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中国经济史古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9777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中国经济史古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复习中国经济史古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复习中国经济史古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复习中国经济史古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复习中国经济史古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中国经济史古代.docx

《复习中国经济史古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中国经济史古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中国经济史古代.docx

复习中国经济史古代

复习中国经济史古代、近代、现代的分期.

复习远古时期及夏商周的社会经济结构及经济的发展.

复习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及国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

总结中国传统社会土地制度的变动趋势

总结中国传统社会赋役制度的变动趋势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发展缓慢的原因

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的嬗变及商品化农业的形成.

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的形成原因

一、远古时期及夏商周的社会经济结构及经济的发展.

(一)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首先经过了原始群阶段,然后发展为氏族社会。

1、原始群阶段:

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群。

在原始群的初期实行乱婚制,后来发展到血缘家庭阶段,即排除了上下辈份之间的婚姻关系,实行按辈分通婚。

后来血缘家庭又发展为实行族外婚的普那路亚家庭。

2、氏族社会阶段:

我国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大概从距今约3万到4万年前出现的。

以丁村人为代表,氏族社会分为母系和实行族外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转化。

私有制产生

二、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及国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2.屯田制:

  【形成与发展】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后大范围推广。

  【方法】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屯田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性质与作用】屯田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后来蜀、吴两国也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3.均田制:

【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5)均田制实施的意义。

北魏均田制是在当时地旷人稀,人民流散,土地荒芜情况下,为了把劳动力重新安置在土地上以便征收一定的租调,而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

均田制是-种受田制,但并不是平均重分土地,更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因为规定“桑田,有盈者,无还无受”),相反地,大地主还可以通过他们所占有的大量奴婢和耕牛,而分得和占有大量土地(因为奴婢、耕牛亦可受田,而他们所受之田,理所当然应归其主人所有)。

均田制的实施,虽然并没有消除地主所有制,但它的推行还是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的。

首先,对北魏拓跋族进入农业社会有定意义;其次是,农民通过均田制,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相对固定和减轻,可以过较为稳定的生活,这对发展和改善生产和农民生活,都有积极作用;第三,均田制也是解决土地

劳动力相结合的新形式,它比“三代”(夏、商、周)井田制“王田制”,以及汉代和曹魏的“屯田制”,都是一种较高的土地制度形式,它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后来北齐、北周和唐都相继沿用。

【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4.更名田:

【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作用】一定程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对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5.土地所有制

(1)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2)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

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

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

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隋唐。

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

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发展。

6.重农抑商政策:

  ①原因: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史统治都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②形成发展:

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

以后历史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

  ③主要表现:

A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B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C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D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限制,并课以重税。

  ④评价:

A在封建社会初期:

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秦汉时期)B到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具体关注如:

秦朝与西汉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内容及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关注历代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内容;关注各朝代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如:

元明清时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为了抑制工商业的过度发展,历代政府大都采取了如下措施:

(1)建立起庞大的官办手工业体系。

(2)政府推行官办商业,专卖榷酌、平准均输。

(3)强调谴责商人不等价交换的消极作用。

(4)对商业直接进行掠夺性的剥夺,如汉代的告缗钱、舟车,唐代的借商,宋代的经总制钱,元代的滥发纸币,的矿税监等;

(5)通过入粟拜爵、捐纳、土地自由买卖等手段。

一、秦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政策:

(1)、秦代的“使黔首自实田”。

秦始皇于三十一年(公元前2l6年)下令“使黔首自实田”。

黔首,就是黎民百姓。

秦始皇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命令,就进一步从法律上在全国范围内确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这样,在这项命令的作用下,中国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很快发展起来。

(2)秦王朝除了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租佃关系已经普遍发展起来外,封建国家也还掌握不少土地。

如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中有关律令,从官制、土地、赋役方面的材料看,当时封建国家掌握不少土地,还专门设置有自成体系、自低至高的农官,如“田典”、“部佐”、“田音夫”、“都官”等来管理。

对官有土地的经管方式,一种是土地由官府役使奴隶耕种;但绝大多数官田,都是以份地形式授与农民耕种。

农民再以地租和赋税合一的形式作为贡纳上交封建政府。

这自然也是一种封建剥削关系。

在抑商方面:

1、秦统一后,实行了迁移“山东豪富”到关中、巴蜀或南阳的办法,打算迁移的人数达一二十万户之多。

2、谪戍3、商人的子孙世代不得为官

意义:

秦王朝的这些重农经济政策,有利于其经济的发展,因此为继起的汉王朝所承袭,并对汉以后历朝有久远的影响。

但是,秦王朝的重农经济政策,并没能顺应全国统一后的新形势而实行必要的转变。

它仍然把秦自商鞅以来所推行的农战政策作为基本政策,继续把先秦法家的农战思想奉为指导思想。

秦王朝的这种做法,就使其统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色。

秦始皇北发兵30万驱赶匈奴,南发兵50万征百越,修阿房宫、骊山墓各征调傜役70万,加上筑长城、修驰道,总计动用民力超过300万人次。

秦时可统计的人口约为2000万,服役的人数竞占全国总人口的15%以上。

二、汉初重农抑商政策

西汉初期,经过了长达六年的社会动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准书》)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西汉政府制定和实行了以下社会经济政策和措施。

(一)重农政策:

1.“以有功劳行田宅”。

2.“复故爵田宅”。

3.释放奴隶。

4.减轻农民负担。

5.鼓励增加人口。

以上是重农方面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对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二)“抑商”政策:

西汉初年,在经济恢复过程中,一些奸商,乘机扰乱市场、大发横财,因此,汉政府采取“抑商”政策。

1.算缗、告缗。

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

2.均输、平准。

武帝元封六年(前lI0年)

3.五均、六筦。

这是王莽实行的政策。

西汉惠帝吕后“无为而治”西汉惠帝、吕后时期,采取“无为而治”政策。

“无为而治”也松弛了抑商政策。

武帝时,一方面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势力已十分强大,对中央政权构成很大威胁;另一方面,因连年用兵,“征伐四夷。

国内足”国家财政窘困。

因此,武帝就改变了“无为而治”政策,实行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三)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首先,把铸钱、冶铁、煮盐等,一律实行官营。

其次,下令取消郡国铸钱,政府统一铸五铢钱,在全国流通。

再次,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又“初榷酒酤”。

最后,实行特殊的财产税。

武帝时推行的这些政策,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打击了私人工商者,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政治的统治力量。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土地问题突出,出现了社会经济危机哀帝时虽有限制占田和限制占有奴婢的措施,但见效甚微。

王莽时进行改制,结果整个社会经济更加混乱,终于引发了绿林、赤眉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和战乱,导致了西汉政权的灭亡。

继之而起的是东汉王朝。

三、刘秀开创的东汉王朝,

经济政策,仍继承西汉旧制,只作某些调整:

首先:

颁布了名田制度和户籍制度。

其次:

汉光武帝还释放奴婢,释放王莽时关押的罪徒。

同时广行屯田以及假贫民公田等。

在工商业方面:

东汉时期比较放任和宽松

二、赋役制度

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

  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①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

②编户制度: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

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③租调制:

西晋的占田法内容包括"户调制",规定每户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北魏租调制规定: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