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98266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docx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docx

第1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选择题

下图为“中国城市和城市规模增长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时期,对中国城市发展判断正确的是(  )。

A.1996年之前,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中小城市

B.1997年之后,城市发展以郊区城市化为主

C.1996年之前,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产业大规模集聚

D.1997年之后,建成区的平均绿地面积在减少

2.近年来,关于大、小城市孰优孰劣的争议很多。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低,利用率高

B.小城市布局分散,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

C.大城市资金雄厚,环境质量好

D.大城市产业活动密集,土地利用率高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1997年以后,城市数目没有增加,但平均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较快,说明平均每个城市面积都增大了,则城市发展主要体现为郊区城市化。

第2题,一般而言,大城市产业密集而土地利用率高,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但环境质量较差;而小城市产业活动较分散,人口较少,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但环境质量较好。

答案 1.B 2.D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下图是“中国和日本的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变化曲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日本工业化率

B.②——中国工业化率

C.③——日本城市化率

D.④——中国城市化率

4.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于日本

B.日本工业生产总值呈现下降趋势

C.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相适应

D.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

①曲线代表日本城市化率,日本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水平远高于中国;②曲线代表中国工业化率,建国后中国工业发展虽有波动,但整体水平是上升的;③曲线代表中国城市化率,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是个农业大国,城市化水平较低,但是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处于加速发展阶段;④曲线代表日本工业化率,日本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总体水平高,但工业化率在降低。

第4题,由图可知,1980年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处于加速阶段,日本处于成熟阶段,进程较慢,但总体进程中国远慢于日本,故A错;日本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率在下降,但工业总产值在上升,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故B错,D对,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C项错。

答案 3.B 4.D 

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5~6题。

5.可知该市(  )。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6.可推测该市(  )。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解析 第5题,逐项分析如下:

A项

B项

C项

D项

近郊区为

净迁入区

远郊区为

净迁出区

中心区净迁

出量最大

近郊区净

迁入量最大

第6题,该市处于人口由中心区和边缘区向郊区迁移的阶段,该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为郊区城市化阶段。

人口虽然由中心区迁出一部分,但还不会产生“空心化”问题。

答案 5.D 6.B

宅基地是专门用于农民居住的农村用地。

在城乡转型进程中,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转移带来“人走屋空”的现象,新建住房不断向外围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宅基地废弃、闲置,形成空心化现象。

读“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模式图”,回答7~9题。

7.图中a、b、c三条住宅基地变化率曲线,分别表示的是(  )。

A.全村、村中心、村周边

B.全村、村周边、村中心

C.村周边、全村、村中心

D.村中心、全村、村周边

8.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到M点时,村中心住人宅基地面积减少趋势开始逆转

B.到N点时,村中心和村周边住人宅基地的变化趋势相同

C.到P点时,全村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D.到R点时,全村宅基地的废弃和闲置最为严重

9.P—T时间段内,导致全村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的持续推进

B.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C.农村宅基地面积减少

D.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解析 第7题,全村变化率要等于村中心与村周边变化率之和,故a表示全村变化率;一般地,村中心的住人宅基地由于位置较好而先会增加,然后随着村庄规模扩大,村周边住人宅基地才会增加,据此,结合图中O—P时期的变化可判断b、c分别属于村中心和村周边住宅基地变化率曲线。

第8题,图中显示OP阶段全村住人宅基地变化率都为正值,说明该村此时期内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但增加速度先快后变慢;而P之后时期,全村住人宅基地变化率为负值,则说明P之后人口处于减少趋势;故P点时,全村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第9题,P—T时间段内,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则可能是该村人口不断迁移至城市导致的,即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导致该村人口数量减少。

答案 7.A 8.C 9.A

读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据图推测可知(  )

A.主要城市化地区多沿交通线分布

B.第一级阶梯城市分布较密集

C.东部沿海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乡村人口将大规模流向东南沿海城市

11.在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①特大城市急剧增加 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③耕地资源日益减少 ④城市规模不断缩小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城市化地区多分布于交通线两侧。

