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地区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XX地区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地区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地区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川攀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富集区,尤其是钒钛磁铁矿、稀土、碲铋等资源储量巨大,钒钛磁铁矿中伴生铬、钴、镍、镓等稀贵元素,是国防军工和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有关问题的复函》(发改办产业〔2010〕2882号),为推进攀西资源创新开发,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攀西地区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2-2015年,展望至2020年。
试验区范围包括:
攀枝花市5区县(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凉山州6市县(西昌市、冕宁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雅安市2县(汉源县、石棉县)。
一、试验区基本情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四川攀西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面积8.2万平方公里,人口653万,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5.2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9%,是我国重要的水电、新材料、精品钢材和亚热带农业生产基地。
其中,试验区人口、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分别为60%、83%、88%、76%,是攀西的资源富集地和产业聚集区。
2017年攀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生产总值(亿元)
攀西地区
试验区
总量
1735.2
1441.8
其中:
第一产业
232.6
161.5
第二产业
1068.7
919.2
工业
900.6
794.5
第三产业
433.9
361.2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1196.9
887.0
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89.1
419.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36.9
103.4
年末户籍人口(万人)
653.2
392.73
人均生产总值(元)
26482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17995
35321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18282
农村人均纯收入
5899
农村人均纯收入
7104
(二)资源概况
攀西地区矿产资源分布较为集中。
钒钛磁铁矿主要分布在太和、白马、红格、攀枝花等矿区,其中,白马、红格和攀枝花铁矿位于攀枝花市,太和铁矿位于西昌市。
稀土资源主要分布在冕宁县和德昌县。
碲铋矿主要分布在汉源县和石棉县。
攀西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钒钛资源储量大。
资源保有储量约90亿吨(目前正在开展的整装勘查工作表明,可新增资源量147.43亿吨),其中,二氧化钛资源储量6.18亿吨,占全国储量的95%,五氧化二钒的资源储量1862万吨,占全国储量的52%。
矿石中伴生的铬、钴、钪、镍、镓等稀贵金属,储量均达到相应元素的特大型矿山储量。
二是稀土资源品质优。
资源保有储量278.18万吨(REO),远景储量约1000万吨,资源量居全国第二位。
攀西稀土杂质含量少、易采选、易冶炼,是全国最大的单一氟碳铈稀土矿
三是资源开发条件好。
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分布集中,矿山水文、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大多宜于露天开采。
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资源超过8000万千瓦。
资源匹配条件好,综合利用潜力大,组合优势突出。
四是钒钛磁铁矿选冶难度大。
矿石结构复杂,多元素相互共生,仅靠选矿手段难以分离,铁精矿中钛含量高,难以用普通工艺冶炼。
规模大、品位低,丰而不富,是钒钛磁铁矿的显著特征。
碲铋矿资源独特,铋金属量829.92吨,碲金属量553.16吨,远景储量2000吨以上。
攀西重点矿区钒钛磁铁矿、稀土、碲铋矿资源分布表
矿区
保有资源储量(亿吨)
主要元素和平均
地质品位
攀枝花矿区
11.91
TFe30.64%,TiO211.64%,V2O50.29%
红格矿区
36
TFe27.5%,TiO210.69%,V2O50.24%,Cr2O30.34%
白马矿区
17.6
TFe26.62%,TiO26.09%,V2O50.26%
太和矿区
17.18
TFe30.31%,TiO211.76%,V2O50.27%
其他中小型
钒钛磁铁矿
14.66
TFe27.8%,TiO210.6%,V2O50.25%
攀西普通铁矿
4.83
TFe30-50%
德昌县大陆槽稀土矿
80万吨
镧、镨、铈
冕宁县牦牛坪稀土矿
240万吨
镧、镨、铈
石棉县大水沟碲铋矿
3.29万吨
含碲一般在1%到12%,最高达36.6%;含铋一般在3%到20%,最高达40%
(三)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攀西矿区规范整治,关闭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是大力推进矿区开发秩序整顿。
针对攀枝花红格矿区分布特点和开发情况,制定实施了“南停北整”的整顿、整合方案,取消红格南矿区8个小矿山采矿权,切实加强战略资源保护;整合北矿区10个小矿山,集中统一开发。
将红格矿区19家选厂整合为两家大型选厂,已全面推进实施。
冕宁县稀土矿山已完成整合,德昌稀土矿山整合方案正在制定。
目前,攀西地区共有钒钛磁铁矿采矿权22个,稀土采矿权7个,碲铋矿采矿权2个。
规划“十二五”期间还将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
二是开发安全高效的采选技术。
