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实践研究.docx
《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实践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我校小学数学学科为例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或学习新的知识,能突破教材重点、难点,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对深化数学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巧妙地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时都要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组织教学,指导练习,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关键词]信息技术;参与学习;学生乐学;提高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和现代化生产的飞速发展,知识急剧增长,技能不断更新,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比占有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更有价值,因此,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转轨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挥之不去,无孔不入,无法回避的影响人的成长的现实,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和归宿,所以,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实践研究”。
具体体现在:
(一)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提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然而,在我们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于怎样贯彻这些原则,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
学生的学习仍处在被动状态,表现如下:
1.传授知识时,往往还是老师和学生单向交往,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是吸收信息,不会独立思考。
2.数学教学时,多限于一问一答式,缺乏质疑问难,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无探索、创造可言,教师教一点学生学一点。
3.学生没有自觉学生的习惯,得靠教师硬性布置作业才会进行有关学习,学生以被动的心态去获得知识,学习的兴趣往往是滞后的。
为改变上述局面,让学生学得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多动脑、动手、动口,掌握知识技能并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自我教育;愉快学习,生动活泼发展,全面提高素质,充分显示学生个性;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
(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信息传递工具,是有多感官刺激效果,有利于学习者主体地位的确定,可以支持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互动与交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研究及“主动参与学习”的理论研究已初具系统,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将两者有效整合,形成操作性的实践策略、尚待研究和探索。
旨在通过实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弘扬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原则和方法
(一)理论依据
新的时代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传统教学始终没有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这一被动的线性的课堂接收过程,脱离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知识容量小,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等缺陷。
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实验研究过程中,确立了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进行实验研究。
转变传统的师生观,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
学生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学习的真正主体。
同时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讲课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激活教学主体的主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教学实效。
(二)研究原则
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在研究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全体参与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这是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
2.自主性原则。
致力学生自主、主动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3.导学性原则。
尊重学生主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4.民主愉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5.激励性原则。
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参与学习数学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欢乐中学习,在愉快中发展,解放学生的脑、手、口,促进其手脑并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地发挥。
这是主动学生的动力因素。
三、研究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构建以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和对所学知识意义主动建构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和信息资源,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形成合理的学习结构,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作用下进行主动参与学习数学。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及研究成果
(一)研究方法
1.做好课题研究调查分析
本年级学生中个体差异较大,对数学产生不同的需要,同样的教学方法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课堂气氛表现较为沉闷,不活跃。
通过个别与学生交流谈话和一段时间的教学体验,深感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淡薄,与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学生静听式现象多,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度。
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在进行每一知识点的教学前.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明确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实际选取教学方法。
(2)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多角度分析教学知识点,确定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3)关注被动参与学习的学生,针对其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方法,争取改变其参与状态。
2.确定研究内容,做好研究前的培训
在做好课题研究前测的同时,我们召开了第一次课题研究讨论会,提出了所研究的课题,阐明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让老师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研究的看法,并且讨论有哪些比较有意义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进行研究。
特别交代了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强调要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明确分工,互相协作,共同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
为了让老师对研究的方法和具体步骤有个简单的了解,我们还特别请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周老师为全体研究成员进行了相关的讲座,请信息技术课老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辅导。
3.指导具体研究,及时做好总结
在一切条件都准备成熟以后,我们的研究便进入了实践操作阶段,参加研究的教师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向制定出研究计划,按计划实施研究。
课题组每月一次课题研究议会,提出问题,交流经验,进行理论学习。
从开展实验至今,我们的实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学生在各类竞赛比赛活动中获奖有130多人次。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能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保障。
1.更新教学观念
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模式与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育完全不同。
把学生摆到主人的位置,显示主体,对知识、技能就有饥渴感,在学习中能够发现疑点,主动地解决。
课题组老师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成功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以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目前,课堂教学中“慢慢说,你能说清楚的”,“你说得真是太棒了”,“你的进步真大”,“你能勇敢地举起你的小手,真了不起”,这样鼓励性的语言已尉然成风,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师生角色的转换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自己克服困难,在学生意志薄弱或不能自律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
当学生取得成功时与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教师的平等民主、友善,在愉悦中得到发展。
同时,我们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在的作用改变了看法,深深地认识到:
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演示、讲解的工具,而已经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当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更能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并获取成功。
2.改进课堂教学
(1)优化课堂气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学生乐于参与的重要条件。
教师进入课堂必须进入角色,处处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与学生交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
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蔼的氛围下,产生情感迁移,使学生“乐其学”。
教学中,教师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师生间、学生间的来往的三向结构,从而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生能独立思考,主动求知,以主动的心态从事后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①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在这个动态建构的过程中,学习兴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它既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开端,又是保障学生主动参与的动力源泉。
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将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创设一些生动的问题情境,这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心理需求,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在森林运动会上,小猴子、小鹿和小熊猫要进行独轮车比赛。
小猴子的车轮是圆形的,小鹿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熊猫的车轮是方形的。
画面刚一出现时,立刻就引起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就连一些平时不喜欢数学课的学生此时也活跃起来。
激烈而有趣的比赛结束后,小猴子获得了冠军。
由此引发了学生的质疑: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
车轴又为什么安在车轮的中心位置?
