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试题习作题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98488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9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试题习作题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试题习作题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试题习作题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试题习作题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试题习作题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试题习作题分析报告.docx

《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试题习作题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试题习作题分析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试题习作题分析报告.docx

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试题习作题分析报告

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试题第10试题分析报告

 

一、试题评价及改进意见

本次试卷中的第10小题是习作题,本次习作题为:

“我迷上了”,总分40分,含5分书写分,除“字数400字以上”外,习作内容并无其它明确、具体的要求!

首先从题目看,半开放的命题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生活共鸣,生活中任何一项感兴趣的事或物均可以作为习作表达的对象,也易于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一个“迷”字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较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从此点来看,学生的选材并不存在困难,反而能彰显出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可以潜在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珍视独特的感受。

其次从分值来看,本次习作总分为40分,其中包含了5分的书写,对于以往的习作检测以及卷面的书写检测来说,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

2011版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

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

5分的书写分给全市师生带来的讯号便是,书写的检测不再只是一个形式,而更应该切切实实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工整、规范的书写应该成为语文的一项基本能力。

除此之外,参考总体阅情况情,优秀的习作还真有百里挑一的感觉,或许缺少了习作要求,学生习作的自由度是大大地增加了,与此同时出现的便是有话想说与把话说好的矛盾,没有习作要求的限制与指引,少了一些习作的思考。

也有很大一部分习作出现了偏题的现象,恐怕“本次习作没有具体的要求或引导语”也要负一部分责任。

个人意见,对于习作起步的五年级学生来说,习作是否也应该加了几句稍加明显的习作提示或习作要求。

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评价及改进意见

本次习作对应的评分标准如下所示,分四类标准,分别从扣题,表情达意,内容,文句、书写等各方面综合分档,对改卷老师来说更有依据。

特别申明的错别字要求也能有效地促使规范书写,但对于具体改卷来说,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10.习作(40分)

一类文(36—40):

习作扣“迷”紧,表达真情实感,有感染力;内容富有生活气息,真实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语言生动形象,文通字顺,标点使用正确;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以38分为基准分,上下酌情适当浮动。

二类文(30—35):

习作扣“迷”较紧,能表达真情实感;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清楚;语言较生动形象;文通字顺,标点使用正确;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以33分为基准分,上下酌情适当浮动。

三类文(24—29):

在立意和选材上基本符合习作题目要求,条理不够清楚,语言尚规范,少明显病句,错别字等不影响阅读,书写尚工整,卷面基本整洁。

以27分为基准分,上下酌情适当浮动。

四类文(23分及以下):

在立意和选材上与习作题目要求有偏离,条理不清楚,语言不规范,病句较多,错别字等影响阅读,书写不够工整,卷面不够整洁。

以15分为基准分,上下酌情适当浮动。

习作评分要求:

1.采用两人独立评分,取其平均得分的方法。

当有两人评分差距在6分以上(不含6分),应交评分组长仲裁。

2.错别字每个扣0.5分,重现不计,“的”、“地”、“得”不计,最多扣3分。

从总体的评分标准制订上来看,因为本次习作的分值包含了5分的书写分,个人建议,在评分标准的分值制订上,应该是40-5=35分的总分来制订,也更便于书写的考察,同时建议徐老师若是今后的习作同样要考察学生的书写,可否将书写单独拎出来由专门的老师进行评分,既减轻了习作阅卷老师的工作量,又能真正将书写的考察落到实处。

对学生来说,也更显公平。

*其次对于各标准的制订中“扣题”一项,稍有疑议。

习作题为“我迷上了——”,那么本次习作是否只能扣一个迷字进行习作?

是否全文只能写如何迷?

若单单论“我迷上了——”如果学生写的是如何迷上的过程,是否也是符合题意的?

在具体改卷的过程中,发现较大一部分学生写的均是如何迷上的过程,尽管有点题,但对于现在的评分标准来讲,只能作为偏题或离题处理。

况且,同类的习作在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也确有重过程与重结果的两种写法,如四上的《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下的《花的勇气》,五上的《圆明园的毁灭》,行文中很大一部分文笔用在了前情的铺垫之上,也是在文末或文后半段才出现扣题的内容。

或许存在以上现象还有一个问题便是徐老师对于例文的选择上也基本上是基于扣题来处理,对于判卷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次习作判卷,徐老师还专门挑了五篇例文,对于具体的改卷老师来说起到了很好的参照作用,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判卷的速度。

但在具体促裁的过程中却发现,基本大部分需要促裁的习作,其分值差别均在十分以上,甚至是二十分,一种原因为阅卷老师阅卷不够细致,对标准的把握不够到位,还有一个原因是否也是因为例文的选择还不够典型?

能否在大面积初阅的基础之上,每类选择两篇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例文,这样更便于标准的理解与把握。

三、得分统计、答题情况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

1.得分统计

题号

人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分

标准差

得分率

满分率

零分率

难度

区分度

10

13131

39

0

26.76

5.4

66.91

0

0.22

0.67

0.26

从本题总体成绩反应,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距也属正常,有部分学生习作一个字也没写,评卷老师就是想送分也没机会。

其次40分的习作,平均分为26.76,相当于百分制的66.9,稍显差,标准差为5.4也略显大,可见学生的习作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0.22的零分率,可见全市有将近三十位同学习作一分未得,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来讲,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五年的语文学习,不知道这三十位左右的同学是否除了写名字,连在习作格子上写个字的兴趣也没有?