随着选矿技术的发展,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入选品位逐渐降低,剥离矿岩、表外矿和尾矿开始得到有效利用,资源综合回收率得到提高。
2011年,开采原矿约4200万吨,选矿铁回收率在65%—71%,钛回收率在12%-20%,钒回收率在90%—94%,年产铁精矿约1500万吨、钛精矿约110万吨。
三是大力发展钒深加工。
形成了从钒渣到钒氧化物、钒氮合金、钒铁、高纯五氧化二钒的产业链,具有30万吨钒渣、3.5万吨钒产品(折合V2O5)的生产能力。
以攀钢为龙头的钒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在全钒液流电池、钒氧化物薄膜等钒功能材料的研发上具备一定技术储备。
四是加快完善钛产业链。
钛渣生产技术水平国内领先,钛原料-钛冶金-钛化工-钛金属加工的完整钛产业链基本形成。
目前,已形成钛精矿110万吨、钛渣25万吨、钛白28万吨、海绵钛2.75万吨、钛锭2000吨产能。
攀钢试轧钛板卷取得成功,钛白生产企业实现废酸浓缩利用。
五是推进钢铁结构调整转型发展。
在坚持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大力推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试验区内钢铁总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品种结构由普钢为主转向重轨、汽车大梁板、管线用钢等专用钢。
关闭淘汰一大批小铁厂、小轧钢,大力发展含钒钛的特种铸锻件,汽车零部件、挖掘机铲齿等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六是着力发展稀土深加工及应用。
稀土矿开采和冶炼分离能力得到有效控制。
稀土产品生产严格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执行,2011年生产稀土精矿(折REO)20884吨,生产冶炼分离产品(折REO)10869.49吨。
大力发展钕铁硼、稀土合金、催化剂、抛光粉等深加工和应用产品,稀土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当前,攀西资源开发还存在着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自主创新不够、节能减排任务重、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加快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必须要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集约配置资源,集合创新要素,组织重大技术攻关,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布局优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资源地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二、试验区建设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要突出以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开放合作,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调整产业产品和布局结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切实加强战略资源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努力把攀西打造为产业规模水平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资源能源消耗低、生态环境保护好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努力构建国内资源富集区科学、集约开发综合利用资源的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综合利用,循环发展。
坚持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从钢铁为主的较为单一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到铁、钒、钛等多种元素综合利用开发模式的转变,从原材料生产为主的初级产业形态到有利于循环生产、有利于不断延伸产业链的现代化、集群化产业形态的转变。
——调整结构,优化发展。
把大力调整产业、产品和布局结构作为加快试验区建设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任务,大力发展钒钛、稀土等高端产品,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关停、整合布局不合理的工业园区和落后产能,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明确产业主导,积极推进产业园区科学合理布局。
——科技支撑,创新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集合科研力量,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对技术研发的平台支撑和成果转化服务。
提高开发利用战略资源的进入门槛和准入条件,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环境友好,绿色发展。
按照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由依靠能源和资源消耗维持增长的粗放型开发到依靠科技进步和装备提升促进增长的转变,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以工促农,和谐发展。
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利用合理布局,切实加强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工业化进程,探索形成以工促农、协调发展的机制。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把攀西建设成为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我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打造国内资源富集地科学开发利用资源的示范区。
——结构调整目标。
2015年,钒钛、稀土、碲铋材料等战略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钒钛、稀贵金属产品及深加工等,形成铁精矿3500万吨、钛精矿300万吨、钒制品(V2O5)6万吨、钛白粉100万吨、钛材1.5万吨生产能力。