第11题,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会占用大量耕地,并产生大量废弃物,使环境问题加剧。

答案 10.A 11.C

下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

读图完成12~13题。

12.2007年至2050年期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

此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

C.旧城区的改造

D.逆城市化的进行

13.据图可知(  )。

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

B.1950~2050年期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

C.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D.未来的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

解析 第12题,2007年至2050年城市人口增加比世界人口增加多6亿,主要是由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

第13题,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以欠发达区域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为主;1950~2050年期间较发达区域城市化水平缓慢上升;2020年欠发达区域城市人口预计将超过其农村人口。

答案 12.B 13.D

读城市温度与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变化关系图,回答14~15题。

14.下列判断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

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③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不相关 ④该城市职能为政治、文化中心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5.由此必然会带来的现象有(  )。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②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 ③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④城市环境恶化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第14题,从左图可以看出城市建成区面积越大、城市温度越高,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从右图可以看出城市人口越多,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温度越高。

第15题,图示信息反映出城市面积增大,城市人口增加,因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气温升高,城郊间必然形成热力环流。

答案 14.A 15.D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2年8月24日,中国社科院举行《2012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会。

报告中指出,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为51.27%,按照每年0.8~1.0个百分点的增速,2020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60%,但是也存在着城市功能分区不合理和不健全等问题。

材料二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下图为“1800~2050年英国、美国和中国三国城市化进程图(含预计)”。

(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化在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________扩展。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发展速度也在加快,试说明城市化进程的具体表现以及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3)试说明英国和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当今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4)试说明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并指出这种城市化特点可能导致的城市化问题。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的同时,城市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2)题,随着工业经济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数目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现象;工业化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第(3)题,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应从交通、住房、医疗卫生、就业、社会治安、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等方面分析作答。

第(4)题,结合我国的城市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状况作答。

答案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 地域

(2)表现:

城市数目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现象。

动力:

工业化。

(3)问题: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造成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公共卫生设施奇缺;空气及水源污染严重,环境恶劣;人口就业压力过大;犯罪率上升;疾病蔓延;资源短缺等。

借鉴意义:

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还要注重保护城市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特点:

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口迅速增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问题:

绿地面积缩小;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用地紧张,耕地减少。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受到区域发展基础条件、产业发展和体制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

除传统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如工业化)外,我国出现了许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如区位优势、第三产业、户籍制度、建设资金投资主体多元化等)。

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推动城镇化的影响因子差异很大。

(见下表)

影响因子

意义

第一因子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省外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交通干线公路网密度

反映人口从乡村城市流动、跨区域流动的强度和便捷程度

第二因子

港口吞吐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外商实际投资额

反映城镇化中非工业化的拉动因素,即工业化不高情况下的城镇化

第三因子

人均GDP、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反映综合经济实力壮大从而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情况

材料二 2000年与2005年大陆沿海省区城镇化水平及变动幅度。

材料三 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是浙江省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

《规划》中提出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浙江整体产业层次。

(1)简述2000~2005年,我国大陆沿海省区(市)的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2)从工业结构差异入手,分析说明广东省和辽宁省的城镇化第一因子的差异。

(3)京津冀和福建的城镇化有明显的非工业化拉动特征。

据此推测这些省(市)三大产业共同的变化状况。

解析 

(1)直接获取图中各省市信息即可回答,主要运用比较法分析。

(2)结合两省工业结构特点,从表中第一因子表述的几个方面,即从工业结构或轻重工业比重差异、小城镇发育程度差异、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差异、居民收入差异、公路交通网密度差异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即可。

(3)依据表中第二因子分析即可。

答案 

(1)城镇化水平较高;各省(区、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很大;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均衡。

(2)辽宁省的重工业比重大,产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镇发展慢,城乡居民收入较少,铁路交通网络密度大,而公路网密度较小,省外人口迁入少;广东省的轻工业比重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小城镇发展迅速,工业化发展速度快,城乡居民收入较多,公路网密度大,吸引大量外来人口。

(3)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