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备考资料一轮语文复习选题题库中山市四大名校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8983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备考资料一轮语文复习选题题库中山市四大名校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考备考资料一轮语文复习选题题库中山市四大名校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考备考资料一轮语文复习选题题库中山市四大名校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考备考资料一轮语文复习选题题库中山市四大名校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考备考资料一轮语文复习选题题库中山市四大名校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备考资料一轮语文复习选题题库中山市四大名校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

《届高考备考资料一轮语文复习选题题库中山市四大名校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备考资料一轮语文复习选题题库中山市四大名校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备考资料一轮语文复习选题题库中山市四大名校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

届高考备考资料一轮语文复习选题题库中山市四大名校专题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即时练

(计时:

45分钟 满分:

54分)

频考点12 代词专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B.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C.谨食之,时而献焉

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解析 C项,代词,它。

A、B、D三项中的“焉”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无实义。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与例句中的“何”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

徐公何能及君也

A.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解析 例句中“何”为疑问代词,怎么。

A项,疑问代词,怎么。

B项,通“呵”,呵叱。

C项,疑问代词,多么。

D项,疑问代词,为什么。

答案 A

频考点13 副词专练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 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A项,乃:

副词,表条件,才/副词,表判断,为、是。

B项,且:

连词,尚且/副词,将要。

C项,者: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的人。

答案 D

4.对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④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⑧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和②意义、用法均相同

B.③和④意义、用法均相同

C.⑤和⑦意义、用法均相同

D.⑥和⑧意义、用法均不相同

解析 ①副词,就;②副词,就;③副词,才,这才;④却,表转折;⑤副词,竟然;⑥副词,于是、就;⑦副词,竟然;⑧代词,你的。

答案 B

频考点14 介词专练

5.下列各项中,对“以”的意义和用法阐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连词,表修饰,而)

B.今以钟磬置水中。

(介词,表处置,把)

C.皆以美于徐公。

(介词,表比较,比)

D.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名词,原因)

解析 C项,动词,认为。

答案 C

6.下列各组句子,对虚词意义和用法阐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比”)

B.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助词,吗)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助词,吗)

D.日食饮得无衰乎?

(介词,于)

解析 D项,助词,表测度语气,吧。

答案 D

频考点15 连词专练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B.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及日中则如盘盂

D.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解析 A项,连词,表转折,却。

B、C、D三项中“则”均表顺承关系,于是,就。

答案 A

8.下列各句中,对虚词意义和用法阐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动词,如,像)

B.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代词,你)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代词,你,你们)

D.公曷为出若言?

(指示代词,这)

解析 B项,若:

连词,如果。

答案 B

频考点16 助词专练

9.对下列各句中“也”字表达的语气,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③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④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⑤拔剑割肉,一何壮也

A.判断 肯定 肯定 疑问 感叹

B.肯定 判断 肯定 疑问 感叹

C.判断 肯定 感叹 疑问 感叹

D.肯定 判断 感叹 疑问 感叹

解析 A项,正确,应了解“也”表达的各种语气。

答案 A

10.下列各项中,对“者”的意义和用法阐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助词,表提顿语气)

B.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特殊指示代词,……的事情)

C.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与“也”构成“……者……也”,表判断)

D.昔者,吾舅死于虎。

(助词,用在时间后,助音节,可不译)

解析 A项,指示代词,……的人。

答案 A

语段专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指受骊姬陷害一事),晋人伐诸蒲城(当时重耳的封地,在今山西省)。

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对抗),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卫地,在今河南省),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重耳的舅父)曰:

“天赐也。

”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桑下。

蚕妾(采桑的女子)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

“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

“无之。

”姜曰:

“行也!