可见,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探索问题的学习热情极其高涨,思维也异常活跃,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为解决问题,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接下来就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尝试画圆,剪圆,折圆找圆心,利用圆形纸片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其关系。
针对同学们的发现,计算机以鲜艳的色彩和动画效果,一一给予了验证。
最后,屏幕上再次出现车轮及轴心转动时留下的轨迹,结合画面,学生借助圆的特征圆满地解决了课始引发的重要问题。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探究兴趣的激发以及问题的解决,信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化静为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多媒体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昧。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克服了这一缺陷,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可以像动画一样移动,可以像流水般呈现一幅幅变幻的图象,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
例如:
在教“角的认识”一课时,我采用动画方式展示角是由一个尖尖的点、两条边组成的,让学生产生对角的直观认识,从而理解了角这比较抽象的概念。
学生在动画的刺激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③提供多项研究材料,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思维是由具体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是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的,可以说学生借以获取信息的桥梁。
这就是客观要求教师要求在设计教学活动中。
要为学生提供可操作性、可感知的材料,来满足学生从具体的材料中理解抽象知识点的需要,提高学习兴趣。
我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
它不仅能展示文字、图片、图象、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
如在教学《平移》运动时,如果采用实物演示,偌大的一间教室,要让每个学生都看清楚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则可呈现出这样的效果:
一个物体沿方格按要求移动,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物体移动的方向和轨迹(经过的方格)。
这样既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才能选择和运用恰当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
一般的学法指导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教师展示学法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法,学生按照方法,一步步进行认真学习。
二是师生共同概括方法。
在学生学懂内容后,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然后归纳出学法。
三是学法迁移。
学生运用学法进行自学,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示范、引导、指点,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方法。
小学生常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等一般思维方法以及迁移、联想、判断推理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不是由老师牵着学生走。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贯彻任务驱动式教学思想,着力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
引导学生学会提纲挈领,抓重点,鼓起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让我“试一试”的勇气,培养探究能力。
通过操作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到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4.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
在实践与研究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性的数学学习应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学会自主地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例如,教学《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可以这样安排:
(1)利用课件出示生活场景,如百米赛跑,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等生动画面,引导学生学习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以及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创设情境:
五一节长假,同学们准备到到楠溪江、雁荡山、江心屿的几大旅游景点旅游。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图及三个景点的图片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站对这三的景点进行介绍,让学生对所到之处的方位及特点有一个感性的了解。
(3)组织学生讨论出游前要明确的问题。
如:
去哪个景点?
路程有多远?
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路上要用多长的时间?
需要带多少钱?
……
(4)学生明确本次活动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①你打算去那个景点旅游?
②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路上要用多长的时间?