稀土矿开采控制在5万吨以内,冶炼控制在2.5万吨左右,大力发展深加工及应用。
年处理碲铋矿15000吨,形成年产高纯碲60吨,高纯铋80吨,建成碲化镉材料基地。
到2020年,全面实现铬、钪、镍、钴、镓、铜等伴生金属的产业化、规模化回收利用,稀土、碲、铋深加工及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试验区内建设形成3-5个千亿级产业园区。
——科技攻关自主创新目标。
重点突破攀西矿制取富钛料、氯化法钛白、低品位矿高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新流程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钒电池、高钛型高炉渣回收利用技术等产业化。
稀土应用技术开发取得新突破。
——资源综合利用目标。
铁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钒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50%,钛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5%以上,实现铬、钴、镍等主要伴生金属的产业化、规模化回收利用。
钒钛磁铁矿尾矿回收利用率达到70%以上。
——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目标。
全面完成小钢铁、小采选、小冶炼关闭淘汰任务,矿区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节能减排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5年,外排废气合格率达到95%,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0%。
园区产业集中度提高到8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彻底改变以初级原料为主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钒钛、稀土深加工和高端产品,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钛产业重点发展氯化法钛白、高档专用钛白等终端产品,加快发展海绵钛、金属钛、钛材等,积极开发航空航天、船舶、医用等系列军民用钛合金材料及深加工制品。
钒产业稳步提高冶金用钒规模水平,重点发展钒功能材料、钒基合金、钒电池等。
提高钒钛磁铁矿伴生金属的分离、提取及深加工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推进碲铋矿开发利用产业化,重点发展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等。
积极推进稀土冶炼企业兼并重组,发挥攀西水电优势,建设规模化现代化火法冶炼生产装置,提高稀土深加工和应用水平。
严格控制钢铁产能总量,大力发展含钒钛低微合金及特种材料、以汽车零部件为代表的钒钛铸造及装备制造等。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导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企业、废弃物产生及利用企业在园区关联布局,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综合利用协作互动的现代生产体系。
在确保生态和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对表外矿实行科学开发利用,鼓励开发利用低品位矿。
探索工业资源再利用交易机制,促进尾矿、废渣、废液、废气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大力发展产业间的循环经济。
(二)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合作办园、共享办园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调整优化园区布局,促进试验区内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产业布局调整。
——调整优化园区布局。
加强试验区现有工业园区清理规范。
对产业承载条件差、与主体功能不符合、布局不合理的相关园区进行关闭撤迁,加强区域内同类园区的整合归并,推进相关产业和企业集中布局。
攀枝花市整合现有钒钛产业园区和安宁工业园区,打造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凉山州整合现有太和工业园、经久工业园,打造西昌钒钛工业园。
稀土冶炼及深加工集中布局到冕宁工业园,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加工集中布局到会理县工业园,碲铋矿加工集中布局到雅安石棉工业园。
积极引导现有冶炼分离及深加工企业通过搬迁调整逐步进入相关产业园区。
推进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扩区调位,积极创建国家级开发区。
其它园区抓紧完善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提高产业承载力。
——做强做大攀枝花钒钛铬钴产业基地。
“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攀钢集团高钛渣扩建及钒氮合金生产、龙蟒集团红格矿山采选扩建、昆钢云钛实业钛锭及钛材深加工、富邦公司汽车钒钛制动鼓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形成年产钒制品4.5万吨、高钛渣60万吨、钛白粉60万吨、海绵钛6万吨、钛锭3万吨、各类钛合金材料1.5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完成非高炉流程综合利用钒钛磁铁矿工艺技术产业化,将单体规模提高到50万吨装置水平以上,铬、镍、钴资源回收利用达到千吨级水平,实现金属钛、高档钛白和钒电池、钒功能材料等高技术钒钛产品产业化。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严格控制普通钢铁产能,大力发展含钒钛特种材料、钒钛铸造及深加工产品等。
——加快建设凉山钒钛稀土产业基地。
依托攀钢集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布局建设一批综合利用和关联产业,大力发展钒钛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建成钒制品1.5万吨、钛白粉20万吨生产能力。
关闭淘汰西昌新钢业公司落后钢铁产能,积极发展含钒钛特种铸锻件及机械铸造等接续替代产业。
推进稀土矿科学开发利用,重点发展稀土火法冶炼、稀土金属、电池级材料等,提高稀土深加工规模水平,加快建设江铜集团稀土采选及钕铁硼薄片生产、志能公司高精度稀土抛光粉等重点项目,建成国内重要的稀土产业基地。