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醒,以戈逐子犯。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1.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同

B.两个“之”相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之”不同,两个“以”相同

D.两个“之”不同,两个“以”不同

解析 前“之”助词,取独;后“之”代词,“这种生活”。

前“以”介词,“把”;后“以”介词,“拿”“用”。

答案 D

12.下面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中的“其”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

B.吾其奔也

C.蚕妾在其上

D.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解析 B项,为祈使语气,与例句中“其”的用法相同。

答案 B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解析 A项,一为兼词,一为代词。

B项,一为“向”,一为“在”。

C项,一表转折,一表顺承。

D项,均为“……的人”。

答案 D

14.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野人与之块    B.齐桓公妻之

C.姜氏杀之D.醉而遣之

解析 C项,代蚕妾,A、B、D三项均代重耳。

答案 C

参考译文 

晋公子重耳遭受骊姬祸难的时候,晋国派兵在蒲城攻打他。

蒲城人想要迎战,重耳不同意,说:

“依靠国君父亲的命令而享有养生的俸禄,因此才得到百姓的拥护。

有了百姓的拥护却去跟父亲对抗,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

我还是逃奔吧。

”于是就亡命到狄国。

重耳在狄住了十二年之后离去。

(重耳)路过卫国,文公不以礼相待。

从五鹿经过时,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一块土块。

重耳很生气,想鞭打他。

子犯说:

“这是上天的赐予啊!

”重耳叩头道谢,接过土块放在车上带走。

公子到达齐国,齐桓公为他娶妻,送他二十匹马。

公子安于齐国的生活(不想离开),跟随的人认为不能这样。

准备出发前,他们聚集在桑树下面商量。

恰好有个采桑女子在树上采桑听到了,把这事告诉了姜氏。

姜氏(怕走漏消息就)杀了她。

然后告诉公子说:

“您有(回晋国争取君位的)远大志向,听到这种打算的人,我已经杀掉了。

”公子说:

“没有这回事。

”姜氏说:

“走吧!

留恋妻室和贪图安逸,足以败坏(您的)名声。

”公子不肯(离开)。

姜氏同子犯商量,用酒灌醉后,把他送走。

途中公子酒醒,(气愤中)拿着戈追逐子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孟尝君将西入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

曰:

“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

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

”谒者入曰:

“有客以鬼道闻。

”曰:

“请客入。

”客曰:

“臣之来也,过淄水上,见一土耦人方与木梗人语,木梗谓土耦人曰:

‘子先,土也,埏(以水拌土)子以为耦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坏。

’应曰:

‘我沮乃反吾真耳。

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其所止。

’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

”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②句末表判断语气;③连词,表承接关系;④连词,表转折关系。

答案 C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 C项,前“则”,表转折,“却”;后“则”,表假设,“那么”。

答案 C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B.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C.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D.王好战,请以战喻

解析 D项同例句,介词,用。

A项,语气助词,可不译。

B项,动词,“认为”。

C项,顺接连词,“而”。

答案 D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客曰:

“臣之来也,过淄水上……”

B.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

C.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解析 A项,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C、D三项都为助词,“的”。

答案 A

参考译文 

孟尝君将准备前往秦国,劝他不要去的人成百上千,可是他都一概不听。

说:

“人间的事我已经都懂了,我所没听说过的,只有鬼神的事而已。

”拜谒的人进谏说:

“有人专门为讨论鬼的事求您接见。

”孟尝君说:

“请他进来吧!

”门客对孟尝君说:

“这次臣来齐国,当我经过淄水时,看见一个泥偶和一个木偶在那儿谈话,木偶对泥偶说:

‘你的祖先是土,用土把你捏成一个人,遇到天下着大雨时,淄水一上涨,您可就被冲坏了。

’土偶说:

‘我被冲坏反而又返回我的本真,我冲坏后还是西岸的土。

可是你是用东岸桃木所雕刻的木偶。

雨季一到淄水一来,水就会把你冲走,到那时你将不知道漂泊到何处。

’现在秦国是一个四面都有要塞的强国,有虎狼之心,恐怕有木偶人一样的祸患呀!

”因此孟尝君退回了兵没有应战,最终不敢向西攻打秦国。

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纠错练

(计时:

45分钟 满分:

38分)

一、(2015·安徽省江淮名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9分)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

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

改都官员外郎,迁职方员外郎。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

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愈坐是复为博士。

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迁刑部侍郎。

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

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

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

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

裴度、崔群曰:

“愈言讦牾,罪之诚宜。

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

愿少宽假。

”帝曰:

“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

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

“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

”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

“愈终狂疏,可内移。

”乃改袁州刺史。

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

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

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愈性明锐,不诡随。

与人交,终始不少变。

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