并说说理由。
③请你选用合适的方式对整个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
(5)为学生提供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网站,让学生分组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研究中学生自行分工,有的查询路程、有的查询发车时刻及票价、有的记录数据、有的进行数据整理并计算出结果。
(6)同组整理数据,交流意见,汇总本次活动的想法及其它问题。
(7)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评价。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思考后,提出了很多方案及想法,这时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或是还有什么问题及发现,大家共同研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整个学习过程可以看出: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搜集、加工、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充分体现了课标精神。
5.构建主动学习教学模式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归纳出主动学习教学的模式。
如下:
教学环节→激趣→自悟→深化→讨论→延伸
师生活动→创设情景→自学尝试→组织训练→反馈信息→课外扩展
诱发参与主动探索质疑问难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认知过程→认知准备→整体感知→深入理解→理性加工→巩固练习
(1)激趣。
这一环节是指创造情景,激发兴趣,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其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让他们“入景入情”,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得知识,在求知中得到一种快乐的体验。
(2)自悟。
指学生自学后的表达。
在引导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先应明确要求,做到“有目标”,再适当指点方法,做到“有学法”。
引导学生表述在自学中明白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是怎样弄明白的。
(3)深化。
学生练习后,进行作业练习,以达到强化的目的。
引发学生质疑问难,以求得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4)讨论。
组织练习后,反馈信息,针对存在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思考、发言、争辩,活跃学习气氛,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自行归纳、总结。
(三)组织合作学习
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
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
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了将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们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在《角的认识》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
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建立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数学的课堂评价标准
1.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解决的问题,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提示;凡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的,就大胆放给学生;凡是需要教师讲解的,教师就要精讲。
2.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参与。
就是看是否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中达到多种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提高在一定时间内学习知识的效率。
3.从课堂上学生学习投入的程度看学生喜欢不喜欢数学课,主要看是否营造了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的程度。
其课堂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的评价细则有:
(1)主动提问、答问、质疑;
(2)主动说出自己见解;
(3)主动自学课本、提出看法;
(4)主动操作、实验、验证。
五、课题实践研究的成效与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研究,本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分析问卷调查(第一次调查时间2011年9月,第二次调查时间2012年6月),结合日常观察,可以发现学生主动意识有所增强。
具体见下表:
(参加调查人数为120人)
表1主动意识非智力因素调查
学习兴趣
兴趣高
兴趣一般
没有兴趣
实验前人数
24
76
20
占总人数%
20%
63.3%
16.7%
实验后人数
57
62
1
占总人数%
47.5%
51.7%
0.8%
表2学生数学学习习惯调查
项目1:
课前预习
主动预习
偶尔有预习
没有预习
实验前占总人数%
10%
59.2%
30.8%
实验后占总人数%
36.7%
56.6%
6.7%
项目2:
上课听讲
专心听讲
一般地听
不喜欢听
实验前占总人数%
25%
70%
5%
实验后占总人数%
50.8%
49.2%
0%
项目3:
上课提问
主动积极
偶尔有提问
没有提问
实验前占总人数%
10.8%
56.7%
32.5%
实验后占总人数%
34.1%
64.2%
1.7%
项目4:
课后复习
主动去复习
偶尔有复习
没有复习
实验前占总人数%
12.5%
54.2%
33.3%
实验后占总人数%
32.5%
59.2%
8.3%
项目5:
作业完成情况
主动去完成
老师要求没办法只得去完成
实验前占总人数%
50.8%
49.2%
实验后占总人数%
84.2%
15.8%
项目6:
作业后检查情况
主动去检查
没有检查的习惯
实验前占总人数%
52.5%
47.5%
实验后占总人数%
74.2%
25.8%
项目7:
合作学习
有与同学交流学习方法
没有与同学交流学习方法
实验前占总人数%
26.7%
73.3%
实验后占总人数%
51.7%
48.3%
(一)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我们认识到数学教学要顺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让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合作、主动探求。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达到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展现过程、主动建构、深化认识、训练思维的目的,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认知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增强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验教师在从事探索性研究活动的同时认真学习先进理论,积极撰写课题论文、教学设计并多次获奖。
也提高了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也同时获得了自我发展。
(二)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增长了,形成了主动活泼、愉快学习的氛围。
数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主动探索,质疑问难。
因此,我们我校数学成绩有明显提高。
数学期末检测成绩一、二年级班级平均分均在在91.2分以上;三至六年级级平均分均在在85.7.2分以上。
(三)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实践告诉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因此,这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