——积极打造雅安碲铋产业园。
加强汉源、石棉碲铋矿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整合区域内相关开发企业,推进两地合作共建雅安碲铋产业园,实现集中布局。
加快采、选、冶产业化技术开发,大力发展深加工。
到2020年,初步实现碲铋及伴生金属的规模化回收利用。
(三)推进重大技术创新
采取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技术瓶颈,整合科研力量,加强研发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业技术攻关,突出应用技术开发,攻克一批对攀西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推进钒钛稀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
搭建多层次、多方式的技术创新平台。
以攀钢、龙蟒、川威等重点企业为骨干,建设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整合各方科技资源,加快建设国家钒钛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交流合作,鼓励多种形式的联合攻关,试点重大科技攻关全球招标,吸引优秀人才创业发展。
发展技术成果交易,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扶持重大技术攻关。
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支持纳入科技攻关和产业化的重点项目建设。
发挥四川省同科技部、中科院等部门合作优势,加强与国防军工等有关单位合作,推进重大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
着眼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加强钒钛、稀土等应用技术开发。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落实国家鼓励自主创新扶持政策,建设创新型产业区。
“十二五”重大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重点项目
序号
技术方向
攻关及产业化重点
1
低品位钒钛磁铁矿高效利用技术
实现对低品位的表外矿和极贫矿的综合利用
2
钒钛磁铁矿非高炉冶炼技术
钒钛磁铁矿非高炉冶炼技术及装备研发,高效综合回收利用铁、钒、钛
3
高钛型炉渣提钛及残渣综合利用技术
实现高钛型高炉渣中钛的富集、分离和提取,并综合利用提钛后的残渣
4
钒清洁生产技术
含钒铁水吹炼高钙钒渣及深度脱磷技术、普通钒渣钙化焙烧工程化技术、二次废渣综合利用、多钒酸铵流态化制取V2O3产业化技术研究
5
高品质富钛料生产技术
研发完善高品质富钛料生产技术,人造金红石制备技术
6
钒电池技术
研发大容量及超大容量蓄能钒电池技术
7
钒钛磁铁矿伴生金属提取利用技术
伴生金属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实现铬、钪、镓、镍、铜的分离、提取及深加工
8
节能环保制备海绵钛技术
低成本、节能环保钛金属生产的关键工艺技术开发
9
高档专用钛白技术
实现高档专用钛白产业化生产
10
硫酸法钛白清洁生产技术
废酸浓缩高效回收,硫酸亚铁综合利用等
11
钛材深加工
实现热轧、冷轧钛板卷规模化生产等钛材加工
12
钒铝合金产业化技术
钒铝合金的制备及其在军用民用航空航天器材上的应用
13
钒功能材料的开发
开发二氧化钒膜等军民用功能材料
14
二氧化钛功能材料开发
开发光触媒等功能材料
15
德昌稀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提高德昌已开发矿区稀土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水平
16
稀土治理水体污染技术
实现对土壤、水污染的高效治理
17
稀土高效尾气净化催化剂技术和稀土催化燃烧技术
开发高效稀土催化材料及技术,满足未来排放标准的各类机动车尾气净化需要;开发高效节能和环境友好的稀土燃烧催化剂技术
18
稀土高效大功率LED荧光灯技术
大功率LED荧光粉开发关键技术,优化、提高LED灯的品质
19
稀土钨钼特种合金等新材料
稀土钨钼等特种合金的开发,扩大运用范围,满足现代军民用工业需求
20
稀土高能环保贮氧动力电池
提高贮能量和产品一致性,实现在交通、能源、电子信息等民用和国防军工中的广泛运用
21
碲铋矿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研究碲铋矿产业化开发、提取高纯度碲的生产工艺技术
(四)创新资源开发模式
加大资源和产业整合力度,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价值最大化,提升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水平。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外引内联,推进强强联合,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关停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做好职工安置等相关工作。
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延伸产业链,重组上下游关联企业。
加快推进德昌稀土矿山整合,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组建稀土工业集团。
——加快矿区规范整合。
切实加强试验区内小矿山、小选厂清理规范,关闭整顿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生态环保不达标的采选企业。
完成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所有矿区选厂、尾矿库的整合,加快红格北矿区选矿企业整合,将现有17家企业整合为3家规模化现代化采选集团。
进一步加强稀土、有色矿山清理整顿,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
按照国家批复的矿权设置方案,坚持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取向,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进入门槛和准入条件,对试验区内资源开发企业强化技术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指标激励约束,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重要战略矿区要配置给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集约化水平。
——加强战略资源保护。
充分利用好现有矿山,严格限制新开矿区。
