课题。

二、成果展示:

1、检查学生词语的认读情况。

2、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几件事?

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精讲点拨

(一)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2、全班交流

第3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

第4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张”,作量词用,有四种情况:

一是“用于纸、皮子等”;二是“用于床、桌子等”;三是“用于嘴、脸”;四是“用于弓”;“幅”,作量词,“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

我们用词造句要符合语法规范,《现代汉语词典》的这个解释就是量词“张”“幅”的用词规范,所以,“一幅画像”比“一张画像”更准确、更规范。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删掉原句中的……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删”,会意字。

从刀从册。

册是简册,把若干竹简编穿在一起叫“册”。

简册的内容有问题,就用刀除掉,所以从“刀”。

本义:

削除,这里指去掉多余或不恰当的字句。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换词号和删节号)

(4)看了叶老的批改后我的感受:

a.体会:

干净、规范

b.本段最后一句: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

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

第5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叶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

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的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5.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

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活指南之类。

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

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

他说道:

”这样好!

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

他又说:

“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染红窗棂。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

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1)齐读第10自然段。

(2)怎么理解前两句?

(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又邀“我”到家里做客这两件事,使“我”深受启发,使“我”认识到:

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的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当时,“我”只有15岁,还是个孩子,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当然不可能很深刻,课文中写“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是恰如其分的。

(3)文章这样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课文这样结尾耐人寻味。

最后说: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就是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自己前进。

最后的这句话点明了题目。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平时的作文实践,归纳出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①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首先要注意题目。

②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了。

③把长句断成短句。

④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⑤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更清楚完整。

⑥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

认真平和温暖

邀我做客:

和蔼可亲

人 品:

平易近人

作 品:

一丝不苟

教学反思:

 

27、乌塔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意识,自强自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7、8、9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7、8、9自然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乌塔的做法好不好,我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

教学准备

师生一起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导语:

同学们,你们自己去旅游过吗?

(学生做简短的回答)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竟然自己独自游欧洲,相信吗?

读了这一课你将会有更多的启示。

1.朗读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画出来。

筋疲力尽疲倦惬意反驳逻辑洗漱号码

3.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把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到课本上。

筋疲力尽惬意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提示:

文中讲了谁?

她做了什么?

5.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小姑娘独自去了哪些国家旅行?

在文中标出来。

(2)小姑娘在旅行前做了哪些准备?

画出文中有关的语句,并用简单的词句把你的感受写在课本上。

(3)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6.搜集资料,开个“从乌塔看中西小学生的不同”的辩论会。

7.质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意识,自强自立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独自一个人出过门吗?

最远的到过哪?

怎样去的?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游欧洲。

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成果展示

1、检查词语认读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出示地图,介绍欧洲  

三、精讲点拨。

(一)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说说你的理由和见解。

  

(二)学生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三)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1、提出讨论的论题: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2、初步了解学生的看法后,根据该和不该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在班级反馈。

   3、教师根据情况行当评价。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打工挣钱

    乌塔  周游欧洲 2.阅读书籍,了解各国

             3.懂得自保、自救 

教学反思: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难点1、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课文重点国强的信:

2自然段;回信:

6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7自然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教学过程:

导语:

你给别人写过信吗?

你收到过信吗?

让我们读读下边的两封信,相信你会收获很多。

1.朗读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画出来。

冒昧寂寞和睦相处年少气盛年逾古稀受益匪浅形单影只患难与共

3.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把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到课本上。

冒昧受益匪浅和睦相处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提示:

本文写了谁因为什么给柯岩写信?

柯岩回信怎么说的?

5.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

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2)读读柯岩老师的信,看看柯岩老师从哪几个方面来谈张国强的问题?

在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并做批注。

(3)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6.再读两封信,在文中标画出并掌握书信的格式。

7.搜集柯岩的有关资料。

8限时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2.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如果你想和家人、亲戚、朋友或同学沟通想法、分享快乐、倾诉烦恼,你会用哪些方式?

(面谈、通电话、发电子邮件、书信……)

2、从古至今,书信都是人们之间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书信的内容包罗万丈,除了分享快乐、倾诉烦恼,还有请求帮助的、汇报情况的等等。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8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里就有两封信,请大家看看这两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成果展示:

1、出示词语,自读、指名读。

2、、这两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精讲点拨

1、师:

对于张国强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

你是怎样做的?

2、柯岩老师提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觉得有道理吗?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说一说。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四、讨论交流,了解书信好处

   1、猜一猜:

这么多可以和柯岩老师倾诉烦恼的方式,张国强为什么选择写信而不选择打电话或其他方式呢?

   2、交流:

写信好友那些好处呢?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

a、有的地区还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可以用书信与外沟通。

b、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可以用书信表达。

c、有时候见字如见人,书信让人有温暖的感觉。

d、……

五、观察发现,认识书信格式

1、自由观察两封信的格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边在黑板上按信的格式板书:

(1)称呼。

(把对说信任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

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正文。

(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

如果说的事多,就应该分段些,写完一件再写一件。

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

(3)结尾。

(正文完了,结尾应该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

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该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署名。

(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5)日期。

(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六、拓展练习,紧记书信格式

1、出示练习,让学生根据内容改成书信的格式。

练习内容:

今天,小明写信通知哥哥爸爸得了急病,请哥哥收到信后马上回家。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3、指名在黑板写,全班校正。

限时作业

教学反思:

语文原地七

教学目标:

1、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5、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

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准备

①实物投影仪

②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

①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

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⑤全班交流。

⑥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

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

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

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

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

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

《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写回信应注意格式:

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

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

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