又或实在没时间?

从区分度来看,本次习作基本能反应大多数学生的真实习作水平!

班级、学校

10优

10良

10中

10差

全体

2303

7819

2864

145

从全体学生的优良中差分布来看,优秀的习作占17.5%,良的习作占59.5%,中的习作占21.8%,差的学生占1.1%,总体不容乐观,全市学生的习作大部分处于良,其结果稍显严峻。

2.答题情况

从阅卷情况来看,学生的答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是扣题不紧,看到我迷上了什么,自然而然地就想到自己是如何迷上的,于是随着思路,就写下了自己迷上的过程。

却独独缺少了真正迷字的描述。

 

诸如此类的,迷上看书的,写成了如何看上一本书,如何省下钱来,最终买到心仪的图书;迷上电脑的,写成了怎样接触电脑,怎样摸索,最终怎么迷上;迷上骑车的,写成了怎么开始骑车,怎样练习,最后迷上骑车。

二是选材雷同,本以为迷上了什么,学生应该有很多话要说,可从阅卷情况反应,多数学生写的是迷上了电脑,电脑游戏,阅读。

诸多雷同的故事,缺少独特的视角。

三是选材不当,迷上了什么,本应该是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甚至还可以是由阅读各种见闻而衍生出的幻想中经历或体验,但仍有一部分同学选材是写成了迷上了“英雄人物”、“学校的未来”、“帮助”、“中国”、“生活”,等显得抽象事物为对象,与此同时习作套用的现象比较严重。

 

诸如此类,有的同学套用的是习作的内容,如平时写了我的家乡,这儿就写成了我迷上了家乡,内容还是家乡的风景,平时写了小园的四季,这儿就写迷上了小园,内容是小园四季风景的变化。

还有的同学套用的是课文的框架,有的套用了《窃读记》的结构,有的套用了《走遍天下书为侣》的格式,不一而足。

四是价值取向存在问题,多数学生选择的阅读或游戏,其行文均涉及到了面对父母或老师的教导,充耳不闻,一心游戏或只读圣贤,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行文末必幡然悔悟,不可再迷。

那习作到底是写迷上了,还是不再迷?

 

《我迷上了看书》节选

还有更多的同学写迷上了上网,因上网荒废了学业,父母的责骂他无动于衷,却沉迷于游戏中……有的同学写迷上了看书,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做作业,只是为了看书……还有的同学写迷上了电脑,不学习,不听话,撒谎只为了多玩了一会儿电脑。

五是语言平实,在写出想说的话与写好想说的话之间,多数学生只停留在了第一层次,只是写出了想说的话,行文平实,缺少了个性的表达,自然而然,情也不甚真,意也不甚切。

六是行文不规范,少数同学错别字现象严重,一逗到底,一段到底,段前不空格,标点不占格。

还有部分同学统一的题目空两到三格,不居中。

经网上查阅,作文题有要求空四格的,也有要求居中的,到底应该如何?

 

当然,本次习作也有个别学生颇有亮点,例如《我迷上了厕所》,《我迷上了偷拍》,《我迷上了烹饪》。

只是,此类习作显少!

 

3.原因分析

面对学生的答卷情况,我们觉得原因如下:

(1)阅人千遍,阅已不深

快节奏的生活,狭隘的圈子,层出不穷的诱人的新鲜事物,我们的孩子们天天重复着昨日的故事,一有闲暇又被这样或那样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细究一样事物,钻研一样事物,于是生活中的点滴转眼便成了过眼云烟。

又怎能记下典型的事物?

成为独特的感受?

于是叙述时只能回忆事情的梗概,而唯缺少了细节的关注,语言自然变得平实,所见即是所见,缺少艺术的处理,情感自然也就变得淡泊,内容也就显得空洞,在感染力和生动性上也就棋差一着。

其次,日复一日的学习,从生字到新词到课文,尽管我们想方设法的改变呈现的形式,改善教学的方式,但对于学生来说,生字还是生字,新词还是新词,课文仍然仅仅是白纸黑字的他物,很难引起个人的内心共鸣,更谈不上从中采撷妙语为已所用。

又怎能达到学以致用?

言为心声?

于是课文的学习变得被动,学生识记着课文的内容,识记着课文的框架,只能照猫画虎,将自己的想法生搬硬套,本是个性的表达却变成了千篇一律的面孔。

(2)习作千回,早已厌倦

好像从新课程实施开始,相对于浙教版的教材,学生有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阅读量的确增加了,积累明显厚实了,而且从低年级开始,学生的写话越来越精彩了。

可从中段到高段,从大部分学生的习作水平来看,并没有明显的提升,甚至有个别还有退步的现象?