加快推进钒钛磁铁矿资源整装勘查,提高铁矿石资源保障度和钒钛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严格按照国家批复的矿区规划,切实加强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
做好稀土矿、碲铋矿等资源勘查和保护。
——实施开放开发战略。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和资本要素在试验区聚集发展。
重点加强与央企和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在战略资源开发利用和重大科技攻关等领域优先支持有实力的大集团和国家级科研机构进入。
支持引导多种所有制企业重点发展下游产业和深加工应用。
加强战略资源开利用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招商引资,重点引进深加工及制品、尾矿及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等。
(五)加强生态环保建设
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
建立矿区生态和环保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事故应急预案。
根据各主要矿区资源特点和生态特质,制定各矿区采选综合回收利用指标和生态保护、生态恢复指标。
实施攀枝花、白马、红格、太和等矿区生态修复工程,与重大产业化项目同步实施。
抓好稀土行业环保专项检查,加强牦牛坪矿山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加强德昌稀土矿生态环境规范治理。
抓好工业污染防治,推进节能减排。
严格执行重点行业环境准入和排放标准,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治污设施建设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条件。
以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实施一批“三废”利用工程,大幅度降低“三废”排放。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技术装备,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严把节能减排关。
提高工业用水效率,促进重点工业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着力加强矿山废水循环利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省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省级有关部门、市州政府为成员的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推进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
省级有关部门在规划相关产业项目布局时,符合条件的要向试验区倾斜,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在环评、用地、相关专项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制定扶持政策。
省财政设立攀西资源开发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科研单位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
研究落实试验区要素保障机制和措施,新建金沙水电站发电量全部用于支持试验区产业发展。
建立攀西钒钛产业投资基金,优先支持试验区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和通过公司债、可转债等方式融资。
以交通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强化目标考核。
建立试验区建设发展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把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等作为试验区各级政府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和具体政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督察,建立规划定期评估制度,不断优化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
五、政策建议
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对于增强国防和经济安全、推进西部地区资源开发模式创新、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协调机制。
建议国家发改委进一步完善攀西资源开发利用协调领导机制,恢复每年一次的钒钛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协调会议制度,切实加强对试验区建设的协调指导,研究解决试验区建设的重大问题取得新突破。
(二)支持重大科技攻关。
建议中央财政设立攀西战略资源科技攻关专项资金,组织全国科技力量参与钒钛、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关,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打破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
把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三)实施差别化的产业政策。
建议国家充分考虑攀西资源特点,将硫磷钛资源循环利用的硫酸法钛白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产业政策允许类对待。
在不增加钢铁产能的前提下,允许试验区适度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炉或非高炉冶炼装置,用于发展特种铸造产品及装备制造。
发挥攀西地区水电资源优势,比照藏区留存电量和电价管理政策,攀西地区新建水电站投产后安排适度比例留存电量,支持试验区建立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间的直接交易机制,积极发展矿、冶、电联营。
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取消钒钛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