此点或许与高年级学习作务的加巨有关,又或许与整个教材的习作编排体系有关,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细心去看,小学六年时间,有多少学生的习作对象是一层不变的,三四年级写“我的爸爸”,五六年级还是写“我的爸爸”,虽说熟能生巧,可学生熟之后唯一的好处就是习作速度越来越快——因为早已形成了同类习作的套路,真正的习作的质量每一次是否有所提升?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每一次的习作只是一个任务,而不是心声,只是机械地涂写,却不是梦想的描绘。

(3)价值偏离,习作变味

课标的教学建议部分一再强调,习作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似乎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往往现实生活中的真话实话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积极向上的。

如本次习作题中的“迷”字,迷字本身便有如下义项一为分辩不清,失去辨别判断的能力,二为醉心于某样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三为沉醉于某种事物的人,四为使人陶醉。

其中第一项本身就是贬义的,而学生本身由于个体生活经验的不足,往往所迷住的电脑或电脑游戏或看书均会使人丧失某种能力,而这些却又是现今学生接触最多又是最为亲切的写作对象,自然而然地,对于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也就随之变道。

(4)行款潦草,态度不端

众观所阅学生的习作卷,普遍字迹较了草,或许是受题量的影响,但更多的还应该是平时书写习惯所致。

此点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平时对习作评价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的习作指导是否以关注学生参与习作的兴趣为前提?

我们的习作是否关注了学生书写的质量,并持之以恒?

我们的习作指导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次习作的变化?

如何更好地处理好课文学习,阅读理解与习作表达之间的关系?

我们需要将时间从死板的课文分析,阅读理解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引导学生主动习作,勤于习作,乐于习作的引导上来。

*(5)或许,习作偏难

翻看课标,小学高段的习作是这样描述的: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从“迷”字来看,应该不难,选材也应该很广泛,难在评卷标准中的“扣题”一项,此项在上述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中有所叙述,况且本次试题本应该抱着检测的出发点,而非甄别,是否可以稍加降低点要求?

四、改进教学的建议

针对本次抽考作文试题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结合我们平时的教学,我们觉得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行随笔式日记

课标版教材重视了学生积累量的提升,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积累有了明显的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阅读的面与量也都大量地提高了。

可习作却始终没有明显的提高?

我们觉得,关键还是练得不够,练得不精。

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大力推行随笔式日记:

一天一记,有则多记,无则少记,标准只有一个,将这一句或一段或一小篇推敲得精炼,精彩。

随笔式日记既可以帮助积累每天生活中的习作素材,又是一次简短的练笔。

因其短小,可以很大程度地消除对习作的恐惧心理,而又在持之以恒中潜移默化地养成推敲文字的习惯。

二.切实开展随文练笔

“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不只是一个理念,而应该更为彻底地贯彻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说再见,不是不要课文,而应该开展更注重于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语文实践。

结合单元主题,结合单元习作要求,结合各课重难点,如何将单元习作难点分解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进行渗透,应该成为我们今后阅读教学的一个研究方向。

随文练笔的开展可以更好地将课文的学习引向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达成学以致用,与此同时降低习作难度,增加习作的亲切感,引导乐于习作。

三.关注个人习作历程

多数学生的习作兴趣是如何一点一点消失的?

当你日复一日地从事一件高耗却又低效甚至负效的事,你的兴趣也必然日渐降低甚至消失殆尽。

这也是目前多数学生的习作现状。

在教学中,如何重视个人习作的积累与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从每一篇的习作中发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而增强其习作的自信心,提高习作的兴趣,进而提高习作的质量,也应该成为今后语文教学的一个研究方向。

四.加强习作修改的指导

我们常常讲,好习作是改出来的,可日常的习作教学中,多数的习作往往是一写便成了过眼云烟,甚至是教师的评改也往往是一阅而过,不留下一丝痕迹。

这也导致了习作教与学高耗的根本原因。

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评甚至互评,教改修改的方法,从基本的错别字到病句,从基本的标点符号到行文格式,从字词语句的推敲到布局谋篇。

根据学生不同的习作水平分成不同的评改小组,通过多级评改,最终改出的习作再经过作者的二次创作,记录到个人习作成长记录本中,习作教学才能出效。

*五.改变习作评改形式

本次习作能力的检测中加入了书写一项的考察,是以往习作评价的一项突破,也是课标中“关注学生书写质量”这一理念的体现。

但课标中一再强调鼓励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能否在今后的习作能力的考察加入一项。

以一篇简短例文的形式,埋入“行文格式”、“错别字”、“病句”、“标点错误”甚至“结构混乱”等诸多的病处,为了照顾不同学生不同的习作能力,设置病处大于分值,只要找准几处(或同类找出几处)均可得分,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修改能力的提升,也是习作能力提升的一个关键举措。

如此一来,习作能力的考察可分为书写的考察,修改能力的考察与习作内容的考察,在分散处理的同时也让习作能力的考察更合理与全面,更为准确地反应出学生真实的习作能力。

注:

徐老师,因能力有限,仅想到这些,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况改进意见实属无奈,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诸多的语文老师都是兼班主任的,面对繁杂的事物,实在是很少也很难抽出时间来做这些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